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HD

主演:奥列格·扬科夫斯基,厄兰·约瑟夫森,多美兹亚娜·佐丹奴,帕特里齐娅·特雷诺,劳拉·德·马奇,德丽娅·布卡尔铎,米莱娜·伍柯迪克,Raffaele,Di,Mario,Rate,Furlan,Piero,Vida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乡愁 剧照 NO.1乡愁 剧照 NO.2乡愁 剧照 NO.3乡愁 剧照 NO.4乡愁 剧照 NO.5乡愁 剧照 NO.6乡愁 剧照 NO.13乡愁 剧照 NO.14乡愁 剧照 NO.15乡愁 剧照 NO.16乡愁 剧照 NO.17乡愁 剧照 NO.18乡愁 剧照 NO.19乡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乡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俄国诗人安德烈(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饰)在美丽的女翻译尤金伲亚(多美兹亚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饰)的陪同下,一同前往意大利寻访一位十八世纪俄国作曲家的生活。他们一起走访充满宗教意象的乡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温泉的古老小镇停留。 此时他遇见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疯人多米尼克(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饰),村民因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认为他神经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疯狂下的深意,并被他所吸引。同时他拒绝了性感的尤金伲亚的示爱。此时的安德烈,游走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与超现实的梦境中不能自拔。他对祖国的思念、与家人的分离……种种情愫混杂在一起,彼此纠缠,化为终生的乡愁。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 第三季天鹅城之恋天堂城犯罪现场调查 第四季爱与死亡第一季长城铁面战警1993纯情唐山大地震2010间谍明月小飞侠粤语版战栗第六感小偷家伙, 小偷骗子恐怖出游2走钢丝的人入侵脑细胞画廊外的天赋巅峰拍档第十季四平青年之浩哥大战古惑仔征服者佩尔怪物(印度尼西亚)夏日心跳五台山奇情晚安妈咪2022南拳王粤语梦醒时分正义的阴影终极胜利克鲁伯抓住彩虹杀戮刘胡兰1996丰岛园俄国新娘糟糕历史第一季耐撕侦探异形复活精武英雄(粤语版)牡丹花开又逢君绝桥智多星书记露西亚的愿望:抢救圣诞节枪神 剧场版

 长篇影评

 1 ) 一份笔记:疑问与思路

仅个人存档使用。

一、

思路:三条线索,三种乡愁

这三条线的脉络可以说非常清晰。分别为,十八世纪末的音乐家,囚禁妻儿七年的疯子,神经失常的俄国诗人。

第一条线索:晦暗不清的叙事根基

寻找音乐家,是整部影片的叙事根基。假如没有音乐家,那么整个叙事都不复存在。可作为这样一条重要的线索,它仅仅有文本(台词)的提示,在电影中并没有直接的镜头。而且这种提示在疯子的出现后渐渐淡化了。

当然,这种处理方式在艺术影片中司空见惯。但它每一次出现都必有特殊的目的。

这条线路从未消失。它是一个创作母题,是打开影片的窗户之一。之所以它的提示被淡化,是因为它早已扎根在所有出现的角色的心中。渴望回国,却在回国后自杀的音乐家的形象代表了一种核心矛盾。通过这种形象的无处不在,“乡愁”的主题也因此上升到无处不在的高度。

第二条线索:祭坛上的祭品

囚禁妻儿的疯子,是全影片最突出的角色。这种突出不是由相对多的镜头体现的,而是情绪化的表演。从极端的避世冷漠到极端的狂热,他成为了本片中情感纵轴距离最远的角色。

但他因为这种丰满而变得扁平。他毫无疑问,一览无余(与此相较,主角俄国诗人的谜团比他多得多)。因此他只能成为一个“乡愁”完成的过程,即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与他作用相对应的是他的结局:在众人目光下和欢乐颂乐声中自焚。他是一个献祭给苦痛的祭品。

第三条线索:平静的最终完成

寻找音乐家的俄国诗人毫无疑问是主角。他的丰满在于他的空白。与其去寻找他每一个被设计出的细微动作的原因,不如坦然接受他身上的不可捉摸性。他有理智,但也有许多匪夷所思的举动。

