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女孩第六季

已完结

主演:莉娜·邓纳姆,艾莉森·威廉姆斯,杰米玛·科克,佐莎·马梅特,亚当·德赖弗,亚历克斯·卡普夫斯基,安德鲁·兰内斯,艾邦·摩斯-巴克拉赫,里兹·阿迈德,切尔西·帕瑞蒂,彼得·斯科拉里,贝琦·安·贝克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1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2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3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4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5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6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13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14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15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16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17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18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19都市女孩第六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再见

第一集:还很正常 第二集:所有一切都被破坏,重组;jessa离开的时候还是很心酸的 第三集:很分明就是在拍LENA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后面突然掏出了什么玩儿意儿? 第四集:几个人的性格比以前更突出了,故事核心也慢慢的显现了,很期待如果是大结局,那么四个女生要如何重新走到一起,又如何走向远方?

 2 ) 到最后你还是孤单得一如既往

唉,太扎心了,他妈的,我都快忍不住泪水了。我都快看疯了,妈的。

以前看这部剧只觉得痛快,但隐隐知道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剧,现在看来只觉得心痛,心痛也是隐隐约约的,因为吵架时静默得只剩两个人的声音,什么都是淡淡的,雾霭般的风格,细雨般的女孩孤单地站在雾色之中。

到最后的重温,我已经不再去想谁爱谁,谁在乎谁,谁是谁的好朋友这回事了。我脑海中能想到的全是三个女孩(没有索姗娜)一直以来遭遇的糟糕的事,在这部剧里说牵挂或者爱人就是狗屎,根本不值一提,因为在这三个女孩的生活里爱不爱根本就是屎,她们的生活只剩一片狼藉,在这片废墟里寻找爱人是脑瘫才会做的事(杰莎会想,但那已经不重要了,没人会在惨淡的日子里为此琢磨不停)。

以前我喜欢亚当,我觉得他单纯无比。现在我只讨厌他,我发觉我也是这种爱心泛滥的蠢货,我希望我不再是这样的人。

我也讨厌索姗娜。如果说我们都是一坨屎味的巧克力,那索姗娜就是一大坨巧克力味的屎。三个女孩坏得坦坦荡荡,从不为自己扯“自私”,“不求上进”,“自恋”的借口,而索姗娜只会在雷质问她的时候找借口说雷痛恨生活中的一切,这就是她跟女孩们的区别,她永远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自己永远是他妈的理中客,到最后也不忘给所有人捅一刀,然后立马奔向她的美丽可人儿朋友们、sb上流社会。belss you。

结尾了我仍然深深地爱着这群自私、淫荡、孤单、疯的离谱的女孩儿们。感谢导演,感谢这破碎痛苦的、灰败的人生,感谢这三个美丽心痛的女孩。

 3 ) 开播前一篇Vulture的采访 “A Final Vent Session With the Girls of Girls”

最终季马上来了,看到一篇采访。放假没事儿译的,因为是一同成长的剧,也算是一个庄重的closure咯?
有错误见谅,先贴上原文地址。
(原文载 http://www.vulture.com/2017/02/girls-hbo-final-vent-session.html


电视剧《衰姐们》总是不缺话题。在过去的五季中,这部HBO的剧集激起了关于荧幕形象、阶层特权、身体政治的讨论,甚至盖过了剧本身的风头。周日晚上,这部剧的最终季将播出首集。日前,主演莉娜邓纳姆(LD)、艾莉森威廉姆斯(AW)、杰米玛科克(JK)、佐莎马梅特(ZM)作客Vulture杂志,敞露自己曾遭遇的批评与失意。此外,她们还回顾了往日时光,与角色同步起伏的心情、拍摄性爱镜头的场面,指出四个女孩子里面谁更加成熟。四位姑娘一致同意,在第六季的最终,索珊娜(Shoshanna)是“走得最远”的那个人。

《衰姐们》首播时没收到什么好的反响,它触及了一些当时正在激化的议题,尤其是那过份失意的荧幕形象(主角们都太丧啦),立场也并不讨好。观众不能领会剧集的幽默,主角的自省。有时,甚至都很难说这就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电视剧。
LD: 甚至都没人问过我们这部剧的制作。他们只想知道,“有那么多人讨厌你,你什么感觉?”
ZM:你为什么有那么多裸露镜头?
AW:这些问题应该去问真人秀明星,我没开玩笑。

