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

HD中字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汤姆·巴特曼,米歇尔·菲佛,黛西·雷德利,威廉·达福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2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3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4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5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6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3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4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5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6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7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8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9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雷神》和《灰姑娘》的英国导演、莎翁戏剧大师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即将为20世纪福克斯公司翻拍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侦探悬疑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的消息。福克斯宣布,肯尼思·布拉纳不仅将担任导演,同时还将出演片中主角——比利时大侦探赫克尔·波洛(Hercule Poirot)!波洛是阿加莎笔下最著名的角色之一,曾出现在她33部小说之中。1934年出版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描写了发生在著名的“东方快车”上一起离奇命案,每个人都有作案的嫌疑,比利时大侦探波洛(Hercule Poirot)经过缜密的、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终于让案情大白于天下。据悉,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将由莱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赛蒙·金伯格(Simon Kinberg)、马克·高顿(Mark Gordon)联合出品,《银翼杀手2》的编剧迈克尔·格林(Michael Green)将负责剧本的改编。如果《东方快车谋杀案》取得票房成功,福克斯还将把更多波洛破案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极度空间1988搭车人(1986)想当冒险者的女儿到首都当了等级S的冒险者阿南的小情人2015爱人2022心里有数机械姬(粤语版)双面神探罪恶朝鲜美人别传野猫出人头地1990大国手之扬州论枰十月围城2014律政潜规则偷破天际线白色战争看了又看国语第一部没有爱间谍游戏与歌同行三侠五义七夜待脑中埋藏了智能手机信使2020老爸上战场圈套特别篇泥之河海豚新历险记妈,我回来了汉诺瓦街错放你的手蜜色死神我成了他的班主任沙场点兵女子大乱斗波士顿市政厅

 长篇影评

 1 ) 东方快车谋杀案

关于《东方快车谋杀案》,我有若干零碎的记忆。包括电影一开始时快速的通过报纸复现当年的案件,12个人一人一刀的谋杀案,还有关于两个人对话中提了一句的陪审团。

似乎陪审团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在这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审判制度存在。现在重看这电影时,我已经很清楚什么是陪审制度了。

重看的时候才发现这电影中有这么多的明星。最有名的当然是肖恩康纳利和英格丽鲍曼。英格丽鲍曼尤其让人吃惊。我一直没有看出来哪个人物是她演的,一直到后来看拍摄花絮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她演的是一个貌不出众的小配角,而且是她主动要求出演这个角色的,本来剧组给她安排的是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她已经是大明星了。

英格丽鲍曼饰演的这个人物是原Armstrong家的家庭教师,在行动中,她自称是去非洲的志愿者,非常虔诚的信仰上帝。她多次谈论上帝,和自己关于神迹的梦。后来波洛指出,她虔诚的宗教信仰是来自小孩被杀后的自责。

其实,这个家庭教师确实是12人中最复杂的一个人物。英格丽鲍曼主动要求出演这样的人物显然是想表现自己的演技。精神非常可嘉。可是她被人记住的,依然是她在《卡萨布兰卡》《美人计》等等中那些美得摄人心魄的形象。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她还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演了一个相貌平平的配角。

过去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总是惊叹于这个故事中那众多的人物,精巧的连环十二杀,这次重看,才发现这个故事中的漏洞依然很多,而且是几乎致命的低级错误。

在我谈论这些错误之前,先谈谈另一个有趣的东西吧。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s not about six, it'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挺有趣的笑话,我突然想,当年的国配中是怎么解决这个文字游戏的呢?

我的这套碟应该是当年MK做的吧,带有两条国配。我不好国配那口,也分不清什么国配版本,不过还是能够听出一条的声音要熟悉一些,另一条大概以前没有听过。

常见一点的那条是完全的直译,没有做任何解释。当年的观众大概会不明白这个XX、六点、十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另一条模拟了一个中文文字游戏出来。上铺的人问,“是不是有点?”下铺的人是,“不是六点,快十点了。”波洛大笑说,“他不是问你时间,他是问你是不是有点XX。”