他追寻着音乐家,而音乐家追寻乡愁。他追寻的是追寻乡愁本身。当我们追寻着他的时候,我们成功成为了一个追寻的主体,也就是追寻着追寻乡愁本身的人。在这一层层无穷无尽的追寻链条中,乡愁本身的意义便晦暗不清。我们到底在追寻追寻本身,还是追寻的目的?抑或是乡愁本身就是一种追寻?这是第一个矛盾。

他自说自话,排斥外界。这里引出乡愁的第二个矛盾。在这里,乡愁被处理成了一种极其私人化的体验,外界无法干涉/介入。然而乡愁又如同第一条线索中所说,扎根在每个人心中。这里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特殊体验。

二、

思路:形式与内容

其一,乡愁的包容。

影片中经常黑白与彩色相互切换(这也是很多艺术片会用的……但是同上,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目的)。

大多数时候,黑白的色彩处理大多数出现在主要时间轴之外的场景:幻想,回忆,和纯粹的超现实。黑白的作用非常明显,是一种对色彩特殊性的抹杀。它将一切鲜活化为虚无(将画面只保留下轮廓与明暗)。假如将乡愁分为乡和愁两部分,那么所有黑白画面将成为“乡”的子集。黑白将个体的特殊性抹杀了。

其二,乡愁的停滞与凝固。

影片中有大量的长镜头和刻意放慢的镜头。说到放慢的镜头,我不得不提到疯子追逐自己囚禁后被救出的孩子的那段:它以类似回忆的形式出现。与众人口中的“逃窜”相对的是,这段被放得很慢,简直像父亲和孩子一前一后在散步。在时间的停滞中,简直令人窒息……

(这样的处理弱化了现实中动作的快慢和时间流逝的快慢。也就是说,日常的经验在这里被消解了,导演用自身所构思的节奏取而代之,陌生化在这里被完成。我们得以通过“镜头"这一视角去观看某个角色的经验或者创作世界本身)

一方面这体现了回忆的悠长,以及疯子将自己的暴力行为视为一种“朝圣”的观念。另一方面这正是乡愁的特性(甚至是正体),即一种停滞(凝固)。

影片中用对白明显提示了这一点:俄国诗人对女翻译家说,别动,你在这个光线下很美。女翻译家笑了起来,俄国诗人又说,我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囚禁自己的妻儿了。

疯子之所以是一个献祭者,就是因为他尝试用个人的行为,将“乡愁”作为标本保留下来。然而就像回忆对于遗忘的无力一样,人们永远无法真正拥有“乡愁”。也就是说,“乡愁”是变化的客观事物中,人类心灵所存有的一种超越动态的“回忆”的凝固的印象。它是人类对永恒的欲望。

在不能涉足第二次的河流中,心灵保存了对水的触感的回忆。可涉足的次数变为无数。

这也就不难理解黑白背景下伫立的人们了。它正是在营造一种凝固感。同时那些细微的动作和缥缈的乡村风景也很妙,它轻而易举捉住了凝固中的围观的动态。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一种山尖上颤动的羽毛,给予人们以呼吸(对不起,这是什么鬼比喻?)。

(写到这里,我猛然想到俄国诗人头上的白发和影片刚开始时滑落的白羽毛。这个镜头我始终百思不得其解。顺带一提,它和白裙子有什么关系?)

(大家集思广益吧:-D)

其三,乡愁与宗教(信仰),宗教与受孕

影片的开始,女翻译家走在教堂中,看着妇女们行祈祷仪式。她对神职人员发问,并且无法跪下祈祷。

从这里,影片的创作母题“宗教”便现形了,与此同时,女翻译家也自然而然成了这个母题的对立面。

“宗教”在这里与母亲绑定。祈祷仪式中的祈祷词,神父对女翻译家的回答(“她们都是母亲"),从笼中放出飞鸟这一有分娩暗示的镜头,无一不体现这一点。在这里,母亲是一种象征,内涵和外延都极其丰富。

“乡愁”此时从某种个人体验,又变成了生命源头的代名词……种种为信仰献身的行为,变成了追求生命同一性的献祭。在源头(乡),生命不是个体,而是一种在其一中提到的包容。

