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

HD中字

主演:玛吉·吉伦哈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奥托·布兰克森-伍德,利比亚·普格,迈克尔·切鲁斯,安娜·巴瑞辛尼科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7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8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9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公主还在燃烧,屠龙的少年却已死去

天才多半是疯子,有时候理想主义者也是。

Lisa的工作能力突出,儿女健康聪明,爱人常伴左右,时常给予她鼓励和安慰,一切井然有序。

但一开始,电影就通过诸多孤单消沉的镜头告诉我们,她并不觉得幸福,甚至感到灰暗。

与家人互动的几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她为何不快乐。

对于Lisa来说,现实太过漫溢。

巴掌大的手机屏幕里不能徜徉思想、与社交媒体捆绑的摄影无法感受美的诞生。她需要的家,应是优秀个体的活动场所,她认同的优秀个体,应拥有世俗之外的精神追求。然而你们却与他们无异,这里与那里无异,快餐,大麻,分割开来的个人空间,这一切都加速了Lisa的枯竭和爆发。

物与现实或已达到富足,人的精神却不会停止伸张。她想要追寻物质基础以外的精神安慰,获得超然物外、超现实的富足。

诗歌就是她的精神希望,而Jimmy正是点亮这团希望的火种。

两段关于身体的戏份:一个被诗打断,一个因诗发生

与儿子争吵气结,相濡以沫的丈夫及时给予Lisa拥抱安慰,第一段关于身体的戏份由此展开。当二人的身体即将合体时,Lisa的电话响起,她知道那是Jimmy和他的诗歌。她立即从身体的激情中跳出来,顾不得半裸的身体跑去接电话,丈夫难以置信地问出“Really?”,她全然不顾,认真记录着Jimmy天才般地诗歌。她的丈夫懂她,所以默默走开。

Lisa去找诗歌老师,欣喜地知道自己被老师选中,将继续留在诗歌班里学习,并将参加小范围的诗歌俱乐部。随后,她颇为主动地与诗歌老师发生关系,这便是第二段关于身体的戏份。Lisa太热爱诗歌了,在她眼里,这位男性诗歌老师是抽象诗歌的具象化身,被男老师侵入身体,代表着她愿意为诗歌献出自己。这段关于身体的戏份没有前一段那样的激情,更多的只是冷静和平淡,它更像是一个仪式,像是一场对精神和理想的献祭,通过与诗的化身进行身体交融,来完成表达对诗的完全奉献。或许从这里开始,Lisa就下定决心,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一定要为神圣的诗歌保护好Jimmy这团火种。

这两段戏刚好形成对比。一方面,代表身体的激情,被代表精神的诗歌打断;另一方面,主动与代表精神的男诗歌老师发生身体关系。在这里,身体成了精神的表达和延续。

Jimmy的天赋:不经意间大肆绽放

安娜是谁?

Lisa教了他很多个答案,都不及Jimmy的回答经典。

Anna could be anyone you love. For me, she is my kindergarten teacher’s helper Meghan.

Jimmy这片宝藏,在不经意间,就这么平淡地大肆绽放。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又多么深刻的回答,眼前的这个5岁半的年轻人是个与生俱来的、彻头彻尾的诗人,一个天赋异禀的诗歌莫扎特。

一瞬间仿佛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满足。被女儿施以恶语时,Lisa也不曾改变她的沉着与风度,但在这一刻,因着一句充满哲理的回答,她的情绪被推上了一个顶点。再也无法做到波澜不惊,她一失常态地泣不成声。

吞噬前的告别

Jimmy走时,Lisa再次哭泣。

这天下班回家,她一反常态地用欢快的语调说话,积极主动地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她亲吻了丈夫,买了相当多的食材想要为家人做一桌好菜,说服女儿儿子留在家里共度晚餐,获得了女儿的道歉,也一定程度上与儿子达成了和解。

第二天,她看着镜中几乎赤裸的自己,再次陷入沉默。

穿好衣服,她深深亲吻了这个一直给她支持的丈夫,提着行李箱走出家门。

她做了一个决定。她明白,这是一个可能会吞噬她的决定。

她爱她的家人。对于家人来说,她的这个决定可能有些自私,可是怎么办呢,她有更爱的东西。那是一种心灵的指引,她没办法忽视,更不能忘却。她最后一次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纠缠,但不同的是,这一次她已经做出了选择。

于是,在执行这个决定之前,她最后一次命令自己回归现实生活,略带补偿性地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她虽有不同意见,但不再坚持,她明白,各人有各人的追求与使命。她也要去追求她所重视了东西了。

吾爱吾家,但吾更爱诗歌。

“I have a poem.”