然而无论如何,我是反对国配的。就以《东方快车谋杀案》来说,原音中,波洛的英语口音非常别扭,但是语速很快,这符合他的身份,来自比利时的智力超群的国际级大侦探。而国配没有表现出他那浓重的口音。当然,我也能够想象,如果给波洛配上四川话或者东北话的方言口音,那么大概就会笑场了。不过无论如何,国配在这里抹掉了原作的一部分意图。我承认当年的优秀配音者都是了不起的人才,我只是觉得他们的才能被浪费了。

关于这电影的漏洞,波洛后来戳穿每个人的谎话,刺探出每个人的真实身份,最后在餐车上当着12个凶手的面,揭露案情,确实精彩绝伦。可是,他所有的推理,全都基于他发现被杀者是当年绑票撕票案的主谋。而这一发现是他在现场找到了一点烧过的纸片,他在那个纸片上辨认出了当年遇害小女孩的名字。

可问题是这个关键线索是怎么来的呢?是12个人中的一个,那个秘书,在案发时把一封恐吓信烧掉留下的残迹。问题是,他们有12个人,策划精密,他们占据了几乎整个车厢,他们甚至连凶器匕首都藏了起来,为什么不能把一张小纸条藏起来,而非要在现场烧掉,并且还没有烧彻底?如果没有这个纸片,那么波洛根本就不能把这个案件和当年的绑架案联系起来。

说句题外话,波洛的记忆力很好,只是看到一个名字的一部分,就想起了5年前一个和他无关的案件的细节。如果今天重拍这部电影,这里大概会插入无线网络和搜索引擎的广告。

类似的漏洞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个。例如,为了彼此洗清嫌疑,所以整个案件中的每个行动都是由几个人来联合完成的。给被杀者吃安眠药就是先由他的管家把酒水端进他的房间,然后再由秘书进来把药加入酒中。可问题是,他们怎么知道这个人会先不喝酒,甚至没有把酒杯端在手上,就把秘书叫进来呢。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投药。

说起这种若干人各自完成一些行动,单独来看都是正常行为,联在一起就形成杀人案的故事,我似乎前些日子还看过一个,记不起来是电影、小说、动画还是别的什么了,大概就是一帮火腿友联合杀人以后,死者的女友居然无意中查出了真相。

我懒得去查这个故事的出处了,不过想起来这个故事应该是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启发而写出来的吧。

回到《东方快车杀人案》的本初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12个人联合杀人?

从动机来看,因为12个人都想要报仇。

从设计来看,12个人可以互相掩护。

除此以外,我想,他们也在借多人犯罪来清洗或者掩盖自己的罪。

实际上,整部电影都没有讲,有任何确凿证据表明那个被杀者就是当年绑架案的主谋。我也不认为他们能够举出这样的证据来。那么他们是否真的能够确认那就是当年的凶手,他们有没有可能杀错了一个人?甚至就算那个人就是当年的罪犯,他就一定要承受死刑吗?

他们还谈到了12人的陪审团,可陪审团不应该由受害者的亲属来组成,陪审团应该是一群公平的人,而不是一群只想杀死凶手报仇的怒汉。

可是无论如何,他们的仇恨无处发泄,他们的痛苦不能减轻。所以他们必须杀一个人来报仇。

而12个人的连同犯罪可以让他们把“如果错杀”的责任推卸在别人身上,每个单独的人似乎都是真的无罪了。

所以这个行动,只有暴力,只有伤害,只有发泄,没有责任。

这就是所谓的多数暴力。在今日的中文网络上,依然常见。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最后,波洛给出了一个假的结论,放过了这12个人。这12个人在车厢中开香槟庆祝他们的胜利。这一场景在今日看来也和网络暴力如此的相像。

我想,如果是我在波洛的那个位置,不,我绝对不会默许这12个人的谋杀。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2 ) 无标题

说实话,新版看得我很难受,故找了被网友强烈推荐的74版,讲真,新的真的改编得太多了,也许是导演加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吧,总之我还是喜欢老的。//

2017版,男主从一开始是个信奉“非黑即白”的完美主义,到经历案件成长为接受这个世界的灰暗面:“there is black,there is white,there are you”

我和朋友说我不能接受男主的转变,或者说导演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我觉得不舒服。我是那种相信“人不会轻易改变”的人,作为一个连鸡蛋大小都吹毛求疵的2017Poriot,导演将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了那位可怜又坚强、策划了一切的母亲,也许是为了维持男主“完美”的人设,也许是想借母亲选择牺牲自己来传达人性的坚强或是其他美德。观影前,我抱着熊熊的找剧透的心情翻豆瓣,有豆友评价这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有点不理解....