而女翻译家扮演的并不是母亲的角色,而是(近乎)少女的角色。俄国诗人对她的拒绝正是同一性对她的拒绝。从未出场的妻子却成为了真正的母亲的扮演者(她被俄国诗人以圣母画像为类比)。但这不意味着影片对女翻译家持否定态度:她是世人中最富有生机和某种强力的,因而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成为巨大母题的对立面。

在宗教、母性这个层面上,可讲的事情非常多。女性形象与宗教的结合本身不是一个新奇的议题,但在这里存在错综性……甚至,我们还能读到对资本秩序的颠覆,对田园牧歌的缅怀与追寻,甚至俄狄浦斯情节。但我本身对其实在太不了解,先搁置不谈了。

先写到这里,通篇都是疑问。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还是打动了我。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某种无法言明的记忆中的印象,那些无法捕捉之过去。《乡愁》体现了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捕捉到那些时间跨度极短,但极悠长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它也许是某种普遍的痛苦,人类面对永恒渺小的欲望和挣扎……俄国诗人的心脏停止跳动,疯子在哀嚎中死去,但火光长明。

 2 ) 塔可夫斯基的长镜头—《乡愁》

电影当然不是小说。虽然从叙事层面去分析一部电影,是当下影评的主流,哪怕这也是市场挑选出的口味。但是,他仍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技巧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秉承了苏联导演们形式主义的传统,虽然不像他的前辈们,如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那样,俯拾皆是的蒙太奇、特写镜头和主题性剪辑,但作为 “创造出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伯格曼语)的大师,他通过摄影机呈现给观众的电影画面,以如诗如画的意境闻名遐迩。毫无疑问,这样的“电影诗人”对摄影机的操控和场面的调度,必定别出心裁。 《乡愁》是塔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呈现了一位去意大利做调查研究的俄罗斯作家,在他乡的孤独和忧郁。当主人公Andrei Gortchakov住进意大利小镇巴尼奥-维尼奥尼的宾馆后,有一个关于Andrei在房内活动的长镜头,烙下了鲜明的塔氏风格。 这个镜头从电影的第24分钟20秒左右开始。摄影机一开始就摆在正对着床头的房间门口,没有任何的移动、摇摆和升降。Andrei从门口(即摄影机背后)走入镜头中,背朝观众,扔掉手中的翻译成意大利语的俄国诗人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的诗集。在Andrei眼中,“诗歌如同其他艺术一样,是不可翻译的”,这一扔的动作与电影的主题“乡愁”契合,因为它的动机无疑是对母语的热爱和捍卫,特别是身处异国他乡之时。接下来,Andrei走到房间里侧,放下手提箱,关掉浴室灯和床头灯,绕到床的左侧打开木质窗户,踱到床沿坐下,歪着脑袋陷入沉思。没有音乐响起,只有窗外哗啦啦的雨声,这是典型的意大利天气,这样的大雨不会在家乡莫斯科落下。 Andrei蹭掉皮鞋剥下大衣,头朝外竖躺在床上。此时摄影机才开始移动,是静悄悄的、缓慢的推轨镜头,但与之前的定位一脉相承,没有其他导演常见的那种轻率的跳剪。此时,原本静谧的浴室中不经意的走出一只体型壮硕的狼狗,这与意大利的细腻温婉背道而驰,不难想象,当Andrei从床上垂下右手去轻抚黄狗的脑袋时,也感受到了俄罗斯乡下的体温。 画面从全景渐渐收缩至Andrei的头部特写时,原先低调的打光也变成了明暗对比强烈的高反差打光。摄影机恰如其分的停在了钢制床的镂花床头,透过铁条镂出的形状各异的孔洞,看到由左方射入的侧逆光打在Andrei斜躺的脸上,整个镜头,除了Andrei入睡后平静的脸孔和头上那一绺白发外,全部被埋在深灰以及纯黑的阴影里。 显而易见,这里的高反差打光与《现代启示录》里,马龙白兰度在城堡中对威拉德上尉倾诉时高反差的打光指向不同;也与黑帮片的经典《教父》第一、二部里,比比皆是的低调打光法下营造出的大片的阴影意旨相悖。Andrei明亮的脸部氤氲着一层模糊的光晕,仿佛电影里常见的淡入、淡出处理,暗示影片即将转入到角色的梦境;但头顶那一绺清晰到刺眼的白头发,却在固执的提醒着观众,这是现实的意大利,不是梦回的俄罗斯。 塔可夫斯基在这里,为明亮与阴影做出了新的诠释。明亮不仅仅象征光明、安全、欢快,阴影也不再只是黑暗、恐惧、忧郁的外衣。在塔氏的镜头下,当明亮披上温柔的光晕,被包裹在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大片阴暗之中时,阴暗就成了陌生的异国他乡,寒冷而孤独;明亮则象征Andrei的善良,可想而之Andrei会在梦里忘穿家人期待的眼神。 这个镜头在电影的第28分钟20秒左右终止,持续了4分钟。塔可夫斯基的细腻无可挑剔。期间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支音符,没有出现第二个人物,更没有闪回、蒙太奇等强暴的剪辑。只是一个长镜头,只是几个动作,只是摄影机的推移,只是灯光的转换,却让观众安静的开始忧伤。比郭敬明高明多了。

