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

HD

主演:陆小芬,张曼玉,李子雄,田丰,萧湘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粤年份:199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客途秋恨 剧照 NO.1客途秋恨 剧照 NO.2客途秋恨 剧照 NO.3客途秋恨 剧照 NO.4客途秋恨 剧照 NO.5客途秋恨 剧照 NO.6客途秋恨 剧照 NO.13客途秋恨 剧照 NO.14客途秋恨 剧照 NO.15客途秋恨 剧照 NO.16客途秋恨 剧照 NO.17客途秋恨 剧照 NO.18客途秋恨 剧照 NO.19客途秋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客途秋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晓恩(张曼玉 饰)留学归来参加妹妹的婚礼,期间发觉与母亲葵子(陆小芬 饰)的隔阂与矛盾只增不减。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时,她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原来在抗日期间到满洲投靠哥哥的母亲,结识了当时身为军官的父亲(李子雄 饰),并与其结婚,战后决定随丈夫一起搬到澳门生活。因 生活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令母亲与公婆同女儿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断。然而在母女俩终于取得了沟通与谅解之时,却从大陆传来了从小带大晓恩的祖父中风不良于行的消息, 向来和他们不和的母亲却要求忙拍戏的女儿一定要去......微微一笑很倾城2016奸情一箩筐功夫好男儿杀手布鲁钱1983去他*的世界第一季公主裙帝企鹅日记长闲之庭罗拉快跑假偶天成 电影版梦二公园与游憩第三季婚事其他绝命逃亡银色圣诞秃鹫搭车遇狼惊魂记既然出生就环游世界2钱力游戏白乳房的美女阳光的味道男子汉致命领养星月童话(粤语)越柙飞龙国语版胜者即是正义SP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狱门塾杀人事件贫民区牛仔扫毒粤语版你的指尖湖杀令大篷车一吻定情2013日版特警新人类2:机动任务继承之战 第一季未来的你灼人秘密战斗侦察我们天上见

 长篇影评

 1 ) 乡愁成了一种过眼的云彩

算起来1991年,正是我的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不用多说,你们就猜得到。那时的我在北方的一个日益扩建的小城市,现在回想,一切薄薄的雾气一样,却是无忧无虑的真实。
1991年,一些外来的电影陆续在我们那里上映,很多人去看。在我记忆里的有《倩女幽魂》和一个叫不上名字来的关于鬼复仇的片子。
1991年无法看到《客途秋恨》这样文绉绉的带有乡愁的片子,几乎无人知到许鞍华这个导演。
乡愁是我现在才加上的,因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孩子们是不懂得乡愁的。成年后我改变了此种想法,觉得乡愁恰恰是属于孩子的,是扎根在每个孩子的童年,与日俱增。
1991年,张曼玉还是一张圆润的娃娃脸,漆黑浓密的长发,眼神里没有戏份的味道,显得生涩自然而动人。

1991年,这一切偶然的因素结合起来,如《客途秋恨》所讲,有些事情很奇怪的,就那么发生了,少了一样都不行。

 

知道这部电影是从安妮的专栏中得知的,都说它是导演许鞍华的半自传性电影,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放了更多真实性的理解。

这本身也是一个平常的故事,短短90分钟,镜头里大多转向的是在路上的场景。年代久远的原因,电影的音质和画面混沌,这样反而给人一种更好的观看感受,恰是看在眼里,沉在心底的情绪,也是完美的诠释了客旅,乡愁。


影片从母女两人的不和和互不理解开始。其中的一些细节相信每个青春期的我们也经历过,女儿的倔强,一开始对母亲日本国籍的不知,看父亲处处护着母亲,疼爱有加的不解,十五岁收拾行李离开家,去了异国,那时也许就是她一生最初的旅行吧。

 

回忆,画面展现到女儿童年在广州爷爷奶奶的家。这一部分有几个场景很动人,比如画面凝固的小阁楼,发黄的墙壁,黑暗狭窄的长长的楼梯,奶奶爷爷对宝贝孙女的宠溺。这些场景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当影片中奶奶用吊绳买面包的时候,当孙女在盛夏的午后安静的躺在爷爷的肚子上,听爷爷讲述他们祖上的事情,爷爷年轻时的事情,对爷爷背书收到奖励糖果的时候,当一切安静下来的时候,走廊回荡着爷爷奶奶听的粤曲的时候,当老人们的芭蕉扇摇摆扇风的时候。