一次次的鼓励与信任,让Jimmy逐渐接纳了Lisa。她如痴如狂地在Jimmy力量巨大的诗中汲取生命的养分,也小心翼翼地发掘、呵护他被神吻过的天赋。她带他一起感受自然,感受天然的水流,聆听簌簌的雨声,他们以两个成人的姿态,进行富有诗意的对话:

“it’s beautiful,isn’t it?”

“it’s beautiful…and sad-looking too.”

“Sadness never ends.”

正如Lisa认为不应将Jimmy看作小孩子,他确实已经不再是小孩。他会自己洗澡,会在洗澡时拉上窗帘,会在洗完澡出来时,把自己包裹严实,等到Lisa走进厕所再换衣服。他已经受到了现实的教化,否则怎能选择性地听取Lisa说的话:对Lisa哭着描绘的生活无动于衷,却在报警时相信她给出的地理位置。他报警称被绑架,但他相信Lisa并不是坏人,否则怎么在最后主动拉起了她的手。在Lisa完全被理想主义支配时,Jimmy给她来了一记当头棒喝,让她在走得更远之前停下脚步。

Jimmy报警,到底怎么理解?欢迎指教或讨论。

一种理解,是在他被激发潜能之后,为艺术创作所做出的行为艺术。正如他体验了大自然之水后灵感突现开始作诗,在Lisa被捕之后,他再次说出“I have a poem”,好像这一切是他有意而为之,故意打破美好来激发灵感,有种艺术家们所共有的病态的疯狂。

另一种理解,是Jimmy年纪虽小,但已经现实化和世俗化。Lisa所代表的理想,最终抵不过Jimmy所代表的现实,希望本身被希望的种子所扼杀,戏剧性地宣告理想的完全毁灭。最后这句“I have a poem”好像是在为理想唱悼歌。

无论如何,Lisa和诗歌本身,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公主还在燃烧,屠龙的少年却已死去。当“I have a poem”再次响起,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空白。


Anna

Anna is beautiful

Beautiful enough for me.

The sun hits her yellow house

It’s almost like a sign from God.

The Bull

The bull stood alone in the backyard.

So dark.

I opened the door and stepped out

Wind in the branches.

He watched me

Blue eyes

He kept breathing to stay alive.

I didn’t want him

I was just a boy.

Say yes,

Say yes anyway.

 2 ) 社会不许天才存在,你又怎能说她偏执

乍看[幼儿园教师]的名字和内容……还真的隐约以为讲的是恋童癖。

误会了误会了。

其实看片的全过程中,情节的推进也让人一直都不由得会去想

是不是最终会引向这方面……

就连海报中的人物状态,都和之前儿童性侵题材的[信笺故事]有点像

还真不是。

不过,总感觉电影本身,是确实想塑造出这样一个氛围,有意引导观众往逾界犯罪话题去猜。

但本片包裹的主题,要比恶毒的犯罪要复杂得多——

电影的切入点,也与多数涉及儿童的题材中、由儿童出发的视角,有所不同。

以成年女主角入手,她是整个事件的实施者

小男主角吉米只是故事的立足点之一,他的存在是女主角心理状态的投射甚至对比;

女主角混乱的内心被身边各种人或物加以外化,推动着故事朝着不明晰的方向前进。

丽莎是个幼儿园教师,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是个温柔的妻子,是两个青春期少年的母亲。

粗略一看,她和大多数中年女性没什么两样。

班上一个五岁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

她偶然发现这个叫吉米的男孩是个诗歌天才——而除了她,大概没人意识到这一点。

同样热爱写诗,却怎么也走不出瓶颈的她,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

她几乎把所有的关注都倾倒在了这个男孩的身上——

她越来越痴迷男孩,一门心思、不择手段要保护他的天赋

她逐渐走上危险又绝望的道路

虽然故事总体相对平和,电影仍是颇有些心理惊悚的意味;

女主角越绕越远,最后无法自拔,到了几乎有些癫狂的程度。

以静为主导,引向最后女主角濒临崩溃时的波澜——

旁人看来,她大概是走火入魔了;可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真的是她的错吗?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01

中年危机

遇上天才儿童

电影的最后一场戏长达近二十分钟,描绘了丽莎与小男孩吉米相处的最后一天——

也是理智与情感爆发的一天。

丽莎瞒着所有人,带吉米来到湖边游玩,试图激活他写诗的思维。

但结局与她预想的不大一样。

又或者,她早已为这样的结局做好了准备?