但总之,2107版的男主给我一种很鸡贼的感觉,基于不能理解导演预设的完美人设及其成长,我个人认为其实他和那些乘客一样,都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救赎自己(2017,提到daisy案子时,男主说d的父亲曾给他写过求助信,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前往,那位上校就因为失去爱妻和未出世的孩子而自缢了)。调查过程中,两次猜错凶手的表现,也和影片一开始展现的神乎其神的断案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1974版,Poriot是个funny little man,鸡蛋似的脑袋以及有趣的、一丝不苟的胡子,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古怪,但真的开始调查时,就能发现他的魅力。一是专业的问询方式,针对不同的人物,挖掘话语中的漏洞,更厉害的是根据每个人用语方式发现他们假造身份的事实(这得多渊博啊);二是敏锐的感觉,捕捉到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并且继续第一步的问询(这点真的要表白演员们,微表情太厉害了);三,和2017不一样,男主调查过程中从没有轻易的给出结论(锅都是布克先生背),而是在最后,给出了两个选择,并且主动选择了第一种方式,说明他一直以来都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侦探,而不是苛求完美的断案机器。

最后,1974结尾真的看哭了。

老Poriot宣布了东方列车杀人案件结案,“凶手”杀了人之后跑路,所有人发出如释重负的欢呼。在P推开门回首时,车上的乘客们为曾经因为恶徒而家庭破裂的受害者们(或者说他们自己),敬以庆祝的香槟。

是的,在正义没有办法审判那个有罪的人的时候,所有因为饱受折磨的人该是多么痛苦

 3 ) 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点拙见

本来是自己的兴趣,最终因为结课论文还是写了一些小东西。都是拙见,大家指教。
——案情简介

暮色笼罩中,伊斯坦布尔有着不同身份和背景乘客纷纷登上从这里开出的东方快车,著名大侦探波洛在朋友布克先生的安排下也坐上了这趟列车。
    早晨在餐车里,大商人雷切特找到波洛,说有人给写匿名信,威胁要杀死他。希望波洛侦探充当他的私人保镖,波洛深知雷切特以前的劣迹,断然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夜晚,车上的旅客们都已睡下,整个车厢里一片寂静。突然从雷切特的包厢里传出了惊叫声,侍者贝多斯给雷切特送药时,发现他已经死在了床上,列车上人都被惊动了。波洛也从睡梦中惊醒。

    第二天波洛展开了周密调查。盘问了在同一车厢里的所有乘客,但从他们身上都发现了种种疑点,联系多年前发生的一起儿童绑架案,波洛终于明白了案情的由来。
雷切特多年前曾绑架了一名儿童黛茜并且将其杀害,多年后受害者十二个家属联合起来向雷切特讨还血债,让凶手得到了罪有应得的下场。社会已经宣判过雷切特死刑,现在判决终于被执行了。阻塞列车行进的雪堆终于清除,南斯拉夫警察即将到来,正义的波洛为大家解了围。

——对犯罪动机的理论(理解、论述)
理解: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犯罪动机就是典型的报复性犯罪。整个犯罪都是有原因有目的的。当一是内在的条件,即需要。欲望。二是外在条件、即诱因、刺激。本来出于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不同的犯罪目的。但是本次谋杀案中,凶手都是出于同一个犯罪动机,确定了同一个犯罪的目的。

论述:车上除了波洛、他的朋友和医生外,这节列车上的12个人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看起来没有联系的12人每个人都和五年前那起绑架案的家庭有关系。有联系才会有共同犯罪的发生。
但是推理还是有过程的,波洛通过每个人的证词,找到一条可以把他们连起来的线。车厢里的12个人初看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但是却能将他们通过证词联系起来。

