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8

HD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七年8 剧照 NO.1人生七年8 剧照 NO.2人生七年8 剧照 NO.3人生七年8 剧照 NO.4人生七年8 剧照 NO.5人生七年8 剧照 NO.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3人生七年8 剧照 NO.14人生七年8 剧照 NO.15人生七年8 剧照 NO.1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7人生七年8 剧照 NO.18人生七年8 剧照 NO.19人生七年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七年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八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陪伴这些孩子度过半个世纪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也已两鬓斑白,《人生七年》还将继续。日常幻想指南黛安娜的婚礼荒村怪兽云上情歌橘郡豪宅第一季无发无天1992一诺重如山逃狱兄弟3粤语版命定天劫巴黎春梦骨妹切里白雪皑皑外交风云2013卡琳顿恐惧开始遥远的地方奋斗肥皂拼盘还是觉得你最好粤语愤怒管理第一季智取农场一枝梅江姐2002白衣战士步兵的崛起 复仇战斗民族养成记2019文英宫本武藏完结篇:决斗岩流岛小二班徽州女人奇妙幽灵主要嫌疑犯1973原始狂暴:大脚怪传奇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假期国士无双乐器1998抹去重来第一季夺宝乌龙院心悸效应笔记·日志·素描出租家人粤语版格林兄弟

 长篇影评

 1 ) 50岁基本只能认命

我觉得用50岁知天命来描述这个影片不是很恰当,看着影片里一些56岁人的眼神,觉得很多人是已经认命了。导演其实是想求证英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即一个人很难超越自己的家庭出身,成为更上层的人。
看了有几点想法:
一、56岁时采访这群人,问他们对现状的是否满意,出租车司机和妻子面对镜头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对自己未婚先孕的女儿,当保安的儿子非常满意,面对镜头也只能这样说吧。另外一个大律师却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没能从政实现自己的理想。满意不满意在于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有人满足于现状,也有人想要不断超越自己。
二、不知道是因为贫穷所以早婚早育,还是早婚早育造成了贫穷。很多贫穷的人,不到20岁就结婚生小孩,一下子生好几个,还有就是未婚先孕的。然后在拍摄35-42岁那两集时很多人都离婚一次。而中产阶级大都是28岁左右结婚,有两个孩子,情感稳定的。
三、我认为一个人要超越自己家庭出身,摆脱命运束缚,最重要的是有见识,其次是自己的决心和行动。驯马师的孩子没当成驯马师最后成了出租司机,因为他只能看到这样的路。有些见识从父母亲人那里得不到,可以通过认识了解其他人(尤其是优秀的人)和读书来开阔眼界,获得见识。

