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2014)

HD中字版

主演:安娜·多尔瓦尔,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苏珊娜·克莱蒙,帕特里克·华德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4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妈咪(2014) 剧照 NO.1妈咪(2014) 剧照 NO.2妈咪(2014) 剧照 NO.3妈咪(2014) 剧照 NO.4妈咪(2014) 剧照 NO.5妈咪(2014) 剧照 NO.6妈咪(2014) 剧照 NO.13妈咪(2014) 剧照 NO.14妈咪(2014) 剧照 NO.15妈咪(2014) 剧照 NO.16妈咪(2014) 剧照 NO.17妈咪(2014) 剧照 NO.18妈咪(2014) 剧照 NO.19妈咪(201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妈咪(201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单亲妈妈戴安(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大大咧咧,抽烟喝酒满口脏话,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她独自抚养患有多动症、常做出暴力行为的儿子斯蒂夫(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Antoine-Olivier Pilon 饰),母子关系游走在爆炸的边缘。戴安担心斯蒂夫惹是生非,斯蒂夫迫切想表达对妈妈的爱。新邻居凯拉(苏珊娜·克莱蒙 Suzanne Clément 饰)适时出现,这位患有失语症的高中女教师充当了母子的缓冲阀,让三个人都开始看到平衡和希望。然而斯蒂夫以前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正在发酵,戴安需要支付一大笔赔偿金。她决定出卖自己的幸福并且做出一个痛苦决定:将儿子送回医院接受治疗......  《妈咪》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与多兰五年前在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惊艳亮相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构成对照,同样讲述单亲家庭中狂躁而又深刻、依赖而又隔膜的母子关系。但不同于《我杀了我妈妈》的高度自传属性,《妈咪》更加宽厚和温暖,情绪更加饱满,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处女作年少轻狂做出的一份愧意表达。本片入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与《再见语言》并列评审团奖。战地神探第五季单身毒妈第一季疯狂绑架终结者3:机器的觉醒突然有一天之D-day哥哥我爱你三朵金花墙壁之间变脸2014他们在岛屿写作:新宝岛曼波两小无知好斗之人杀死我吧,苏珊娜兵工厂巅峰拍档第十六季艺路生花纯洁的星期六东八区的先生们猛鬼山坟2冰球少年2022我的机器人女友寄宿学校疑云第六季Cheer Up周末夜狂热弱肉强食第一季女城主直虎恐怖爆发炎夏春色艳无边哀悼人小巨人 3D怒潮 2023盾牌 第五季锻刀之绝地重生飞行员的妻子Jaime经验丰富的你和经验为零的我交往的故事虎与龙 タイガー&ドラゴン谢文东 第一季约翰·刘易斯:好麻烦德九不眠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妈咪》:天才少年的蜕变

这部讲述一对纠结的母子关系的电影充满情感爆发力,是25岁的泽维尔-多兰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作品。

  从稚嫩演员到25岁的金棕榈竞争者,魁北克青年泽维尔-多兰在过去五年中经历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身份飞跃,前四部电影中玩出的各种花样简直就是把“创作”当成“自high”。这位颇显自恋的少年天才在银幕上尽情地挥洒表现欲,炫技意图明显、极端风格化的作品,在引起关注的同时,得到的是来自评论界的两级评价。

      然而,作为多兰的第五部作品,再次讲述母子关系的《妈咪》向前跨了一大步,在形式和内容之间达到了个人迄今为止的最佳平衡,尽管姿态依然高调,但这部影片具备了导演以往所缺乏的——深度。

  《妈咪》是多兰第四次亮相戛纳。两年前,他那部视觉华丽、风情万种的《双面劳伦斯》赢得了为同性恋题材作品专设的“酷儿棕榈奖”。据说他对那次落选主竞赛单元耿耿于怀,因此去年带着心理惊悚片《汤姆的农场旅行》转投威尼斯。

  即使传言为实,现在看来,多兰和戛纳的“过节”也已经过去了。如果说《妈咪》能够冲破如今顶尖电影节“敬老”的做派,拿到金棕榈,那多兰将会成为史上最低龄的金棕榈导演——比1989年凭借《性、谎言和录像带》石破天惊的史蒂文-索德伯格还要小一岁。

  就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小。在主题上,《妈咪》与多兰五年前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一脉相承,当年他正是凭借该片登顶导演双周单元而一鸣惊人。两部影片中的母亲大人均由安妮-杜尔瓦勒出演,只是这一次,观众的同情都偏向了影片中这个长期遭受精神折磨的母亲。《妈咪》的情节不再带有浓烈的自传性,而这个情感更为真实、宽厚的故事,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那部任性、刻薄、自我沉迷的处女作的一种愧意表达。

  《妈咪》的故事发生在加拿大不久的将来,政府颁布了一项新的法律:所有父母必须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负责,或者把他们送进拘留中心。这一听来好像来自大卫-柯南伯格那些反乌托邦科幻惊悚片的开场白,其实是多兰为了这部家庭心理戏所设的略显笨拙的背景。

  影片的主人公是中年寡妇迪安,和她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儿子史蒂夫。杜尔瓦勒的表演充满爆发力,而年轻演员安托万-奥利维耶-皮隆也令人眼前一亮,他扮演的史蒂夫充满魅力、控制欲强烈、极不稳定,又无比脆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邪恶嫩娃版的麦考利-库尔金和风骚少年版的让-保罗-贝尔蒙多的结合体。