 

母亲是日本人,也许是这个原因,她和家人的关系有点紧张。爷爷奶奶对孙女好,孙女和爷爷奶奶一起热闹,如此温馨的画面却反射出母亲一人清冷冷的在小房间里慢慢的吃着饭菜,每一口都下咽的是难以表达的苦楚。


身在异乡为异客,那个时候的女儿会明白母亲的心情吗?可是童年的女儿有来自各方的爱,有什么不如意便可以去爷爷奶奶那里告状,完全不可能理会到生命和时间流逝的速度之快。
母亲决定留在中国的瞬间,已是踏上旅行之路。

 

母亲有两个女儿,一个嫁于别人,定居国外。一个是眼下的,十五岁离家,两人不能很好的沟通。而那个疼爱她包容她的中国男人,早年逝去。她想,在中国继续下去,这段旅程是不是到了回归的时候。
于是,她做出去日本的决定,女儿也许是看到了她内心的话,一改往常,陪同她一起踏上故乡之旅。

 

在日本这片母亲出生成长的地方,女儿跟着母亲见了很多人,亲戚朋友初恋情人,他们和母亲一起回忆昔日种种。女儿听不明白她们交流的什么,却能感受到母亲一次次逢人骄傲的提起这是我女儿,英国大学硕士学位毕业。
母亲告诉女儿,这次回来就是要他们看看,其实她过得比谁都好。因为她有女儿。


最喜欢的是女儿拿出母亲少女时代的照片来看,一张张黑白照片下凝聚的是母亲未在异乡时的宁静,快乐。而那种状态自战争开始后,一段被逼迫的旅程开启,就再也找不到了。


母亲带她去看日本当地的舞蹈演出,似乎是盛大的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身着艳装,喜气洋洋的唱歌跳舞,时不时的还有烟火表演。这一刻,母亲带着她远远的看着,目光穿越人群,却也到达不了这场本土节日最初的地方。片刻,母亲和女儿缓缓的朝前走了,不属于这里的事实是既定的,而母亲这个本土人早融入了异乡,甚至从无奈的适应到习惯了旅客的身份。

 

女儿和母亲在日本的最后一段对话我非常喜欢。母亲讲述了她与父亲的相识,自己如何留下来,只因为他那句,留下来,永远和我一起。女儿的眼光有所触动,面对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两人开始释然。母亲说,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镜头长长的拉远,女儿却毫不忧虑的拥抱了母亲。

最后可以说是归回吧,母亲突然不说日本的饭菜好,反而是香港的吃得温暖。我想,母亲之所以改变也只是说明,终于从女儿身上得到了理解。她在自己身边就足够。


母亲买了东西,让女儿去看爷爷奶奶,女儿再次回到自己童年的地方。一切还是没有变化,她在打量街道楼房的时候,奶奶认出来她,仍是亲切的语调。她坐下来和他们交谈,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活泼不懂事的小女孩,可是她的童年,最美好天真的时光却永远的定格在这里。

 

她给爷爷扇扇子,继续听爷爷说话。直到爷爷睡下来的午后,她突然问自己,爷爷这个肚子如今已经承受不住他这个孙女了。她流着泪。窗外仍是盛夏的午后,她的思绪飞到很多很多年前的童年,爷爷奶奶和她去荷塘游玩,粉嫩的荷花盛开得正好,美好的时光大概都是如此,从不问离别。而如今的她已经离那个时候的自己多久多远了。那片梦幻的荷塘已然被条条的旅程替代,无人再能回去了。

 

影片结束,我久久不能平静。想写什么,却是空白,而脑海里转动的却是鲜活的记忆。

旅途,谁不是自出生便踏上旅途的客人呢?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人生本来就是四季。经过春暖,看过夏日花开,感受秋意浓浓,才有了冬日几多复杂的回忆吧。

 