波洛的推理就是建立在自己的现场调查和逻辑推理找出其中的漏洞和自相矛盾之处。比如本案里波洛一直在找证据推翻嫌犯的不在场证明。
本案不仅仅是推理案件,更是一个复仇的恐怖故事。本案所有的嫌疑犯都是凶手,手法巧妙。而波洛的推理过程更是精彩。首先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步步剥丝抽茧的找到问题的核心,找到那关键的连接点,最后得出结论。

——对本案的分析
每个人都有不在场的证明,但是波洛都找到了不少的疑点,比如:1安德烈伯爵夫人的护照的名字上有一块油渍,波洛一询问伯爵就非常的激动。2哈巴德太太说她的包里有一颗凶手留下的纽扣。3奥尔松说自己英语不好,但是她的词语用的很恰当。4玛丽说自己没去过美国,但是却说没有义务回答你的问题,我随时可以和我的律师打电话。(标准的美国式回答)5阿巴斯诺特上校说不认识阿姆斯特朗上校,但却清楚的知道上校的资历极佳,还得过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最后经过波洛的反复询问和推敲证词,终于发现了车上12人的身份。

12个凶手的人物关系:
1 雷切特的秘书麦奎因,是死去军官家的朋友,他父亲经办了那次绑架案,对军官夫人很敬慕。

2.雷切特的英国男仆贝多斯被绑架女孩的男仆,跳楼自杀的女仆的恋人。
3大惊小怪的哈巴德太太,死去军官的岳母,军官夫人和伯爵夫人的母亲。

4阿巴思诺特上校,军官的战友。
5家庭教师玛丽·德贝厄姆,死去军官夫人的女秘书。

6德拉戈米罗夫公爵夫人,死去军官夫人的教母。
7公爵夫人的女仆希尔德加德,军官一家的厨娘。

8德烈尼伯爵,死去军官的连襟,主要配合他妻子。
9安德烈尼伯爵夫人,死去军官夫人的亲生妹妹。

10意大利司机福斯卡雷利,死去军官家的司机。
11瑞典护士葛蕾塔·奥尔松,死去孩子的保姆,自己心里充满自责。

12乘务员皮埃尔,自杀女仆的父亲。
当人物关系一理清楚,所有的因果都一目了然。一切的开始都是五年前的那起绑架案。被害人雷切特就是五年前绑架军官女儿的卡塞蒂。五年前的绑架案不仅仅军官的小女儿死去,上校的妻子的索尼娅当时又怀孕了,当她听到女儿的死讯时,发生休克并早产,母子医治无效当场死亡。阿姆斯壮上校悲伤过度,也开枪自杀。黛茜的保姆苏珊被警方认为是共犯,从窗口坠楼身亡,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一共五条人命!所以才会有五年后的12人的齐聚,才会有这样的报复性犯罪。总而言之,五年前的那场绑架案,就是最开始的原因,复仇、惩罚凶手就是犯罪目的。
有趣的是美国的陪审团是由12个人组成的,本案中的12个人自发的组成了惩罚钻了法律空子逃跑的雷切特。不过反映出的更多是一种可悲,当司法无法伸冤而让罪犯逃走,被害人家属迫于无奈的反抗。
片中最后将要揭穿真相时,波洛的无奈悲伤正是反映出他的纠结,到底是法律正义还是道德正义?理智和情感的选择也是非常的精彩。最后波洛选择放过这12人也算是毫不意外,毕竟被害人是罪犯,而且波洛并不是警察,而是私家侦探。
东方快车谋杀案不仅仅是一个推理谋杀的案件,它表现出来的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如何选择的纠结,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 ) 女神的力量

一看这个案子就是女性策划的,这背后主导一切的必然是个女性。突然明白大地母神、命运女神、复仇女神和司法女神(公平)这些职司为什么都是女神了,她们和掌管雷霆之力的男神绝对是不一样的感觉。这些女神的原型在本剧中都有出现,尤其是这个版本的演员妈妈,更有集所有女神于一体的感觉,失去孩子的大母神的味道最浓。