潜移默化地,她从一个拥有平凡家庭、平凡生活的平凡女性,走向了歇斯底里

在这一天,她打包好行李箱,一声不吭地从家出来,开车跟踪吉米到了他玩耍的地方。

没有人知道她的前来,没有人知道她会带着男孩去往哪里。

观众从头到尾,可能都很难摸清她的意图,到了此处,更是模糊。

在此之前,吉米的离开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

但对于她一厢情愿对于这名儿童的引导,并不是导致她失去平衡的全部原因;

作为现代女性,来自家庭、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所有压力,都一并担在了她身上。

这一切,都可以往前追溯。

毕竟整个故事发生的周期并不长。

她例行参加诗歌学习的课程

她报课,学写诗,无非是因为自己就热爱诗歌、热爱艺术

但课堂上的分享效果并不好——她一直就希望写出美好的诗篇,却一直难以做到;

梦想的淡化和消逝,是触发她“保护天才少年天赋”行为和导致她中年危机的根本来由。

与此同时,她生活中的庸碌感,也使她意识到自己和艺术追求之路的渐行渐远。

丈夫支持她,但无法理解她

班上的孩子们,基本也和大多数孩子别无两样

自己的孩子,也离她的期许甚远

所以最后的离开,与其说是她心态崩塌,不如说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她亲吻丈夫,是因为她还热爱这个家庭

但打包离开,是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平庸的生活

吉米被带走后,她内心对艺术守护最后的一点依托也已远离,于是她没有什么可顾虑和留恋的了。

之前的一顿晚餐,说明了家庭的貌合神离,对于丽莎来说,看似完美的家庭已经坍塌了。

自己梦想的彻底崩塌,也发生在吉米离开之前

除了家庭状况难以和解,她的诗歌创作之路也跌向深渊。

她决定让吉米上台念诗的时候,便接受了自己注定无法有这般成就的命运

与诗歌老师互相迷恋的这段关系,也迅速恶化

梦想,和梦想道路上遇到的知己,都转身离去了。

所以在最后一次记下美丽的诗篇时,她无法抑制地哭了

她不仅为诗作本身而感动,大概也在唏嘘自己人生意义的迷失吧。

家庭的疏远,梦想的倾覆,除了这些,让丽莎的执念被如此放大化的,正是身边人

不仅是她身边的人,更是男孩吉米身边的人。

吉米是真正的艺术家、天才儿童,对于她来说,是可以寄予厚望的人——但似乎只有她一个人理解这个想法。

保姆并不在意吉米的天赋,把他当怪小孩

作为文学启迪的叔叔,也无法为吉米做更多

吉米的父亲更是不愿意发展吉米的天赋

男孩的家庭生活状态,对于男孩的天赋,几乎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丽莎自己的梦想被各种原因搁置,她认为她有义务去保护这份天赋;

于是,便产生了愈来愈大的执念,最终无法回头。

在她的眼里,全世界都阻隔在吉米成为一名诗人的道路上,只有她还在坚持和维护。

最后她甚至进行跟踪,偷偷把男孩带走

从她的视角来说,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残忍的是这个世界,它不允许真正的诗人存在。

也许正是这个世界扼杀了她的梦想,所以她拼命要保护好吉米的特长。

不管是不是“单方面”,不管有没有“救世”心理的嫌疑,电影其实把“白人特权”以隐晦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

比起丽莎的“嬉皮”家庭,吉米想要做自己想做的,难度会更大。

丽莎对于吉米总是关照有加

丽莎无疑是善良的人——

但她在想要“解救”的心情,和难以“解救”的愧疚感中,苦苦挣扎。

这样的挫败,时刻吞噬着她。

她失败了,现在吉米也失败了。

02

揠苗助长

心态不攻自破

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阶段,丽莎的一番话,也完整表达了她的心情——

吉米将她反锁在浴室,敌对情绪升起;

然而她仍想说服吉米,不是以企图洗清嫌疑的语气,而是仍不死心的执拗

但聪明的吉米报了警,让她彻底放弃了希望。

在她心里,世界上不会有艺术家的一席之地

她为想到吉米的未来痛苦,大概也在为自己的现在而痛苦。

想到吉米以后可能会和自己一样庸碌和闭塞,她终于崩溃了。

可能大多数人看着电影的走向,无非是甩一句:这女的疯了吧。

然而她看似“疯”了的理由,正是无人与她共享心境的结果。

她甚至指导吉米如何报警

丽莎并不想伤害吉米,本片也没有任何将话题引向“侵害”的倾向;

但她彻底失望了,她放弃了对保护男孩天赋的最后尝试——

让警察带走他吧,让他的家人带走他吧。

所有人都不信她那一套,而现在一直听话的吉米也弃她而去

终究,她是在为自己悲伤

她到底还是个不得志的中年女人,遇上了最复杂的中年危机;

她就像许许多多的父亲母亲,将未达成的梦想寄托在一个颇有潜力的孩子身上;

只不过她的梦想不是普通人会选择的,她想要培养的孩子也不是她自己的孩子。

她使用的方式,也因极端,背离了美好的初衷。

她全部的心理挣扎,全都在这场戏里

本片改编自2014年以色列电影[教师],原版在最后一场戏中的拍摄方法,与[幼儿园教师]有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最后这段谈话,原版中并没有过多展现浴室中女主角的视角,而是以男孩在门外听的方式,有些“闷”地讲述出这些痛心的台词。