 2 )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上次看七堇年转了一篇长微博,当天晚上就看见双凤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遍,第二天一大早基友的tumbler跟新摘抄了,《 真实记录十四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我读了很多遍,真的有很多遍。到现在还存在我的instapaper里面,蹲坑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翻出来看看,因为特别受启发。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这段让我让震惊,也让自己警醒。一直以来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以为这就是自由,以为这就是洒脱,可各种凌乱与不安总是围绕着自己。打算坚持做仰卧起坐买来的瑜伽垫子放在角落里大半年了,躺在床上思考未来的时候,也恨自己为什么不去行动,可懒得时候也周末窝在家看一整天美剧岿然不动。这样的日子20岁能叫自由,30岁就会看到恶果吧。 基友上次半夜发微信我,激动不已的告诉我他正在米其林享受着头菜,显得好纨绔浮夸的铺张浪费,可是我知道这是他对自己的奖励,他已经坚持半年把休息时间都用在学西班牙语上面了。一个人在国外,却还能自律的坚持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我以前跟他讨论过我们起点的差距,我觉得他说的最对的一点就是,身边的人只看见他妈妈给他的物质条件比较好,却完全无视了他从初中就只有大节假日才能等到妈妈回家,他把所有孤独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我经常想,如果换做是我,肯定堕落的一望无际,因为有很好的借口,爸妈不在身边吗。呵呵,但凡找借口就直接输了。我想起了天涯上一个文章《我的舍友是二奶》。文中提到这位二奶同学,每天早晨6点起床健身塑身,吃饭只吃一点点,每天花三四个小时护肤,各种保健品胶原蛋白什么的每天吃一大把,仔细的料理自己的一点一滴,晚上被豪车接走半夜送回来。作者特别感慨,不要觉得二奶就是轻易得到什么,没有谁能轻易得到什么,二奶的辛苦你下不了,所以你没有那样的容颜与身材。当然不是说二奶很光荣,而是说,你以为很轻易的好像是关乎天赋的事情,可背后的辛苦你看不到;没什么人天生丽质,只是看你愿意把辛苦花在哪里。 大学一直坚持跑步,所以身材一直属于修长偏瘦型的,一直走书生气路线的,衣着也偏英伦,所以几乎不会担心自己的体重问题。可当工作两年之后,随着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每次去游泳池或者跟朋友去汗蒸的时候,总能听朋友惊呼:卧槽啊,磊哥,你看着瘦,居然还存了如此深厚的脂肪藏在肚子上哈。我每每低头,看着腹部日益隆起,真心惭愧,连科长都能厚颜无耻的跟我比,号称比我的肚子状态要好。深受其刺激,就慢慢把停了快半年的运动重新拉进生活里。买了一块瑜伽毯计划坚持做仰卧起坐的,计划的很完美:晚饭后跑5公里+跳绳10分钟+20组20个/组的仰卧起坐。开始是热血沸腾,像是看见了自己八块腹肌铁骨铮铮,随后慢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那块瑜伽毯叠起来放在墙角,只有偶尔大扫除的时候看见才懊恼自己又浪费钱了,懊恼不过几分钟马上又心情愉悦的看美剧去了。 因为我跑步从大一到现在有好几年了,所以距离短了不会累,而跑步又是一种最孤寂无聊考验自律的运动了。试过跑步的时候听英语练听力,听三分钟能听懂的单词不够十个,只是听了一肚子火。又换了听喜欢的歌,居然把好多首喜欢的歌听的厌烦到一听前奏就切歌的程度了,平常我可是能一首山丘听半年不换的人。心情不好,灌一大杯温水咕咚咕咚的喝完,然后闷头跑10公里,一身大汗回来洗个澡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比昨晚睡了林志玲都心情好。