这种正义在明面,在宙斯的雷霆层面得不到伸张后,用尽自己的力量,在巨大打击后还能坚忍不拔地站起来,为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复仇的力量只有女性能做到,只有大母神能做到。就好像德墨忒尔在失去女儿后让大地迎来了冬季一样。这个妈妈再站起来时必然带着巨大的愤怒、复仇的欲望和公正得到彰显,生命得到轮回的力量,她其实是把数位女神的职责,数万人受过的命运背在身上来组织这十二人的复仇之旅的。是的,她更像复仇女神,对她来说这是复仇之旅。那句12 good people makes a jury的话幸亏电影中是由那位男性军人说出来的,如果是由女性说出来的就崩人设了,这种到这时还翻典故的思路是只有男性才有的,只有男性才需要捧着本圣经宣读上帝的旨意,女性早在一开始就知道她们的使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这个版本中,大家在最后终结时挨个向妈妈和妹妹敬酒的场景我不知道改编得好不好,但无论如何都像一位男性编剧硬加进去的,模仿葬礼上那种向家属致意的仪式,也庆祝法律公义得以伸张的快意。但是,这也还是原著中没有的(如记错请指出),因为对于得墨忒尔来说,即使女儿得以从冥王处每年返回一段时间,但失去了的就是失去了,她再也回不到和女儿一直在一块儿的时光了,从此之后,每年女儿不在之时,她都哀伤地退隐,让冬天笼罩大地,让寒风呼啸而过,所有的生机都暂停生长。所以我不觉得这是演员妈妈会做的事情。也不觉得这场由女性主导的复仇会以这种方式终结,这种方式是非常意识化的,是回到了理性思考的范畴才会出现的举动。

本电影的改编中还有一处变动让我觉得很可惜,就是本应该老公主教母站出来说反正我也活得够久了,把我交出去吧。而不是妈妈在前面冲锋陷阵,妈妈永远在幕后,妈妈也是被“更老的母亲”所保护的呀。(这里有些不确定,查完原著再补充)

对比2010年的英剧版,那个版本加入了波洛对与公理与正义的考量,他的人生观受到了冲击。Well……从电视剧角度而言,补充完整波洛的人设是挺有意义的,我也蛮喜欢看这段觉得它升华了整个故事的。但是again,从女神原型的角度和阿加莎这位女作者的一贯风格而言,这本书里是不会出现这么直接的思辨的桥段的。对于女人而言,复仇了就是复仇了,一切不需要用语言来说明,妈妈的正义得到了伸张就是得到了伸张,一切看不到的规律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她甚至不用意识到规律这一层,她只要知道this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所以……波洛在那纠结的正义到底怎么定义,良性和法律等等,那都是复仇的妈妈绝不会考虑的事……这些对她来说没有意义,对那位老公主教母来说也没有意义,她们失去了一个孩子,用一种悲惨至极的方式失去了beloved daughter and granddaughter,该怎么做不是明摆着了吗?对于母亲们来说,不用思考这么多。还有,有老公主教母的地方,就不会让演员妈妈撑场面,因为一定是年龄大的母亲保护年龄小的。妈妈只要在幕后完成她的职责就够了,这时她被复仇女神附身,只要完成使命也就够了。女性的复仇是不需要摆到台面上用一种说得清楚的方式来向世间说明的,她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她们也知道所有的审判在死后世界都是会执行的。司公平的女神很神奇地是在地府出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埃及神话中,人是死后,要进入地狱的时候再去接受女神的秤的。怎么会有逃得脱的时候呢?阿加莎的这部戏无非是把本该在地府的执行搬到了现世而已。

当现世明面上的,由文明所构建出的有关意识、理性与司法的所有这些男性力量的秩序失效的时候,必然由原始的秩序来进行补充,在我们的社会里,这就是女性力量所代表的母性、直觉、生命的份量、包容与保护,和潜意识等本能力量。题外话,所以所谓的moral dilemma,也不过是男性秩序失效的情境,这时候需要什么预先的假设与推演啊,每一个侧面都是不会对的,只有到时候跟着本能走出来的那条路才会是对的。没有真实发生的东西都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哈佛公正课开篇问的那个两铁轨都有幼儿,司机该如何选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如果真有这事儿发生了,我们再来看看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它的复杂性和对人性的反应一定超出任何假设性的空想。

