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

HD

主演:伊万·罗斯,汉娜·霍德森,艾迪·哈塞尔,艾德里安·阿尔瓦拉多,杰梅因·威廉姆斯,简·西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家谱 剧照 NO.1家谱 剧照 NO.2家谱 剧照 NO.3家谱 剧照 NO.4家谱 剧照 NO.5家谱 剧照 NO.6家谱 剧照 NO.13家谱 剧照 NO.14家谱 剧照 NO.15家谱 剧照 NO.16家谱 剧照 NO.17家谱 剧照 NO.18家谱 剧照 NO.19家谱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美国的灾难史与信仰重建

             美国的灾难史与信仰重建
------《生命之树》中的隐喻解读
 

   美国形象的崩溃与普世价值的死亡

在《生命之树》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事是,饰演儿子的是希恩•潘,而饰演父亲的是普拉德皮特。儿子比父亲看起来要苍老、软弱、失魂落魄。
两个人实际上扮演的不仅仅是父子关系,其实是分别代表过去与现在的美国。我们都知道“牛仔”这个经典形象是美国的形象的象征,而在好莱坞现代背景的影片中退伍军人与警察充当了“牛仔”这个形象。在近些的好莱坞影片中,牛仔的形象一直在崩溃与被颠覆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断背山》中牛仔变成了同性恋,《老无所依》中的牛仔们不再正直善良无私,而变成了投机主义者。《老爷车》里面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大概是最后一个经典的牛仔形象,但是这牛仔已经垂垂老矣,最后死在一伙小混混的枪下。
《生命之树》中的父亲在年轻时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去做商人,虽然他工作勤奋、从未请假“甚至连星期天都没有休息”,但是他的生活并没有成功,最后还落得失业的境地。布拉德皮特这个不成功的父辈,便是六七十年代美国梦破灭的美国。在美国保守派眼中,美国梦破灭之后的美国一直在堕落,片中的布拉德•皮特酗酒与女招待调情。(其实我认为美国的70年代是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时代,但是在美国的主旋律影片中并不是如此,更多的是对那个年代持否定态度,对他们来说那是一个艾滋病与毒品泛滥开端,是美国衰落失去霸权地位的开始,《阿甘正传》里面对珍妮以及珍妮参加的民权运动片面的刻画就是如此,珍妮堕落成了妓女,虽然最后认同主流价值,但还是最后患上绝症而死。)父亲以前的战友突然变的很成功,这正映照了70年代苏联崛起,(二战里面苏联跟美国算是战友关系)美国的霸权地位动摇,最后父亲为了生意还特意去了一趟中国(尼克松访华),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住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片中用菜地被虫子吃掉、一家人离开家里的大房子来象征美国经济衰退与失去霸权地位。但是这时的美国还依然有比较健康的形象。

到了西恩•潘这里,牛仔形象已经完全崩溃,一脸疲惫与病态。西恩•潘疲惫的状态,跟那段关于人变的越来越贪婪的内心独白,正是映照了美国近些年反恐战争的疲惫状态,华尔街的贪婪导致的信贷危机使得美国经济至到现在还没有恢复。

至于母亲的死亡,片中没有镜头交代母亲的死亡,但是通过影片中希恩•潘与父亲在电话中的交谈、希恩•潘点起蜡烛的动作还有片尾母亲回到圣母(以抱着母亲的女子的姿势与灯光判断她应该是类似与天使的角色---姿势是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玛利亚的经典姿势)怀抱。这些都在暗示了母亲的死亡。

母亲这个角色可以解读为美国信仰、基督教信仰的象征,或者叫做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在家庭关系中,父亲认为为了出人头地、生存必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给敌人与还击(美国这几年推行的大规模的反恐政策或者是一贯的称霸姿态)。而母亲则认为要“感恩,而且感恩不仅意味着感恩本身,还意味着能够宽恕伤害、漠视”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渐渐的认同了父亲,而长大后他渐渐的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在后面的超现实的片段中,儿子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从《约伯记》说起

 好莱坞经典故事的核心其实是《圣经》的现代版,所以要拨开繁枝树叶看到生命之树的核,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圣经》里的《约伯记》大概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辩论占了极大篇幅,所以在这只摘取一些,你可以掠过分割线里的内容)
================================================================
  约伯正直、敬神,从不做不义的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为他生了7儿3女,并有7000只羊、3000只骆驼、500只牛和500只驴,以及成群的奴仆)上帝认为他是最正直敬神的人。
一天撒旦混在天使中对上帝说 "约伯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敬神呢?还不是因为你保护他和他的家,保护他的一切,他的幸福由你所赐,要是你伸手毁了他的一切,他还会敬奉你吗?"