来,骑我的马~

 3 ) 乡愁

影片中有一句话,“诗歌是无法翻译的,音乐也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用着几乎通感的手法通过电影来表达一种非常私人的、诗化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所谓乡愁而实际超越乡愁直指人生终极归宿的情怀。影片中几个人物,一是男主要代为作传的音乐家萨斯诺夫斯基,为了女奴爱人从意大利回国后自杀;一个萨斯诺夫斯基在意大利曾遇到的“疯子”多米尼克,曾因认为世界已经堕落为了救赎把妻儿封闭家中七年,最后为了救赎人间返回莫斯科自焚于广场;女主尤金伲亚……
影片的表述十分个人化,但剧本层次丰富。通过探访音乐家、遇到疯子,以及和女助理的纠葛,导演自我剖析着自己、父辈、母亲&妻子等多维度的情感依赖;反思并控诉着政治和历史导致血脉分离;结尾的自焚和烛光形成对照,悲凉地控诉着大众的冷漠,却也微弱地保存了家庭&爱的希望。老塔的隐喻、反思和诚实,雨声、时间和圣迹~在视听构思上面,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

 4 ) 塔可夫斯基谈《乡愁》

“我想拍一部关于俄国的乡愁,一部关于那影响着离乡背井的俄国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电影。”

“俄国人多半不容易调适或妥协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整个俄罗斯移民史证实了西方人所谓‘俄国人是差劲的移民’的看法;大家都知道他们那种难以被同化的悲情,那种拙于接纳异国方式的驽钝。”

“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觉得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情节。我一直都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对我而言,深入探索透露主角生活态度的心理现象,探索其心灵世界所奠基的文学和文化传统,远比设计情节来得自然。”

《乡愁》的主要目标“描绘一个人处于一种与世界、与自己深切疏离的境况,无法在现实和他所渴望的和谐中找到平衡,由于远走他乡以及世人对于完整存在的思慕,使他陷入一种乡愁的状态中。”“戈尔恰科夫死了,无法撑过他自己的心灵危机,无法‘矫正’那对他而言也显得‘支离破碎’的时间。”

“在《乡愁》中我想追求‘弱者’的主题,其人就其外在属性看来全然不是一个斗士,然而我却认为此生此世他是个胜利者。……我一向都喜欢那种无法适应现实功利生活的人。我的电影里没有任何一位英雄(也许除了伊万之外),但总是有些人的力量来自其精神信念,他们承担了及于他人的责任(这当然包括伊万)。”

“最重要的莫过于良知,它监视并且阻止人类从生命攫取所欲,然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传统上,俄罗斯最出色的知识分子都受良知导引,不致自鸣得意,对世界上被剥削者总是悲悯感动,并献身于追寻信仰、追寻理想、追寻美德;这一切都是我想要强调的戈尔恰科夫的人格。”

“对我具有吸引力的人性的软弱,并不容许个人膨胀的论调。”

“电影极其写实逼真地记录大自然;越是逼真写实,我们就越能够相信我们所看到画面里的自然,同时其所造就的影像也越美好:来自大自然本身的启示,就藉着这种惟妙惟肖的形似,注入电影之中。”

“艺术的质感总是比所有能够符合某种理论架构的事物更耐人寻味。”“我的电影里没有象征和隐喻……”“低俗的象征主义……”