如今回头再看,你觉得是什么使得《衰姐们》成为了一部触动我们的作品?
LD:首先我想说三点。第一,我们从来不抗拒批评。每个产业都需要多元的对话,我们的剧就是以对话开场的,在(接纳对话)这点上当然义不容辞。我想我们捕捉到了作为年轻女人的真实生活。这给人连结感、归属感,她们也希望通过这部剧被人了解。这是很棒的一点,男性制片人很难做到。那些质疑没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有人觉得这部剧的笑点只属于特定群体,觉得我们不过是在讲白人中产女性的态度,在讲自我的意识,这都没什么意义。因为我们也是四个傻乎乎的白人女孩,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在写什么、演什么。
JK:正是如此。
LD:所有人都在说,“这太粗糙了”,而我们的反应就是,“嗯,我们正在写呢...”
AW:我们就是要把它写得粗糙点。
LD:这挺讽刺的,剖析了很典型的一种美国女性。比起杀手、毒贩、强奸犯,那个复杂、一团糟、有时不怎么吸引人的女性角色可能更招人讨厌,能发现这点也很有意思。
ZM:因为人们会把故事和现实分开。他们会觉得,“哦,那个人不是真实的,杀人,强奸,这都是虚构。”
LD:能对此进行诸多文化上的讨论,我们很幸运,但我还要说,我们有一帮超赞的班底,最有天赋的制作团队,每天一点点突破极限,如果只把我们当作是《橘郡风云》(2003-2007年福克斯电视台播出的一部肥皂剧,主要讲述青少年的生活),这没道理,也让人沮丧。
AW:通常有文章提到我们的时候,总是用剧里的真名。这点我想你们Vulture杂志也逃不出干系吧。比如写个“艾莉森被舔xx”啦,事实可不是那么回事儿。
LD:对,这叫“假新闻”。(原文是fake news,Lena大概是在说前阵子川普对CNN的指控hhh)
AW:而且我想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其他的剧集或者演员身上,尤其是男演员。我可没看到过有人写“布莱恩·科兰斯顿(《绝命毒师》主演)怎么怎么样了”
LD:“布莱恩·科兰斯顿杀了他全家”
JK:有一个批评说,如果你的剧里没有各种肤色的角色,你怎么能做多元文化上的讨论呢?几年前我就对Vulture杂志说过,不知道怎么接受采访的时候,我就去想那些最重要的事,现在也是。这个剧不是什么大项目,别把它想的那么吓人。我们在讲一个事实,并不企图使其永恒。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文化和艺术,这两个东西是共生的。但如果,你给一个作者开了个玩笑,然后作者信了,就很认真的把它写了下来,这也太荒谬了吧。
LD:我总是要说,“好我接受批评,很谢谢你看这部剧,我很感激。”现在这部剧要完结了,我终于可以释放一点点,“知道吗,去你大爷的。”我也是个会犯错的人,说可能后悔的话,但到底,我们花了六年做了这个东西,颠覆了女人在电视上该有的传统模样,我才不要为之道歉呢。
JK:总是有那么多道歉,我都要疯了。现在媒体一天要人道多少歉啊......
LD:如果做错了什么,我们会道歉;但我不要为自己的存在而道歉。
JK:如果是小失误呢,你会为艺术家的一个小失误道歉么?
LD:我想如果我在文章里说了什么蠢话,我又得道歉了。