  "好吧,"神说:"我现在把他的一切都交给你,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于他。
   
 于是魔鬼让土巴人掠走了约伯的牛羊杀死了约伯的奴仆,并将约伯子女的房屋吹倒,压死了约伯的所有子女。但是约伯依然对上帝一心不二。于是魔鬼又将灾难降到约伯头上,但受过苦难的约伯没有说出对神不敬的话。
   约伯的朋友们来看望他,陪他大哭,并坐了七天七夜。六天后,是约伯的生日,约伯开始诅咒自己的生日并要求神将其毁灭,朋友劝慰他,”从前,你总是教导别人,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帮助跌倒的人重新站起来。现在轮到你受难了,你却困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你对神的敬奉不就是你的希望,你的心无邪念不就是你的慰藉吗?。。。祸患,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人生在世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幸。“接着又有朋友怀疑是约伯做了恶事劝他"把心放正,把罪孽与邪恶远远地赶出家门"
    
     约伯生气的说”你们平安无事,就对受难的人幸灾乐祸。我要问神,为什么无辜的人竟会遭人嘲笑...."接着约伯对神抱怨自己所受不公

这时一个经过的青年听到了约伯的抱怨怒斥约伯“说你没有犯任何罪孽,而神却伺机攻击你。我要回答你说,你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
神不轻视任何一个人,他不保护恶人的性命,为困苦人伸冤。...你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怎么形成的吗?你怎么能同神相提并论呢?神公平无比,神从不苦待人,只是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毫不怜惜.”
     
 上帝听到了他们的辩论出现结束了这场争辩“是谁在用无知的语言释解我的旨意?我问你,我在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那里,你知道是准制定大地的长宽,地基打在什么地方,基石是谁安放的?在那一夭,群星欢唱,众天使欢呼...”
  
  耶和华再次对约伯说:"我问你,你怎么能定神有罪,来显示自己是义人?” 约伯听后,对神说:"我知道你无所不能,没有人
能违背你的旨意。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我求你听,是因为我有话要说;我问你,是求你指示我。以前只是风闻有你,今天我才亲眼看到你。我对我说过的话感到羞愧。"

最后上帝使他脱离苦海,有了14000只羊,6000只骆驼,2000头牛,1000头驴。妻子又为他生了7个几了,3个女儿,并又活了140年。得见幸福。
=============================================================
    《约伯记》是一个关于灾难与信仰的故事。为什么生命之树开篇会引用《约伯记》呢?为什么美国人会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呢?


    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福柯

    《约伯记》提出的问题是“假如撒旦拿走你的幸福,上帝的恩赐,你该失去你的信仰么?面对灾难(仇恨)时你当如何?”,
    
    2011年,是美国911事件十周年,而美国的经济危机还未散去。《约伯级》中撒旦压死在房屋中的众儿女,也许正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中葬身双子楼的平民,也许是在飓风洪水中遇难的人。而约伯失去牛羊(财产)、仆从(地位)的落魄心境,也许是众多失去财产与社会地位的美国人的心境了。


关于影片中的自然与恐龙的意象的灾难暗喻解读

仅仅从宗教与生命宇宙观来解读《生命之树》的这些镜头是不够的,我认为影片中的大海、火山爆发、还有恐龙其实有另外一层意思。片中有个镜头是这样的,一直受伤的恐龙在湖边哀嚎,另外一只跑了过来然后走开了。恐龙庞大的身躯与昔日的霸主地位,其实还是美国作为一个超级经济体跟霸主地位的象征,然而这只恐龙现在受了重伤。另外一只指的可能是另外一个超级大国取代他的地位。
至于片中的那些火山、大海还有在摩天大厦边上穿过的黑压压的群鸟,则是美国这些年遭遇的天灾人祸的象征,水母是一种短命的生物,我们眼中漂浮在海里美丽的水母,在遭受飓风袭击的美国人眼里,也许是死去的亡魂,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袭击美国,造成了1464人死亡,海水里到处漂着穿着睡衣的死尸(在谷歌图片里输入Hurricane Katrina ,dead body)。
而影片中陨石的撞击、在摩天大厦之间飞翔的黑压压的群鸟,还有喷发的火山,是不是会让美国人脑海中浮现出2011年9•11事件中燃烧着熊熊烈火的世贸大厦跟在城市上空的滚滚浓烟呢?其实导演已经在皮特接到儿子死亡电话的那个场景中给出了暗示。

     《生命之树》并不是一部单纯讲述亲情与宗教生命观的影片,也是一个美国导演对六、七十年以来美国历史的回忆与反思,是对美国遭受灾难、失去经济地位的隐晦表达。一部反思自我,号召美国国民重新树立信仰、回归美国普世价值的影片。