  迪安和史蒂夫都有各自的性格缺陷,他们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或反面人物。他们的对话火药味十足,偶尔为升级为肢体接触,同时隐隐让人感觉到一种超越伦常的亲密,但剧本并未就这一点展开。影片的主人公不再是多兰以往作品中的中产阶级波西米亚嬉皮士,而是生活拮据的劳动阶层,不断挣扎却充满希望,人物身上同时爆发出的生命力和粗俗给予了影片一种自然的流露。

  《妈咪》中出现的口语单词,可能比多兰前四部好玩文字游戏的作品加起来都要多。但是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将人物庸俗化,也没有居高临下地看待这些贫困、边缘的人物。导演在发布会上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拍一部失败者的电影毫无意义。”

  当一个害羞、口吃的邻居凯拉进入了母子俩的生活后,《妈咪》从二元平衡变成了一个奇特的三角世界。这三个人物组成了一个家庭单位,每个人都得以从自己的个人禁锢中有所释放,至少暂时如此。凯拉有一段神秘的过去,家里有个控制欲极强的丈夫,但这两点多兰都没有详细解释。虽然有点遗憾,但是不算硬伤。

  像多兰所有的自己操刀剪辑的作品一样,片长超过两小时的《妈咪》再剪一点会更好。尽管如此,他还是让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充满意外和情感冲击力。多兰另一个成熟的标志,是他将悲剧性的情节保留到了影片的最后几场戏:在史蒂夫做的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成功人生的令人心碎的白日梦后(多兰聪明地找了另一个演员来扮演这个梦中的史蒂夫),观众紧接着坠入了痛苦、凄凉的现实世界。这个悲伤的结尾与整个故事的衔接并不十分流畅,但也并未给影片之前出色的表现减分。

  多兰一向为人所称道的视觉呈现能力,在《妈咪》中也没有令人失望:从优雅的慢镜头、出彩的服装,到由鲜红色和暖金色包裹的室内布景。不过这一次,多兰和摄影师安德烈-杜尔班大胆地选择了1:1的正方形画面,刚开始这种狭隘的格局会让观众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然而之后镜头呈现的特写和几何图案。会慢慢让观众发现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的迷人之处。毫无征兆地,画面在影片中两场关于希望和乐观的戏上变宽,绝妙地隐喻了拓展有限视野的人物,这让现场掌声一片,而在戛纳,影片还未结束前得到掌声,这实属罕见。

  多兰另一个标志性的特点是对歌曲的选择,《妈咪》延续了这一“金曲拼贴”的做法,影片中出现的所有歌曲均来自史蒂夫已故父亲的一张精选CD,Lana Del Rey、Dido和Beck这些当红音乐人的作品都被收入其中。而天后席琳-迪翁(Celine Dion)的“戏份”最重,影片中迪安大喊道:“她是我们的国民歌后!”

  多兰也许读过加拿大音乐评论人卡尔-威尔逊的那本《让我们谈谈爱:品味终结之旅》,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迪翁遭到的“不够平民”的指责进行了辩护。如果他没读过这本书,那他应该拿来读读。因为《妈咪》和这本书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来自魁北克法语区劳动阶级的原始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一次欢呼。毫无疑问,这是多兰迄今为止最温暖、最贴近人性、自恋成分最少的一部作品。




来源/《好莱坞报道者》

 2 ) 你永远不必怀疑“妈咪”