与此同时,莉娜,尤其是你,似乎成了白人女权主义(white feminism)的靶子,你有想过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成为了这样的代表人物吗?
LD:很多事情的综合吧。特权是一方面。人们觉得我来自一个文化精英汇聚的地方,不能理解其他人的经历。我没兴趣反驳这个。我就是从我来的地方来。当你为一些议题发声时,不可能一步都不错、这样滴水不漏的。还有一方面就是,女权主义本无定论,白人女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我很乐意成为危险的白人女权传统的一部分,还顾不上有色姐妹,或者跨性别者们的斗争。我无意参与她们的故事。我也不想变成白人女权斗争史中的必经一项,我一个人也做不到。尤其在现行的这个体系下,做工作时总是鼓励你尽可能的包容。
AW:我也觉得你挺有胆量的。在我们经历的这个媒体文化中,一直站出来支持自己相信的事情,这很需要勇气。这也鼓舞我们所有人,我学到了很多。因为是有威胁的呀,切切实实的存在。当她开始为自己所信发声时,她的安保也做好准备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当有人在公共场所坚定地为女性权利、生育权发声的时候,他们是冒着危险为其他人谋利益。
JK:这是很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也是你犯错的时候。如果你走出家门,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总是会犯错的。所以很多人闭嘴,没人想做错事。
LD:然后就没有人说话了。和我工作的这些姑娘们,还有工作本身,都令我深受鼓舞。但我还想说,能让这个剧得以成真,要感谢捧我起来的这个体系。我恰好是他们愿意触碰的边界,一个肥胖的白人女孩。但还是个白人,故事也没有太吓人、太冒犯,符合人们在电视上所见女性的标准。事实上,需要的不再是像我这样的制作人。当然我们需要代表,当然我们需要不一样的肤色。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触到不同的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但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也是我的Lenny Letter项目和公司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用这个曾造福于我的系统,给其他制作人发声的权利。不要急着用些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写出来的东西塞给观众,平息他们的愤怒。

回到《衰姐们》这部电视剧,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即使还没观看它,人们就因为评论它而深受鼓舞了。
LD:我们的评分一直不够高,所以很多人也错过了这部剧。
AW:大多数人告诉我这部剧不适合他们。
JK:如果有人说这不是他的菜,我觉得没什么。但也别跟我说你对这部剧有什么严肃的批评。这可太尴尬了,我不想辩解什么,显得太蠢了。
AW:哈哈,我早就不怕被说中二了。
LD:我最喜欢的一点是,每次下推特前都看到有人发推说“讨厌死莉娜邓纳姆了,但我真想看到《衰姐们》回归啊。是我最爱的电视剧。”如果你喜欢这部剧,你就喜欢我了,因为它是关于我的。如果你对我有看法,但这部剧又让你很开心,你最好再想想。
ZM:我想我们的剧出来的正是时候,世界需要这种东西,它也为娱乐业的女性打开了很多可能。但也因为它是第一个,很多东西会被放大。我还记得第一季的时候Judd Apatow(本剧的制作和编剧)说:“这部剧的评论会两极分化,但只要有人在说这部剧,就成了。”没错,是的,有人很喜欢,也有人很生气,但大家都在讨论,我们就是想见到这种讨论。

你觉得随着时间流逝这部剧的影响会有所改变么?
LD:这个问题很好玩。我最近刚为《纽约客》写了篇关于Mary Tyler Moore的文章,她对我影响很大。我记得我们刚开始做这个剧的时候,我让每个编剧都看几集Mary Tyler Moore的作品,还有Mary Hartman的My So Called Life。这个感觉很奇妙,这个作品结束后的17年我才出生,24年后我开始看这个作品。所以我可以在去政治化的语境里欣赏,我知道描绘单身女性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我看这些时心里也想着“Mary Tyler Moore的作品了没有黑人,这是很有问题的。”如果等我六十岁了,发现那些《衰姐们》播出时她们还没出生的女孩子开始看这个剧,我会很开心,乐意听她们评价“人们怎么愿意天天在电视上看这种东西”。希望那时她们会为“《衰姐们》的女孩都是坏女人”这样的丑闻感到震惊,希望她们会觉得“这就是我看过的一个电视剧而已啊”。能看到一个作品脱离政治语境是很让我兴奋的。但没办法,我们现在牵涉在政治里面,如果以后对这部剧的态度能够常态化,这些讨论也许也是个小礼物吧。