偶尔放松是愉悦的过程,但是长期坚持,难受死。后来又试过听郭德纲的响声,他有好几个单口我一直想听嫌长来着,听了两天,明明应该很好笑的地方我索然无趣,苦笑。逼着自己去做一件事,那么知道行动是正确的,结果是美好的,但是依然是很难受的。必须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心态跟境遇,这个道理我非常明白,所以我总是在调整,希望找到一件适合我跑步的时候能让我感到愉悦的事搭配,能让我觉得有能锻炼,又没浪费时间,想更高效的利用时间。最后我终于找到了,跑步时开始用懒人听书这个app听百家讲坛。讲一节平均时间是35分钟,在家热身完出发开始,到跑完回来时间刚刚好,我一般留五分钟跳绳,完了听着歌往家里走。如此这样,运动就不在是一件我刻意去逼着自己去做的事了,这个过程虽然也要自制力去坚持,但没之前那么多抵触了。这几个月以来,我陆陆续续听完了易中天讲春秋战国35集、苏东坡传25集、海瑞16集、于丹讲孟子,最近听的是曾国藩家书。我一直很喜欢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但是专门花时间去看的话,又看不进去,但是搭配着跑步时间,这两项本来我都需要但不愿去做的事,能同时达成,并且我能保持很愉悦的完成。 除了阅读,好像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无聊。但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能独自化解这种无聊。 上次跟朋友去健身房的时候,蹭了朋友的教练,教练给我做了一个详细的指导。我的身体状况是很好的,利用有氧运动保持就好了,可以有很多姿势自己练习,锻炼身形。我也一直在尝试,做仰卧起坐搭配哑铃+臂力器,可无法坚持。下了很多手机app指导,都挺垃圾的,浪费钱。直到上个月下载了Six Pack。它像懒人听书解决了我跑步无聊的问题一样,Six Pack解决了我无法坚持锻炼腹部问题。现在每天早晨7点起床后都会完成Six pack的运动量,晚上重复一次Six Pack的锻炼当热身,完了再去跑步。我用Running统计跑步消耗的热量,我每天的运动量是足够的。 充足的运动量,让我的睡眠质量非常好,几乎不存在失眠的情况了。过了10点不碰手机只看会儿书,到11点就能睡着了,早晨7点自然醒,都是我醒了刚好闹钟响。我现在下了几首舒心的闹铃,设置不同的起床闹钟铃声,每天的闹钟铃声不一样,免得烦腻。上班时间也更有精神了,我现在不喝速溶咖啡了,买了几包枣,捏了泡水喝,养肺。微博上甚流行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水平很浅的一本书,故事糟糕、把佛教的一些教义搭配着禅修,”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种情绪性的归属来吸引人。但这本书有一章,好像是第15章,前几天还重读了这章,讲到了饮食。觉得还能参考下,我现在慢慢矫正自己的饮食。我是一个吃货,用方言讲就是好吃佬,工作之后自己可支配的钱变多了,就开始大吃特吃。毫不夸张的说,光谷这一片区,好一点的酒店因为工作的关系蹭吃过大部分了,特色餐馆几乎都自己去吃过了。步行街那里有特色的餐厅,我都有会员卡了。吃无节制、暴饮暴食、不规律,有时候朋友聚在一起轮流清流请客,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去酒吧还要吃汉堡、完了还可能去宵夜,极其不规律。我用随手记记了几个月帐,仔细分析了下我每个月的消费情况,发现居然吃占了特大部分。我常计划要减少的购书,反而只占了极少一部分,够一顿饭钱吧。以前觉得吃货很萌,觉得想吃啥就吃是自由、是洒脱,晚上抱着三罐薯片看电影是放松,也正在极力调整。老吕前天给我带了一罐薯片,昨天晚上几度纠结,到底吃还是不吃呢,心里一边想着不就一盒薯片吗,吃了又不会死,又一边马上警告自己,有一就有二绝对不能吃。薯片就放在眼前,本来不饿的,看着却又饿了,几回合挣扎下来,没吃。