记得当时刚看完Mommy还是比较平静,合上电脑就去洗澡了,抹洗发膏的时候一些剧情细节开始往脑海里回钻,想到Steve对着电话留言说:“我难过自己给你带去了那么多的伤害,你值得一个更好的孩子而不是我这样的白痴。” 镜头下他金色的睫毛不停在颤抖。然后就莫名其妙想哭,蹲在浴室地上满脸泡沫混着洗澡水和眼泪,电影最后一幕当他挣开束缚冲向死亡,我宁愿去相信这是选择了自由,就像那段惊艳了众人的展屏,Steven怒吼着:“I am free!” 电影的最开始,出租车里Steven躺在Diane腿上,被妈妈揉着头发补个小觉,或者像那个撩起头盔的金发少年一样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玩曲棍球,这才像一个十五岁少年该有的生活状态。可眼前这是个说话大声到炸耳,问妈妈要烟抽,朝老奶奶做下流手势,不用粗鄙字眼好像就不能够组织语言的问题男孩,他还患有ADHD,容易情绪失控,甚至是暴力伤害。当他凶神恶煞地朝你吐口水,或者将拳头往Diane身上揍的时候,作为观众只能捂眼心想真是造孽,能摊上这么个恶魔也不知道是上辈子得罪了哪路神仙。 就在Steven的调戏被Kyla愤怒反击之后,他居然吓到尿了裤子,缩在一边像个可怜不知所措的小狗般瑟瑟发抖,那一刻作为局外人的观众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也就只是个孩子而已,剥去顽劣成性这层外衣,或者是保护壳吧,他也许比普通孩子还要脆弱,更为敏感。 Steven跟妈妈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到处嚷嚷要找到爸爸的相片,在镜子前套起爸爸的皮夹克,翻到那张爸爸自己制作的满是快乐回忆的CD,Diane被炒了鱿鱼后,他用爸爸的话安慰她; “Grab the future by the balls, fuck the past, in the ass.” Steven帮妈妈擦掉眼泪,告诉她,他们两就像个Team,他会控制自己的毛病然后好好照顾她,保护她。 绿洲的《迷墙》没人不耳熟能详,振奋人心的背景音乐下Diane开始了家政工作,Kyla帮Steven复习功课也很顺利,歌词大声唱着:”Because maybe , you’re gonna be the one that saves me…” 屏幕从1:1扯开成了4:3,我们的视野宽阔了,Steven大声吼着他自由了,Diane和Kyla笑的灿烂,似乎大家都真的得到了拯救。 从Diane拿到诉讼传票开始,画幅缩回1:1,刚刚出现曙光的生活再次陷入一堆麻烦里。片里的服装造型是多兰亲手打理的,Diane的喇叭裤、超短裙和高度夸张的高跟鞋,伴着脸上的浓妆,这品味实在不算高级,她举止也轻佻,总之没有一处符合世俗眼中的三好妈妈,但多兰向我们展示了她是位多么勇敢的女人,不惜代价保护儿子的母亲。 酒吧里的失控,还有那个越雷池的吻,超市里Kyla安慰Steven说Diane不会抛弃他的,他一脸无所谓表示完全不在乎转头却割了自己的手腕,他那么害怕不再被爱。 手腕鲜血直流他却只是问妈妈,我们依然爱着彼此,对不对? Diane回答他,那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了。 但她绝望了,认为送他离开也许才是拯救他的唯一办法。片中的那段蒙太奇感人至深,那是一个母亲最美好的梦,上学然后工作,结婚生子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永远幸福的生活着。这么简单的梦却像这蒙太奇的画面一样朦胧缥缈。 Diane对Steven说一个母亲不会某一天醒过来然后不再爱自己的儿子了,母亲的爱只会日复一日有增无减,孩子才会随着成长而爱意慢慢减退,Because life works that way。 现在我生活在一个离家遥远的城市,我也问自己为什么总想去更大更远的地方见更多的人,生活的意义到底在什么地方,常常在茫茫人海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但至少有一点是清晰的,我知道不论今后三更半夜会在哪个陌生的城市醒来,不论有多么孤独,会碰上多少麻烦,也不必感到绝望,因为有个人会始终爱我,即便这世界再操蛋我也永远有路可退,有个家可以回去。所以想告诉Diane其实不是这样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会逐步减少对妈妈的依赖,减弱的是需要感而不是爱,孩子对母亲的爱从来不会减少,永远不会。 如果有一天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知道TA会一天天长大,注定一点点离我远去, Because life works that way,但我想我不会太难过,因为明白TA也一样不会停止爱我,唯一改变的是我们相爱的方式。我希望自己能竭尽能力做一个好妈妈,像Diane和我的妈妈一样勇敢,我希望我的存在能像一盏属于TA的烛灯,TA永远不必感到孤独和绝望,因为妈妈哪里都不会去,妈妈会永远在这里,永远爱你。

