新花样

HD中字

主演:桑娜·莱瑟,西蒙·贝克,迈克·艾普斯,唐纳德·法森,布莱尔·安德伍德,阿尔法·沃德,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新花样 剧照 NO.1新花样 剧照 NO.2新花样 剧照 NO.3新花样 剧照 NO.4新花样 剧照 NO.5新花样 剧照 NO.6新花样 剧照 NO.13新花样 剧照 NO.14新花样 剧照 NO.15新花样 剧照 NO.16新花样 剧照 NO.17新花样 剧照 NO.18新花样 剧照 NO.19新花样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没什么滋味,可细尝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会不知不觉地飘溢在你的五脏六腑间。《花样年华》就是这样一部片子。无论是镜头中精致的特写,还是丝丝小雨中由昏黄路灯投下的柔和光线,或是整个画面色彩的鲜明层次,色调搭配技巧的夺人眼目,都是导演王家卫和摄影杜可风深厚功力的体现。还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声音艺术,就算是雨滴落地的声效都是那样富有感染力,就更别提片中那伴随着男女主人公在楼道里多次相遇时恰如其分地响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带有丝许压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这些硬件设施做的完美无瑕,更可贵的是影片的灵魂--内容情节,王家卫一样描写的匠心独运。像是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周慕云一个人在面摊落寞地吃着云吞面,此时的镜头长时间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满苦闷和孤独--为了总不归家的妻子。这时苏丽珍提着精致的保温壶出现在潮湿的石板路上。镜头由她纤细的手拍起,逐渐上移到她的胸前,却始终看不到她的脸。这种开放性的构图可以引起观众无数的想象力。她来到面摊前,同样一份云吞面,脸上带着一种沉思的忧郁的神情--为了不归的丈夫。另一对在享受爱情,而这一对只是在各吃各的云吞面。不得不说,此刻导演用一种明暗线交织的手法既含蓄又内敛地表现了两种爱情的理念。而这种意境,只有在反复细细地品味后才能理解,可谓是该片的一个经典的情节。
    片尾,周慕云离开香港这个伤心地之后,苏丽珍来到他的房间,点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里任它的烟雾缭绕、盘旋、四散。一种她曾经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泪开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后连成一片。此时,电影中的背景声全部消失,一阵寂寥后,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响在苏的心里,也回荡在观众的耳畔--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无言......

 2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花样年华》的故事背景是1962年的香港,但该片基本上可称作是一部旧上海精神延续的电影。漆得发亮的家具、土洋陈杂的唱片、长着金色牵牛花喇叭的老式留声机、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楼梯、狭小逼仄的过道、黝黑阴暗的街道、奢华讲究的饭店、高尚体面的人物外表修饰、热情客套与虚伪周旋并存的人际关系以及老上海人的精明世故、外表华丽内心阴暗,投影出一半流光溢彩,一半低沉抑郁的《花样年华》。
 红与蓝是片中的基色。蓝色系大多在户外,产生冷漠、沉寂、压抑、封闭的感觉;红色系大多出现在酒吧、餐厅、旅店、厨房,产生躁动不安的感觉。浓烈、华丽、繁复的色彩、构图与片中表情永远模糊的两位主角以及永远阴郁的天气交织出一片灿烂并晦暗的情境。除了强烈醒目的视觉风格,《花》中还流淌着各色丰富的声音:老粤曲、地方戏剧、舞厅歌曲、爵士、探戈……
 《花样年华》是一支在前尘旧梦中奏响的缅怀浮世的恋曲,模糊而唯美的本质里隐藏着欲语还休的悲伤。怀旧的影像、怀旧的音乐、怀旧的画面,《花样年华》不啻是一场饕餮的怀旧盛宴。古旧的色调犹如烟灯上淡黄色袅娜朦胧的轻烟,徘徊萦回。那些流逝的、暧昧的、感伤的过往于淡淡弥漫的烟雾中浮雕般凸显。
 少了时空拼凑特色、少了人物观念重建、少了蕴涵深刻的文艺式对白、少了多视角多角度画外音独白的《花样年华》虽然呈现出一种略显贫脊的美感,然而这美感却充盈着软性温情和怀旧。东方人的神秘与暧昧、含蓄与节制在每一次闪闪烁烁游移不定的对视和每一句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的客套里静静蔓延,亲密中的距离,平静中的喜悦,喜悦中不动声色的忧伤。六十年代的风貌就从二人“发乎情,止乎礼”的一个个片段里露出韵味,其内敛的笔触仿若国画里笔意森然处的留白。
 一个有妇之夫和一个有夫之妇,他们在同一天成为邻居,他们无数次在昏暗的甬道里擦肩而过,视线偶尔触碰,态度因陌生而拘谨。二人从打探各自另一半的婚外情开始,戏仿的调情,戏仿的追问,戏仿的问答,当周慕云(梁朝伟)和苏丽珍(张曼玉)终于知道“他们是怎样开始的”,“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
 他们躲避着邻里的目光和猜疑,小心翼翼的探视、接近,找理由偷偷来往。灵魂在道德与情感,理智与冲动,手臂与呼吸间彷徨。他们一定要认为在他们之间有一块“看得到,摸不着”的毛玻璃,不能逾越,也无法打破。
 在痛苦又纠缠不清的挣扎里,周慕云决定重写放弃已久的武侠小说。他们相知日深的感情只有以创作武侠小说的方式来渲泄,萌动的真情只能从那个理想化的任性而为、快意恩仇的世界寻求安慰。《花》中的人物没有王家卫以前几部片中的人物任性,他们爱得很有尺度,他们把自己困囿在一句“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话里,压抑着、隐忍着,无助而心痛。
 周同苏的关系始终暧昧,像是片中不绝如缕的探戈舞曲。探戈是必须两个人才能玩的优雅游戏,小心的试探和彼此的进退是必然的过程。还有那首耐人寻味的《Quizas Quizas Quizas》。“Quizas Quizas Quizas"的意思是“也许、也许、也许”。也许冲破那块玻璃走到一起,也许在暗中缠绵着相互辉映,也许只是暇思一下,终归相忘于江湖。
 在双方退守的态度里,在各种可能性之间,他们只能选择一种,而这一种可能依然逃不出自己的窠臼。每个人都逃不出自己的属性。在花样年华里被激活却未能存活的爱情,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与当时的年代有关。
 苏丽珍的旗袍是这部电影里最惹眼的风景。张爱玲说:衣服是一种语言,是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从头到尾被二十多套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包裹着的,是苏丽珍满怀的秘密与深情。回避与追逐,热情与冷漠,内心激情的色泽被框在旗袍这个拘谨的形式中。2046是一个短暂的温室和花房,而苏丽珍仿佛《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蓦然惊见满园姹紫嫣红,却只是一场游园惊梦。相遇虽然喜悦,离别也能黯然销魂,但最终却是冷淡。强压着凄凉,强忍着爱情。她一次次的从走廊一头走到另一头,身后是被风涌起的大团猩红的窗帘。一个有夫之妇的寂寥与惆怅,一种在道德束缚下的欲爱还休。无论旗袍怎样变换色彩与花饰,禁锢的灵魂却始终没有解脱。
 周看着电话机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苏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无声饮泣,“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如此温热的台词,像苍凉里的一次幻想,像爱情。六十年代的情怀,从六十年代压抑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的人们,或许更能体会其情感的主调及变奏里衍化出的诸多情致。
 "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永恒的只是一张张旧唱片上的刮痕,就像周璇依然脆生生的嗓子唱出的这首《花样的年华》。他们的青春和秘密被封存在吴哥窟的一个弹洞里。被泥土封住的秘密,是不是一定会长草?秘密长草以后,是不是一定会忘记?
 凄切舒缓的曲子被大提琴来来回回的拉着,时光一点点流逝,年华一点点溜走。花香如风,风过无痕;年华似水,覆水难收。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属于那个年代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波德莱尔的诗里写道: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