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愚昧,要从盲从中挣扎出来,独立清醒的活着,不是光想,要做到。 年轻的时候,不要想着存钱,要投资自己,通过投资自己、提升自己,以后赚更多的钱,比当下存钱要好得多,会花钱,才会赚钱。 人生苦短,要对自己好一点,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爱就去爱,要洒脱的活着。 以前总拿这些看似有理实则愚昧至极的歪理还自我安慰,逃避现实。狭隘无知的理解自由、洒脱,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跟精力,这笔学费教的很昂贵。时间是可以更高效利用的,最近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把《苏菲的世界》读了一大半,在公交车上读了两本《易中天中华史3、4》,这些时间以前我都用来刷微博、刷空间了。 工作也到了自己可以尝试着做点事的阶段了,所以把身体通过饮食、运动调整好,保持充足的精力,以最高效的状态面对工作。利用休息时间读书,学英语。我现在平均一年能读60-100本书,以我再活四十年来算,我也能还读2400本书。三十年后,当代的牛人都相继入土,如果能一直保持学习,我就能成为那个时间段的牛人了。我爱慕虚荣又如何,我贪图虚名又怎样,我曾在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之前挣扎了很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慢慢学习日本文化之后,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行动才是一切,中国人都是虚荣的,想要却不敢讲,儒家对我们腐朽侵入骨髓,只有执行力能帮助我们,停留在想的阶段永远没用,唯有行动。知道这点也没一点用,必须拿出行动出来,必须按要求完成行动,并且不能敷衍。 常有朋友很夸张的问我:“你本来就瘦,干嘛还坚持锻炼减肥啊,你应该要更壮一点。”我说,就是瘦的时候才应该坚持锻炼,keep fit。为什么会认为运动就是为了减肥呢。运动可以让人更有精神、可以放松、可以让人工作更有激情。等到胖了再运动,那真成减肥了。 我现在的生活很规律,内心踏实安稳,适合自己。 人都惯有一个狭隘的思维,总以为别人的世界是完美的。实则并不是,生活是需要选择的,没有对的生活方式跟错的生活方式,只取决于你喜欢生活样的方式。譬如我,我喜欢的生活需要我付出很多很多才能尝试着去追求,那么必然的我就要失去很多东西。常有人讲选择先成家还是先立业,我越来越觉得这些选择都是狭隘的。家庭跟事业一点都不冲突,并且是能相互支持的,你有好的事业,能给子女提供好的教育,能给家人提供好的物质生活,你家庭生活幸福,能让你工作更顺心,更有精力去迎接事业上的挑战。 每个人都有欲望,有的人想要房车,有的人喜欢美女,有的人想要名声。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客观的,没有褒贬区分,但是太多的人只是想,成天的想,成天的讨论,唯有行动上停滞不前,当然空想可笑。如果真正从行动上去付出了,真的不会再想这些了,因为这些都是可得可必完成的,是水到渠成的事儿。说出来像是狂妄,所以我从来不对人说,可我心里就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买个房子买个车,这不是必然的吗,你有必要成天想吗。我们的生活很美好,也很短暂,现在的时间里,我明明可以想一想苏格拉底疯得时候成天问谁是最聪明的人,可问到底他也只能问出希腊,他能跟李聃比较吗?到底是狭隘的把自己局限了。还有那么多书没读过,还有那么美的风景没看过,还有那么多的国家没去经历过,想想这些吧。至于物质需求,留给工作的时候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吧。 Everyone deserves not just to survive, but to live.