联想到《啤酒谋杀案》,那个委托人必须是女性,也一定是女性,只有女儿会去这样委托。如果是儿子,他弄明白事情走向的方式绝不一样。在英剧版的啤酒谋杀案中,女儿第一次出场见波洛的画面令我印象深刻,她迈着的步伐,那种坚定的感觉就是她在贯彻这个真相中所会有的姿态。这整个案子的走向,那种妈妈以为是妹妹毒杀,牺牲自己像献祭的猪一样被施以绞刑吊死的姿态。只有女性,会在一片混沌之中求得某种结果,妈妈在献祭自己的时候是深信自己掌握了整件事情的洋流的,她是觉得自己理解洞悉了一切的,她最后做出来的姿态是包容和保护,尽到自己身为姐姐应该做到的包容,尽管妹妹可能犯下了罪行她也理解她是小孩子可能一时有的义愤,她甚至可以包容这其中的怨毒,也尽到身为妈妈应尽的保护,赶紧把女儿送走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她凭着自己的感觉做出了一切,她甚至不需要求证一切,她知道她知道。只可惜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大玩笑。(这种玩笑的风格,作者这个命运女神安排的一切,这案子的走向也像女神安排出来的了,总之这样的故事不可能是男人编的)于是这个案件中的孩子就必须是个女儿,只有她可以继承妈妈的一切,回来claim her throne。她就像一个年轻的女王,她继承的一切,她都有权利弄清楚。

其实这个故事本身也很有意思,居然是一个男人在几个女人中间搅和。他身边出现了阴险的毒蛇一样的情人,那个大家都以为会嫁给他的暧昧不清的模特。一个具有女神一般力量的妻子。捣蛋的妖精或咒怨小精灵一般有点危险性的独眼妹妹。一个未来的王储,虽然当时什么也不知道但必然会回来声称回自己的权利的女儿。在一堆女人中间他居然还觉得自己是猪脚。哎……果然便当领得早啊。他的瞎搅和,他用不当得方式对待几个女人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导致事物本身的规律被打乱,付出的代价就是命运线的改变以及他的被报复而亡。

最有趣的是,在这个案件中,所有相信妈妈的人都是女人,确切地应该说,几乎所有女人都相信她。管家/女佣相信自己的女主人,妹妹相信自己的姐姐,女儿不信当年的宣判结果,真凶情人也必然知道妈妈不是犯人。而毒蛇女情人其实是利用了当时所有男人的话语权,所有在场男性的判断而成功地把妈妈送进监狱的(当然不是她故意设计这个走向的)。但是确实所有男性都不信妈妈,所有男性都和爸爸一个思路,把外面的女人带进家了就觉得这两人一定是暧昧关系了,他们觉得身为被背叛的妻子的妈妈一定会因情仇杀了。可是偏偏连那个情人本身都是清楚爸爸和她没有那种情感的,所以她才要怨毒地报复。事情中几乎所有主要女性都清楚真相,可是男人们却都确信不疑妈妈一定是犯人,最后由男权社会组成的司法系统把妈妈送上了断头台。最可笑的是,就算是这个结果其实也是顺了妈妈这个女性的意。也就是说,这部戏从头到尾女性的意愿都得到了实现,不管是情人的还是妈妈的,甚至女儿。多年后女儿的身份其实有点像妈妈的代言人和继承人,她携带她的骑士波洛来以一往无前的年轻的生命力揭开了当年的真相。剧中情人在多年后已经容颜老去,使我想起“一切腐朽的终将逝去”。致阿加莎的女人戏。

英国这个国度真有意思,一位明智又克制的女王在位了这么久。不知道如果探究英国人的民族性会得到怎样的原型呢?肯定不是和日本一样在大母神的笼罩下了吧。

 5 ) 略和17版对比

这一版的角色塑造得更有精神,更让我支持他们,17版里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悲伤过度的感觉(虽然他们确实应该悲伤过度,但是不是那种能够策划一场复仇的悲伤)。但17版的画面,布景和配乐非常宏大,我很喜欢。17版里还把一些角色的性格放大了,比如突出侦探本来是一个追求极致平衡与公正的人,以及印度人变成了黑人,这样更能突出对于"正义"的定义和种族问题等,但是也感觉有点过了,有时候过度夸张就不那么感人了。总之各有利弊,我都很喜欢(总是墙头草😌)。假影迷只能看到这么多了。