电影写的也许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之旅,多少影射了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影片也略微的提到一些我们中国不愿再多谈的历史性事件,让我更加相信,任何时候个人的命运总是逃不过时代的翻转。
如此,个人生命的小轮在时代的大轮上前进,波动,也多少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

这一趟或长或短的旅行,也就有了它实际的意义。而乡愁,也并非真的总是走在他乡才有的感受

 2 ) 重看《客途秋恨》,有关时间与救赎

这周林老师让我们找一个影片出来讲讲时间。恰巧今天为写剧本重看一遍《客途秋恨》,再看,感动更深。

这是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啊!是现今的女儿对母亲一生的救赎;是母亲对自己过去的救赎;是透过爷爷,是新一代对中国历史的救赎。看到最后,看的泪流满面。这样的家庭与历史氛围孕育出来的善意、感悟、营养、启蒙、救赎......无怪乎成就一代有情怀、关注时事和民族命运的作者导演——许鞍华。

全片是从女儿晓恩的视角出发看妈妈的,从对妈妈的隔阂到理解为线索,贯穿起整个看似凌乱的时间与空间。观众与晓恩的视点重合,对母亲的理解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现在的母亲控制欲强,性情古怪,讲话酸气十足,动辄闹情绪;
二,曾经的母亲沉默严肃,被公公婆婆欺负,被街坊邻居蔑视,被亲生女儿拒绝,压抑而伤心;
三,两人来到日本,女儿重游一边母亲故土,就是重新发现母亲历史的过程:母亲当年在故乡失恋失意而负气出走,几十年未归;母亲当年被弟弟拒绝归乡,被人指为不贞;母亲当年在澳门语言不通,处境困难,正如现在的自己;母亲现在的房子要被卖掉,真正的无归土可言......
一层一层,对于晓恩而言,日本解释了中国的母亲,通过过去理解了现在,亲情里面,你只有我,而我理解了你,终于[最远的变成了最亲的]。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看到这第一层,然而,救赎不仅仅于此,对于母亲来讲,时间扮演着更加暧昧,更加折磨人的角色。
是年轻时候日本生活的不如意逼她来了中国,而在中国数十年的苦闷和压抑却使母亲的心时时回到日本。日本是好的,日本的房子大,日本有亲人...日本在一年又一年的母亲的幻想里。然而真正回到日本,事实是日本还在那里,而时间早已悄悄将母亲变成了一个中国妇人。母亲穿着中国的时装,不着木屐,母亲发现日本的房子没有那么大了,洗澡也那么麻烦,日本的饭菜生生冷冷,不好吃了......时间改变了一个人的身份,改变着她的心理归属,而不回来,她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时间没有化解怨恨,没有让她与过去和解。她怨恨的面对旧情人说,他过的哪里有我好;他和弟弟大吵,你忠,你战后为何不切腹;她对每一个故乡的故人说,这是我女儿,刚刚从英国拿了硕士学位;她面对曾经的情敌,好像瞬间穿越到过去......时间很神奇,时间又好像没有让任何事情改变,它还让情敌之间互相嫉妒着,尽管那个男人早已娶了别的女人变成了老头子;它丝毫没有化解怨恨,反而让积怨越来越深...面对母亲的背影,女儿独白道:“当我看着妈妈走远的背影,我觉得我好想了解了她的心情,一度,我不是也曾经绝望的背弃过什么吗?只是那一年我才十五岁,而妈妈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她还能有机会像我这样得到抒解吗?”
影片走到最后,我们都为母亲这个角色心酸心疼,时间没有让她纾解,却让她变老了,却让她对人生这么个东西放弃了挣扎。回到香港的母亲变了,忽然间变老了,变得沉默而拘谨。她为了给女儿传达爷爷生病的消息等了一整天,你说这算原谅吗?或者,这算退一步吧。时间让妈妈变老了,时间让她停留在怨恨的过去,时间把怨恨放在那里,不多不少。