作为剧中演员,你们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情,是自己重新定义所扮演的角色?重新理解你的角色是个怎样的人?
JK:好吧...... 我需要和Adam约会,这对我很难。
LD:被逼着去和Adam Driver约会。
AW:每当Marnie要和某人的前任搞到一起的时候。
LD:这是她的爱好了,不一定总是前任。
AW:不,几乎总是。Desi是Clementine的男友,Ray是Shosh的前任,Elijah是你(那个角色)的... 最终季里面她又出轨了。真是一团糟。每当这样时我就问“Lena, 为什么?大家已经够讨厌Marnie了。”
LD:Jemima很不喜欢她和Adam的那条故事线,因为真实生活里,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尽管她个人鲜活不羁、说一口淘气的英国口音......
JK:我很神经质的...
LD:...也很注重道德。
JK:问题主要出在,剧情和我认为事情该有的样子完全不一样,让我很受伤。
LD: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个朋友和另一个朋友的前男友在一起了,Jemima当时的反应就是,“你不去跟她坦白的话,那我去。”她真的很在乎这些。但还是得这么演,也不代表逾越了你的道德准则。我觉得Shoshanna一直都表现得不错。
ZM:饰演一个完全和我相反的人很有挑战性,何况还是在一段你迅速成长的年纪。所以我更得上紧齿轮,但我从来没想过,哦,她做不到的。
JK:还有些小事情,比如在酒店走廊XOXO。
LD:那只是简单的亲热和调情啦。
ZM:每次演这些场景,有男演员要道歉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好笑。
AW:想想他们要怎么对我们,这还是挺安慰人的。
ZM:我懂!太惨了。
LD:他们总是一副,不客气的样子。
AW:但事实上,你的鼻子碰到我的阴道了,我可没有要感谢你什么东西。
ZM:绝对没有。
AW:还有就是,我觉得我们呈现出来的20岁,和普通人的根本不一样。我们做的都是些工作。整个电视剧里面我们的恋爱关系都差不多是和同样的人,相互依靠。
LD:也可能是一帮相互依赖的小孩。
AW:我们很幸运,这部电视剧让我们有资本选择去想去的地方生活,做很多决定,做经济独立的女性。听上去可能很奇怪,但我20多岁的生活体验多是Marnie这个角色给我的,因为我自己过得更像30多岁女性的生活。
ZM:没错。
AW:就要结束了,我还希望一点就是,我能吸取Marnie的教训,而不是到了现实世界把这些错再犯一遍。

在这部剧里,你们觉得谁是变得最成熟的?
AW:我想是索索(Shosh)。
LD:她是走得最远的哪个。
AW:尤其在第六季的结尾。
LD:我们都觉得是她。她有这个资格。
AW:她从犯的错里学到很多。是唯一一个角色可以,看着朋友们对抗生活,从他人的错误里学到一些东西。她是最不自恋的那个。
ZM:她一直想要知道什么是最酷、最正确又有趣的做事方法,这在最后救了她。她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挡住了生活前进的车轮。其她女孩子的生活太糟糕了,这警醒了她。.

谁最不成熟呢?
LD:都差不多吧。我们都努力了。我总是说,离开露营地要比找到一个的好。我想我们都离开了。
AW:我觉得最主要还是Hannah离开了那个露营地。
LD:这或许更好。
AW:就好像,扬起沙子,扑灭那团渺茫的火焰。
LD:完全没错。我们得离开,才能开启我们的电影。
ZM:就好像,在火焰的余烬上种上鲜花。

 4 ) 混乱不会太久,但也不会太快结束

S06E04
六季以来最悲伤的一集,不知道后边还会不会有超越。

陪伴着走过20岁开头几年的剧,终于也要走进尾声,于是每一集看起来的时候,总是珍惜又珍惜。就像是,20岁出头的那几年的时间一样,本来会结束的事情,也是理所应当的会结束。

不要太天真的期待着珍惜的爱着的时光能永存。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些爱和珍惜。总有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让人头疼的,没完没了的新的问题和责任要出现。就像是,过了某个年纪,摆脱了小时候所谓的不自由,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从来不知道,新的不自由。

于是,生活里没有太多的破茧重生。也不过就是一次又一次重新向自己提问,像身边的人提问。去在别人那里求证,自己一直以为对的事情。或者,向别人去发泄未能成为想象中的自我的气愤和难过。

故事里的每一个细小的情节都让人难过哦。
新环境下的冲浪手,好像是全新的波动和兴奋,结果不过是享受当下。
和当年体面的成熟的人在医院重逢,不过是得知要面对的另一个艰难的抉择。

to be a writer, 也可以换成是成为一个吉他手,成为一个诗人,成为一个插画家,又或者只是成为一个普通的职场人,只是成为一个理想中的我想要成为的样子。
然而,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些,因为面前可以浪费的时间不多,于是,如何坦然地接受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甚至如何明了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如何用别人可以给出来的对未来的回答和确定,来给自己一些信息和安全感。
这样的明了、确认、推翻、成长、又循环往复的过程太难。

结果,到目前为止,也还是没能活成理想中体面的样子。
也许要求的不过是,以自己想要的舒服的方式,体面的活下去。

但事实也许是, 真的是,折腾了一通之后,最后真的只是 you are just coasting.