 3 ) 无法理解周慕云为何放弃了苏丽珍 直到看到这篇影评 转载于花样年华百度百科 跟大家分享下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
关于《花样年华》的影评,大家谈论它的怀旧,谈论它的音乐,谈论它的摄影,谈论张曼玉的旗袍,谈论梁朝伟的影帝头衔,谈论王家卫……唯独没有人谈论过《花样年华》的情节,至少没有人深入谈论过。当然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关于婚外恋的故事,但是故事情节的脉络却没有人详细讨论过,这对一部电影来说是很悲哀的,毕竟情节是一部电影最基本的元素。但王家卫的电影太特殊了,很多非王家卫影迷认为王家卫电影根本无情节可言,而王家卫影迷是以能看懂王家卫电影的情节为傲的。而《花样年华》,它的电影语言太过丰富和简练了,以至于连王家卫影迷在面对它时也显得不知所措。如果你没有看懂《花样年华》的情节,那你就无法真正体会它所表达的感情。其实《花样年华》的情节并不复杂,造成它如此晦涩的原因大概有这三点:
第一个原因,王家卫。《花样年华》是一部由梁朝伟的表情来推动情节发展的电影,这样的电影也许是前无古人的。如果你愿意再看一遍《花样年华》,我建议你什么都别管,注意看梁朝伟的表情就行了。更绝妙的是,《花样年华》的不少重要情节都是在那几段MTV式的场景中交代的。恐怕这几个场景出现时大部分观众都趁机打个盹或是陶醉在美妙的配乐中,而无暇去理会银幕上男女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了。梁朝伟的表演是《花样年华》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原因,“剪刀手”张叔平。《花样年华》的镜头已经到了少一个镜头则太少的地步了,张叔平在《花样年华》里除了把能穿上的旗袍都穿在张曼玉的身上外,还把所有能剪的镜头都剪掉了。举个例子,周慕云约苏丽珍吃饭,只有两个镜头,王妈接电话,在餐厅见面。中间没有任何过渡。但如果换成一般的导演和剪接,这可能需要以下这组镜头才能把这件事交代清楚:铃响、王妈接电话叫苏丽珍接电话、苏丽珍接电话并与周慕云通电话、前往餐厅见面。还有个例子,苏丽珍去周慕云家借报纸,聊起武侠小说:
周慕云:我有很多武侠小说,要看给你拿。
苏丽珍:不用了,下回再麻烦你,谢谢。
周慕云:不谢。
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已经是另一天了,苏丽珍穿着另一件旗袍拿着一摞武侠小说来还书了。中间还是没有任何过渡。借报纸、还书。所以电影镜头太过简约了,这对大多数对电影语言并不敏感的观众来说是相当晦涩的了。《花样年华》的情节本来够拍成琼瑶剧,但是在张叔平的剪刀下成了一部看似缓慢实则十分紧凑的电影。
第三个原因,张曼玉。她的的光芒太耀眼了,以至于所有的目光都被她吸引了。当他和梁朝伟一起在影片中出现时,大家都只注意看张曼玉而忘了留意梁朝伟在干什么,很多情节就因为没看见梁朝伟的某个眼神而被错过了,留在记忆里的只剩下张曼玉和她的旗袍。这当然不能怪张曼玉,她的确太出色了。你可曾留意这时梁朝伟的眼神?
总之,《花样年华》的晦涩其实并不在于它的情节,而在于它令人惊叹的电影技巧。所以请不要说《花样年华》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它的内容很丰富,只是藏得太隐秘罢了。
《花样年华》讲的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请不要误会,这并不是一部惊险片,《花样年华》当然是爱情电影,只不过它的大部分篇幅在描述的是梁朝伟复仇的故事。或许说得更恰当一些,笔者认为,《花样年华》所描述的是复仇过程中爱与恨的矛盾以及其后的忏悔。这也许和你所了解的《花样年华》相差太远了:“《花样年华》不就是个婚外恋的故事吗?”还是让我们一起回到《花样年华》的情节中去,来重新体会一下王家卫这个让人费解的故事: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周慕云、苏丽珍两家人一起搬家,成了邻居。苏、周二人先后发觉周太太和陈先生(苏的丈夫)有染,但一直没有完全确信,直到有一次周看到苏有一个和他太太一样的皮包,于是把苏约出来吃了顿饭,把话说明了。
苏丽珍:“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样开始的....”于是他们各自演起对方的配偶,开始“表演”周太太和陈先生“是怎么样开始的”。
“表演”之一:
苏丽珍:你这么晚不回家,你老婆不说你?
周慕云:已经习惯了,她不管我.......你呢?你先生也不说你?
苏丽珍:我先生早就睡了。
周慕云:...今天晚上别回去了。
苏丽珍:我先生不会这么说的。
周慕云:那他怎么说?
苏丽珍:反正他不会。
(两人再次来过)
苏丽珍:你这么晚不回家,你老婆不说你?
周慕云:已经习惯了,她不管我...你呢?你先生也不说你?
苏丽珍:我看他早就睡了。
(苏用手抚摩周的外衣)
苏丽珍:我真的说不出口。
周慕云:我知道.....事到如今,谁先开口已经无所谓了。
苏丽珍:你知道你老婆是个怎么样的人吗?
(苏离开周离去)
数日后,周与苏在一间餐馆吃饭。这是最体现张叔平“快刀手”风格的段落,你可曾注意,这一段里他们其实吃了两顿饭!
第一顿饭:
苏丽珍:你帮我点,我想知道你老婆喜欢吃什么。
周慕云:....那你先生喜欢吃什么? (周给苏盘里放了些调味品)。
周慕云:吃的惯吗?
苏丽珍:你老婆挺能吃辣的.。
注意周和苏的服装
第二顿饭:(镜头一转,其实已经是过一段时间后的另一顿饭了!) 精妙的蒙太奇:镜头一转,苏已换了套旗袍!
再看他们对话:
苏丽珍:今天干吗打电话给我的公司?
周慕云:我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苏丽珍:你倒挺象我先生的...油腔滑调。
他们的关系似乎已更进一步,而且他们还是在“表演”周太太和陈先生,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再看下一幕:
(周和苏在车上)
苏丽珍: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
周慕云:怕你不高兴嘛。
苏丽珍:那以后再也不要打给我。
看起来是吃完饭后回家,其实这应该是很多天后的事了。他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可能还是在“表演”)。他们又“换”了套衣服(周的眼神是不是越来越让人感到不安了?)周收到一封他太太从日本寄来的信,周和苏意识到周太太和陈先生已经一起住在日本了。
苏丽珍:“你猜他们现在在干什么?”
镜头一转
“表演”之二:
“他们现在”正在干的事。这里本来有一段床戏,被王家卫剪掉了,只留下这一个镜头,剪得好!你可以理解为周和苏什么都没做,这段“表演”没有“演”成,用苏丽珍的话说,就是“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
周慕云病了一场,病愈之后周与苏在街上邂逅。周邀苏一起写武侠小说。开始写作前心事重重的周慕云 。周与苏合作写武侠小说,孙太太一家与顾先生一家外出吃饭回来,顾先生大醉,苏怕引起邻居闲话,在周家没敢出门。第二天晚上,她才换上周太太的鞋,假装从外面回来。于是,苏丽珍的拖鞋留在了周慕云家。
先来说一说周慕云的心理历程。一开始,他好奇,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和苏丽珍也是同病相怜。后来,随着周太太和陈先生的情况日渐明朗,好奇转为嫉妒,恨心渐起,他要开始报复了!找不到陈先生,恨屋及乌,他只有向苏丽珍报复。向女人报复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让她爱上你,然后把她抛弃。
苏丽珍走后,周慕云在家里抽了一支烟。这个不被人注意的镜头王家卫用了他那种经典的断断续续的慢镜头,这是有意的。看来看去,周慕云都是在这里酝酿了他的“复仇计划”:征服,然后抛弃。
周的计划得以实施的一个前提是:他也感觉到苏丽珍有点儿开始喜欢他了。这从前面的周生病时苏给他煮了芝麻糊这段可以看出来。就算周不一定知道苏是有意的,但从病后与苏邂逅时苏的反应,周应该能感觉到点什么。
周的计划很简单:借写小说之名,在外面租间房,并继续邀苏一起写作,为两人在一起创造更方便的环境。只可惜,苏丽珍没有接受他的提议。看一看他们对话:
苏丽珍:干吗无缘无故请我吃饭?
周慕云:今天收了稿费,你的那份又不肯要,只好请你吃饭。
苏丽珍:其实关我什么事?我只是在旁边打打边鼓而已。
周慕云:过一阵我可能会多写一家报纸...今天有人打电话来约稿。
苏丽珍:是吗?那么急,你应付的了吗?
周慕云:所以想找个地方。
苏丽珍:干什么?
周慕云:写东西啊.以后你过来方便一点,虽然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但我不想别人误会,你...你觉得怎么样?
苏丽珍:何必要浪费钱呢?其实全都是你自己写的,何必多此一举呢?
“何必多此一举呢?”苏丽珍没跨出这一步。
周的计划落空了。 计划落空后的周慕云在露出短暂的失落表情(上)后,很阴沉地望着苏丽珍的背影(下)。
周慕云需要补救他的计划,他的补救计划也很简单:玩失踪。因为他相信,苏丽珍是希望跟他在一起的,只是她没有勇气这样做,她需要被“推动”一下。所以周索性躲起来,这样反而能让苏丽珍主动来找他。于是,周慕云在他的新住所“躲”了起来。先在窗前看了一下,然后冷笑!
周慕云“失踪”几天了,苏打电话到周的单位,周的同事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苏很焦急。终于,周给苏打了个电话:
苏丽珍:“喂...你在哪里啊?”
苏丽珍很焦急地赶往周的新住所。而这时在新住所里的周慕云呢?沉着脸站在窗前。听见苏按的门铃声后,低下头笑了。看不出来是冷笑还是苦笑,我想两者都有吧。冷笑是因为计划成功,苦笑是因为也许他现在就有些犹豫了:“这样的报复有必要吗?”他是不是也发觉了在他心底其实藏着对苏丽珍的另一种感情?
与周见面(被张叔平或王家卫剪掉了)后,苏从周的房间里出来:
苏丽珍:我明天再来看你。