[幼儿园教师]中,镜头直接对准了跪在门前的丽莎的脸,让她把所有的心碎,都直接地表现出来。

玛吉·吉伦哈尔也以她微妙动人的演技,贴合了这种视角,放大了丽莎的心情。

女主角带男孩出行的地点设置也有所不同

本片中,比起原版,丽莎选择带吉米前往的这片湖,要僻静很多——

这在我看来,是为了电影的气氛烘托

这无疑给结局又蒙上了一层心理惊悚的色彩,我们本来就难以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摸不清她的动机……

这个背景,就更让人生疑。

原版中呈现了警察到来时的场景,本片却没有

没有拍出女主角被警察带走,包括女主角乞求男孩证明她清白;

本片以此为观众留有空间,我们都猜得到会发生什么——但她的痛苦和绝望,大概已经不需要任何行为或语言的辩驳了。

原版中也讨论到了上文提到的人种元素——阶级问题无疑是这部电影埋下的暗线;

而女主角这牵扯多方的复杂中年危机,使影片一开始就让我们能感觉到,这是个无法避免的悲剧

高潮部分的最后一句台词,点睛作用极佳

这句话也是本片独有的亮点——男孩坐在警车里,虽然进行过了报警的行为,但心理上早已接受了丽莎的引导

然而现实将他们打败,听到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震,也让人慨叹不已。

女主角的举止是模糊不清的,导演的意图是模糊不清的,观众的理解也难免有些模糊不清;

但这个世界对于自我的苛责,对于温柔的诘难,对于人类的追求,不也是模糊不清的吗?

-

文: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3 ) 《幼儿园教师》——贪婪引诱人走入深渊

丽萨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热爱着那些仅由简单词语组成、却又深邃迷人的诗词,可惜她能写出来的,只是那些看起来美丽繁杂、却毫无意义的枯燥文字。

她的平庸,导致她对生活再无激情,宛如枯木行走在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把自己关起来,“惩罚”着如此无能的自己。

吉米是她班级里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吉米有着惊人的诗词天赋。他是天才,宛如莫扎特一般,而她,或许将成为近在天才身边瞻仰的人。

丽萨把吉米视作自己的神灵,她发现了他的天赋,而她要将这样的天赋发掘并保护好,向那些庸俗的世人展现出来——看!如此惊世绝才!

在丽萨眼里,吉米或许身躯幼小,但他的天赋惊人,她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引导,让他不被世俗淹没。于是她利用着自己的职务之便,让吉米的保姆关注吉米的动态,好及时记录下那短暂的灵感涌现。可她又是生气甚至于愤怒的,世人皆庸俗之辈,无论是老师、保姆还是吉米的父亲,都认为这不过是孩子的自言自语,他是个有些怪诞的可怜虫而已。

她总是引导吉米去创作,好去感受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的灵光乍现。

丽萨有个深爱她的老公,尽管不理解她对于诗词的执着追求,却依然包容着她。她的儿女们似乎也进入了叛逆期,和她无法沟通起来,她对这个家已然没了耐心。正如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去上课、去逼迫自己写诗一般,她把自己变成了艺术的奴隶,不过短暂接触的事物,就成了她毕生追求,为此她甘愿打破一切、牺牲自我和他人。

吉米是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忙着工作无暇照顾他,叔叔偶尔会陪伴他,给他读一些诗词文章。他是特殊的,不爱说话,纯真的大眼睛里总是带着丝丝成熟,和周围的环境相比,他更像是一个不小心开启了错误开关的小孩,所以他偶尔显得格格不入。

他会和班里的小孩一样玩耍,也会偶尔在那里来回走着,嘴里碎念着天然的诗词。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天才是生来不同的。吉米是天才,他敏感又有些忧郁的内心,使他比别人更能接触到凡事背后的深意。 他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那一首首称得上精彩绝艳的诗词,是他向外界倾诉表达的唯一工具。

这样的天赋,却被别人忽视,看起来颇为可笑,所以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才会自诩为他的护卫,意图为世界再添一位“莫扎特”。丽萨早就承认自己毫无天赋,于是在遇到吉米前,她的背景音乐都是那般平静到压抑的,在遇到吉米之后,她的生活照进了一屡阳光,从而有了欢乐。

为了吉米的天赋,她变得愈发冲动,甚至越过了那道警戒线——她带走了吉米。她带着吉米去玩耍,去欣赏画作,去游泳……她想要和吉米建立更深的链接,成为走进他心中的人,就像丽萨的老师评价她那样,她在剥削,剥削一个孩子的快乐,剥削他的感知,剥削他的才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那是吉米无法意识到的侵略,所幸他最后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带走了丽萨,制止了这个女人的疯狂,也带走了吉米。