 3 ) 多兰的母亲情节

多兰和他镜头中的少年一样是个爱啃指甲的“妈咪男孩”。论及多兰迄今为止的五部长片里最重要的共同元素,必然是母亲的角色。
他19岁导演的第一部长片《我杀了我的妈妈》道尽主角,也就是半个自己在成长历程中对母亲的怨怼,并狠狠地起了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片名,让法语媒体在一面赞赏他的同时称他为“糟糕的孩子”(enfant terrible)。《双面劳伦斯》里劳伦斯的母亲是他受尽委屈后最终哭诉依靠的对象。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多兰在这部电影里安插了罕见的父亲形象,却也只是一个没有自理能力只会阻挠母子之爱的服务性角色。并未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而只拿了自己憎恶的酷儿棕榈忿忿而归后,多兰将舞台剧《汤姆的农场旅行》搬上银幕。在神秘而湿热的死亡、虐恋和湿漉漉的新生小牛的气息的交织中,多兰仍用重笔墨描写了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坚强的母亲的角色,游刃有余地构建出他擅长的三角人物关系。但至此,即便劳伦斯在收留他的陌生人家里接完母亲的电话后哭得歇斯底里并将别人的电话摔得粉碎,多兰的母亲情节仍没有得到恣情的展现。他给金牌搭档安妮•杜尔瓦勒戴上了Mommy字样的项链,让阳台上朝劳伦斯微笑的少年罹患注意缺陷障碍,终于汪洋恣肆地诠释了这个令他痴迷的主题。
《妈咪》中的母爱应是专享的、独有的、排他的,以至于在这个单亲家庭中出现一个会对母亲说出One Direction的歌词“你美是因为你意识不到自己美”的俊朗、正派的邻居律师的角色能彻底打乱史蒂夫所理解的亲子平衡关系。史蒂夫在卡拉OK里站在台上为母亲慎重而拘谨地唱了首安德烈•波切利的《Vivo Per Lei》(为她而活),无论与酒吧格局还是角色形象都格格不入,给始终保持高强度的影像一个降调,而背对他的母亲与邻居大叔的欢声笑语则让他体内的暴力挣断锁链。母亲在史蒂夫年少的生命中的存在是对他的人格最有影响力,对他的举止起决定性作用的元素,是他异于同龄少年的生活的重心。多兰刻画了这样一对社会边缘的母子,便能将这种互相依存的亲子关系,以及儿子对母亲的依恋进行最大化、极致化、戏剧化。
这种对母亲极致的依恋首先表现在言语上。或许多兰把魁北克法语里所有的脏话都丢到了《妈咪》的剧本里,以至拿着两斤重的钥匙串的衣着俗气的狄安娜在办公室偷笑对讲机另一头的保安可以借史蒂夫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史蒂夫被出租车司机、超市收银员、邻居大叔警告不要用这种言语跟母亲说话,但在他的家庭环境下,换句话说,在二人的亲子关系中,史蒂夫学会了用脏话表达亲密与爱意。除此之外,这种迷恋还表现在肢体动作上。史蒂夫在起居室与母亲大吵将母亲掐住脖子按在墙上,狄安娜自卫反击后喘着气抱歉地说妈妈不想伤害你,但你让我窒息,窒息一词和这一系列动作的隐喻可以在患失语症的凯拉将史蒂夫按在地板上的一场戏,狄安娜面对被电击的儿子撕心裂肺的矛盾的哭喊,以及影片前后母子二人有关爱的直白对话中找到呼应。同母亲一起跳舞时,史蒂夫将双手伸到母亲的胸上,但旋即被母亲打落,多兰丝毫没有制造尴尬气氛;在光线暗红的卧室里,史蒂夫深情地问母亲还爱自己吗,之后吻上了她的唇,而多兰安排的下一场戏便是超市里狄安娜板着脸说“史蒂夫你不要乱拿东西”,让狄安娜回到绝对的母亲角色。这种仅存于亲情中的迷恋强化、极致到了一定的程度便会触及“玻璃天花板”,这层微妙的界限即伦常,但可见多兰并没有轻易跨越,在红线边缘饱含深情地游走着,并将这点蕴藉地表现在电影海报中史蒂夫的一只手上。
多兰深爱自己的家乡魁北克。在《妈咪》中,狄安娜被讥问会不会讲法语,她说自己会讲,但不是法国的法语。多兰坚持在自己的所有电影中让演员讲纯正地道的魁北克法语,即使是以法语为母语的法国观众也无法听懂来自美丽的加拿大的迷人口音,这便导致了《妈咪》在法国上映时全片的法语对白从头到尾均注以法语字幕,不知所措的影院一律为电影标上VO(原声无字幕)字样。除此之外,《双面劳伦斯》里近片尾的酒吧一场戏里的背景音乐是魁北克歌后席琳•迪翁的跨国名曲《Pour Que Tu M’aimes Encore》;《妈咪》里史蒂夫一场重要的展现他和母亲均引以为豪的舞姿与新的平衡三角人物关系的戏也由席琳•迪翁的《On Ne Change Pas》作伴奏,史蒂夫还大声说“她是我们的国宝”。在《费加罗女士》的采访中被问及是否有意愿让席琳•迪翁演戏,多兰立刻连用三个形容词来赞美她以示倾慕之情。
2014年十月初的法国《解放报》破天荒地将眉头微蹙的《妈咪》作者放在报纸头版,题为《多兰,大规模诱惑性武器》。这部在戛纳赢得如雷掌声,受到全法观众交口称赞的电影在北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名利场》等众多媒体将它列入2014年度最佳电影之列。同《双面劳伦斯》一样,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由导演操刀剪辑,一场戏乃至一个低位浅景深镜头都舍不得丢弃的多兰还是让影片超出了它应有的长度。多兰在《汤姆的农场旅行》里大失水准的配乐到了《妈咪》又重回高水平,在第二次将银幕拉宽时配的鲁多维科•伊诺第的极具侵略性的弦乐将情绪推上巅峰,用以渲染玫瑰色的苦乐参半的幻想婚礼气氛,但同片头几近全曲长度的《White Flag》一样给观众并非配乐而是“用影像配音乐”的感觉。他在大量听古典音乐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歌曲的同时,和当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也深受21世纪流行音乐的影响。《妈咪》中频现的超市场景和史蒂夫与手推车共舞的戏让人不可自抑地联想到由Melina Matsoukas执导的蕾哈娜的《We Found Love》的音乐录影带,令人震惊的还有影片最后响起的拉娜德雷。
拍够了母亲的题材,受《钢琴课》影响至深的多兰从简•坎皮恩手里接过评委会大奖后,立志仍要孜孜不倦地用摄像机关注那些坚强而睿智的女性。同朴赞郁和奉俊昊一样,野心勃勃的多兰开始开辟英语电影市场,并成功请到凯西•贝茨作为角色第一人选来饰演下一部群星闪耀的长片里的母亲,对媒体讲自己因此而“兴奋到痉挛”。 21岁时的多兰在采访中自白:“我要是不拍电影就会自杀……我的电影不是插入语,它们就是我的生命”。这位经得起褒奖的年轻导演的电影生涯充满无数可能性,最让人期待的还是他骨子里躁动的音乐录影带导演的角色能在往后的作品中被他更加成熟的电影语言牢牢压制住。

 4 ) 这鬼才导演的R级杰作,一出就惊艳了影坛

青春是美好的,有着穿过乌云被阳光包裹的希望。可阳光终究匮乏,有些人的青春中恒常不变的,是被阴影笼罩着的残酷现实。

讨论残酷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英国有《去他妈的世界》,韩国有《巨人》和《人间课堂》,美国有《大象》,日本有《坏孩子的天空》,法国有《四百击》,中国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以及,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独具个人特色的真挚之作《妈咪》。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