周慕云:不用了,我休息一会就好。
苏丽珍:没关系,就一会嘛,我给你买点吃的,你想吃什么?
周慕云:随便。
苏丽珍:那好,我走了,你早点休息。
周慕云:回去打个电话给我...你不用说话,响三下就好。
苏丽珍:...好。
周慕云:...我没有想到你会来。
苏丽珍:...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明天见。
苏丽珍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
但是……
本要离开的苏丽珍在走廊尽头停住了,停了很久。镜头一转(又是典型的张氏蒙太奇):
在周慕云的新住所里,周慕云站在窗前,还是带着那种阴沉的眼神。而他身后,苏丽珍正在写作。虽然苏丽珍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她还是留了下来,帮周写小说。周的补救计划成功了,苏丽珍落入周的“圈套”。此时苏丽珍可以说是沉浸在幸福中,殊不知周慕云是在报复她,她对周慕云的爱多一分,周胜算的把握就多了一分,她天真的就像是个孩子。而此时的周慕云呢?写着写着,偷偷瞥了苏一眼。还是这种眼神!
在周的新居,两人想象对方是自己的配偶,模仿张先生从日本回来后的情景进行对话。
苏丽珍:你老老实实告诉我...你外面是不是有个女人了?
周慕云:你有毛病啊...谁跟你说的?
苏丽珍:别管是谁,你外面是不是有个女人?
周慕云:...没有。
苏丽珍:你不要再撒谎了,你看着我...你看着我...我问你外面是不是有了女人了?
周慕云:是啊...
(苏轻拂了周的脸一下)
周慕云:...你是怎么回事啊?他已经在你面前承认外面有个女人了,你还打这么轻?
苏丽珍:我没想过他会这么回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慕云:再来一次吧。
(两人再次来过)
苏丽珍:你老老实实告诉我...你外面是不是有个女人了?
周慕云:你有毛病啊...谁跟你说的?
苏丽珍:别管谁说,你是不是有女人了?
周慕云:...没有。
苏丽珍:不要骗我,你告诉我,你外面是不是有女人了!
周慕云:是啊...
(苏凝视周片刻,默然)
周慕云:你没事吧?
苏丽珍:我没想到原来会这么伤心。(伏在周肩上哭泣)
周慕云:试试而已,又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他也不会承认...没事的,别这样。
(苏仍旧在周肩上哭泣)
“我没想到原来会这么伤心。”——这其实是为最后一次“表演”作铺垫的。
苏丽珍经常很晚回家,这被房东孙太太看在眼里,她被孙太太数落了一顿。于是苏打电话给周。
苏丽珍:我想我这一阵子都不会过来了。
周慕云:为什么?
苏丽珍:昨天晚上回来,让孙太太损了几句。
周慕云:她说什么?
苏丽珍:不想提了...我们最近还是少见面吧。
就这样,周慕云本进行得很顺利的计划因为孙太太的干扰而遭到重大挫折。不能见周慕云,苏丽珍在家里心事重重。而这时的周慕云,看他的表情要破釜沉舟了!计划不能再受挫了,周慕云要使出“杀手锏”了。周打电话到苏的单位找她,苏没有回电话。大雨倾盆,周遇见避雨的苏。
苏丽珍:...你找过我?
周慕云:还以为你同事忘了告诉你...本来想找你买张船票的。
苏丽珍:你要到外地去吗?
周慕云:阿炳寄了很多信过来,说他那边缺人手,要我过去帮他。
苏丽珍:打算去多久?
周慕云:不知道,去了再说吧。
苏丽珍:怎么会突然间想去新加坡了呢?
周慕云:换个环境...省得听那么多闲言闲语。
苏丽珍:...我们自己知道没什么不就行了?
周慕云:本来我也这么想,所以不怕别人说什么...我相信自己不会跟他们一样的......可是原来我会...我知道你不会离开你先生...我想走开。
苏丽珍:我没想过你真的会喜欢我。
对话中,周慕云的眼神一直飘忽不定,不敢直视苏丽珍,心虚得很;而苏丽珍对周要走的消息显得不知所措。本来是她自己害怕闲言闲语而不敢见周,当听到周要走的消息后却劝周“我们自己知道没什么不就行了”。
“我没想过你真的会喜欢我。”正好相反,没想到会真的喜欢上对方的正是苏丽珍自己。她还是天真得像个小孩子一样蒙在鼓里。
对话继续:
周慕云:我也没想过...以前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现在我知道了...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我还以为自己没什么...但是我开始担心你先生什么时候回来...最好是别回来...我知道我这么想不对...你能不能帮我个忙?(周慕云这句话说的恰恰是苏丽珍的心事,“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我还以为自己没什么...但是我开始担心你太太什么时候回来...”)
苏丽珍:什么?
周慕云:我想有个心理准备。
苏丽珍:......
于是,他们又开始“表演”,他们“表演”是当陈先生从日本回来,他们被迫分手时的情景。周慕云说的“我想有个心理准备”的意思就是说他想现在就体会一下当陈先生回来,他们被迫分手的心情。而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自己,而是让苏丽珍提前体会失去自己的心情!让苏丽珍体会到失去自己的巨大痛苦,这样让她彻底地爱上自己,这就是周慕云的“杀手锏”!
“表演”之三:
苏丽珍:你可不可以以后不要再找我了?
周慕云:你先生回来了?
苏丽珍:是...我是不是很没用?
周慕云:也不是......那我以后不找你了...好好守着你先生。
在“表演”时,周慕云的眼神仍是很心虚。
“虚拟”分手
“虚拟”分手后失魂落魄的苏丽珍。周的目的得逞了。无疑,苏已深深体会到那份分手后的痛苦。
镜头一转:
“表演”结束,周慕云回来了,苏丽珍在周怀里痛哭。
上回表演时,苏丽珍说“我没想到原来会这么伤心。”而这次,她无疑要伤心得多。她已体会到,失去周慕云也许是她最承受不起的事。而周慕云,虽然他在安慰苏:“别这样...别傻了,说说而已...不要哭了...这又不是真的...”而他的表情,计划成功的快感和一种莫名的失落还有隐约的不安一起出现在他的脸上。不知道在他的心里,哪一种感情更多呢?他是不是有些良心不安?他是不是也忽然意识到自己也已经爱上苏丽珍了?毕竟他们曾经同病相怜,毕竟苏丽珍这么爱他。
(在回去的车上)
苏丽珍:今天晚上我不想回家了...
她把头靠在周的肩上,周有些犹豫地握起苏的手,幸福感又回到她的脸上。她彻底爱上周慕云了,周的计划只差最后一步。如果这时候将苏丽珍抛弃,那对她的打击无疑是最大的。至少有99%的观众在看到这个画面时都把目光集中在苏丽珍身上,而没有留意周慕云的表情。他的脸越发阴沉了,他后悔了吗?
(在周的家中)
电台:陈美仪点给好朋友权仔和雯雯,祝蜜运成功,又点给同屋的张太太收听,祝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位在日本公干的陈先生点这首歌给他的太太欣赏,祝她生日快乐,工作顺利。
现在请大家一起欣赏,周璇唱的《花样的年华》。
这是他们在一起的最后的“花样年华”。
(苏的公司...电话铃响,周慕云打来的)
周慕云: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这是计划的最后一步,周慕云先邀苏丽珍一起走,然后自己不辞而别,把她抛弃!这时的周慕云,在自己住所的窗前,先是沉着脸沉思了很久,然后,又笑了。(还是那样,复仇的快意和失去苏丽珍的失落交织在他的脸上,让人分不清这是苦笑还是冷笑。无疑的,周慕云意识到他自己也爱上苏丽珍了。但是事已至此,还能挽回吗?)看了这间充满回忆的房间最后一眼,转身离开了。而这时还蒙在鼓里的苏丽珍正从家里赶来,而到了周的住所,才发现这里已人去楼空,她这才明白自己被无情的抛弃了。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她默念着周慕云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
一年后,新加坡
新加坡的这段情节本来十分简单,但王家卫居然用倒叙来拍这段故事。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这段故事是这样的:周慕云已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当编辑。而已离婚的苏丽珍来到新加坡,悄悄“潜”进周慕云在新加坡的家,抽了一只烟,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唇印,然后,给周慕云打去一个无言的电话, 临走时,她带走了一年前留在周慕云家里的那双拖鞋。这是不是对周慕云的一个小小的“报复”呢?这双拖鞋被周慕云作为苏留给他唯一纪念品带到了新加坡。我想,就从这双拖鞋,苏也应该能感到周对她的感情决不仅仅是仇恨。
也许单凭这双拖鞋,苏丽珍就已原谅周慕云了。
周回到家里,他发现拖鞋不见了,然后发现了那截留着唇印的烟蒂,他知道苏来过,那个电话是在她在他家里打的。
(而王家卫士这样拍的:先是周找东西?,发现烟蒂,让大家看的一头雾水,然后再按顺序拍这段故事。)
四年后,香港
周慕云回到故居,与已为人母的苏丽珍擦肩而过。
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同年,柬埔寨吴哥窟
周慕云向一根柱子上的洞里倾诉着自己的秘密。他的秘密是什么?我想无非是对多年前那场复仇的忏悔和对苏丽珍的真实感情吧。(注意周慕云在倾诉秘密时的僧人背影)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的到,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终于解析完《花样年华》的故事了。也许在上面你看到的《花样年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但它不是一部关于复仇的悬念片,这仍是一部爱情片,它表现的重点仍是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也不难体会到这个复仇计划的矛盾与无奈。只是从中选取了一些片断来着重描述,一些浅显的片断和一些爱情戏这里略过。