“我要以我所知最完整、最精确的细节来重现我的世界,从而表达我们生存的难以捉摸的意义。”

(摘自《雕刻时光》)

————————————————————————————————

一九八三年在意大利拍摄《乡愁》时,塔可夫斯基决定终生不再重返苏联。

“我或可试图说服自己,永远不回俄国,但此一念头犹如死亡般可怕。千万不可让我在有生之年永远不再看到我出生的土地:童年时代的桦树和天空。”(巴威尔·索斯诺夫斯基)


 5 ) 伟大的上帝发明了旅行,从此人间就有了乡愁

塔可夫斯基如是说

 《乡愁》
《乡愁》讲的是什么?

讲的是生存的不可能性,以及自由的缺失。比如,如果爱受到了限制,那么人类将因此被彻底扭曲;同样,如果精神生活受到了限制,人类也必将受到创伤。某些人能够比其他人更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并且想要彻底牺牲自己。为了拯救这个缺乏爱的世界,他们把自己奉献给了他人,这便是牺牲的含义。这是一种爱、一种馈赠,而当今世界却使其受到了限制,因此人类便开始受苦。《乡愁》的主人公和所有人都无法成为朋友、建立友谊,因此痛苦不堪。然而,他却找到了一个和他一样痛苦的朋友,也就是疯子多美尼科。

这种痛苦就是乡愁吗?

乡愁是一种笼统整体的感觉。换句话说,即便和亲人一起待在祖国,人们依然会体会到乡愁。就算有间不错的房子,有个幸福的家庭,人们还是会因乡愁而痛苦,因为他的思想受到了限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拓展。乡愁是面对尘世时的无力,也是由于无法把思想传递给他者而产生的苦楚。使《乡愁》的主人公深受打击的是这样一种痛苦:他没有朋友,也无法同别人交流,因此他深感痛苦。这个人物说"必须把界线打破",目的就是使大家都能自由地、互不冲突地体会到他的思想。更加宽泛地说,他的痛苦来自对现代生活的不适应。面对世上的悲剧,他无法感到幸福。他担负起这集体性的悲剧,想要与尘世保持距离,独自生活。他的问题全因同情而起,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同情,他没能把这种同情的感觉彻底表现出来。他想要和其他人一同承受痛苦,但是基本上没有成功。

为了使主人公能够战胜他们的痛苦,您给了他们什么解决方案?

必须信仰起源,信仰根系,知道来自何方、去往何处,也就是说,必须一直感觉到对上帝的依赖。否则,如果没有了对上帝的信仰,人类将变得与动物无异。人类唯一的精神性,就是这种依赖感,人类必须自由地体会到这种依赖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精神性之路。人类的机遇在于不断发展这条通往精神性的道路。对上帝的依赖是人类唯一的机遇,因为对上帝的信仰使人谦逊地意识到自己是另一个更高级的造物主所创造之物,这种信仰具有拯救世界的威力。人生必须有一种被奴役的意识,这种关系很简单,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很相似。必须承认他者的统治权力。这种尊敬感和被奴役意识使人们能够看清自己的内心,使人具备内省的视线。这就是所谓的祈祷,而且在我看来,它更是依照东正教教规的祈祷,同时,这也是我的电影作品、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外在形式。不过,我离理想状态的祈祷还有很远一段距离。

您对上帝的信仰是否与对艺术的信仰混为一体?

艺术,是创作的能力,是上帝的动作在镜子里的影像。我们艺术家所做的只是在重复和模仿那些动作。在艺术里,我们与上帝很相似,这样的时刻并不多见。正是这个原因,我从来不相信有某种艺术能够独立于上帝。艺术的意义是一种祈祷,是我的祈祷。如果这一祈祷和我的影片能够带领人类皈依上帝,那再好不过。我的人生意义主要是"服务",但是我从来都不以此强求别人,因为"服务"并不意味着"征服"。

艺术怎样才能达到"服务"这个目标?