妈咪

Mommy

导演: 泽维尔·多兰 编剧: 泽维尔·多兰 主演: 安娜·多尔瓦尔 / 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 苏珊娜·克莱蒙 / 帕特里克·华德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4-05-22(戛纳电影节) / 2014-10-08(法国) 片长: 139分钟 又名: 亲爱妈咪(台) / 慈母多恶儿(港)

16岁写下剧本,18岁时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斩获戛纳电影节三大奖项。

26岁成为该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年轻的评审团成员。

他就是“戛纳亲儿子”——泽维尔·多兰。

多兰本人和他的电影的都给人一种忧郁的文青气质:

悠扬的慢镜头、痛苦的情绪、缓慢的节奏、人物之间的长对话、艺术性强烈的色彩与构图等等,颇有王家卫的电影的感觉。

《妈咪》是他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故事讲述一位单亲妈妈和患有多动症的儿子史蒂夫之间的故事。

1、相爱相杀的母子

故事开头,单亲母亲戴安到拘留中心把儿子史蒂夫接走。

她的儿子和三个伙伴在咖啡馆纵火,导致一个孩子烧伤住院。

工作人员告诉她,这次保释这是给史蒂夫的最后一次机会,政府将颁布新法律, 如果父母无法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负责,则需把孩子送回拘留中心。

母亲戴安告诉工作人员:“我绝不会把我的儿子送回去”“我知道你们的伎俩。”

母亲没有学历,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社保。

她的所有缺点都被史蒂夫继承了——心情好时像天使,心情不好时疯狂又暴力,极端时处事和魔鬼无异,孤独时又脆弱如孩童。

这对母子的人物色彩都非常强烈,两人的相处模式也是相爱相杀。

听到儿子心碎地说:“我连垃圾都不是” ,母亲安慰他:“你当然不是垃圾,当然不是,你是一个王子啊,亲爱的。”。看到儿子被律师扇了耳光,母亲也会以眼还眼替儿子出头。

她爱他,但这爱是糟糕的爱。

受母亲影响,史蒂夫患有多动症,满口脏话,举止粗俗而有趣。他热爱音乐,有些无赖,却也不失天真稚气。

听到母亲被司机辱骂,儿子会狂怒暴走;看到母亲哭得像个小女孩,他会给她擦眼泪,承诺她:“我要照顾你,我要保护你。”,眼神是清澈见底的温柔。

他对母亲有着极深的爱与依恋。

然而每当出现矛盾冲突时,两人第一时间都会唇枪舌剑,互相伤害。

史蒂夫把不知来历的项链送给母亲,满心欢喜得到的却是母亲的怒斥,气急败坏之际被母亲误伤。

这种极其复杂矛盾的真挚情感来自多兰的亲身经历,再加上演员舒适自然的表演方式,让观众联想到自己家庭中交流的壁垒与隔阂。

暴戾、边缘的主角,审美趣味下是一个严肃的议题——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缺失。

十岁的时候,史蒂夫的父亲去世,欠下的债款让母子二人的生活捉襟见肘,母亲没有教他怎样才能排解内心的痛苦,史蒂夫经常做出一些暴力行为,不得不被送到少管所。

他需要被认可和长大,需要自由,需要学习,他需要有人来指引他去了解世界的复杂性。而这些,他的母亲给不了他。

2、拨云见日的情绪炸弹

困顿之际,新来的女邻居凯拉好心为史蒂夫包扎伤口。

萍水相逢,却颇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患有失语症的女邻居便以家教的身份进入了母子二人的生活。

三人由此产生了奇妙的平衡,他们从各自生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意外地释放自我,依偎着彼此的温暖。

于是,全片最惊艳的一幕出现了——

电影画幅的改变像是一个情绪炸弹,窄得仅能容下一人的画面变得广阔,让人激动得起鸡皮疙瘩,引得戛纳全场欢呼。

那一刻,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让人长舒一口气。

风一般的熊孩子,肆无忌惮地勇敢做自己。

他想要维持眼前的美好生活,一笔一画认真写作业,努力申请朱莉娅音乐学院,亲手编了手链给辅导自己功课的女邻居,笨拙地为自己做的蠢事道歉。

3、保护膜变成荆棘

但短暂的欢愉后仍是无穷尽的问题。

眼前有绚烂的梦,梦里有重复的人。在戴拉的幻想里,史蒂夫有着辉煌的未来,完成着自己的成长,迈入婚姻的殿堂,过上成功的人生。配乐蓬勃肆意,却让人潸然泪下。

多兰随时可以让你陷进失望,同时又给你希望,然后把你推进绝望中。

无论是具像化角色的内心世界,还是展示角色之间的关系,灯光强调了这些角色强烈的情绪。

《妈咪》的用光着色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联想到青春美剧《亢奋》。但它的颜色并不像彩虹般缺乏体系感,多数情况下是使用三原色红黄蓝。

再配合画幅被拉开的神来之笔,慢镜头的运动,以及喷薄流动的配乐,创造出本片独特的视听效果。

回到故事中,儿子的极端行为再三再四,因在咖啡馆纵火的罪行而将被起诉。

我们在变好,世界却觉得我们在沉沦。

事情已经超出控制,生活压得她苟延残喘,戴安别无选择,她做了自己当初最不愿做的事——把史蒂夫送回拘留中心。

“你他妈的把我当作垃圾丢在这里!你让我恶心。”,“你想让他们电死我!”