爷爷心心念念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广州,却在文革中受尽了压迫。却看着孙女语重心长的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啊!镜头停留在看着母亲背影远去的脸庞,停留在爷爷病床前张曼玉那年轻的脸庞,哦不,许鞍华年轻的脸庞,那一刻,我觉得我对了许有了更深的理解。战争,文革,中国,日本,香港,历史,亲情,这些跟人有关的厚重沉甸甸的都落在了这个年轻女子的身上,带着爷爷的善意,父亲的勇气,母亲的救赎,面对未来,面对香港和大陆,面对电影和千千万万的观众。

据说,当年这部片子公映的时候,许特意将母亲安排回日本住一段时间,可知后来母亲又把电影借回家自己偷偷看,看的泪流满面。我想许鞍华借着拍《客途秋恨》的机会让自己得到纾解,但这对于她的母亲何尝不是有着重大意义。在影片里,直到最后陆小芬都没放下心里的郁结,我想那时荧幕前许的母亲应有所变化吧!

 3 ) 小姑娘,香港,广州,英国,日本,哪里是家?哪里是客?

香港那时候的片子真的很好,有思想。

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孩,一场回乡之旅,香港,广州,英国,日本,哪里是家?哪里是客?各种文化,各种历史,恩恩爱爱,各种纠结,理不断剪还乱啊。。。

可惜现在浮躁得狠啊。

老头子说得好—不要失望,一切都会好的!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

 4 ) 秋日上海观影之《客旅秋恨》

秋日上海观影之《客旅秋恨》

   
     04814917 藤井树 发表于:01-09-30 13:13
  


 
 
  上海观影之《客旅秋恨》
  9月29日,国庆长假前的最后第二天。很多人都在上班。下午,上海南塘浜路有一个原先是婚姻介绍所的地方放映香港独立影展。
  这个放映活动是继101上海艺术放映后的第二个在上海办的民间观影活动,选择的片子往往比101的通俗些。101比较侧重大师级的经典名作,只是有时候这样的大师电影看上去很美却常常让人耐不住寂寞无法坚持。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潦草的人,并且越来越潦草。
 
  相比之下,这个在许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南塘浜路放的电影在可看性和艺术性方面比较容易接受,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
  9月29日是我第二次去这个地方看片。上一次去看的是《鬼子来了》。
  这次整个下午一连放了三部香港艺术电影,其实晚上还有。晚上是放香港独立制片人的试验短片。可惜我晚上有事,走出去的时候心里满是不舍。
  下午放了许鞍华的《客旅秋恨》,一部讲述香港法制疏漏的《等候董建华发落》还有陈果早已著名的《榴莲飘飘》。
  而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许鞍华的《客旅秋恨》。
  吴念真的编剧。说母女关系,说隔阂,说分离,说寻找,说回归还有理解和宽容。
  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淡淡的感伤,吴念真最擅长的叙事风格,许鞍华特有的情绪把握。看的时候不时想起杨德昌令我感慨万千的《一一》,有的人说文艺腔十足,假了。可是我说电影就是这样,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人感到了疼痛或者忧伤,就是好电影。或者无奈或者喜悦,都是值得珍惜的情绪。
  《一一》里故事背景很单纯,人物关系也很简单,所以显得平实朴素些。相比之下,《客旅秋恨》的故事被安排在战乱年代,人物牵涉到中日两国,探讨家庭关系的同时还有国家民族的情绪瓜葛。整部影片给人感觉内容充实丰满,张曼玉的风韵气质已露端倪,而扮演她母亲的那个女演员更是演的情真意切。
  开始的开始是母女间的疏离与隔阂,日本人的母亲独自在丈夫家里生活。丈夫却不在身边,只有女儿是自己的骨肉亲人。可是女儿却跟爷爷奶奶亲。这个女人严肃拘谨,寂寞度日。好不容易等到了丈夫回来是无论如何不能再放他走了,要走也是跟着男人一起走。只是女儿已经跟父母渐行渐远,她没有跟他们走。留下来还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多年后,女儿大了,来到了父母身边。这时候她有了一个妹妹,而妈妈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独自流泪的女人,变得跟周围的世俗女子毫无分别。整日打牌聊天,不做家务不关心任何人。但是父亲对她说爸爸从前欠妈妈太多,所以现在要补回来。年少气盛的女儿在15岁的时候再次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从此一个人念书一个人悲喜。
 又是很多年过去。
  妹妹出嫁了,跟着丈夫去了加拿大,而父亲早已去世。这个世界上在母亲身边的却是当初离的最远的大女儿。所谓宿命。
  还是争吵还是易怒,性格刚烈的母亲想到了回家。回她年轻时为了爱人而离开的故乡,日本。
 她带上了大女儿回她原来的家。
  家里来接她的是大哥,当初同意把妹妹嫁给那个中国翻译官的就是大哥。
  对于女儿来说,这是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说自己听不懂的话,吃自己没有吃过的菜。但是对母亲来说,这里是自己出生成长的故乡。有小学老师,有初恋情人,还有一起长大的小姐妹。
  母女间的对话从这里展开,女儿终于开始明白母亲的寂寞偏执是因为什么。家意味着什么,亲人意味着什么,故乡是什么,爱与不舍是什么。
  最后的最后,当初最远的变得最近,当初疏离的重新靠近。这个世界太多冰冷,所以我们要紧紧依靠。血缘的牵连是一辈子无法放下的结,我们谁也无法割舍。
  很多感触积在心里,一时难以言表。只是在昏黄平缓的镜头下,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暗涌的激情和起伏。走到哪里,家与亲人都是一辈子的心事和想念。
  感谢吴念真,感谢许鞍华,感谢张曼玉,在这个初秋让我觉得很温暖。
谢谢你看完了我的字。
藤井树
01/9/30 午后