 4 ) 最美好的年华与最糟糕的爱情。

    同许多人一样,最初对这部电影产生兴趣,是想欣赏张曼玉在影片里穿着各款旗袍袅袅婷婷走过去的身姿。然而影片看到一半,便不得不重新定位王家卫频频拍摄的这一组镜头的作用,它是一道鲜明有力的色彩,却也只是色彩,它的存在与电影中压抑的大提琴音乐一样,都是为突显这样一个主题:最美好的年华与最糟糕的爱情。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环境,中产阶级的背景,小资格调的情境。
    苏丽珍的职业是秘书,她懂得享受生活,有精致的妆容,一丝不苟的云鬓,26身旗袍在剧中未曾重复出现过。即便是去买面,她也会打扮得精致从容,对生活的态度始终认真,甚至有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倾向。
    周慕云是报社的编辑,喜欢自己的工作,待人彬彬有礼。与苏丽珍一样喜欢武侠小说,但在苏丽珍的鼓励之前,从未尝试过自己书写。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家庭,只是偶然的原因,成了隔壁的邻居。
        
    在这里要谈到王家卫对于“不在场的在场”演绎。影片中塑造了始终未曾露面的两个人,苏丽珍的丈夫,周慕云的太太。苏的丈夫经常出国去日本,年轻有为;周的太太的酒店上班,经常上夜班,年轻貌美。影片多次借助他人转达话语的场景,暗示观众,在苏与周频频碰面的同时,另外的两个人也定是如此,于是情愫暗生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另外的两个人开始约会的时候,剩下的两个人便开始等待。苏日日穿着精致的旗袍去买面,神情疲倦,身姿落寞。周日日在小面摊上吃云吞,细嚼慢咽,眼神沉郁而寂寥。他们会在狭长的走廊或楼道里错身而过,沉闷压抑的大提琴声无一例外地响起,暗示的是心情。我们能意料到的是,必然会有故事发生,无法预料的,只是结局。
        