从歇斯底里的愤怒到躺在地上的痛喊乞求,史蒂夫觉得自己被母亲再次抛弃。

现实催促他成长,疼痛只有自己去消化。

本该是治疗他们的人,却成了把他逼向绝路的帮手。

本该是保护膜,却成了束缚伤害的荆棘。

拘留中心里,这个满身伤痕的少年,此时难得一见的安静。

母亲没接电话,史蒂夫对着话筒留言:“我真的太他妈难过了,因为你值得更好的儿子,而不是我这样该死的垃圾。”

他不是自己了,母亲不再爱她了,这和地狱有何两样。

不论是《伯德小姐》、《四百击》、《潜水艇》,还是本片,剧中主人公都渴望“出逃”,可拒绝成长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最终,少年带着狂喜奔向自由,逃离疯人院,画面戛然而止。

耳边回响着他的那句:“尽管疼痛,我依然爱你”

*本文作者:Pei

 5 ) FIFF26丨DAY8《妈咪》:肆意的青春不管怎样被禁锢都会溢出磅礴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妈咪》,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多兰的音乐品味一如既往地好,慢镜、MV式的影像语言等个人标签也都还在,但这一次这些元素都没有过度消费的迹象,确实是他目前为止最佳作。

麦麦

很喜欢这部电影对情感表达的演绎,很能引起共鸣。镜头语言也很棒,屏幕拉开的设计真的好棒,那一刻我真的有视觉与情绪的共振。

George

虽然浮夸但是很真诚的电影 倒数第二场两女主对峙拍的真好

Pincent

因为有物理和心理上的监禁,才得以短暂呼吸和释放情感。属于多兰在情绪描写和人物塑造上的一次强大的发挥,配乐插曲里的“故障音效”也是亮点。

一桶猫

1:1画幅、神经质的人物关系、MV风、通俗音乐、咆哮 — 这就是多兰美学

Joeyside

还好我不是多兰,不然我妈一定打死我,但话又说回来,我妈如果看了这部电影,说不定他会想认多兰作儿子

子夜无人

对多兰的态度永远矛盾,一边希望他可以保留青春期叙事的小情绪、与世界不妥协的自传体,但另一边又希望他可以在技术上把所有私货处理得更加娴熟,或许这两者之间本就是矛盾的。就好像在本片中,情感动力甚至比《我杀了我妈妈》更加真诚,但他却是在用一种被驯化后的状态来呈现那个与世界放肆作对的男孩,其实也就等同于,是走到今天已经声名鹊起但有了更多包袱加身的他,在审视当时那个一无所有、却对着空气都能不管不顾尽情挥霍的自己。

Run Erika Run

将画幅的变化融入电影的叙事中确实很有创意,1:1的画幅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身上,母亲的焦虑矛盾、儿子的多动暴躁、邻居的语言障碍尽收眼底,尽管各有各的难处,他们仍然努力互相去爱、去拯救对方。两个MV式的蒙太奇段落拍得非常炫酷,男主用手扒开画幅的设计很独特,片中母子互相对峙、互相表达爱的段落有很多打动人心的地方。建议中小学班会课放泽维尔多兰的《妈咪》,别再放《妈妈再爱我一次》了。

约克纳帕塔法

情绪像大海。

我略知她一二

肆意的青春不管怎样被禁锢都会溢出磅礴。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一个少年导演的母婴情怀

影片的整体感受

第一幅画面是条男孩的裤衩,第一句台词是母亲口里的“操”。虽然开篇镜头虚入的画面给人感觉很柔和,但是真正想要表达的态度却是粗暴直接,这就是哈维尔·多兰——这个被称为天才的90后导演给我的第一印象。我自然对这个比我还年轻的导演没什么了解,媒体评价说,这是多兰迄今为止最温暖、最贴近人性、自恋成分最少的一部作品。但光听他第一部长篇作品的名字——《我杀了我妈妈》这个片名就足以惊撼,而通过《妈咪》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是一个少年对母亲1:1的依恋和崇敬,完全不见那些不成熟的自恋。

这里所说的少年和母亲的关系,绝不仅仅关于电影里的母女两主角之间的关系,而是多兰对于角色母亲与原型母亲的双份感恩。

这部电影里没有贤母,也没有孝子,有的只是真实的母子感情。如果这一对在社会体系里不讨好的问题母子出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绝不会愿意与他们交朋友做邻居,但这不妨碍我对多兰电影里所表现的这对母子关系做分析。一方面有其作为一部温情电影本身的艺术魅力,同样也是为了给更多的母亲和孩子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分析。即便大部分关系看似和谐的家庭,其实也都存在着家庭成员沟通方面的隔阂;而即便那些看似不幸的家庭,其实也有他们之中不可言表的美好感情。


问题少年和擦屁股的妈妈,但爱,是不受影响的。


不要问我人格障碍群体为什么会做出违背社会秩序常理和道德伦理的事情。我只能说他们的生存法则比起普通人来说,更加源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靠外部知识和规则所能约束的
,所以我们只能在他们的行为背后推测原因,最多也只能在他们的情绪产生波动时予以保护,却无法预测和控制在情感爆发后他们会突然做出的事情。