 2 ) 生命的恩典

生命之樹是一部很奇特的電影,他似乎是在講述一個宏大的故事,但他又是十分私人的。
原劇本Q帶有馬利克半自傳性質,導演用自己的情感完成了這部史詩。
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場「橘光」,電影伊始,橘光緩緩出現,帶我們走進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家。二兒子的意外死亡讓這個家庭的成員們都痛苦不堪。陰影籠罩在這個家庭之上。直至成年後的大兒子,在一日清晨,點起一個蠟燭,神情凝重,若有所思。然後是他茫然地徘徊於林立的高樓,辦公室。濤聲響起。
在這段導演讓我們看到這個家庭的迷失,他們不知該如何面對,如何在世界上生活下去,母親痛苦地嘶喊著,父親的壓抑和大兒子長大後如行尸走肉般的徘徊。
母親信奉愛與恩典。[The Way of Grace] 她教育三個孩子用愛來完成一生。從大兒子的回憶中,母親總是沐浴這陽光,光腳行於草地上,和噴水器曼舞。她和三個孩子嬉戲打鬧,用她的愛來教會孩子愛。
父親認為生命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The Way of Nature] 世界是險惡的,人活著不能善良,否則就會暴露自己於危險之中。他再三警告孩子不能跨越鄰居家的草地,他在車上告訴兒子們商人的陰險於自己的應對。在回憶中關於父親的片段都是嚴肅的。父親強制兒子學琴,父親聽古典音樂,不讓兒子在飯桌上發出聲響,甚至因為大兒子關門聲音太響就懲罰他反覆關門30邊。
大兒子在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下動搖著,他听取母亲的教育,但又觉得母亲过于软弱,他反抗父亲,但到头来他又是最像父亲的一个。
电影到4分之一后急转直下,退到了宇宙起源之前。从大爆炸开始,配合宏伟又诡橘的音乐,缓缓地讲述宇宙的发展直到生命的形成。这段画面美到了极点,爆炸的奇观,宇宙的浩淼,海底沉沉的吾咽,到细胞形成,水母优雅地游动,恐龙出现,甚至在恐龙之间第一次出现了爱的怜悯,生命形成后,文明也逐渐形成了。
这段既可以看成是对生命的追述,也可以看成是人的思考。生存到底是为了什么,又将如何走下去?
接着影片又到了最初五口之家的形成。孩子们一个个出生,接受洗礼,在玩乐下消费同年。这段十分意識流地回憶了幾個絕美的永恆片段。代表愛的母親撫摸飛到指尖的蝴蝶,給被即將送往監獄的囚犯飲水。在孩子們眼裡她就是天使。而父親,則是家庭深沈的陰暗的一面,在與孩子們間的裂縫一點點加深後,一次兒子在飯桌上的反抗使家庭潛藏已久的問題點燃。孩子們遭到懲罰,母親與父親爭執。每一個人在這次危機中都動搖了自己原本堅持的信仰。特別是大兒子,他逐漸放棄自己對父親的成見,在菜園幫忙父親時的交流中,父親與兒子漸漸柔軟下來。
這一部分出現許多有趣又感人的片段:大兒子先是讓二兒子伸手碰燈座,二兒子猶豫不決,最終碰到了燈座,沒有通電。二兒子說「我敢於伸手是因為我信任你」。然而此後大兒子又變本加厲讓二兒子伸手碰槍口,一劑空炮後受了驚嚇的二兒子對長子的信任破碎了,大兒子最後用父親的方法,讓二兒子打自己,想通過這種「報復」來重歸於好,然而二兒子卻是以母親的仁慈於愛寬恕了大兒子。
在這些片段里無不蘊涵導演的哲思。
一束光,一片微塵,一棵草,一片葉,都述說著生命與愛的奇觀。
在成年後長子的呢喃中,他跨越岩石,荒地,門框,追尋曾經的自己,曾經的父母,曾經的兄弟,跪倒在海邊,伴隨身邊徘徊的每一個出現在他生命裡的人,他似乎發現了生命的意義:

愛,是賴以生存的前提;恩典,是生命延續的力量。
神永駐與生命的每一個細節。

在黑暗中的一小束橘色的暖光中,影片結束。生命還在繼續。

生命樹帶有很強烈的宗教意味,就像馬利克的前幾部作品一樣,他將宗教觀念融入到這部電影中。讓它看起來神秘又大氣。
每一個鏡頭調度,用光都恰到好處。演員們皮膚表面的細毛,毛孔在攝影機前都還原得真實美麗。剪輯流暢,配樂經典。
除了結尾略顯拖沓而過於直接外,生命之樹堪稱完美。

 3 ) 天人感通、终极关怀――《生命树》

起初,创世。有光有暗,水有上下,有海有地,造男造女,乐园里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前者带来永恒的生命,后者带来道德与罪恶的知识;前者是神的恩典(Grace),后者是人的本性(Nature)――只不过有时罪恶的声音,盖过了良心的脆弱呢喃……

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生命树》(Tree of Life,2011)是当代的经典电影,老实说,最近几年我已看了不少新片佳作,能够比它更好的,恕我一时三刻想不到。《生命树》得康城影展金棕榈奖,如果说是为影片带来荣誉,不如说是影片获奖为康城影展增光。要赞赏《生命树》,不难;要探讨它为甚么好(我所认识的影评人都在讨论中),至少是需要从神学、哲学、音乐、电影研究多个角度评赏,有一定难度,但也有说不尽的话题性。