这正是神秘之所在,就像上帝创世的神秘一样。当我们跪倒在一幅圣像画面前祈祷的时候,我们会找到一些正确的字眼来表达对上帝的爱,但是那些字眼总是隐晦而神秘。与此相同,当一个艺术家找到了人物和情节,他就开始创作作品并以之作为祈祷,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与上帝心意相通,找到合适的话语。这就是创作的神秘性。在此,艺术的形式像是一个礼物,只有当艺术是礼物的时候,它才能进行"服务"。

如此看来,您的电影表达了对上帝的爱?

我很愿意这么认为,而且一直这样工作。对我而言,理想状态是制造这个永恒的礼物。此前,能够真正把这种礼物献给上帝的只有巴赫一人。

 

 6 ) 俄罗斯式的沉重

    塔科夫斯基电影作品集,买了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到现在也没看完。一个50多岁就溘然长逝的天才导演,寥寥7部半电影,竟然蕴含了如许深邃广瀚的力量,让观者不打点好十二分精神,收敛心神,排除杂念,不敢贸然前看。

    之所以会把人看闷,我想是人心太过浮躁了。这样的电影,是永远对得起生命的;倒是人们的轻浮浅薄,对不起这样的电影,也对不起自己短暂的生命。

    《乡愁》是塔科夫斯基最具诗意的电影。电影竟能拍得如此优雅而凝重,把画面诗化,文学化,不看到是很难想象的。有很多大师都擅长表现梦境,在塔科夫斯基这里,梦境和现实是一体的,回忆中的忧惧、怅惘也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作为一个被前苏联政府无情放逐的艺术家,他对俄罗斯这片土地始终饱含深情,与其说那是人在飘泊,不如说是无根的植物在飘泊,电影通过抽象化、象征化的手法把这个表现得淋漓尽致。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正在读的书是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恍惚间,我觉得赫尔岑和塔科夫斯基就是同一人——俄罗斯知识分子那种沉痛、积郁的坚强性格,那种滴着鲜血的人文精神,是他们这片土地生长的,是他们的民族特有的。和命运的无止境的抗争,是他们的宿命,而这种抗争不论成败,都历练成就了他们坚不可摧的民族尊严。

    记下赫尔岑的一段话:只有坚强的人才承认自己的错,只有坚强的人才谦虚,只有坚强的人才宽恕——而且的确只有坚强的人才大笑,不过他的笑声常常近似眼泪。

 短评

我想把身体献给你 你却把灵魂给了疯子

8分钟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推荐

如果真有诗谶一说,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中则成了影谶。疯子多明尼克和诗人戈尔恰可夫简直就是他的两面,一个灵魂不得栖息,一个永远都在流浪;一个用自焚醒世,一个守护烛火。在片末长达七分钟的火苗的特写里,那火燃而又灭,灭而复燃。我想起了安·兰德的诗。终于最后,烛光燃烧着到达了对岸,但生命之火却黯然熄灭,人在死中完成了救赎。所谓故乡,那是心灵最后抵达的原乡。

11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永恒的乡愁与精神家园的失落。①于干涸的圣凯瑟琳温泉池秉烛踽踽独行,是我看过最有力道的长镜头之一。②诗是不可翻译的。③1+1=1;④伴着扭曲破碎的欢乐颂,冷漠的看客瞥见疯子灵魂的涅槃之火了吗?⑤又见漏下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致竟是微缩版俄国乡村,同结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9.5/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眼前的黑不是黑”。SIFF这放映质量,真心对不住老塔啊。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只有疯子 才知道这世界的羞耻

24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力荐

塔可夫斯基在流放中拍摄了《乡愁》,并将这部电影献给母亲,作为对母亲的怀念。

27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两个小时似有一生之重,诗人敏感、纤细而脆弱的内心一览无遗。缓慢的变焦长镜里显现出“不可能”的调度,像徐浩峰说的,“不能真实,要拍出空间的不可解”。水的流动,一如《飞向太空》,在整个声画空间里再次占据重要地位——一种生命之外的自然的恒常的更新。他们在荒芜的城市里游荡,那根绝望的弦似乎随时都将崩断成华美的一瞬,在镜子的两边,失去故乡的男人是一体两面。于是见证了这一切的你也无法轻易走出这个荒谬的境地,精神与肉体都已经焚毁于路人无动于衷的视线之中。在最后看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震撼结尾:谁付出身家性命去护送一支烛火,谁就将在这个肮脏的世界里领受神的旨意。