    苏丽珍开始意识到什么,她听到隔壁有熟悉的声响,在极力的伪装里才没有掉下泪来,却将自己关在浴室里放声哭泣。四个人之间,有人先背叛,她却只能一个人承受这真相。
    偶然的正面相逢,他看到她的提包,她看到他的领带。他终是约了他,一起吃饭。烟雾缭绕,绕了很长的弯,两个人才逐渐挑明意图:只是巧合么?不是。原本以为只能一个人扛的事,忽然有了人一起分担,只是这感觉,多少有些悲凉。
        
    仿佛是出于报复,苏与周开始模拟背叛者出轨的最初场景。是谁先踏出了第一步?他们都忘了,其实这根本就不重要。事情已经发生了,追究谁是始作俑者,又有什么意义?
    他们也逐渐开始有意无意的约会,一起看报纸,一起写小说,一起修改讨论。偶尔也会研究另外两个人在做什么,内心愤恨却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的。像是警钟,只不过,这警钟只鸣予自己听。

    周的妻子的来信,是最后的声明。他们是被遗弃的一对,她却依旧不肯承认现实。
    拷问模拟。她把他假想成自己的丈夫,开始追问这场背叛的真实性。他简短的辩解后干脆利落的承认,令她有措手不及的愤怒,继而是茫然和委屈,眼神一片空落落的悲伤,片刻的沉默过后,她终于趴在他的肩头大声哭出来。不是假想,一切都是真的,只是自己竟然还会如此伤心,如此铭心刻骨地难过。
        
    他们开始尝试忘记那些愤怒的事情,并逐渐习惯有对方存在的生活。然而那是一个闲言碎语能扼杀一个女人的时代。苏丽珍是胆怯的,她对生活认真,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完美要求,她也曾以为自己的婚姻是完美的,因此即便发现了真相,她还是在人前强作笑颜。
    约会后回家,要分段下车;暴雨,周从家里拿来一把伞,苏却拒绝与之一起走回去。她害怕那些目光,夹杂着疑问和嘲弄的目光,因此她对周慕云的电话有着极度的敏感。他的房东忽然回家,她便藏在他的房间里再不敢有大的声息和动静,即便她与他只是在讨论小说而已。孙太太几句告诫的话语,她便能违背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弃了与周见面的理由。
    然而她又是勇敢的。她待见他,虽然言辞里一再疏离,情感上却一再靠近。2046房间,她满心紧张地奔赴,却又挣扎犹豫,转身离开,却又留下来。她很多时候都在等他再多言一句,而他却只是沉默。
    于他,他觉得她应当懂得他的沉默,他的心意。事实上,她的确懂得,只是女人的天生不安全感,她需要他更坚定的言语。而这些,他却未必懂。
        
    这样沉默的日子里,他们忽然理解了另外两个人的情感,甚至觉得这样的发生很是自然。有些事情,不是你一再强调不可能,它就会真的不可能,比如爱情,它往往来得不知不觉、悄无声息。
    她爱他,却不愿承认。他请她配合,模拟一场最后的分别,他要为自己做心理准备。长镜头,只是手的特写,痉挛,挣扎,她的内心斗争激烈,情感已经敞露无遗。她任凭眼泪纵横,却还是不能跨出那一步。压抑的大提琴音乐再次响起。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周慕云对苏丽珍说了这一句。也仅仅是一句。她还来不及答复,他便习惯地将她的沉默当成了拒绝。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她在2046的房间里,点燃一根香烟,她要那种烟雾轻绕的氛围,仿佛他还在身边。
    然后,泪流满面。
    他已经走远。
        
    一年。最好的年华,又折过去一年。她打电话给他,她还记得他,那或许是她的勇气,然而他不在。有些话语,外人永远不可转达。
    再后来的电话,他接到了,她却沉默。如果他还记得,他应该知道是谁在另一端呼吸和想念。只是默然,他什么也没做。于是她离开,拿走了当年在慌乱中留下的绣花拖鞋。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
        
    时光一晃,又是四年。于一个女人而言,最好的年华不过四五年的时间。苏丽珍回到这个小弄堂,孙太太要出国了,于是她租下当年曾住过的这个房子。问起隔壁,孙太太自顾自回忆当年与顾先生一家和睦相处的场景,苏丽珍却忍不住看着窗外掉下泪来。时过境迁,她还想念周慕云。
    周慕云回国,去看望顾先生,却是旧时场景,人已非。路过隔壁的时候,他在门前静默了半晌,还是离去。他终是不肯相信,这扇门里会住有旧相识的人。
    他与她之间依旧不能逢面。许多人一旦错过,接下来只能是马不停蹄地错过。他们也未能逃离这个定律。都是红尘中人,免不了俗。

    大提琴音乐响起,激烈而压抑。
    这场感情在周慕云心底发酵了四年,他再也承受不起。没有人可以分担,他只能在吴哥窟的石壁上,对着洞口倾诉,然后一把泥土,封住了全部的秘密。
    她的生活流于滚滚红尘之中,与他再无交集。这场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恋,就这样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只剩下花样年华的小曲,依旧在凄美忧伤地唱着。   
    他不够勇敢,她矜持顾虑,于是,只剩下分道扬镳。最美好的年华里,明明很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再凄美的故事,也只能称得上是最糟糕的爱情。
    于是,王家卫说。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故事就这样收了尾。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然而,连这也只是自我安慰,没有人能逆转时间。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也就都不存在了。

 5 ) 华丽的忧伤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为梁和张的演技叫绝.加上杜可风的摄影绝技,在噶纳电影节上获得几个大奖也是很应该的.
   其中那句经典已经家喻户晓:"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在这场华丽的邂逅中,一切都象梁手里的香烟一样 ,永远是漂在上空的。不管表明不表明,不管在意不在意,不管他们的关系淡也好,近也好,一切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想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距离更好的东西了,因为有距离,所以我们能更好的和谐的相处,因为有距离,所以一切都是美好和神秘的.也正因为有距离,我们可以更好的品味.
   我喜欢里面穿插文字的感觉,就象几年前看<悲情城市>一样的感觉,我独自沉浸在那时的那天那刻那一瞬.一切都在我的小小世界之外,不被任何事情打扰,仿佛世界会在这一刻为我停留一瞬间.那象风又象云的爱情,就在两颗受伤的心灵中间展开了,在偶然的邂逅中,在共同写作的时候,在互相安慰的过程中.
  我爱极了里面的一段,当张到缅甸去找梁时,电话通了之后,只一声喂就没有了后文.而且短暂的沉默后,梁也意识到电话那头是谁了.然后又是一阵沉默.最后张轻轻挂上话筒,并在走的时候带走了她原来留在梁家的鞋子.是啊,该说什么呢?问候显的肤浅,思念又似乎不真实,说爱又好象已经错过了,于是只有沉默了.就在着沉默中,他们的感情也宣告落幕了,其实这段感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个大的问题,可能一切只是当时的感触吧,过了那情那景一切可能就都不复存在了吧.所以才有了最后,梁在很美很伤感的吴哥窟把自己的心事放在树里面的后文了.
   经历过才知爱过,爱过才知伤心过.或许一切华丽的东西,奢侈的东西都注定要在我们的生命中走过,注定不能再来.注定着能是一地华丽的忧伤吧.就象一个人在行人很少的街上遇到原来喜欢的人,彼此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然后擦身而过,仅此而已.一切都只是手中断了线的风筝,注定不能迎着阳光再来一次.所以这世界才有珍惜的可贵.其实人往往不是不懂珍惜,而是不知道该珍惜什么.而当自己知道的时候,又已经晚了.世界上的事情从来不会按我们的意志转移,所以才有神秘和距离.想要和上帝站在同样的位置,除非你自己也是上帝.