 3 ) 成就一个人

===不是影评的影评==后面离题太远T_T===
如果这部纪录片是在中国拍的,那我一定会更加有感触,但是从这十几个英国人的大半生里,也能窥见许多属于每个人的人生悲欢。
据说这部真人秀开拍的时候,剧组的目的是证明人所处的阶级对他们一生的决定性作用。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目的合情合理。而50年过去了,当初的命题也确实得到了证明。只是,被证明的并不止于此。
阶级对人的命运确实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当同是眉目清秀可爱的七岁男孩,一个以一个大人的姿态发表着关于学校该不该收学费的见解,另一个却黯然诉说他的愿望是不再被人欺负时,没人能否认他们之间已然存在的天差地别。事实证明,他们的人生确实和他们七岁时心中所想相吻合。
可仅仅是如此吗?也有社会底层的孩子成为核物理科学家;也有中产阶级男孩沦为流浪汉,而他小时的好友却生活美满;还有本可以就此过上出入高档场所的牛津毕业生选择去当一名公立校老师。而且有些东西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比如有个私立学校的公子哥虽然社会地位高,家庭却根本不富裕,是他的母亲挣钱供他读私立学校。
人生的魅力就在于,无论有多少东西是我们一生下就已无法改变的,可人生永远无定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跌荡起伏无可复制。
我父亲就出生于这部纪录片开拍的那一年,1964年。他说他半辈子过的没有什么起伏,但是细说来,其实并不平淡。他出生于饥荒之后,小时候是无忧无虑的小镇的孩子,十九岁时到北京读大学,后来差点就成为某个现在不好说出来的大事件的一员。结婚生子,负债失业,春风得意时却突然身体抱恙……而如今我也远赴他乡读大学了。前几天他五十大寿,就像片中的人49-56岁时一样,一切都妥当了,不管好事坏事,也都接受了,不管有没有成功,也都幸福了。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吧。
大部分人,就像片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沿着自己人生的既定轨迹生活;小部分人做了这样那样的事,或好或坏地改变了自己地人生轨迹。多数人都是缺少勇气的,就像这部片子里大部分女孩子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改变一丝一毫他们既有的生活轨迹。可也有一些人愿意改变自己的一切,比如成为科学家的Nick, 他在片子里说了,他不打算子承父业做一个农民,纵使他一定会在那些上层社会的从小就想着上牛津的同学中格格不入,但是对于他来说,这只并不能阻挡他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拥有一个聪明头脑的很多,但是极少有人能跨越鸿沟一跃而上,这在中国也是一样,毕竟社会阶层决定着人的思想。Nick能做到,这即使他的勇气,也是他的运气。还有一个叫Bruce的男人,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温文尔雅的。他是所有人里我最羡慕、最佩服的一个。小时候的孩子们有那么多理想,他的是这些奇怪的理想中最奇怪的之一,可结果却是,他真的做到了,是律师团之外唯一做到的。他一直在选择着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顺水推船。到最后,他仍然只是一个平和的中学数学老师,但是他笑容言语里散发出来的温暖却可以让人深深的信服他的幸福。然而很多其他人说着他们儿女未婚先孕,或是找到一个保安、邮递员的工作的时候的那种幸福却让人不由得生出一丝悲哀和怜悯。
如果你的孩子是Bruce的学生,你一定猜不出他是如何当上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师的,也一定看不出他平常的外表下的不平凡。这让我想到有一次我随手点开一位不怎么出名的小明星的资料。那位演员今年三十岁了,在百老汇表演多年,才终于有了在荧屏上饰演主要角色的机会。本以为他只是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凭借英俊的外表,多年默默无闻的打拼,终于上位。可是却发现,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热爱体育,差点以此为职业,后来被球队拒绝后生活顺风顺水,学生会骨干,康奈尔商学院奖学金……然后他选择去学了戏剧。学业没有完成,他又退学去了百老汇。这听起来就像是成功学的陈词滥调,我却不知为何为之一震。故事的结果仍是个未知数。目前在搜索引擎输入他的名,还是不会联想到他的全名,不知道明年会不会、后年会不会。其实像他这样做的人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多,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没有盖茨那么出名罢了。他们有的可能小有成就,有的可能仍在全力打拼,有的可能已经被现实打败。但是我想,早在他们鼓起勇气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做好了迎接各种各样结果的准备。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毕竟,他们做到了大部分人不足以做到的事。
也许一切都取决于你在什么时候有多大勇气做了什么,可同样的时机同样的勇气做的同样的事情,带来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或者可以说是也许天差地别。所以,是做,还是不做?是这样做,还是那样做?不管怎样,结果都是未知数,只是有些风险较高,有些收益较低。要刺激,还是要保障?这是每个人不断面临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所给出的答案,终会早就我们独一无二的自己。