黑幕里吉米稚嫩的声音说着“我有一首诗”,只是如电影落幕时的黑暗,他的诗将不会再有人关注,他也许将如丽萨哭诉那般,最终被世界磨平成和丽萨一样的平凡人,泯然于众。

《幼儿园教师》讲述着关于丽萨的故事,她冷落了自己的生活,把它变成灰暗的色彩,偏执的去追那道光,想把它留在自己身边,成为冉冉升起的太阳。不过她失败了。世界不需要她那样出格的勇气,只需要安稳的前进,孩子也不需要她强加的拯救,只需要真挚的关爱。

从一开始,她的行为就掺杂了自己的欲望,并不纯粹,她早就被物质和欲望染得透彻,才会无法以纯粹的目光去看待事物。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和偏执的故事,它太真实,也太残忍。与其说丽萨爱诗词,不如说她爱想象中星点笔墨集成大作的自己,爱想象中成为饱受追捧的艺术家的自己,爱不随世俗孤独追寻艺术的自己……

球波关注,蟹啦~\(≥▽≤)/~

 4 ) 丽莎是唯一清醒的人

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读书是为了精进,赚更多的钱。全部为了世俗目标,我们蝇营狗苟,患得患失。哪一件事是关乎我们的心灵?关于生命的灵性?让我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吉米的心灵是纯粹的,灵感突然降临时,那些诗句,仿佛造物主写给人间的情书,唤醒沉睡的灵魂,让我们重新审视一切。丽莎被打动了,被征服了,吉米成了丽莎生命的一部分,很重要的部分,那部分是她后半生活着的全部希望。她要帮助吉米做好自己,完成自己。

这个世界已被实用者占领,一切都以唯物主义为标尺,金钱,地位,吞噬了生活的全部目标。所以我害怕它未来的样子,尽管它已经面目狰狞。

因出门,被莫名地要求隔离,我只身一人,蜗居宾馆。这是个普通的屋子,床头,呼吸离窗很近,有川流不息的车、公园的歌声。光线,声音,颜色,回忆都成了我的朋友,静默时,我们彼此做伴。写字时,回忆迈着碎步向我走来。直到所有的光都逐渐熄灭,走廊里有脚步和餐盒堕地的声音,那声音让人警醒。

 5 ) 无关教育 无关诗歌

题目很绝对,但是幼儿园教师这部电影看起来是在讲诗歌和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一场女性的中年危机,她在应对这场危机时想要发泄,想要逃离,最终策划了一次疯狂的旅行,像是她亲手点着火,烧毁了束缚她的囚牢,也烧毁了自己。

先说无关教育,许多人看完影片后会觉得这是一场偏激的试验,丽萨为了培养吉米的诗歌天赋对他格外关照,记录他的诗歌,给他讲解视角,与他的家长交流,称赞他的天赋并希望他们重视,带吉米去参加诗歌朗读会,甚至策划了最后那场堪称绑架的旅程。丽萨像是天才吉米的发掘者,并一心想成为他的培养者。

这一系列行为可以称为教育吗?我并不认同。最简单的教育在于传播知识,教育的普遍目的在于培养塑造一个人健全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影片的教育对象吉米比较特殊,他可以被视为拥有诗歌的天赋,但是我不认为丽萨在关于他的诗歌天赋的行为可以称作教育。

首先纵观全片,丽萨没能给予任何吉米诗歌方面的知识,她在诗歌课程的所得并没有传授给吉米,关于诗歌的理论或是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毫不客气的说,她起到的作用甚至远远比不上带着吉米读报纸上诗歌的叔叔。唯一和诗歌教育沾点边的就是厕所的视角认识,但是这种宽泛的概念甚至可以归为认识方面,诗歌需要不同的视角,那平常的说话描述就不需要不同视角了吗?

而且丽萨在作为吉米老师的同时,也是诗歌课程的学生,只是不管她作为诗歌教育的发起者或是接受者,她都未能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影片开头她和丈夫一起探讨自己写的诗,那首关于池塘小花的诗确实很平庸,但这只是开始,最初做诗很容易偏离成简单的事物描述或者是意象堆积。

这个时候应当是继续的阅读积累与细心观察,可是丽萨呢?影片中的她在诗歌课余有认真研读一本诗集吗?没有,她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多次剽窃吉米的作品作为自己的作业。她的老师在得知真相后告诉丽萨所有艺术家是会相互借鉴的,但是她做的完全不一样,丽萨却嘴硬的坚持道这是为了吉米,老师一针见血地评价丽萨这是在榨取一个孩子。