人格障碍的人,自体范围都很小,有时甚至连自己的体会和感觉也理不顺,所以才会寻求逃避,甚至爆发。比如电影里的史蒂夫的设定是多动症,伴有易暴怒、强烈自我中心等不良症状。他当然不是精神病人,只是他的这些人格缺陷让他无法适应社会,无法与陌生人正常沟通并建立关系。

孩子的人格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天生的大脑问题或染色体遗传,这个属于神经生理方面造成的先天性的发展障碍,是医学范畴;另一方面是后天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孩子在幼小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或教导而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行为模式,或者在看待事物和感受能力上缺乏全面性,这是心理学范畴。

影片里没有提过史蒂夫有何先天性的疾患,所以我们推测他的人格缺陷完全受成长经历所影响。回过头分析,母亲当着孩子面抽烟喝酒,对孩子的态度在宠爱与谩骂的矛盾中挣扎,自然会造成孩子暴躁且易激惹的性格。

虽然这些性格上的缺陷让其他普通人反感,但史蒂夫对于母亲狄安娜和“老师”凯拉的感情却是纯真朴实的。可以通过影片看出史蒂夫对于母亲的依恋是偏执的,甚至是极致的。前文说到了原型母亲与角色母亲,狄安娜自然是原型母亲,而凯拉扮演的就是史蒂夫心中的角色母亲。

角色母亲不同于原型母亲的就是她需要满足孩子的一切幻想,作为一个孩子来充分接受母亲这一角色所无所不能的应该付出的一切东西,比如养护、教育,甚至还是最初的性幻想对象。凯拉能够以“第三者”身份走进这个家庭就是因为她满足了狄安娜在史蒂夫心中不能扮演的角色母亲的角色,为他提供了足够的鼓励教育,填补了狄安娜所欠缺的爱的能力。

观众可以看到,在凯拉进入到这个家庭中后,之前的母子冲突矛盾明显减弱,史蒂夫虽然仍旧任性多动,但也能静下心来投入学习,狄安娜也能安稳于家政工作,为儿子提供稳定物质保障,甚至一度在电影里出现她幻想儿子顺利毕业并结婚的幸福场景······

但真实情况是,除了母亲,孩子无法与其他人正常交流,孩子在原型母亲和角色母亲的过份保护下持续着婴儿状态。他忍受不了母亲被其他男人占据和欺骗,即便最后自己被母亲欺骗到治疗中心。在失去冷静的一顿谩骂之后,他还是想要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此他也应该懂得了成长的重要性,他看到的不是黑暗,而是奔向墙外的光明,结尾这场戏的镜头意义再明显不过了。

影片从头到尾看来,狄安娜作为妈妈终究是不及格的。这怪不得谁,这就是生活,因为自己的生活与境遇,加上自身成长的问题矛盾。一开始就没有好牌(健康的家庭的资源与环境),也没有好的牌技(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水平),所以牌越打越乱,养大的儿子出现了许多的人格问题。可即便儿子缺陷再多,自己的能力再怎么有限,她也做到了对儿子的付出,对于她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爱自己孩子还擅长的了,这种爱的能量不需要转换和学习,是作为母亲的本能——是原型母亲必备的能量。可惜的是狄安娜没有表达爱的能力,一个自身私生活泛滥、工作不稳定的单身母亲——这也是她的原型形象。即她拥有足够爱的能量却没有转换成最好的爱的形式以呈现。

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当,当影片开始时,史蒂夫就已经犯下罪行了。一路的逃避并不能掩盖过去的错误,而因为自己儿子的错误所造成的他人损失,她也必须承受。而影片,也就是从这段时间的经历来刻画母亲的成长。

其实这部电影的精髓也就在于一个母亲为补救儿子所进行的自我成长。孩子的问题都来自于父母,这种说法可能太绝对,但孩子的人格养成却绝对受到原生家庭的极大影响,所以狄安娜自己都不相信史蒂夫能够买回一条金项链。人格雏形本来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趋于稳定了,之后的个人成长更多是一种自我补充或修复。

电影里,史蒂夫已经十几岁了,过去的这么多年,母亲没有教育好孩子是因为什么,也已经没有再去过多追究的必要,关键要看当下如何应对以弥补过失。一开始,狄安娜带着史蒂夫到处躲避,以为回避就能摆脱事实上的官司,就像以为逃避人群就能避免史蒂夫再次在人群中失控而痛苦一样。

她深爱着儿子的同时也饱受儿子随时会爆发的暴力袭击,她不是那种强大的女人,能够承受起一切不幸,还能凭一己之力将一个问题少年抚养成为一世精英。她,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没有良好生活习惯,没有健全生活保障的庸俗妇人,她身上唯一可敬可爱的地方也许只有直率和简单,而这样的角色设定,也许更加贴合真实生活和观众的真实心态。

如同一切的的美好源于生机的人性,一切的不幸也都源于该死的人性。狄安娜的人性本能,散发得尤为原始,所以儿子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肆无忌惮。也正是这些原始的欲望让这对母子难以分离。

当她以为找到了凯拉这样的帮手也许能够让自己今后的生活变得顺利时,其实结果是谁也不能帮助她。凯拉不能,律师酒鬼不能,当然,那个一直没有足够成长成熟的孩子更加不能带给她稳定的生活。