 4 ) 他们的大半生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三集纪录片了,第一次看时完全没能记住点什么东西,第二次看时带上纸和笔,才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之处。
首先要对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诚意点赞,在中国可没有哪一个导演会如此耗时费劲心力去拍摄这样一部令人咂舌的影片。
看完之后,我想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来谈谈观后感:
1、身材。这点对我来说印象深刻。7岁时,每个小孩子都是非常可爱,很萌,可是到了中年42、49、56岁时,身材就开始严重走形,变得很胖,尤其是那些出身在低层,又没有工作,有很多小孩的女人,非常胖。只有suzy,那个小时候跳芭蕾舞的女生,虽然青春期沉迷过一段时间,但后来遇到了非常帮的老公Rupert,结婚后一直很幸福,身材仍然很棒,妆容精致。而从农村走入牛津物理系的Nick,虽然离过婚,但后娶的Kris身材非常苗条,非常懂得欣赏他。其他的女生都没能好好控制体重,尤其是Jackie,领了14年残障救济金。
2、等级。影片中andrew就直言不讳说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想拍摄一部反映英国等级制度的作品。事实上,在影片中确实有很多地方牵涉到等级制度。小时候,出生在良好家境里的孩子看的是《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而另外一些孩子在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42岁左右,很多人仍然住在出租房内,养着一大帮孩子,但有些人经历过剑桥和牛津的洗礼后,有了自己的房子,还可以在乡下或者西班牙拥有自己的别墅,但一些人在忧愁生计谩骂政府无能时,一些人却在享受生后带来的种种乐趣,采取积极行动,为政府的事业尽一份力。
3、政治。影片中每一个人都会被问到关于政府目前举措或者当局经济形势的看法。大部分人的看法都是说对于政治体制的失望,是经济危机导致他们现在生活困难,非常忧虑失业。但那些上过大学的人,例如anderw,john能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在英国大家对于政治的关切度比中国强很多,这样虽然是可以提高民主,但也会带来一些声音纷繁乱杂的状况。
4、梦想。7岁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被问及梦想是什么,小时候总是天真烂漫。女生都希望有孩子,男生则希望参与政治,当警察,赛马师,宇航员等。然后最后却事与愿违,只有Tony,说当不了赛马师就去开出租车,结果还真是这样。影片中还摘录了一些每个人在56岁说的比较激励人心的话:有时候需要推自己一把,虽然过程痛苦,但结局美好等等。不乏励志因素。
5、婚姻。这是这部影片的一个导演在着重描绘的一方面。每个人几乎都要经历过父母离婚、自己婚姻不幸,女儿离婚等等,这对于那些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也是如此。英国人的离婚率如此之高吗?这点我表示疑问。第二段婚姻在那些采访者看来都会被第一段要幸福的多,这是因为他们变成熟了吗?更懂得包容了吗?
还有,婚姻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女生的改变非常之大。sue在35岁时离婚,然后在42岁时遇到了精力充沛,热切主动的格兰,直到56岁订婚12年,但是格兰的优良品性改变了sue,从42岁开始,sue努力工作,49岁时已经成为了伦敦大学研究生课程行政主管,需要对500多个学生进行演讲,拥有自己的房子,生活无忧,即使她没有上过大学。我觉得这种转变不仅仅来源于sue自己本身的性格责任心强,也是因为你格兰的影响,才能促使sue有如此美满的结局。而suzy在21岁接受访问时吸着烟,不想回答任何问题,可在28岁时遇到了Rupert,然后相爱相守,一直没有离婚,精神状态非常好,很快乐,也热爱运动到。其子女都上了大学。
这上面两个是幸福的例子,也有不幸的。比如说lynn,7岁时梦想生两个男孩两个女孩,19岁时就与roson结婚,生孩子,虽然家庭很好,她说是因为两个人一起成长,但生计艰难,这种没有经济基础的生活也摧残了她的容颜和修养。而Jackie更悲惨,离过两次婚,42岁被查出风湿病,一直没有工作,后来结婚的丈夫的母亲虽然对她很好,但也不幸被查出癌症,她只能依靠政府补助金来抚养3个孩子。
男生中的neil,一生未婚,一直担心自己的缺点被子女遗传,缺乏责任感,一直深陷于精神世界的困扰中,有点脱离现实,对于上帝和哲学思考,然后出不来,总是认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
6、小孩。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来,那些没工作,生活辛苦的家庭生育的孩子数量非常多,然后儿子或女儿又会早婚继续生孩子,很多人在一起。而那些出生于家境姣好一些的家庭,却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精,不追求孩子个数或者感动孤独,而在于传递一种正确的是非观念和教育理念,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像我出生在一个有三个孩子的家庭,即使父母再博爱,也会有疏漏之处,这样孩子就得不到更好的照顾,所受到的教导也会有局限性。
7、工作。被采访的13个人,工作各式各样,有建筑工人,出租车司机,教室,公务员,低层政治元,光鲜亮丽的律师。职业能创造个人价值,这是比较高贵的说法。对于低层人员来说,职业就是维持生计,对于中层阶级来说,职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乐趣,他们享受其中。里面我很赞同andrew说的,以前是依据血统来划分等级,现在只不过换了一种划分标准--资产多少,社会就是这样,等级制度不过换一种形式存在,而且更加极端。所以当你没办法改变时,只能努力工作换取资产,获得地位。
56up给我传递了非常多的价值信息,也反应了英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糟糕状况。不过作为一个21岁女生实在是没有那么大的心去考虑政治经济这种大事件,我能做的是保持身材,掌控生活平衡,为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将来打下基础。