《生命树》深奥吗?也许吧,因为影片并不单讲剧情,而是以动人的影像、对上帝的轻声说话、长长的回忆段落,再加上超乎现实的情节,直接打入观众灵魂的窗口。那象征上帝的神秘火光不时出现,上帝在哪?在火光中?在火光背后?在另一个世界?无处不在?无言也无话。而其实,片初引述的《約伯记》文句,正是上帝在旋风中对人的诘问――「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

如果要说情节,《生命树》是由从军的弟弟死亡开始,Jack(Sean Penn饰演)的一家就面对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透过一个惊人的Flashback(回到创世之初!),再聚焦于O’Brien一家,我们看到父亲(Brad Pitt饰演)的控制欲、狂暴、自我中心,以及母亲的爱心、美善与简单,Jack就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下成长,他产生恐惧,也感受到爱与接纳;他不得不服从,也心生反叛;他有快乐的时刻,也感到内心的丑恶在慢慢滋长(说谎、破坏、欲望、滥用了弟弟对自己的单纯信任……)。

Jack长大成人,从乡镇到了城市,他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工作,成为一个建筑师,不错――上帝的创造之一,是世界;人类的创造之一,是建筑。影片中的自然世界唤起生机和奥妙,而现代建筑却是精确而冰冷,甚至令人从自然世界中区隔分开,现代人从传统、自然和家庭中走出来,好像得到更大的独立自由,但Jack却感到人心难测与人的迷失,他与别人也好像甚少沟通了。孤独的他仍受到邻家孩子和自己弟弟死亡带来的神义论(Theodicy,正是《約伯记》的核心)问题困扰――为甚么好人要受苦受难呢?――最终影片给予了终极的回答。Jack走过(现代人心灵的)荒原,穿越(步向永生的)窄门,来到河岸,和他的家人一起得到永恒的生命。

《生命树》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其中一样是古典音乐,如创世一段用了Zbigniew Preisner写给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给友人的安魂曲》(Requiem for my friend),童年一段用了史密塔纳(Bedřich Smetana)的《我的祖国:摩尔道河》(My Country –The Moldau),永生一段用了白辽士(Hector Berlioz)的《安魂曲》,这三首最为出色,教人印象深刻。其他还有一直想成为音乐家的父亲弹奏巴哈(J.S. Bach)管风琴作品《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一家人听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第四交响乐》等等,以上多首乐曲中,《我的祖国:摩尔道河》最饶有深意,河流是泰伦斯马力克的常用意象,那代表了生命、洗涤与时间,而在《创世记》中,乐园除了有两种树,还有四道河流;在《启示录》中,圣城中有生命树,也有一道生命水的河。

直至目前,泰伦斯马力克只执导过五部影片――《穷山恶水》(Badlands,1973)、《情来自有方》(又译《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狂林战曲》(The Thin Red Line,1998)、《美丽新世界》(The New World,2005)和《生命树》――可谓作品虽少但成就很高,他的作品大多设定在过去的岁月,节奏比较平缓,喜用画外独白,兼具历史感与反省性。《情来自有方》的画面像田园风光油画般流丽,对比电影中的杀人事件、虚假婚姻和破坏巨大的一场大火,这些都体现出导演对人类罪恶本性的理解。

泰伦斯马力克蛰伏二十年后拍成的《狂林战曲》,层次大为上升,在更大的战争片幅度中思考人生、人性与正义等问题。《生命树》在艺术高度方面更上一个层次,而在内涵上则是一部宗教电影,别具神学探索的意味,但我们不必自我囿限于某一特定宗教的眼光(如基督形象在影片不大突出),影片彻彻底底是终极关怀的影像天问,以回忆寻找个人的生命轨迹和心灵出路,教人由衷感动,可以媲美苏俄导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作品。《生命树》接续了过去失落纯真的作者命题(对照人被逐出乐园,打开历史,最终需要解脱与拯救),而在影片的结尾,泰伦斯马力克写下了崇高的终曲――上帝的接纳,人类的和解――人应当重回乐园。这就是永不止息的希望。

[《明报》2011.7.10]

 4 ) 这电影想干什么

看这电影是个奇怪的过程,前半段,镜头东拉西撤,画面无病呻吟,对白不知所以,要不是皮特还有西恩潘在,我应该早退出了,总觉得到后面应该有惊喜出现。于是耐着性子继续看。

第二部份,画面突然变的唯美起来,有如漫漫宇宙,浩瀚星空,又或者天体奇观,自然异象,整个一感觉像是探索频道,好吧,导演一定有所表示,只不过我们还没有理解进去罢了。

接下来算是进入剧情了,讲述皮特一家的故事,从小孩出身,到成长,尽管陆续还有莫明其妙的话外音传来,但总算有点“懂”进去了。不可否认,导演在处理孩童世界的境头能力确实很容易让人引起共鸣,而且在缓缓的音乐中不时又闪回几个莫明的画面,疑问先留着,导演想说什么呢?
孩子越来越大,看得出来内心也叛逆起来了,这个小孩子演得有些邪气,总觉得会做出什么坏事来一样,不过至始止终还算规矩,总算没有被导演强势的镜头所误导,一家子在矛盾过后重新归于团结。