当一方在利用甚至是榨取另一方的成果价值,你能把榨取方对被动方的鼓励、支持视为教育行为吗?答案显而易见。我不否认丽萨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于吉米的教育过程,她去找吉米的叔叔和父亲也都有教育的体现,但我无法认同她对吉米进行了诗歌教育。没有知识和价值的输出,没有不带功利的引导,有的却是剽窃成果,和榨取而不自知。这不是教育,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一己私欲。所以丽萨永远都不会是吉米诗中的安娜,即使她希望是。

影片当然也无关诗歌,诗歌不过是丽萨用来逃避和对抗平淡生活的一个象征。如果不是诗歌,也会是绘画、插画等其他的形式。“我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好奇心、活力、知性存在于这所房子里”这是丽萨的追求。而她女儿愤怒的吐槽有些过于尖锐但也十分形象,她形容丽萨的表现像是联合国的文化大使一样。文雅一点来说,丽萨是在探索并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实际上就是对于自己平淡日常的不满,借诗歌来体现自我的更高追求和脱离平常的优越感。

这也是为何她如此珍视吉米的天赋。因为她发现自己的诗歌也很平常普通,她失落,更多的是不甘心。吉米的诗却能让她在课堂中脱颖而出,她有些走投无路又如愿以偿地分得了天才的光辉。她享受于同学和老师的欣赏称赞,她享受于被重视、被崇拜、被仰慕的感觉。这明显区别于她从无知服从的幼儿园小朋友们和叛逆独立的子女们得到的反馈。

甚至可以用一句庸俗的形容,那就是丽萨的才华配不上她的野心。丽萨其实拥有很多,稳定的工作,理解她支持她的丈夫,叛逆但有目标的子女,甚至我觉得用中年危机来形容她的处境有些过分。最致命的是丽萨她不满足,从发现吉米天赋后的种种遭遇乃至最后锒铛入狱其实都是丽萨咎由自取。她把自己未能实现的诗歌梦想强加给小吉米身上,在吉米创作的一首首颇有天赋的诗歌中实现短暂的自我满足。

最能体现丽萨对于诗歌狂热执着的就是她的两次性事。第一次中断与丈夫的亲热去接吉米的电话,丈夫在她身后一脸诧异与失望。这意味着对于丽萨而言诗歌的优先级已经超过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时吉米的地位也高于她的家人。这种表现并不是完全的不可思议,但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第二次是丽萨主动献身于自己的诗歌老师。不谈道德伦理的错误,这次性事体现的是丽萨对于诗歌的信仰与臣服。因为诗歌在她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同时老师的赞赏让一直想要证明自己的她得到了宝贵的认同感。所以她会主动拉住老师,这场性事像是她对于诗歌的一场献祭,这种狂热也为她最后的疯狂埋下伏笔。

这一切真的无关诗歌,她对于吉米的天赋已经疯狂。其中蕴含着她对于平淡生活的不满,对于叛逆儿女的失望,对于自己大学学位的执念,对于自己平庸天赋的不甘。平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吉米的父亲说拥有一个正常的人生也是好事,可是走火入魔的丽萨对此不以为然。她最后对着吉米喊道:“这个世界会抹去你的才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你的一席之地,像你这种人。几年后你就会和我一样。”她痛苦,她无助,因为她被诗歌背叛,她的美梦破灭。

“别害怕,安娜。路的尽头在遥远的前方,它已经在我们身后了。”吉米选择报警,所谓的天才却率先回归现实,理想在半途破灭。丽萨要求开门穿上衣服,为自己保留最后一丝尊严和倔强。镜头给到吉米拉起丽萨的手,这场关乎天才、诗歌,理想和现实碰撞的疯狂实验在这一刻终于实现了少有的平和。

可是当吉米一个人坐在警车内说出 I have a poem时,影片充满了讽刺意味,那个疯狂的天才拥护者、诗歌鉴赏者,已经不在天才身旁了。诗歌不会眷顾于丽萨,因为她处心积虑,因为她疯狂自私。可是这份对于吉米的眷顾可能也将终结在I have a poem。

诗意太难,只留下满地狼藉和未完的诗篇

 6 ) 我有一首诗

本片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问题,同时带出了对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论的讨论等颇有意思的话题。对于这种以文学或艺术为重要元素的电影,我个人有着天然的偏好。导演今年获得柏林最高奖的《同义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奈何我对《同义词》的理解实在不足以支撑一篇长评,只能在这里稍作提及。

《同义词》作为一个寓言文本性质的作品,其中文学、词句作为重要的符号出现,这种运用以及人物看待文学、讨论文学的方式令我着迷。而在本片《幼儿园教师》中,虽然也有着较强的文本性和表达性,但比起《同义词》显得更加“亲民”,而诗歌也是作为叙事元素而非符号本身出现,这更是增添了一分趣味性。

本片通过丽萨的视角来讲述,通过描摹作为庸才的她和拥有天才的五岁男孩吉米之间的关系作为叙事重点。这种手法让我想起福尔曼的《莫扎特传》,虽然两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