 5 ) 无关阶级,但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和中国相比,英国:1. 相对变化较小;2. 生活对一般人较为宽容。虽然有这些区别,但这个纪录片有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1. 13个人没有一个因为事业获得了最多的满足感,包括两位律师和大学教授,旨在帮助穷人的Bruce最后也放弃了自己的志向;2. 虽然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人幸福的根源都一样是幸福的婚姻和自己的孩子;3. 除了家庭之外,让自己感到愉悦的还有找到份有趣的工作、找到让自己感兴趣的爱好、帮助他人等;4.一个人如果身体有疾病(比如Neil),那么其他一切都将土崩瓦解。 由于发达国家对普通人较为友善,即使社会层次较低的人在片中对自己的生活也比较满意。但一些常见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比如: 1. 较早结婚;2. 较早生孩子;3. 离婚几率较高;4. 打零工和失业几率较高,即使有事业也很难完全体现他们的才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 家长未能从小提供爱,这导致他们感情上有缺陷以及不知最佳的和人相处的方式;2. 家长视野有限,以至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努力学习和建立优良品质的重要性。3. 家长未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以至于他们无法长期上学;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比如Marriage Markets里所说,他们不去上大学会让他们无法在择偶市场上找到更优质的伴侣。 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首先,基本上没有人是孤岛,很多人多多少少也是获得了家庭的帮助(比如Sue)。第二,一个人只要走正道,其实是有上升通道的(比如Nick)。最后,不少人通过撞大运,高中毕业也能遇到终生伴侣。只要事业上坚持、感情上稳定,那么最后结局也不会差(比如Tony)。但除非像Nick一样跳出自己原有的阶级,不然自己的儿孙一辈需要重复自己的命运,而届时社会是不是同样对普通人友善就是未知数了。 出身较好的人在这些方面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家庭破裂的Suzy未能坚持学业,一生在情感上也有缺失。但本片中出生较好的人往往不会各方面都不顺,除非运气真的不好(比如Neil得精神疾病又没有家人照应)。 从自己比较好的原生家庭中,这些人首先感情会成熟和稳定许多,会知道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在人生方向上早早有人把关,以及在经济上有人支持。即使在较差的情况(比如John父亲早逝),他们也能继承诸多关键的优良品质(John就继续学习并活得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

 6 ) 纽约客影评

http://www.newyorker.com/online/blogs/culture/2013/01/what-56-up-reveals.html

纽约客此片影评

January 9, 2013
What “56 Up” Reveals
Posted by Rebecca Mead

 短评

"The series began like Zola, but, half a century in, it touches Proust."