然后又来了,又开始把西恩潘的画面牵进来了,最后是一大家子走在海滩上,更有许多不认识的人,然后在这些个人和谐的互相安慰状或鼓励状中影片放出片尾……

蛋疼,非常的蛋疼,莫明其妙的蛋疼!我还是有些不可思议,这片子想说明什么?导演用这些个看上去无关紧要,甚至讲是无理取闹般的境头画面,还花了二个多小时,起用了这么大牌的布拉德皮特和西恩潘这是为了表达什么?就算我重新再次回味一下全片,我也只能说是看明白了西恩潘就是长大的那个小孩,然后导演用一种时空交错的方式来解述小孩对父亲的理解,并同时也算是对社会的重新认识。这样的片子和主题需要这样故表达吗?真给人感觉是故弄玄虚!超级郁闷。

最后,对于本片,只能说自已道行太浅,暂时还无法理解,但这样的片子我又怎么会有耐性再去看一遍?作为风光片画面唯美而己。如果看不懂代表的是我的肤浅的话,那么我宁愿承认肤浅也不想再浪费二个小时了。

 5 ) 要收获快乐,只能去爱


世间万物,其中一种叫做水,水是生命的起源。

影片中的原始地球

《生命之树》其中一个元素就是“水”,而水在这部影片中的意义是什么?最明显的一点: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命迹象首先发生于原始海洋。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人需要喝水。万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电影中,导演又是如何从多个角度描写水的呢?

瀑布冲下,生命之源

Jack的母亲在他临产时,Jack从一个满是水的屋子中游出来,屋门外散发着刺眼的白光,然后jack出生了。这里可以把屋子理解为子宫,水理解为母亲的羊水。生命已经不甘寂寞,期望冲出木屋。还有孩子们在小河的玩耍代表了水给予了他们快乐,给予了他们玩乐的自由,证明了他们仍活着的灵魂。Jack的家庭变化,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家庭中都会发生,而这个主题也是最触动到我的一个地方

影片的抽象表达,冲向世界

影片通过2001太空漫游式的动画来展现宏大的宇宙,不断演化的地球后,之后影片的侧重点放在了Jack一家的生活上。Jack出生,在父亲的胯下学会走路,不准越线跑到邻居的草地上……泰伦斯马力克独有的生活碎片化的镜头在这个桥段显得格外真实且美好。这种类似的手法也在电影《降临》中短暂的出现过,后者可能在一段戏上借鉴了前者的剪辑风格。而个人都很喜欢两部电影,而且觉得他们的中心思想是可以进行联系的。

Jack的弟弟诞生了,Jack从未见过婴儿,所以感到好奇,尝试用手去触碰婴儿。好奇是大部分动物所具有的特质,影片在这里与之前在恐龙世纪一只恐龙对趴在小溪旁的同类感到好奇并触碰对方形成了对应,反映了很多生命通常是具有好奇心的。当然也可以把恐龙的行为归于“征服感”与“怜悯,但如果是这样生命这个定义也许就不那么浪漫了。(也许这场戏还可能是为了诠释捕食者与猎物的起源?)


第三个兄弟降临了,接下来就是属于三个孩子的玩乐时光了,以Jack为首的三兄弟逐渐长大,他们还养了一条狗。很多时候他们都在小河里游泳,在浅水滩奔跑,扬起水花,深黄的阳光照在上面,生命的时刻,永远属于三兄弟愉快欢快玩耍的时刻。

Jack一家还在家门口的草坪上种了一棵小树苗,把土挖开,树放进去,盖土浇水,等候着它慢慢生长,而母亲说:“等树长高,你早就长大了。”而树沐浴在圣光下,伴着教堂的圣歌。这里的树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树在长大,人也在成长,树沐浴在阳光下,孩子在爱的滋润下成长。

但父亲爱的方式不太能让他的孩子们接受,父亲不懂如何去正确地爱,这在Jack还在襁褓时就可以看出:孩子哭闹他抱在怀里,他不懂如何让孩子舒服,只能像个毫无技巧的业余保姆一样慌忙地,不停地调整抱的姿势。这样不仅没用,孩子反而更加哭闹了,而Jack长大后父亲的这种笨拙的爱体现在他身上的感觉则更加明显了。这也从潜移默化导致了成年后的Jack生活上的不如意。

关于爱与信仰,父亲是一个爱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父权至上,对子女期望很高的人,他相信野心和斗争才是成功的正途。Jack在小时侯就对父亲的爱产生过抗议,他觉得他太粗暴,他本不应这样对待他们。他想让父亲走得远远的,而且最好去死。父亲因为弟弟在饭桌上说了句:“Be Quiet”就对弟弟大打出手,在与父亲对话时必须称其为sir或者Father…… 这些都说明了父亲的严苛,而这也是Jack抗拒父亲的爱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杰克已经步入青春期。