藤井树的论坛
 
 

 5 ) 故乡啊故乡

片子看了二分之一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的一直是:祖国啊祖国,多么令人魂牵梦萦,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想那个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更应该是“故乡”是一种乡愁。众所周知,1990年,澳门和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但是隔过20多年的岁月再去看,我更愿意将他定义为一种乡愁。
电影的一开始,是年轻的张曼玉在英国的青春飞扬,一张火红的喜帖将下一个镜头切回香港。晓恩走进家中那讪讪的神情和母亲不愠不火的迎接,就已经看出这对母女之间存在着问题。许鞍华仅用几个镜头就说明了一切,一个镜头是婚礼前母女三人去做头发,母亲说,谁谁谁家女儿出嫁,母女烫了一样的头发,一看就是一家人。然后,她又黯然的接到,就算烫了一样的发型,你也不当我是一家人。另一个是晓惠出嫁的前晚,母亲拿出珍藏的项链送给她,并且答应等大女儿结婚的时候再买一条。晓恩很漠然的回答道,也许回了英国就不再回来了呢。晓惠嫁人离开香港,当晚妈妈和晓恩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她说她要回日本。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位香港气十足的母亲竟然是日本人。
电影的节奏一直很缓慢,没有明显的高潮,但是从晓恩和母亲回到日本之后,很多悬而未决的误会都慢慢有了缓和的松动。晓恩看着母亲和舅舅交流母亲和从前的朋友聊天玩乐却一句话也听不懂。在妈妈离开的清晨,晓恩和舅母因为语言不通,互相不理解弄出了很多不愉快。晓恩骑着单车出去遛弯,结果迷路了。她回来陪着舅舅和妈妈去赴和小舅舅的约会,结果妈妈不见了。晓恩在街头寻找妈妈,站在日本的街头,张曼玉的眼中都是惶恐和不安。想象一下,在一个你一个人也不认识一句话也听不懂的地方,站在傍晚的街头,看着热闹却完全不知所为的陌生节庆形式,你是一种什么心情。晓恩慢慢的理解了二十多年前的母亲。
看过一本书,写的是日本战败前那些去“满洲”的日本人,在战败后,回到日本或者没有回到日本的一些人的生活。于是在电影中很仔细的注意了葵子大哥的表现。他毫无疑问,是当年去“满洲”讨生活的普通日本人中的一位,但是电影没有过多的表现他们的寻根心理,唯一有点牵连的是,这位舅舅藏了一辈子当年葵子的丈夫送给他的酒,在做出卖掉祖屋的晚上,和晓恩喝了这瓶一直珍藏想要和自己的小舅子喝的酒。电影的背景是宏大而且复杂的,从4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有多少人丢掉了故乡,又有多少人找到故乡却圆满不了自己的乡愁呢?
葵子是回来了,回到了她魂牵梦萦的故乡。然而,到了故乡的她,却也终于失去了故乡。从前,她总归还是有个可以思念可以追忆的地方,然而,祖屋被卖掉了,她不在习惯那些生冷的食物,甚至,她说起中文来更为流畅,最终,他乡为故乡,故乡,只变成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乡愁。同样的,是晓恩的祖父母。不管怎么样的阻碍,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广州的老家,就因这一份乡愁,他们也抛下了最最疼爱的外孙女。即便是生活再怎么困顿和艰难,却还是要和赶来看望他们的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
祖国情怀,有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乡愁,但是,历史风云变幻,不过二十年,我们就在不可以将乡愁和祖国情怀混为一谈了。所以,这怅惘的情怀也只能说是一种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多年后,他乡为故乡,故乡成为一种乌托邦的寄托。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多少人找不到故乡,多少人认他乡做故乡。在时代的车轮里,那微小的个人情怀又算得了什么呢?电影的结束,张曼玉为自己的爷爷拍打着扇子,阻止不了眼泪的泛滥。秋天是一个伤感的季节,乡愁是最适合在秋天感怀的。她只是惆怅岁月的老去,可是谁说,她不是在忧伤那说不出口永远也缠绵不绝的乡愁呢?