但也许,在混乱的前所未有的每一天里,不断说服自己,在想作为的冲动、理想,和不作为的懒惰、拖延、忧郁、害怕,的较量中。
总会有些,在这个过程里积蓄的力量,等待着某个时刻,对未来展现缓慢却又有力量的支撑吧。

 5 ) 5

adam和J一起拍电影 拍和Hannah的那段感情 J看到剧情里两个人浪漫且那么相爱非常不爽 以为Adam遇到她才是真爱他以为两个人只是生理本能的在一起 却不知道Adam曾经深深的爱着hannah 两个人明明深爱在一起却只能互相摧毁伤害才没办法继续在一起 好痛心呀

本集还有安排女演员和Hannah偶遇的场景安排的好好呀

 6 ) 作女养成指南

上个月,史上最“作”的都市女生剧《衰姐们》(Girls)终季,女主汉娜(Hannah)不负众望,终于“作”走了身边所有朋友,未婚先孕,搬出纽约,独自一人抚养不在人生计划中的孩子。 作为一个播出六年,被称为少女版《欲望都市》的都市喜剧,如此失意的结局引起不少剧迷的不适。 导演兼编剧兼主演的莉娜·邓纳姆(Lena Dunham)在头季开播时就说,该剧代表“她们这代人的声音”,要捕捉作为年轻女人的真实生活。 不过,如此丧的带盐,也是让网友惊叹“太过真实”。整部剧俨然一本作逼养成手记。 【一】 通常,一部全女性为主角的都市戏,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酱紫滴: 小仙女们看完《欲望都市》,同姐妹花们聊天时,会情不自禁根据剧中主角的性格特点,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定位:“我是凯莉”,“她是萨曼莎”……从此花朵的人生有了新方向。 我曾经在三里屯,还亲耳听见四五个穿黑皮夹克的男孩纸,讨论郭敬明《小时代》中人物与他们的关系:“我比较像顾里”“你比较像顾里她妈!” 《衰姐们》可谓是此类剧中的一股清流。整部剧奇葩到没有一个讨喜的角色,所有主要人物都“作”到可怕。有网友甚至评论道,每次看时都想对这些傻X女孩大喊“快特么闭嘴!Shut the f*ck up!”。 真相永远是丑陋的。由于毫无遮掩的真实,看完《衰姐们》恐怕没人愿意说,或承认自己像作天作地的主角汉娜或女二玛尼。 不过,这也是该剧的魅力所在。通过这部剧,我们可以深度了解,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千禧一代都市女孩如何“作”到没朋友。 【二】 想要作,首先要穷。有钱人再怎么“作”也会被外人解读为“放飞自我”,只有穷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作”。(当然,这里说的穷,并不是食不果腹的赤贫状态,而是相对于百万年薪富裕阶层而言的中低收入者。) 《衰姐们》第一季开头就交待女主很穷。汉娜父母决定停止对她的生活资助,而她毕业两年仍在实习,没有薪水。因为穷,才可以付不起房租跟闺蜜房东吵上一架,约炮后还得跟对方要打车费回家。 当然,光穷还不行。要想作得高阶,还得文艺。古往今来,文艺情怀一直是作女们的催化剂。高晓松的“诗和远方”和范雨素迅速走红都印证其强大的煽动力。 在剧中,女主汉娜从大学英语系毕业后,逢人便说自己是作家,尽管只是在网上写些情感小故事。她的闺蜜玛尼,一心想要成为歌手,尽管演出的范围仅限于在餐厅驻唱。但是,就这种想要弹奏生命最强音的文艺情怀,才能让女孩们历经苦难,“作”心不改。 【三】 具备以上两个硬条件,你就有了开“作”的资本,但还要注意方法论。 第一步,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认为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作女们才不会安心去当人群中的小透明,她们要让全世界的天平为自己倾斜。即便真实生活中很平凡,也要在内心深处认定自己是最好的,最牛逼的。 就像剧中索珊娜(Shoshanna)酒后对汉娜吐露真言:“你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最有趣,其实过得跟屎一样。”但汉娜根本不在乎,她对所有质疑她的人大喊:你们根本不懂! 再如,汉娜找到了一份在康泰纳仕集团(时尚杂志的母公司)工作的机会,工资高,福利好,还有数不清的免费小吃,但唯一的问题是,要求写的文章全是商业广告。 一天,汉娜与同事聊天中表达对商业广告文的鄙夷,称自己是真正的作家,跟他们不一样。同事听后当然不悦,于是告诉她,坐在她周围的这些同事不是前著名诗人,就是青年文学奖获得者,而她连一本电子书都没写过,明确暗示她接受现实。但这并不妨碍汉娜继续自命清高,在公司会议上,她羞辱了所有同事,指责他们为钱卖命,牺牲艺术,结果被当场解雇。 当然,汉娜不会认可自己被解雇的事实,她辩解称是故意激怒老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算主动辞职。 【四】 如果认为第一步“相信自己”仍然不够作的话,那必须迈出第二步,也是最洒狗血的一步,即无节制地宣泄情绪。 