至少,母亲最后没有逃避问题,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凯拉最后说她不想放弃自己的家庭,其实狄安娜又何曾放弃过史蒂夫?她一直抱有希望。

接受分离与接受帮助一样,都要从互相尊重开始,要通过承受拒绝和分离所带来的痛苦来学习。孩子要学会尊重母亲的割离,凯拉要学会尊重真实母子间的关系,母亲也要学会尊重社会对于犯罪的惩罚和对人格障碍患者的医治。

······

影片最天才的一场设计来自儿子对母亲的激吻,这一幕瞬间达到点燃观众情绪高潮的目的。而反过来,无论多害怕分离,孩子始终要经历与母亲的第二次分离。分离,不代表不爱了。

能拍出这样一部佳作,也正是多兰用他自己的成长来表达生活中每一个孩子对于母亲艰辛哺育我们的感恩之情。

情感驱动着成长,而成长,就是对于关心你的人最好的回报。所以,想要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父母,你们自己的成长也不能停止脚步。而作为孩子,能够顺利告别母婴情怀(或恋父情节),才是让父母感到最放心的生活状态。

 

 短评

温馨感人

8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歇斯底里的主角,活力叛逆的行为,传记色彩的故事,还有各种廉价的MV作风,艳丽高饱和的色彩,正方形的画面比例更是将观众的注意力死死的抓到表演上,不管你喜不喜欢泽维尔·多兰的这些辨识度很高的手法,你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不过靠配乐和表演狂煽是不是有点犯规?★★★★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虽然母子部分跟处女作如出一辙,但已经很刻意压低了配乐和慢镜比重了(好吧,还是有若干段MV……)。“扒开银幕”的点实在太燃了,现场媒体先是集体一愣,继而玩命鼓掌。

12分钟前
  • K
  • 推荐

导演长成这样,谁还能客观的看电影?

14分钟前
  • 海洋之 婧
  • 力荐

影片里设计了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未来。

15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今年似乎流行技巧流啊,鸟人和这部都在玩镜头,虽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开屏的想象力还是很惊艳

16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多兰这次走出了LGBT题材,却没能在情感上有突破,人物的关系仍旧是神经质的单线条,MV风、通俗音乐、咆哮,其实这些都还行,但问题是,太直白了。情绪还在酝酿的时候,他已等不及把人脸、画面撕开给你看;演员都还不错,作为马景涛的传人,他们演技更上一层楼…

17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文青们看到1:1的画幅是不是就已经高潮了。

21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画幅参与叙事,一比一与特写造成强烈的压迫感。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导演真的是天才吧!

27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推荐

#SIFF 其实分还可以高一点,但我实在看不惯多兰无处不在的优越感和一分钟都停不下来的炫技。毕竟他叙事和人物刻画还相对弱,主题也很单一,到底年轻经历不够脚底不扎实分分钟要飞起来。撕开画幅不太酷,但画幅缩回来超酷。音乐用得太过了非常烦。无意义的逆光慢镜都省省吧大家都不是三岁小孩了。

32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第一次看这九零后天才的电影,很是惊讶,尤其在大银幕上,看着主人公在Oasis的wonderwall中,将1:1的画幅扯开成4:3,非常爽。

34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伟大的妈妈 母子之间的情感爆发强烈 但影片有点压抑 扣一分

39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1比1的画幅强迫观众把注意力锁在角色的眼睛上去感受他们;由窄变宽的画幅则是情感的彻底绽放,触摸从未存在过的未来,是神来之笔。五部电影,这是最成熟最饱满的多兰,但也同时保留了他摄剪音上一贯的炫目以及自豪。为多兰的成长感到骄傲。母亲会越来越爱她的儿子,但儿子对母亲的爱只会越来越少…吗?

40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多兰的优点和缺点都这么的明显,电影除了沉浸在音乐中和马景涛似的对话外就寥寥无几,不过这两点他做得还可以.

42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多兰的一个自我突破,超越之前的所有电影。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多兰氏的火爆嘶吼和温情的MV仍存,但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

4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比他之前的电影都要好,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激情大胆活力十足的自由创作,在绿洲经典Wonderwall的音乐中扒开银幕改变画幅惊艳整个戛纳,两个女主的表演非常棒。实在太喜欢母亲的想像段落了,第二次打开画幅犹如一个情绪炸弹在眼前爆炸。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虽然很作,一群bitches的MV狂欢片,但是应该是多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安妮·杜尔瓦勒延续了一贯出色的表演。略有超现实的色彩和基于土了吧唧的魁北克口音“改良”的怪味法语口音共同塑造了近未来世界的感觉。

4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这部电影的成功是花了不够成功的前四部作代价的。终于明白多兰的too much风格不是有错,而是以他的年龄阅历只有“笨鸟先飞”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平衡点。瞬间黑转粉。最喜欢母亲背对镜头那段爆发。结尾Born to die出来真的触到我的点了。(求资源的请冷静好吗戛纳刚世界首映怎么可能有下载。。)

51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比前作明显成熟 可圈可点 尤其想给邻居女人额头上爆青筋的演技和Mum喇叭裤上闪瞎双眼的土豪金片大加分 只是一些噪点无法直视 不得不吐槽 慢镜头配Billboard排行榜金曲串烧 仰天凝望对齐45度角 还有把飙脏字当笑料等等 且恕我对不看电影就给5星的Dolan脑残粉们亦理解不能

56分钟前
  • ダイナマイ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