 6 ) 回不去的根

我一直都觉得许鞍华是一个有诗人情怀的女人,她对古典文化有深深的敬意。她的作品距离商业元素敢保持一点距离,也多了面世后会毁誉参半的风险。一个对艺术敢执着的人都让人喜欢。客途秋恨也像一首幽微的诗,整场没有人物情绪饱满浓烈的宣泄,一场缓慢而淡淡的忧伤。这是许鞍华1990年拍摄的影片,时隔快30年我才觉 得自己有资格去体味。离开故土开始的那天,人随心和根一直飘荡。有时觉得人也像一根草,远离原生的土壤,生命的本能又不断激发着你要去拼命地适应新的土壤,会不自觉地长出许多与原生系统里不一样的东西,不管愿不愿意。可最终开出的花,结出的果,放在哪里都不一样。来自外在和自我的质疑时时让人局促不安,心总也没处安放。而故土在这些你离开的时间里早已悄悄地成长,成熟,衰老。记忆也开始了蒙蔽愚弄,让你时不时都在更加的不安,一切再也不是想象的那个样子。这是剧外的我 ,剧里的母亲葵子和女儿晓恩,也是剧里外一切飘荡着的根。

如果说绘画是视觉上的空间艺术,它有自己特定的美的标准和高度,许鞍华导演明显是能欣赏和懂得绘画艺术的美。她的影片的空间画面都很有艺术的美感,情绪色彩的表现都很精准,很喜欢她在这部影片里几处色彩的处理,绿色用的精准而舒适,澳门的老街,老房,夏日荷塘弥漫着有热度的温吞的黄调绿,摇曳着儿时的记忆,散发着甜暖的香,让女儿晓恩的童年心安妥帖。日本故土的绿却是苍翠而微衰的,冷调的秋绿,荒凉的记忆,没有温暖的甜,和母亲葵子记忆里春天的樱花,冬日的雪,都有距离。葵子说:“这浴室也不改一改,洗澡还要走路,还下雪,怎么办呢?”。一切都有了距离,遥远陌生。