影片整体透着一种哀伤而略带绝望的气质,除了精巧的视听设置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打光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本片的打光策略是“尽可能地使用自然光”,室外场景自不必说,在室内场景中,除了少数必须使用灯光的场景,其余大量的室内场景导演都采用自然光源拍摄。例如从不开灯的幼儿园教室,家中的大多场景也是不开灯的。

这样的处理使大多镜头显得有些清冷而昏暗,缺乏活力,非常贴合主人公的心境。尤其是最后那场在旅店中的戏,昏暗的室内、窗外带着雾气的山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有人工光源设计的场景中,师哥朗读会那一场做的最为复杂,整个场景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典雅的仪式感,与其他没有光泽的场景形成反差。

本片最重要表达的是对于现代社会中,日益热烈的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对于人们的侵蚀,越来越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侵蚀了艺术的生长土壤。在丽萨与女儿因为大麻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女儿也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她有着聪明的头脑,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但是这样本来有希望的孩子却被声色犬马所迷惑;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吉米坐在车上说着自己有一首诗了,但是却无人应答……

片中类似于这样的、表意明确的细节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丽萨这个人物的刻画。最后她与吉米在浴室门前的那场戏设计非常真实,她试图带吉米走、试图保护他的天赋,但是同时又无奈地知道这一切是无济于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无奈?她曾说“这种天赋是稀少而脆弱的。”确实如此,但是是什么让这种天赋在如今看起来尤其脆弱?

讨论这样的主题,就难以逃开对于天才理论问题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从艺术生根发芽的那一天就一直没有停止,大多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康德说过天才这个词是只适用于艺术的,我部分认同,同时,由于艺术天赋是“在特定艺术规则下表现出来的与生俱来的敏感”,由此,不同的艺术,因为其艺术规则的不同,其天赋的特质也有所不同。

对于诗歌、音乐这样的艺术天赋,是更难以承受的,这样的时间艺术具有更直接的表情性质,因此也更容易在很小的年纪就体现出来。这样超乎常人的敏感会让拥有禀赋的孩子难以驾驭、无法承受,因此也需要更为精心地呵护和培养。

而对于向文学和电影这样更为综合的艺术来说,往往需要创作者进行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之后才能有所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心智慢慢成熟,也更容易驾驭天赋。说到这里,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问题也不请自来……

这个电影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有赖于导演精准的掌控力,这种圆融的设计感,类似于《阳光普照》,有别于《比海更深》。

 短评

“我想”并不等于“我是”吗,“我看见”和“我拥有”之间有距离吗?我迷惑而难过。电影和她都轻盈而郁结,像飞不起来的蝴蝶。她的痛苦在现实和诗的两边世界里都孤立无援无人共鸣也无从说起。

6分钟前
  • 力荐

有多少人的生活毫无诗性,亦或是诗性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毫无意义根本不曾想过。天赋可以在无形中被消耗和忽视掉,接受自己的平庸却是赤裸裸的痛苦,全片一股淡淡的却散不掉的忧伤,唉,大家最终都是一片黑色的影子。ps Maggie太美了!!!and小男孩的诗我摘抄了两首。

8分钟前
  • MoussakaChaos
  • 力荐

有人从片子里看到教育的边界,有人看到一个中年危机的女人。无论哪个,都是无力的。无力,再加上那个男孩儿。没有人听到的“I have a poem”。“This world is going to erase you”。/可惜青春、天赋被挥霍的,永远都是那个不(再)拥有的人,而不是当事者。/报警电话的段落,恰恰说明了男孩儿相信这个老师,并且知道她需要帮助(根据湖边的那首诗,他知道老师的心理是有问题的)。/片中的幼儿园无疑是现代的,个性启蒙教育、有机食品……只是这样的幼儿园里的教育者会不会也更不稳定呢?那么,作为家长,是不是宁愿替子女选择normal life呢?

10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前半段有着《天才少女》的温情,以为会是一个口吐珠玑的小诗人故事;到了后面则想到了《如晴天,似雨天》里的微妙“忘年交”气氛。小男孩在不经意吐出的诗歌说“她的美丽于我足够” ,Lisa则哭着说“悲伤不会停止”,看得和旁边的人一直小声啜泣;当儿女叛逆、“学业”不顺利再到枕边人,诗成为Lisa的心灵寄托和救赎;男孩带他进入了这片世界,而她则想在这里永远也不要醒来。

1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温柔而悲伤的一个故事,5岁小男孩的惊人诗歌才华让幼儿园教师铤而走险,为守护这份才华走上不归路。才华是光,它让人产生向光性,但也让人飞蛾扑火。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大师隔着的不是鸿沟而是深渊,要抱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才能去望一眼...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香港圣丹斯电影节。一位天才少年的流失,结尾一句“I have a poem”应该是全片最恐怖的一句话了吧!论如何用错爱才的方式,女主角如果不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或许这小男孩还有救……小男孩Jimmy所作每首诗言简意赅又深刻触动人心。Maggie Gyllenhal美爆了,Gael García Bernal太可爱太帅了妈呀 (๑•́ ₃•̀๑)!!!!(没想到两人还有亲热戏我草……)[9.23看的]