被孩子砸碎的玻璃

幸灾乐祸的孩子们

他开始和一群伙伴到处游荡,去砸别人的门窗,偷采还未成熟果子,把它们踩烂。Jack开始对女人有了极大的好奇心——青春期到来的正常现象。他偷偷溜进了邻居家,无意中从衣柜找到了一条白裙子。接着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他感到羞愧又紧张,跑到小溪边,把那条白裙子扔进了河中。在对Jack进入青春期的描写特别到位,当然很多镜头都有些许隐晦,而这种隐晦也很好的展现了青春期的私密性。而在此期间Jack的弟弟去世,给Jack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这很难让人接受,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

父亲的粗暴,母亲的温柔不为,目睹了饥饿,痛病以及死亡之后,Jack的心理受到了创伤,而且开始渐渐迷失自己。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存在,他开始质问上帝:

“让我不和父母顶嘴,

不让我说谎,

让我感激所拥有的一切。

你居住何处,

你在看我吗?

我想知道你在哪,

我想见你所见。”


该去治愈的伤口,上帝却往上撒盐。万物皆有一死,没有什么东西是会一成不变的 。

爱他的母亲这样说:“扪心自问,生命之路有两条:一是顺从天性,随性而为,二是信仰神之恩典,严于律己。但若要信仰神的意志就无法事事顺心,而你要选择自己的路”

《降临》也在某一层面上表达了这一意思,而这层意思似乎因为《降临》本身是服务于另一个中心主题而被冲淡了。但“爱”与“生命”这个主题依旧在《降临》这部电影中显得尤为重要。

Louise获得预见未来的能力,她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于是Louise做了同样的选择,因为只有时间的流动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关于她女儿的命运,Louise自己也欣然接受,她爱自己的女儿。当她告诉Ian自己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女儿的不治之症,Ian选择与她分手。这关乎选择与承受,这也是人的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没有这些,生命便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Louise坦然接受命运

《降临》的最后,Louise问Ian:“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人生,从始至终,你会想改变吗?”Ian回答说,也许我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生命之树》要表达的也是如此,享受生命,让所有人意识到我还活着。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在影片开头便让观众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随性而为,还是风度高雅,严于律己。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但若要有风度,就无法事事顺心。孩子们通常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失去疯玩,在街道上捣乱的自由。 但孩子的父母希望他们可以严于律己,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受苦难,重蹈他们的覆辙。但这种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期望是不是过于强求了?

爱没错,但爱的方式错了。

爱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如果连爱都做不到,那生命还拥有什么呢?

爱让生命完整。爱构建生物,爱让生命繁衍,爱让生命成长


成年后的Jack生活得并不太好,他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却又不知如何找到,就像沙漠里找不到躺在教堂中的新娘。Jack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社会乱撞,他期望改变这个社会的面貌和他人的想法,到头来却是空想一场。他开始思考小时牧师在教堂说的话:在宇宙的宏图中,是否存在者尔虞我诈;是否存在着长生不老,是否有不朽般的存在。小时候的Jack又怎么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呢?

Jack要找到比金钱与权力跟重要的东西,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点。Jack的心里一定想过“自己相信上帝吗”诸如此类的拷问,而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太多,但约伯也离上帝很近,困扰无孔不入,无所不及。无人知晓悲伤何时到来,约伯也不知道。在那刻约伯被剥夺了一切,他知道是上帝剥夺了这一切。所以即使一无所有,他也没有埋怨上帝,往事一幕幕重现,他能看到上帝那给予的双手,可他没意识到那双手也意味着收回。

最终Jack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开始意识到,无法改变社会的原因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于是,杰克开始换了一种眼光和角度来看社会。从新的角度看,社会里充满了奇迹、珍宝和无双的事物。杰克已经准备好了去原谅自己的父亲,并且即将开始自己生命的新的征程。

与过去的一切和解

而在故事的最后,Jack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以上帝之手,他理解了真善美,Jack最终发现,他的认知的起点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那是他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在家庭里,他学习到了关于世界的真相、自我意识的起源,以及如何对这个世界施以博爱。

《生命之树》进一步探讨了生命与信仰的意义,泰伦斯马利克宏观而又神秘的隐喻力量贯穿全片。Jack的成长是生命的象征,在生活中他质疑过信仰的存在。在成长中他被家庭所伤害,成年后Jack经历了一段失魂的时期,后来他明白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学会去爱才是解脱的办法,要收获快乐,只能去爱。于是最后Jack选择信仰爱。

《降临》的最后,路易斯问伊恩,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一生,从始至终,你会想改变吗?伊恩说:“也许我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最后,不管怎样,请享受生命,享受这份礼物,享受被爱和爱

 6 ) 《生命之树》:以光影之诗大问生命

     

     万物所在宏观世界与人内心的微观世界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是并列共存的,《生命之树》是一部通过万物之生与内心倾诉所延伸的细部纹理来描述两种世界的梦呓之诗,泰伦斯•马力克用最唯美琐碎的向阳镜头去询问生命之意义这一终极问题,脱离了传统的叙事模式,《生命之树》插上了诗的翅膀,它飞的太高太远,让脚踏泥土的人仰望不到轨迹,但是似有似无的,它留下了些东西。