有人说,情绪是思维的代谢物,控制情绪,就如同控制大小便,是成人的标配。但作女们才不要情绪管理,她们要随时随地发泄,不会分场合控制心理大小便。 《衰姐们》整部剧都在处理女生们的小情绪,以汉娜为首的作女们不管不顾随处倾倒情绪垃圾,美其名曰“真诚”,“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的感受啊。” 这些情绪对于旁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就像汉娜跟校长抱怨老爸出柜对她的负面影响,校长马上叫停她:“这事跟我没关系,不需要让我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但汉娜们不会将这些情绪深埋心底,她们会第一时间宣泄出去。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当汉娜发现自己前男友、现已变弯的好基友伊利亚(Elijah)和玛尼上床后的反应(贵圈太乱,先喝杯茶压压惊)。 按理说,这属于朋友间的私事,跟汉娜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汉娜就是不爽,心里有无数小情绪在翻腾:为什么变弯后还可以睡女人?为什么睡的不是我?为什么睡过我后变弯又睡其他女人? 于是,她把身边好友的前男友现女友全都叫来,上演了一场撕逼大战。这场戏的“作”值,我给满分。 【五】 女主们的“作”并不只限于朋友之间的小矫情,她们和外部大社会也有多次互动。但是,之于浸淫社会多年的老司机们,小女生的“作”显得幼稚可笑且微不足道。 汉娜上班时经常遭到老板的咸猪手,袭胸、捏臀是家常便饭,老板自己表示比较“touchy”。观念开放且圣母心的汉娜以为他长期遭受性压抑,决定送上“同情炮”(pity sex),不料却被老板严词拒绝。游戏猜穿还怎么玩?第一次和老司机过招,汉娜惨败而归。 更惨的一次是,一位知名作家邀请汉娜来家中辩论。汉娜指责他与女粉丝之间的性关系是利用名望让女性屈服的强奸,不管是否基于双方意愿之下。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汉娜一进门就对男作家进行压倒性抨击,随后男作家以受害者身份与她谈心,并送了本签名书给她,被安抚后汉娜跟作家躺在了一起,并顺手抓住他露出的下体。再次被老司机轻松碾压。 【六】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我在批判“作”这种生活方式。 当然不是,我反而觉得她们还挺可爱的。 其实,我一直觉得,《衰姐们》是描写女生小心思最成功的电视剧。剧中充满了毫无遮掩的身体裸露、滥交,以及人际关系的低级应对。表面上看,她们具有超过上代人数倍的自我独立意识,但在内心深处,她们其实茫然慌乱,被成人生活搞得不知所措。 她们的“作”更像是在人生成长中,一种向内向外的探索,一种连接世界的方式。这是一个同外部世界过招、亮底牌的磨合过程。在一来一往间,伤害与被伤害中,缓慢完成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 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讲到的那个“受锤”理论。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但是在21岁,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谁也不会预见这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所以,当人们说你很作时,意味着你还生猛,还处在人生中的黄金时代。 就凭这点,也应该高兴才对。 - 完 - 【微信公众号:手撕主流(anti-mainstream)】

 短评

6季,你以为你是sex and the city嘛?立刻给我拍个20季

5分钟前
  • ▲BOYBOWIE
  • 力荐

主创Lena Dunham是个颇激进的女权,所谓激进大概表现为主角们从第一季开始就无下限的裸露,和苦口婆心的教导女性观众,像男人们一样对待感情吧,不负责任的,幼稚的,爱咋咋的。虽然不待见极端女权主义,但是Lena的这种男人般的自信真是酷毙了,此乃终极女权啊~

9分钟前
  • mg
  • 还行

(质量大起大落的一季, 有Jenni Konner参与的storyline都太奇怪了. 最喜欢和作家面谈那集, Lena很会写这种独立空间里的单幕剧) Hannah's final maturation: a responsible mom. 成长可能真的是忘记青春的伤疤青春的痛, cause things'll get so much harder, you won't even remember this part.