 6 ) 亚麻手绢上的眼泪

  关于这个电影的配音我觉得值得提的就是主角波罗——张名煜,他曾经在一盘磁带中录制过丘吉尔那个非常有名的演讲:热血,眼泪和辛劳。他的声音偏雄壮一类,有点类似乔奇那种话剧风格,但比乔奇华丽,比杨文元,胡庆汉这种又更善于表演。但配波罗稍微苍老了一点,自然不如尼罗河惨案里的毕克。
  
  这部电影可谓演员阵容豪华。
  
  扮演波罗的反而是我最不熟悉的。
  
  按照imdb的顺序依次八卦一下:
  
  Lauren Bacall,她演过一个科学家为之颠倒的女人,记得那个电影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你为什么还不去上厕所,你的腿这么美,那样我就可以看到了。
  她属于那种非常妖娆的女人,不算很美,但非常有风致,不过她最有名的还是她的丈夫是《卡萨布拉卡》里的里克——亨弗莱-鲍嘉。
  
  Martin Balsam,这个人只知道他演过《第凡内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 (1961) ...O. J. Berman和《惊魂记/精神病患者/触目惊心 Psycho 》 (1960) ...Milton Arbogast,这个波罗的好朋友对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他扮演了《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书》。
  
  Ingrid Bergman:这个我想是最不需要介绍的,本片令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角奖,我感觉还是那个演员屈就角色的关系,她的虚弱和当年小孩的惨剧互为因果,可以说对那个夜晚最深的痕迹就烙在了她的身上,她做到了完全为电影服务。
  
  Jacqueline Bisset是特吕弗电影<以昼为夜>的女主角,也是这部电影最美丽的女人,匈牙利有这样的美女不愧为匈牙利啊。哪怕只是在电影里。
  
  Sean Connery,其实肖康纳利在本片中就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表演,他的问题在于是硬汉,但总嫌单薄,年纪大了后没有体力了不得不柔情起来,反而丰富了人物的层次感。
  
  Jean-Pierre Cassel,案件的关键无疑是那个列车员,说起来小伙子蛮帅的,我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他,一番搜索之下终于出现了一个我看过的电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不过应该还在其它什么地方的……
  
  John Gielgud:那个看《爱的俘虏》的医生。他和本片那个老夫人Wendy Hiller同时出演过《象人》,他出演医院院长,伯爵夫人是护士长。他们就是那句话:英国味道。他还在《暴帝卡里贾拉》里演过一个大臣。
  
  Anthony Perkins:有的人一辈子都会和一部电影联系在一起,譬如他就是这样。1960年主演《psycho》中的Norman Bates,自此这个,这个过分依赖母亲,清秀,会拔出尖刀刺向某人的形象几乎重复到他因艾滋病去世的最后岁月里。1992年9月12日死于艾滋病,当时妻子及儿子均在身边。9年后的9月11日,他的妻子坐在其中一架撞向世贸大楼的飞机上。以上是网上搜来的资料。
  
  
  Vanessa Redgrave这个人物最近和她的女儿出演了一部在中国公映的电影,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本片她扮演的是女秘书,有一个007追求者(肖康那利),而在生活中,她和另外一个007提摩尔顿同居达20年,姐弟恋的前辈啊。
  ....
  Richard Widmark最后还是提一下这个罪犯。他的脸在很多西部片里出现过,哪怕是演警察也往往演那种什么都干的家伙。
  
  
  
  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好处最后提供了一个假的凶犯,作为侦探的波罗亲自写给警察的报告以最后弥补所有的痕迹,颇有西部时代的法外执法的味道,天网恢恢也许就是靠这样才疏而不漏的。
  
  电影的跌宕首先在于犯罪时间,其次在于参与人数的异常众多。这个电影从某种意义上颠覆了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己:谁都可能是凶手,但凶手只能有一个,而这次,人人都是凶手。
  