 6 ) 爱情的不在: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及

本篇影评摘自豆瓣时间《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口述稿, “我”即戴锦华老师。

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刚好在2000年,新世纪之初王家卫的一部影片,可能很多朋友会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我用一个比较客气的说法,我把电影分成两种,一种是我喜欢的,一种是我欣赏的。那么《花样年华》是一部我欣赏的电影,而不是一部我会投注很多的情感,会喜爱的东西,或者说它不是那种能够触动我内里的影片。

但是我仍然必须承认它是一部杰作。而且是王家卫的一部杰作。

王家卫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电影的导演,作为香港电影当中的,所谓香港电影浪潮第二浪的,这个代表作者,也是国际性的知名导演的作品当中,这部影片都代表着一个峰值,因为它把它的审美特质、艺术个性,他对于电影语言的一种非常原创性的使用达到了某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在这部电影当中,他非常成功地表达了关于现代人的爱,关于现代人的内心。

因为在我看起来,尽管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In the mood for love》,但是这部电影与其说它讲述了爱情,不如说讲述了爱情的不在。

它与其讲述了说两个人的相遇一见倾心,或者是这个渐渐地相互融入,不如说它表现了一种永远的匮乏,一种永远的彷徨,一种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即。

这是这部影片的非常独特的表达,也是这部影片的迷人之处,那么影片制作和发行在2000年,所谓新世纪之初的这样一个年份当中,在这个时刻,它是这个全世界开始,就是使用西历的,西历纪元的全世界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文化特质分享着一种终结和一种开端。那我也经常开玩笑了啊,说跨世纪或者千禧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整个媒体和整个社会也有很大的呼应,但是好像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使用西历纪年还不足100年,它原本不是我们文化内部的或者是骨血里面的那样一种时间体验,但是我们仍然分享了这样一种东西。那么正是由于这个世纪之际、千年之交的这样一个历史时刻的降临,事实上从90年代之初在全球范围之内就开始涌动着一个巨大的怀旧潮,而王家卫这部电影的基本基调和他的那个迷人与成功之处是在于整个影片从头至尾就萦回着,盈溢着那样一种怀旧的氛围,一种怀旧的阴云。而影片中的音乐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元素,那么它使用这个铃木清顺的这个,日本导演的那个由纪美(音)那个主题曲,主旋律,而这个主旋律在影片当中七次响起,然后,他使用高速摄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慢镜头,然后他拍摄这种古老的小街,雨中的石台,雨中的石阶,然后这个昏暗的街灯所形成的那种带一点暖调的,打破黑暗的那种暖调,然后他拍摄这个欲雨而行的这个背影,他拍摄这样的一对并肩而始终不能执手的男女,所有这一切都成功地呼应了世纪之交的那样的一种怀旧的情感,也成功地呼应着在世界范围之内终结,作为终结的开端和作为开端的终结的那样的一个跨世纪的时刻,人们对于未来的无把握。

他非常成功的把影片定位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叫1968年。那么对于世界,对于中国,对于香港,它都是一个有意味的年代,我们大概不会花时间特殊的去讨论这样的一份怀旧,我经常说那是一个朝向想象的过去的一个小船。而怀旧与其说表现我们终于抵达了一个已经是,已逝的过去的那个岸边,不如说它是一个永远的彷徨和漂泊。它是一个朝向已经再也不能追回的过去的那样的一份怅惘,那么这个是影片当中的一个文化定位,文化基调和今天我们看起来仍然能够几乎是说用我们的身体去感知的那样的一种情绪的情感的基调,也是王家卫的艺术个性和王家卫的这样的一种极端华美的一首电影的乐章。那么同时形成这样一个强大的怀旧感的是影片的这个美工师,也是今天华语电影世界最伟大的美工师之一张叔平的一个创造,或者说一个贡献,据说他找到了昔日上海滩的知名的老裁缝,然后制作了二十几套旗袍,那么张曼玉和她的旗袍所形成的那样的一种视觉形象,一种造型形象。

事实上,从80年代初年的关锦鹏的阮玲玉开始,上海滩、30年代、旗袍美女,开始逐渐的构成了某种独特的表象序列,然后构成,甚至我说它构成了某种logo,它成了一种关于中国的logo,它成了一个魔都上海的logo,它成了一个现代中国的昔日繁华的logo。而在这部电影当中,张曼玉的这个旗袍美女的形象,她的表达远不仅于此。那么在整个电影当中相当迷人的是在它使用了一种,摄影机的镜头语言,用这样的一种运动的摄影机,一种贴近的运动的摄影机去拍摄张曼玉所塑造的这个女主角的身体,或者身体的某一个局部,然后摄影机的镜头本身像一种抚摸,像一种目光,像一种那个流连的、但不可到达的、不可触及的目光,所以影片另外一个非常迷人的东西就是在电影当中王家卫以他特有的审美风格或者审美趣味形成了一种幽暗的、但是又极端富丽的这种视觉表述,而整个视觉表述当中弥散着一种我们也许会称之为恋物,一种恋物式的视觉表达和目光。

而这样的一种所谓恋物,怀旧式的恋物,同时是通过张曼玉的表演,张曼玉的身体以及旗袍所构成的,作为一个重要的造型元素所构成的一种流淌的基调,一种不断的流动的一种视觉基调。那么整个影片的那样的一种忧伤怅惘和怀旧的基调成功的与这样的一种恋物式的迷恋和摄影机所完成的这样的一种表达,所以这是这个影片当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东西。最终完成的影片当中这一对男女几乎是甚至未曾执手的一对男女,但是同时在影片当中又有那样一种近乎于色情意味的,那种情绪和情感的弥散,而这种情绪、情感的弥散正是通过造型形象,演员的表演,因为我们知道电影演员的表演并不仅仅通过他的表情和脸,一个真正优秀的电影演员是用他的整个身体在表演。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对于很多电影艺术大师来说,对于很多重要的电影导演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电影作者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把自己的电影艺术的表达建筑在演员的表演能力之上,他们仅仅把演员用作,夸张一点说,用作某一种道具,用作某一种用途更为丰富的道具。所以在这个影片的花絮当中一定会提到说梁朝伟的镜头是不断的被NG,不断的重拍,不断的被否决,然后以致梁朝伟提出抗议,说,说导演,我也算是一个有经验的演员了,不至于你这样一次一次的让我重演,然后王家卫的回答是:一次一次地重演,是因为你演的太多了,我希望你是丢开所有的演技。换句话说,你仅仅作为一个形象,你仅仅作为一个身体,你仅仅作为一个物质性的在场而服务于我所需要的“表演”。