    《生命之树》博大无边的主题较难存活于传统叙事之中的,正如电影所呈现的那样,终极问题还是用诗歌去表达比较好,表达的清不清楚永远不是衡量诗歌好坏的标准,不论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塔可夫斯基的《牺牲》或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与一日》,此类设计拷问生命终极意义的电影,写意是重要于写形,因为永远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触及生命的终极答案,而对于艺术家而言,启迪人去思考是高明于直接给人答案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有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去思考。

    对于《生命之树》这部电影我们很难给予一个衡量标准,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的电影语言和主题内核实验性意味很强,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而泰伦斯马力克对此片的拿捏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电影前半部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描绘生命的形成历程,大爆炸之后的星云、地球初期的岩浆与火山爆发、海的形成与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形成与毁灭,伴着呢喃似的祈祷,这些事关生命终极意义的终极图景构成了影片的前景,而正是这些万物宏观世界部分的引人,使得电影后面关于人内心微观世界的描绘变得更具深意,这些貌似是脱离于叙事的东西其实正是电影叙事的重要表现部分,人有时候过分关注于人类自身而或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角,除了我们细部的微观世界,还有更大更广的存在。

    电影对于人类微观世界的描述琐碎而又具有神谕一般的深意,影片中大儿子杰克的孕育和成长便是描述人类内心微观世界的过程,从一开始,影片便设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顺从自然(nature)与服从规矩(grace)的抉择,一者是关于人类的自然本源,第二个是关于人类文明形成之中所产生的道德和社会规则等约束,对于人类来说,这两者矛盾的存在早已不是一时之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两者的矛盾一直存在着,当然作为个体的选择,我们的选项并不多的由得我们去考虑,影片之中,这个五口之家的发展便是一种微观化的人类世界,孩子一出生,他便开始接触学习人类文明的各种点滴,从道德、国家、宗教、法律、暴力、纪律、服从、死亡、性等等一切,这些或直接描述,或存在于电影隐喻之中,比如电影之中,父亲教儿子如何打斗和防御,这便是自然界之中长对幼的一种经验传授,使之更容易在这个世界存活,这是生命的延续和继承,是生命终极意义的组成部分;再譬如影片40余分钟时父亲对儿子关于花园边界概念的教育,或是母亲夜晚读故事时对“边界”的反复提及,结合配乐“我的祖国”(斯美塔那),这明显是一种关于“国家”概念形成的隐喻。人类的微观世界之中,各种“细微而庞大”的元素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除此之外,影片之中对付“父亲”与“母亲”的定位也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类而言,母亲代表大自然,她的爱是无私无边无条件的,而父亲这个角色代表的是纪律和服从,他的爱是有偿的,影片之中关于父亲与母亲的描绘与德国精神分析学派著名人物爱利希弗洛姆的关于个体成长与的父母角色关系的阐述相差无几,个人的心理过程与理解社会的心理过程是相互结合的,而在影片之中,这两种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深入的,这种人类世界细部纹理的描写也是影片所询问“生命终极意义”的一部分,影片整体关于“爱”的解读,是导演关于终极问题解读的重要线索,而全片弥漫的宗教色彩似乎成为了“爱”的载体。结合泰伦斯马力克自小接受基督的熏陶,这个个人情结化的表达值得商榷,一方面它使得影片气质更加浓郁,一方面它似乎限制了影片的发散性。

    把人类微观世界与宇宙宏观世界关联起来使得整部片子博大而深沉,在眼花缭乱的剪辑和梦呓式画外音的作用之下,整片放弃了传统叙事,代以诗性的表达,从电影语言方面来说,《生命之树》开创性不大,但是从整体效果而言它是非常成功的,而对于电影内容尚存在争议,这点争议主要体现在电影关于泰伦斯马力克个人关于“爱”的解答上,西恩潘片尾似有似无的微笑出卖了泰伦斯马力克。其实《生命之树》这部片子并不难理解,但是它对于每个人口味的“兼容性”是比较差的,争议多的电影一般会更有价值,就像当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时存在争议一样,时间会遗忘一些作品,也会铭记一些作品,而《生命之树》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都并不重要。

   对于诗电影来说,超越电影记录性的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隐喻、象征等只不过是辅助叙事的手段而已,而现代电影对于诗电影的涉及已经越来越少,所以《生命之树》的出现显得弥足珍贵,虽然在电影语言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是它却很好的继承了诗电影的一些内核,而之前对于“个人情结”之于《生命之树》的争议在此不过只是无意义的讨论而已,对于诗人而言,限制住了自己的情感,怎么能写出好的诗呢?