3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不知道倒着看会有怎样的体验

6分钟前
  • Vikiconovsky
  • 力荐

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如果在中国做,可能就不那么客观了吧,真人秀里的人可能会因为有曝光率从而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也有很多商业方面的机会吧

11分钟前
  • HL
  • 力荐

成就是一回事 幸福是另一回事 阶层的滞化并不妨碍你幸福

12分钟前
  • 糖烘烘
  • 力荐

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不论何种无奈、抱负、运气,最终都归于平静。35岁那一集尤其震撼,prime age,事业家庭或一贫如洗,但都脱去了稚气。有些人一生对自己的初心无悔,有人妥协;愿我至少不变成少年的我所痛恨的人。我想像Tony一样,说开始就开始,try everything。

14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现在觉得这是恐怖片啊……

18分钟前
  • S/Z
  • 推荐

年轻时我们奔跑着去追寻什么,年老时便坐着希望生活给你什么。短促的一生,每个时段的人生状态大抵相似。留下些什么,看着由自己而生的事物,欺骗地告诉自己,不枉此生吧。生活像是打开一本烂书,但我读了一些选择忠诚地读完。

23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读书,学习。思考,规划,去做。运动,克制。不枉此生。

27分钟前
  • 麦冬
  • 力荐

“宜早恋晚婚,忌交浅言深”

29分钟前
  • 小愉深情款款地
  • 力荐

这一集最大的惊喜就是,一个在28岁选择退出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Peter在56岁又重回了纪录片,56岁的他和28岁时一样帅气、迷人、身材匀称,还是乐队主唱! 一个很不赖的乡村乐队,所有的歌都是Peter写的。看完片子我就去买了他乐队The Good Intentions的CD。

34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终于看完了全部8部。最大的惊喜莫过于28岁之后退出节目的Peter带着他的乐队新专辑回归!苏西和尼古拉斯成为好朋友!遗憾的是查尔斯21岁退出后至今不参加。只看这一集也能粗略了解他们的人生,但不看之前的7集绝对无法体会那种世事变迁的感情。真心强烈推荐!希望导演健康长寿,期待2019年的63UP!

3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里面大部分的人生是:7岁萌14岁丑21欠揍28岁有家庭35岁离婚42岁再婚49岁宽容乐呵56岁坦然。平和谦虚知足感恩的人都夫妻和谐永葆chemistry。虎父无犬子,寒门难再出贵子。

39分钟前
  • LU
  • 力荐

这节目其实很残酷,但意义非凡。普通人的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几个人的一生我用4天甚至几张照片就看过去了。到了晚年,各种回味,尝尽甘苦,冷暖自知。不公平是天然的,寒门确实难再出贵子。对我而言,我想学会珍惜,珍惜亲情和时间,然后,及时努力,莫负年华。人生苦短,这系列将值得我一生回味。9.5

4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豆瓣有人写说 爸爸去哪儿导演组其实可以借鉴下这个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每隔七年回访下每对父子 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点赞

46分钟前
  • 陈圆圆
  • 推荐

现在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个人生,记得过好自己的。还有,“别人唯一无法夺走的就是知识”,这句话在片子里重复了两次

48分钟前
  • 吴异.nova
  • 力荐

AV9 最近播的3集 应该是这个56 up,我虽然没看过前面的系列,但这一季(不知是不是最终季)已足够吸引人。你可以说想出拍这样的片子的主意并不稀奇,但一直拍到现在并不容易,而随着每7年1季的进展,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这个 "剧" 拍的是生命,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52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人生七年:1.原生家庭是影响人生命运的绝对因素 2.教育是改变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 3.高知都结婚较晚,孩子较少,婚姻更稳定,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 4.At last but not least,一个女孩,一定不要把婚姻当作人生理想。ps:能跟踪拍摄几十年的媒体👍

55分钟前
  • 越鸟巢南枝
  • 推荐

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大方向......

60分钟前
  • 大鱼熊掌猫
  • 力荐

“if you want to get succeed,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sh yourself.”我相信上层阶级真正优于其他的,是他们一些品质:远见、勤奋、乐观。有些事家族影响的,有些是教育带来的。

1小时前
  • 傅里叶级数思考
  • 力荐

乐观与自律,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所在阶级带来的不利,提高生活品质,俗气点说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导演,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多拍几个UP。

1小时前
  • 雨夜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