那么同样就是说演员的造型形象在影片当中也非常迷人的被用作构图,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记得那个场景。就是窗外是那个上海方言所形成的画外音,显然是小巷当中的这些家庭主妇们之间的闲谈,而画面是一个中景镜头,张曼玉站在一扇打开的窗,对吧,三联窗的中间打开的那个双,窗中间,而这个时候她穿着一件胸前有一个非常具有装饰性的那个大花的那样的一件旗袍。那么在这个画面当中,与其说我们是通过画框中的画框在观看着张曼玉所扮演的这个形象,不如说我们是看到她的形象和包括她的这个服装和造型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那么演员和他的造型仅仅是这个画面中的一个极具装饰性的、极具美感一个画面元素而已,这是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点。

那么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三个点,也可能是大家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更感兴趣的点。就是这部电影所设定的一个极端特殊的情境和一个极端特殊的情感形态。那么大家知道它讲的是相邻而居的两对夫妻,而在这个故事开始不久,我们就发现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消失了,而且我们知道他们之间产生了某种,叫做什么,不道德的情感,姑且称之为不道德的情感,那么于是我们的主人公实际上是一对弃夫怨妇,然后他们留下来,他们在痛苦之中尝试相互去陪伴,或者说他们下意识的尝试相对给出抚慰。但是王家卫并不开玩笑的说他把他这部电影不称之为爱情片,他称之为悬疑片。他说这是部悬疑片,是一对男女试图去侦破一段他们身边的引号“奸情”,但是事实上,在这部电影当中与其说它是去侦破这段奸情,不如说它表达了一种很多人曾经经历过的,当然希望大家不要有机会经历过的,一段非常绝望的情感就是,究竟为什么,为,怎么可以,这一切怎么会发生,他们索解着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

事实上在他们内心也绝望的在逃离和拒绝着关于这个问题的简单的答案,而在电影当中它使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方式,我自己称之为扮演。所以在这部电影当中最有趣的就是我们有一对男女主人公,我们在影片当中最终体认到的是这一对男女主人公之间不期然所发生的引号“不道德的情感”。

换句话说,由于一段,我就不都画引号了,大家知道,因为我非常反感道德主义的态度,所以我通常是画引号的。我说当他们遭遇到一段奸情,并且被这段奸情所伤害,他们内心是如此的绝望,愤怒和无力的时候,他们不期然地重演了这段奸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或者这部电影最微妙的、最令人会心的,或者说它最为独特的层面是在于我们又可以说那段深深的伤害他们的奸情在故事中始终不存在。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她的丈夫和他的妻子,但是同时因为试图侦破那样的一段不道德的情感关系而最终陷入了那个不道德的情感关系的这对男女,某种意义上说在电影中也从不存在,因为在电影当中它表达的是五次扮演。他们尝试扮演那个不贞的妻子、不忠的丈夫。它尝试通过扮演去追索答案,但是每一次由于所谓真身的终于在场,而使那个答案最终缺席,或者那个答案最终被推开,我们要用一个书面的说法叫那个答案始终被延宕。

大家都会记得那个场景,当梁朝伟成功地扮演那个丈夫试图勾引他的妻子的时候,然后张曼玉的反应就是我丈夫不会这样说,而她转回来要扮演他的妻子来勾引她的丈夫的时候,这个张曼玉的反应是说我说不出口,就是这个我始终是一个不确定的所在,就像那个他和那个她始终是不确定的存在,因为它是想象,它是扮演,它是一个不断地试图召唤他们在场以获得答案,而那个答案又不断地被拒绝,以致擦肩而过的过程。在整个的扮演当中一段不伦之恋发生了,但是也正因为它是扮演,那段不伦之恋始终不能发生。所以大家肯定也记得那个场景,就是说梁朝伟所扮演的丈夫终于对张曼玉,因为另外的扮演就是某些时候只有一个人扮演,而另一个人作为真身而存在,对吧,当这个梁朝伟去扮演丈夫,而这个终于承认了自己已然出轨,已然移情别恋的时候,大家记得那个是,画外音响起了一个非常微弱的、象征性的、无力的耳光声,然后梁朝伟用极端温和的、深情的、多情的、态度说他都承认了,你还打这么轻吗?

大家记得就是这样的一种,一种纠结的、一种扭曲的、一种错位的扮演和侦破当中,最终两个事实在同时发生,一个事实是这对受伤害的男女最终陷入了伤害者的位置,或者伤害者的情感,但是同时他们始终不能抵达他们之间的真实的情感连接,他们不能面对他们自己真实的情感,他们真实的连接,甚至对方真实的存在。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所有的爱情场景都是侦破场景,所有的爱情场景都是扮演场景,所有的扮演场景都造成了恋爱中的人,恋爱中的我的不在。

关于这部电影做的另外一个描述,我借用了一度极具争议的一部女作家的作品名字叫作《一个人的战争》。我们说所谓爱情,是关于两个人,关于你与我,关于两人世界,关于一个最终达成的一加一等于一的这样的理想的状态。大家肯定听过那个非常古老的传说,就是这个,就像我们的锦瑟无端五十弦,说是五十弦太繁复,就破为二十五弦。而古希腊的传说是人,上帝造人之初,人是四手四脚,被破为两半,令其终身寻找,所以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是找回完美的生命,这是爱情神话的真谛。而在这部电影当中,他对于那个爱情的不在,与其说是一种爱情的终于获得,爱情的终于完满,不如说是一种始终的缺憾,是一种生命自身的永难追回的永难补足的缺憾,他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的视觉表述,这就是我所谓一个人的战争。

大家注意到,他几乎使用了所有可能的电影语言,当梁朝伟和张曼玉在,同在一个空间场景当中的时候,当他们独自相处的时候,他通常使用很多很多的手段,比如说他使用浅焦镜头,造成视觉画面的双人中景当中的一实一虚,那么这种极端浅焦的画面使得其中一个人物完全在焦点之外,以致他们不可能在一个双人中景当中构成一种共享生命空间、情感空间和心灵空间的视觉表述,或者他使用各种各样的前景来遮挡其中一个人物,我们知道他的在场,但是我们在这个画面当中看不到他。那么非常突出的就是,而且是在影片当中使用非常多的一个场景,旅馆房间,对吧,在旅馆房间当中,他非常成功地使用了那个陈设非常的,华美,但同时非常的艳俗的,旅馆房间当中的那个三折的穿衣镜,然后他把人物之间的对切镜头结构为镜中镜外,就像那个浅焦镜头当中的焦点内和焦点外一样,他让他们同处一个非常私密的甚至封闭的空间当中,但是他们始终并不真正的在视觉的表述当中共享任何空间,而且同时镜内镜外的调度又再一次重述了关于扮演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引申出很多的表述,或者说引申出很多的修辞,比如说花非花雾非雾,比如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当有时有还无。

在影片怀旧的那个场景当中,关于道德与情感,关于那个洁身自好作为一种生命的固守和真实的情感作为一种生命的真谛和热度之间的永恒的矛盾。所以大家注意到那个对白当中反复出现的那种,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我们不是他们,就是这样的不断的否决,是一种甚至可以说是双重的自我保护。因为一重是伤害面前的自我保护,一重是在强大的冲动和诱惑面前的这个自我固守,但是如果第一重的保护得以成立的话,它表现的是那么苍白、那么无力、那么自弃,而如果第二重的表述、保护得以成立的话,就意味着永远的错失,永远的擦肩而过,永远的这个丧失获取真情的可能性,所以在整个电影当中,王家卫非常成功的在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白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调度当中保持着或者说把握着这样的一种缠绕,在电影当中大家都注意到,最后片尾王家卫给了一个字幕,他致敬一部小说叫《对倒》,据说这是个,集邮的行当当中的专有名词,讲的是两张脸相连的,然后彼此颠倒的,画面彼此颠倒的邮票,而在这个电影当中这个对倒本身的那个含义又相当的清晰,他一则是那个角色的对倒,对吧,就是对所谓奸夫淫妇的这个侦破,或者对奸夫淫妇的谴责,最终使自己走到了他们的位置上,同时他是不间断地扮演,使得那个角色始终处在一个错位的状态之中,当然他是另外一个层次的对倒,就是这样的一个,它不仅仅是一个婚姻中的身份和位置的这个最终的错位和转化,他同时是一份关于真实与想象,关于道德谴责的力度,与那个情感追逐的力度之间的那个错位,它是一个不断持续的多重层面的那个错位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和缠绕。