 短评

从剧作的角度出发,这项命题难度太大了,这几乎就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电影,所有的情节设置都附有寓意,童年对成年后的影响,人与自然、时间与永恒的思考,加上仪式化的华丽摄影和古典情怀的优美配乐,影片几乎将诗意发挥到了极致!可惜到了最后我也没看明白人与宇宙两部分有什么所谓的联系。★★★★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当美国人开始拍片讲述生命的哲学。。法国人都笑了。。退场的有。。宗教音乐+物种起源纪录片。。

12分钟前
  • 十三姨 在扒犁
  • 推荐

一般,完全无法与《镜子》相提并论。较突出的问题是矫揉造作故作姿态,结构混乱且无新意,抽象影像和具象叙事两部分结合生硬,音乐过满影响影像表达和影片节奏。三个关键词:宗教、童年、美国南部小镇生活。有essay film痕迹,不同声音旁白,不停的摄影机运动,表演出色。暗含保守价值观。

14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快乐的唯一途径是去爱,只要你去爱,你的生命便不同。” 波澜壮阔的生命交响,配乐极赞,摄影极赞,年度最佳PPT电影。

1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法国场,结束后全场都笑了,喝倒彩!真是装B不能承受之重啊!幸好是3欧5一张票的最后一天,大家觉得损失不大。

20分钟前
  • 眉心美非
  • 很差

好长,那个老二跟彼得好像,有没有!!

25分钟前
  • 红脑不吃就凉了
  • 推荐

虽然我始终没能找到杰克一家与宇宙洪荒之间的必然联系,虽然恐龙争霸、细胞分裂和山川海洋让我一度迷失Discovery,虽然Sean Penn的角色坑爹得连话都没几句更别说演技,但是美丽奇谲的画面和对生命的礼赞还是跃然屏上,是为电影艺术的另一种诠释,不必非得平实叙事抑或放低身段来让每个人懂。

2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从《天堂之日》我看到美国人也能拍出仿如油画的田园之美;《恶土》在我看来就是流连风景版的邦妮和克莱德经典再现;《细细的红线》则是光荣之路和黎巴嫩的诗化可能。《生命之树》。。。。塔可夫斯基+安东尼奥尼+阿伦·雷奈+库布里克,这种片拿个最佳摄影就完了。你不能因为诗所以湿。

29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这部影片也算是另一个层面的神片,太挑人看,喜欢的会喜欢的要死,不爱的会觉得矫揉造作,看不了多久就犯困离场。画面美轮美奂,每一帧都如同细腻的诗词,古典音乐的配乐也十分讨人喜欢。但全片实在是没有什么剧情,不少段落很容易惹人犯困,尤其是前半个小时的“人与自然”,接连有人离场。★★★

30分钟前
  • Q。
  • 还行

每個鏡頭,光影都很棒,但是組合在一起簡直就是個災難。

31分钟前
  • 文西
  • 较差

基本没看懂⋯⋯对豆瓣写剧情简介的哥们佩服死了⋯⋯摄影超级牛屄,全片就是斯坦尼康镜头的各种示范集锦。4星都给摄影。

35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起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赵忠祥老师魂灵运行在屏幕上,用浑厚男中音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将光暗分开,称光为电,暗为影。创造电影,这是第一天。第二天创造可口可乐,第三天创造汉堡包,第四天创造国家地理杂志…导演说,要有懂它们的人。于是自取肋骨,创造一个美国观众,眼泛泪花扑向银幕大叫我看懂了我看懂了…

3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文学电影+素材带+宗教色彩,母亲自认对上帝虔诚,上帝却夺走小儿子性命。她的信仰几近崩溃,开始质疑上帝“回答我?!”由此引出《约伯记》的延伸主题,神创世,人之初,生生不息与轮回。这是宇宙间的自然法则。人心方面,唯有爱与心灵的平静才是永恒。母亲不再质疑上帝,“我将儿子托付给您了!”

3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Plus métaphysique que jamais,Malick voulait nous révéler l'infini mais achopper sur le fini d'une apesanteur visionnaire grandiloque

43分钟前
  • KUMA
  • 还行

蔑视所有沦落在叙事里的电影,以绝伦影像展示电影本质,伟大!

46分钟前
  • 文文周
  • 力荐

流畅的主观镜头与耳语,弑父与恋母。不过抽象的宇宙与具体的叙事之间的来回转换让我很不入戏。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片整个就像是没来得及做后期剪辑,只把前期拍好的一堆五光十色的素材随便搁一块就算完活了。没有编剧、没有导演、没有剪辑,只有摄影和演员的即兴表演,还有乱七八糟的配乐。

50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是的,画面美到每一帧剪下来都可以堪称艺术品;是的,每一声响的音乐都丝丝入扣无比配合着美轮美奂画面;是的,精致的光影将人与自然生命起源临摹得圣洁之极;是的,演员们的演技都完美得无懈可击;可是,在没有完整故事的剧本前上述都显得极其矫揉造作,空洞,且不让人入戏,两星画面一星音乐就这样。

52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还行

小半部《海洋》,坑爹大神马利克,我高度怀疑西恩潘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父子关系隐喻酷似《白丝带》。摄影甚美,声画关系很有左岸派的范儿。

5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部分精彩,部分抽筋。实验性为主,效果并不成功。形式的做作损害了内容的潜力,对电影诗性语言的尝试是失败的。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