但电影是视觉上的时间艺术,光有空间画面的美感又远远不够,最终都要还原到剧情本身。需要有戏剧的冲突表现力,人物个性的张力,一切的把控都要拿捏得体不是易事。客途秋恨的大背景是抗日战争的结束,大陆的文革隔世封锁的末期,香港社会向民主化进程的激烈演进。这个大背景下是有故事可说的,可又极难演绎。大背景被撕裂开来,是不能一直的“大”下去,一定要“大”转向“小”。“小”到人物的身上,这个转化及其考验导演的功力,想要完美的不突兀,缺一点点的阅历才情都不可。后获悉这部影片是许鞍华导演半自传式的感同身受,那就难怪不忍割舍很多细节,情绪。处处要周全,也多了很多怕观众有一点点不懂而添加进来的旁白,却消弱了演员本身可以深挖的细节表现力,使影片缺少了流畅的艺术美感,是一种突兀的瑕疵。大师级的创作者也很怕碰触再现自我,太多的不忍割舍,太多的顾忌怕观者不懂,太多痴迷自我的小细碎。一面是情绪的张开难以收拾,一面会有观者对细碎的倦怠。张爱玲的小团圆也是如此,没有她以往干净利索的进入场景的松弛。让读者也紧张,怕紧张的错过她,不懂她。影片里爷爷的糖果,奶奶的牛肉干,街上的麻糕,小贩竹篮摇上楼的面包,生冷的日本菜,温暖的广东汤。这也是太满满的一碗情绪羹,不能一下子全部消化掉,观者每每细赏之下的情绪总需要安放,太满会失了滋味。大师级的画家不难得,大师级导演实在不易。

 短评

这才是许鞍华最好的片子哪。

8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许鞍华自传式的书写,倾注了大量私人的情感和记忆,但丝毫不影响整个影片的情绪力量。“在路上”的辗转追寻母亲记忆的痕迹,人物的挖掘带出时代的隐匿变化。许鞍华的笔调轻描但却无比深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时代或是个人的和解。尽管结尾爷爷口中的语义是“不要对中国失望”“希望在你身上”的希冀,但于晓恩、于许鞍华,可能更是一种对新时代的惆怅和迷茫。

11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14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17分钟前
  • melonking
  • 力荐

母子两代的心结,惟有在寻根之旅中才徐徐化解,因为——路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客途秋恨》可能是最政治的一部许鞍华电影,然而抗战、解放、文革,国仇也不过是家恨的画布。咿咿呀呀的“阳关三叠”催动离愁。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通片探讨两个字:隔阂——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隔阂,母女的隔阂,历史与现在的隔阂。英国、香港、日本、大陆,一部中华儿女的流亡史。极容易用力过猛但成熟圆润,讲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满腔家国情怀,但没有上升到史诗视野,而用年轻一代寻根式的视角代入。未曾想不到100分钟的电影可以承载这么多内容,足见许鞍华的掌控力之强。

22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二战对个人家族境遇产生的后遗症,整个东方人对家国及故乡的情感真挚而又暧昧。这种电影越经过时间的洗涤越能呈现出其价值,六七十年代的港澳,以及电视上的广州(内地)及日本,时间这把杀猪刀啊。

26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29分钟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

30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胡金铨监制,取材家事,情真意切。每个角色都演得很好,情感的展开有条理,有力度。看过这部,才能理解许鞍华作品中的古典文学情结、历史感和她的政治热情。

35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因为是吴念真X许鞍华,这样的组合甚至是超越侯孝贤的。

3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每次看许鞍华的片子,总觉得他无法是个香港导演,更像是一个温情而犀利的脱北者。让我想起她的《千言万语》和《投奔怒海》,连片子的音乐都这么没有任何香港的脚气。

41分钟前
  • jimmy
  • 推荐

181215许鞍华真是毫不掩饰人坏的那部分,母亲回乡让女儿重受自身之苦,将“英国”女儿与“加拿大”女儿只充当炫耀的筹码,讥讽旧情人,母亲最终用一种复仇的方式夺回自己的人生,也是对历史的复仇。//半自传的影片,起伏的母女关系。张曼玉美得脱俗,远走他乡的追逐最后仍然要回归。

45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爷爷的故乡是广州,客途是澳门;妈妈的故乡是别府,客途是满洲和香港;我的故乡是澳门,客途是伦敦和香港。故乡与他乡,家国与天下。这样的格局大概只有吴念真能写出来,而许鞍华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番格局。张曼玉最后一场哭戏还没到《甜蜜蜜》的火候,不过演员全然不是本片的重点。

50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这么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

51分钟前
  • 夏木
  • 力荐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53分钟前
  • 57
  • 推荐

不理解是因为不曾想过去了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记忆里长辈的模样,永远也忘不掉。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55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