我不知道听众朋友们是怎么想的,反正至少是我这一代人和我看到的我的学生的一代,我们都深受到法国作者论的影响,然后法国作者论的最大的一个,我还是要画引号了,“谎言效果”就是我们都坚信导演是电影的灵魂,导演是电影的作者,某种程度上说,这表达了一种真实,表达了一种真理,或者表达了一种对电影艺术的坚持。但是我们经常因此而忘记了电影是一种集体艺术,电影是在整个的摄制组和主创人员的通力合作之下来完成,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我们讲到了所谓张叔平的贡献,我们在此后王家卫的另一部杰作,坦率的说是我更喜欢一部杰作,《一代宗师》当中,我们会看到张叔平,这个身兼数职,几乎成为这个影片的,某种程度上影片的灵魂的这样一个角色。

那么同样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们再次的看到的是,这个王家卫的这个老搭档杜可风,杜可风的摄影在这部电影当中所形成的巨大的贡献,但是也必须说到的是这部电影整个的视觉风格和杜可风的一贯的摄影风格,其实又有很大的落差,因为杜可风的表述本身是很有趣的,他说电影的设置场所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像一个舞场,而且我们知道,杜可风的摄影机也经常是,会舞得非常华美,舞得非常流畅,但是在整个这部电影当中,基调是低迷的,是沉稳的,是一个极端舒缓的,极端怅惘的基调,但是仍然是杜可风的摄影机捕捉到了那种光的华美,那种影的华美,而不仅仅是色彩和场景的画面。

所以我说很有意思,王家卫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表达了他对于类型电影的渴望,但是其实王家卫的电影,在此之前王家卫电影几乎很难和类型两个字连上,直到《一代宗师》,他才第一次真正的去拍摄一部类型电影,而且他也确实用他的电影刷新了香港武侠片,或者香港功夫片,或者叫中国电影史上的神怪武侠片这样的一个最有传统的类型形态。

而在此之前,当我们在王家卫的影片当中遭遇到那个徘徊的、迷惘的、好象几乎丧失了那个生命内在的那种真实动力的个人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地从鲜艳的无家可归者、鲜艳的漂泊者、鲜艳的这个绝望和鲜艳的注定放逐的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我们完全忽略掉了王家卫电影其实始终包含了某种关于香港社会、关于历史、关于社会文化的,我们姑且称之为预言层面。那么《花样年华》也如此,所以我刚才,在开始的时候就提到说1968年这个日子,我们会提到,就是在王家卫影片当中那个富丽的、迷人的、音乐背景所形成的那样的一种特定的、准确的、殖民记忆的表述和那个结尾,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的这个梁朝伟对着吴哥窟的那个石洞来唯一一次来倾诉真实的情感,作为他自己,而把他倾诉给那个屹立的、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的石雕、巨石建筑,历史的废墟本身自觉或者不自觉得携带着,就是整个经历了殖民历史并且最终结束了殖民历史的香港所面临的那样的一种新的选择,和新的选择面前的无力感及其徘徊。

所以我说电影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同时电影作为工业,电影作为商业,它不可能仅仅成为一种个性的、或者超越的,或者审美的属性,它自觉不自觉的,尤其是在王家卫这样的,以高度的个性,以高度的审美坚持和高度的电影原创力而标识的导演当中,我们可能刚好找到最好的例子去看到电影作为艺术,电影作为文化,电影作为社会心理的窗口,电影作为永恒的召唤着我们,抚慰着我们又撕裂我们生命的窗口的,那样伤疤,或者展示生命的窗口的这样的一种艺术。


本篇影评摘自豆瓣时间《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更多精彩解读,请戳//douc.cc/2ByaT5

 短评

孙太太的暗示,何先生的摇头,同样的事情,总是对女性苛责过多。

2分钟前
  • 无用西泮
  • 力荐

东方人讲出轨故事真心有调调啊,脑补一下类似的故事让伍迪艾伦来讲……

3分钟前
  • Sophie Z
  • 还行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感君用心同日月,誓拟侍君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7分钟前
  • 青灯有味
  • 还行

张小姐小腿不错,梁先生发型不错。

9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谁先感到了寂寞,谁就输了。

13分钟前
  • 小Z
  • 推荐

张曼玉最致命的武器便是她的各种旗袍。

18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王家卫最强的,就是让人掉到一种情绪中去

21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一对处处隐忍憋炮的男女,一场原本毫无压力的换妻,一段彼此错过的爱情,一张留在电话声里的船票。再也回不去的时代,再也晾不干的记忆。空余怀念过去的情绪,积满灰尘的玻璃。

24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從明天開始我不能再見你了。】【真的麼?】【是。】於是蘇麗珍伏在周慕雲的肩頭從未有過的傷心。

25分钟前
  • 亂馬2/1
  • 力荐

其实我好鬼烦墨镜王拍戏由头到尾都係嗰几招,慢镜、落雨、失落情绪(几乎贯穿佢职业生涯嘅每一部电影),最衰嘅係居然连配乐一直都係嗰首冇变过(花样年华同埋重庆森林)!几时佢先玩厌呢啲嘢啊?佢未厌我就已经厌了。

29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较差

在梁朝伟喂到第二声的时候,我的眼泪突然就下来了

33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推荐

隐忍的中年激情。"我一开始只是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后来我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3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好看。又闷骚又让人心痒痒的,最后那个无声的电话还真是让我有点心痛呢。。。而且听久了,感觉上海话和粤语混一起完全没有不和谐啊哈哈。顺便求张曼玉全部旗袍的相册(豆瓣一定有!

4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深夜,雨巷,慢镜头;暧昧,寡欢,语还休。与君淡如水,千杯亦不醉。

43分钟前
  • 颜叙
  • 力荐

这些年来我一直想问你,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他走?

46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最棒的故事不是大战七七四十九个回合,而是欲言又止。

47分钟前
  • 樹一
  • 力荐

They are in the mood for love, but not in the time and place for it. 剧本很有意思,设置了一对在电影里没有任何镜头的偷情男女,却又无时不刻地提醒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不要做爱,所以王家卫镜头里沉闷的男女,空荡的房间里充斥着一种不可得的情欲,极省略的叙事,舒缓优雅的大提琴曲配乐实在是太到

52分钟前
  • 醉舟
  • 力荐

一切都退去了,香港、1962年、那个陈旧的秘密…“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也许~也许~

5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回去给我打个电话,你不用说话,响三下就好。”看这部时真的会觉得旗袍就是为张曼玉而生。

58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张曼玉比梁朝伟高,但他们站在一起那么协调。想来,是穿了高跟鞋的她,懂得委婉地低头的缘故。

1小时前
  • Ruby超人小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