  
  当然,另外一条还是没有被打破,那就是死者人人都觉得该死:)
  
  最后说一下东方快车:
  东方快车最早运营于1883年。到1906年,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的辛普朗山岭铁路隧道开通后,‘东方快车’开始固定运行在巴黎—米兰—威尼斯一线,后来又加上卧铺,延伸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直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可以说是横跨欧洲大陆,如果日夜兼程,完成旅行共需三天。 东方快车’的车厢完全遵从19世纪豪华客车创始人乔治·墨蒂默的要求,设计成为‘轮上宫殿’,并配之以最优质的服务。即将进站的‘东方快车—不列颠号豪华专列’就是20世纪20年代由熟练手工艺人打造的精品中的精品。”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WISI/218587.htm
  
  这其实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偷窥:那些能登上最豪华车厢的人们又如何呢?她们的亚麻手绢上也有一样伤心的眼泪,也许,更多。
  

 短评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不是凶手...

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看到最后大家在讨论法律和道德 我想 人生在世 我们不是要做到不犯法 我们真正应该要做到的是 问心无愧。

11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吕美特这版的剧本比新版扎实太多了,而且拍出了群戏感觉。英格丽·褒曼虽然戏份寥寥,但精湛演技当得起又一座奥斯卡。问题是大侦探波洛这个核心人物被塑造得太像小丑了,越看越手动滑稽...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 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20分钟前
  • 逆鳞
  • 推荐

已逝的西德尼·吕美特最负盛名的作品

24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要不是看了话剧,就不会想到看这片。要不是看了这片,就不会想到如此牛逼。要不是如此牛逼,此片就不会传世。

26分钟前
  • janjanski
  • 力荐

原来阿加莎写这本书是为了隐射林白绑架案。最后12人如同12个陪审员仪式一般的刺向杀手时真是看得我泪崩,因爱而恨因爱而杀。前半段节奏略长,但其实对应了小说。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看得很揪心。老年的英格丽把女神气质掩盖得好深,第一次看时没认出那张口闭口上帝的老太是她,奥斯卡女配实至名归

28分钟前
  • 推荐

不要被房间俯视图搞晕

33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对原作的删改还是挺合适,但这节奏感和表演都感觉怪怪的;吕美特在顺叙与倒叙中用不同的机位、景别和用光去表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称叙述下作用的这个小花招还是比较令人受用。

3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雪花潜入夜,报仇细无声

4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阿尔伯特-芬尼版波洛虽不如彼得·乌斯蒂诺夫版,但是其询问时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样令人影响深刻。片中“阿姆斯特朗案”明显影射“林白绑架案”。2012-08-14,四星改五星

44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轻松说出八国语言的列车员牛逼!刚开始有一点点恐怖,看波洛的破案过程我也发现了疑点,不过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有许多不能理解到的地方。看到后面竟为结局松了一口气,从波洛说“请各位记住我的第一个简单版本”时我就有预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精彩。

46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时隔多年才意识到原来阵容是这样强大。

50分钟前
  • 小艺
  • 力荐

当年夸张而一板一眼的表演~很有爱。

55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其实结局是很无奈的,为何要拍成狂欢的喝香槟放愉快的音乐呢?!。。。

59分钟前
  • 狸空
  • 推荐

除了波洛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还是跟原著吻合度高的(书看太早了,细节全都记不得了。。。)。好宗教仪式的谋杀啊。褒曼变中老年妇女了都那么优雅并且演技好惊人!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故事结局早已了解,一众名作加身的实力派,在这个彰显正义的故事里甘当配角。劳伦·白考尔冷艳高傲,肖恩·康纳利硬汉气场,最厉害的还数英格丽·褒曼,女神光环完全褪去,一脸老态与懦弱,完全看不出过去的绝世容貌。

1小时前
  • Odair
  • 力荐

虽然是经典改编吧,但是节奏也太缓慢了点,波洛太癫狂了点,剪刀能再利索点么。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

稍稍欠缺一些深刻 但是不得不说男主的推理逻辑太强悍了 没文化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破绽

1小时前
  • Qing
  • 推荐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1小时前
  • gab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