30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信手拈来的完美构图,无数长镜头串起的乡愁。塔可夫斯基将去国怀乡的复杂感情和支离破碎的回忆都放进了这部电影。雕刻时光。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老塔化身诗人,将灵魂交予疯子。被自我封闭的诗人、被世界隔离的疯子,两个相似的人在镜中重合:疯子选择自焚来追随自己的信仰;诗人则拿着烛火行走在干涸的温泉中,最终倒在烛火旁。其实墙上的“1+1=1”(万物本一体)早已喻示了导演、诗人、音乐家三人的统一,即每个人都有的、解不开的乡愁。

37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忘不了作家拿着蜡烛慢慢走过的片段,“不需要言辞的情感才是难忘的。”导演的诗化语言都表现着对古老俄罗斯精神的回归。

40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45分钟前
  • Hugo
  • 力荐

给我八分钟不灭的烛火借以怀念赎罪灵魂失所待我到达彼岸油尽灯枯倒地长眠终得涅磐

49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力荐

雕刻时光,雕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初春的下午,昏昏欲睡。知道他是大师,也知道大师牛逼的地方,就是觉得太闷了。看了一下午头疼。电影如果作为纯艺术的东西,是不是太折磨人了?老头54岁就猝死了,跟鸡丝老爷一样的年纪吧?!

5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我觉得我必须再看一遍,因为我以为我中间睡着了,可是回家路上却能很连续地回忆起自己刚才看过的东西...我大概是进入了某种冥想的状态...摄影是真的漂亮(这个要赞一下修复版的胶片!),长镜头真不觉得长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充满仪式感的长镜头,阴郁、肃穆、沉重。没有信仰的人看到疯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赎。

5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现实”的逻辑体系由“神”创造,而“电影”的逻辑体系由“人”创造,因此“戏剧逻辑体系”永远比现实要简单与理想化;但老塔建构的“诗意逻辑”是有别于甚至是正好相反于传统的“戏剧逻辑”的;绝大多数电影,即使是复杂的精神分析向作品,只要还在“戏剧逻辑”的范畴内就有几乎定论性的解读方向,因为“戏剧逻辑”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极简”;而“诗意逻辑”是一种更加复杂、更贴近于现实,具有解读方向不唯一性甚至不可解读的逻辑体系,这是一种神性的电影创作方向,也就是伯格曼口中“全新的电影语言”,而创造这一切的塔可夫斯基,拥有着深厚的哲学思辨力与对全人类的爱,他完全就是以神的视角拍电影

1小时前
  • 顗礼
  • 力荐

每个定格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长镜头都是一首律诗,而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最后一个镜头,我看着时间在进度条上右行,不能言语。

1小时前
  • 不流ᝰ
  • 力荐

自由该是直白的,因此也是诗意的。很美很美。节奏是正确的,是美的,但又觉得是过长的。该有将节奏加快但也达到同样意境的办法吧...摄影美到没话说了。还是把理解写下来吧,感觉很快就会忘了。觉得是关于原始的欲望与文明的冲突。文明是指简单的正直与正确。自由便是一种欲望,尤金娜追求和安德烈睡的自由,被囚禁的家人追求解放的自由,老人们追求不死的自由。因正确性而抗拒自由为违背欲望,安德烈不和尤金娜睡,多米尼克保护他的家人。有些正确性只是自以为正确,最终还是归根结底到一种隐藏的欲望。泉水既是生命,蜡烛既是欲望与正确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多米尼克找不到这种平衡,他把自己掷入火中,企图继续搜寻。多数人不知道正确性的存在,正如他们不知道自由是何物。安德烈最后在枯涸的生命中寻找这种微妙的平衡,尽心竭力,终于回归了原始的美

1小时前
  • NVHZ
  • 力荐

感觉这是纯粹的艺术,不以让人看明白或者看开心为目的。。剧情倒是能够理解,关键在于大段大段梦境一般的意识流,似乎都是乡愁的物化。疯子多米尼克的演讲特别棒:夜晚会有阳光,八月下雪。去聆听虫鸣声吧!p.s.每一个镜头的构图都非常棒,一部电影看下来截了无数图。

1小时前
  • 余小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