18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66/100 故事用很巧妙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渴求自我实现的女性的故事,虽然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的天性,但主人公表现出的崇尚精英的思想实在令人侧目,她视而不见自己对普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深远影响,也看不上家庭成员平凡的追求,最终让我感觉到她实在是选错了职业,应该去当星探或者经纪人才对。

23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最终诗人像孩子和诗人的孩子。 ——波拉尼奥《未知大学》

2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简介什么鬼啦我以为恋童癖。我不觉得电影里小男孩的诗写得好,但现实中,就在我国,确实出过一本孩子们的诗集,“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这样的才华谁不想据为己有呢。孩子和AI是最后的诗人。

29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小朋友好灵,睫毛很长,但成年女子对小男孩的那种关爱始终有一点点游走在道德边缘的罪恶感,看着不是特别舒服。女主的无奈呐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带着天赋出生的孩子需要呵护和引导,不然大众教育和大众传媒难免让天才沦为庸者。不过那种无才华又不勤奋的人把自己的“太平凡”归咎于社会也是可怜。

33分钟前
  • 望潮
  • 还行

眼光高过能力的《幼儿园教师》最终被两者之间的落差搅乱了大脑,所幸这部批判现代教育制度的作品却抓到了一些重点。这位迷失在中年危机当中的家长反而从孩子身上虏获到了好奇、活力和美,可惜她用心良苦播下的种子却最终结出了事与愿违的果实。显然她尚未懂得如何于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守护住纯真而敏感的直觉力,这也是本片对于观众提出的诘问。

37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林奕華:「小孩很知道要保護自己(是一種孤獨),大人郤不逃避傷害自己來保護小孩(孤獨的兩倍)。」

42分钟前
  • 另一個我
  • 推荐

三星半。改编自2014年的那部以色列片,少了这份原创便就少了几分触动(不然于我来讲可以往满分给),其实除去部分道德因素和功利性因素外,每个教育工作者又何尝不是怀揣有借门下那少数的“天才”来完成自己未竟理想的私心,面对注定会被现实埋没的天才,有人漠然置之选择不予理睬,有人思忖再三选择向现实妥协,有人不顾一切选择昂首向黑暗走去,哪怕仅有一丝的可能性,这是自我夙愿的嫁接,也是绝望引发的偏执,更是黄钟毁弃的不甘。玛吉·吉伦哈尔再一次用一部不那么主流的电影和不那么主流的角色完成了一场极佳的表演。

4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天份这个东西,对女性的杀伤力太大了。

4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你在修剪整齊的花園裡看到一朵野玫瑰,美得驚心,是你窮盡一生也無法追求的美。於是你想要將玫瑰摘下,帶在身邊,以為這樣美就能觸手可得。可是玫瑰香無法長久,玫瑰花瓣也要落下。

52分钟前
  • 阿蕭
  • 推荐

非常巧妙的角度,不到最后都搞不清楚女主角是正派还是反派,电影也没有下结论,只摆出来让大家思考。是一个绝望的母亲、不认命的庸才、偏执的善良者。

5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成长和命运···一切都很美,可是看起来很悲伤,因为悲伤永远不会结束。题材挺好,但是结局吉米的突然报警有点操之过急···

60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不喜欢女主,一副活在梦里的懵逼样。作为一个老师只能指导,她是无权决定男孩的人生。尤其是男孩的父亲并不认可的前提下。做为一个诗人的人生就会更幸福吗?父亲的话也许不无道理,做一个普通人也很好,不是嘛

1小时前
  • Vivian
  • 还行

圣丹斯首映。Maggie Gyllenhaal的表演细水长流,抓眼球的女性主角地位推动着情节步步发展。这个角色太复杂了,她热衷于诗歌,自己的才华却尴尬的糟糕;她渴求家庭幸福,却和教诗歌写作的老师出轨;她希望小男孩的才华被家长重视,自己却“盗用”他的诗篇作为自己的课堂作业… 一个复杂的人物,撑起全片

1小时前
  • Roderick
  • 推荐

给安娜的赞美令人惊叹,那是自己永远无法感受的凝望。给公牛的挽歌令人动容,那是生活永远不能倾听的迷惘。可最让人心碎的是,这些被视若珍宝的诗句,再也无人欣赏。丽萨既是殉道者,也是变节者,可是在干枯的审美面前,她的文化施救注定是个悲剧。摄影调色构建出莫名的疏离感,诗与死亡从未如此接近。

1小时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