10分钟前
  • Nanccccccy
  • 推荐

为了提前窥视“当代纽约生活”开始跟的这部戏,那时还是大四。有季结尾汉娜在地铁上睡着了,醒来已是Coney Island的清晨。而彻夜煲戏的我,打开窗也正好看到纽约夏天刚露出的阳光。好美啊,那时这样想着。几年下来自己比剧中角色变得还多,和纽约也彻底告别了。有些时候,也还挺怀念的。

14分钟前
  • 小宇@白兰地
  • 推荐

从第一季开始,不知不觉都6年了,天哪!女主兼编剧兼导演太有才华,好多用词都不认识…她们成熟了,我呢

16分钟前
  • 三漫
  • 力荐

与看了六年的逼道别。

19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推荐

从纽约一团混乱中开始的girls,最后在郊区黑夜的虫鸣、婴儿吮吸乳汁、和汉娜的哼唱声中完结了。人生要怎么过,这个答案每个人给得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过,都要找到和自己和平相处的方式吧。

23分钟前
  • 江南地区李宣美
  • 力荐

感觉人物塑造还是有点含混牵强之处的,尤其Adam、Shosh这两个角色真的虎头蛇尾了。倒是给了我最喜欢、最自我投射的Ray一个甜得要命的ending。

28分钟前
  • 松子
  • 推荐

感觉就是我跟我室友的这六年,28岁了也是时候说再见了。

3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本季两集弃剧

32分钟前
  • 赏味Spencer
  • 很差

套用Lena在第一次拿到金球喜剧视后对其他提名女演员的致谢:感谢Girls让我度过了饮食紊乱、失恋、分手还有躁郁症。不敢相信这六季以来能与一众角色和剧情建立这样深的感情。我倒不在意结局怎样了,因为Hannah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人,她的故事还会一直继续的发生下去。#Farewell

34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好喜欢看见纽约的夏天,主角们拿杯冰饮,穿着短裤t恤,坐在台阶上跟毒舌好友瞎逼逼

37分钟前
  • MadamOvaries
  • 力荐

American Bitch最有深度,Goodbye Tour最戳心,这两集外整体挺平庸的一季。以及简直要爱上Shosh了哈哈, the only one who actually became a functional, responsible adult.

38分钟前
  • Laplace Demon
  • 推荐

奥森·威尔斯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生活,死去,只有获得爱和友情时才能创造一个短暂的幻象,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

43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力荐

ep8 再女权也是女人

45分钟前
  • 不勤劳的小院长
  • 推荐

"I want to write stories that make people feel less alone than I did, I want to make people laugh about things in life that are painful." 泪目

50分钟前
  • 2sin
  • 力荐

这四个怪咖女孩陪了我六年,看着她们失业、失恋、撕逼,跟着她们丧,出于私心,我当然希望她们四个都能在某一方面过得幸福。希望hannah能够从闺蜜和男友的背叛中真正解脱,希望marnie能继续唱歌,希望shosh事业有成,希望jessa继续放荡不羁爱自由。希望怪咖如我们也都能幸福❤

51分钟前
  • 奈斯
  • 力荐

搞砸的关系未必能得到和解,纷扰的疑惑未必能找到答案,敲定的抉择未必能让人满意,告别的生活未必能换来释怀。你可以说我这样不够幸福,但前度的回头与新生命的降服亦能令我窃喜;你可以笑我总是不够成熟,但你不能否认我已花光了自己的力气。女孩们,继续加油吧。

53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力荐

其实第十集更像番外吧,第八集告别Adam和Ray,第九集是几个girls之间的告别,故事在这里已经结束了。二十几岁这几年,生活从无限种可能性缩小到一种,这是她们,也是我们。

55分钟前
  • W
  • 力荐

此剧应该拍上他二三十季才能看的过瘾

57分钟前
  • Spring X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