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HD中字

主演:尼克·罗宾森,亚历山德拉·希普,吉米·辛普森,杰森·克拉克,保罗·布特,达里尔·布里特-吉布森,丹尼尔·戴维·斯图尔特,亚历珊德拉‧瑞秋·拉贝,肯尼斯·米勒,凯蒂·阿赛尔顿,David DeLao,贝丝·贝利,Mark Sivertsen,Jennifer Yun,威尔·罗普,梅格·史密斯,崔维斯·汉默,保罗·沃尔特·豪泽,麦克·米勒,罗莉凯恩,Phil Burke,赛丽·罗杰斯,罗德里戈·罗哈斯,斯科特·武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丝绸之路 剧照 NO.1丝绸之路 剧照 NO.2丝绸之路 剧照 NO.3丝绸之路 剧照 NO.4丝绸之路 剧照 NO.5丝绸之路 剧照 NO.6丝绸之路 剧照 NO.13丝绸之路 剧照 NO.14丝绸之路 剧照 NO.15丝绸之路 剧照 NO.16丝绸之路 剧照 NO.17丝绸之路 剧照 NO.18丝绸之路 剧照 NO.19丝绸之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10年限量的silk road

 还记得十多年前无线曾播放过的纪录片《丝绸之路》吗?这套极富价值的片集除了镜头珍贵外,配乐亦极之动听,令更多人认识喜多郎的音乐。

 当年为了隆重其事,特别制作过一套珍藏纪念版DVD,全球限量180套。每套珍藏版DVD套装以古朴木盒盛载,并附有独立编号,每套包括真皮制丝绸之路索袋、地图和明信片,欣赏之余亦具收藏价值。其实这个伟大的历史遗址,今时今日已经有很多改变,而特辑内介绍的数个地点更已经关闭,故此单看影象都已经值回票价。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陆路通输的主要路线,除促进东、西商业繁荣外,在民族、宗教及文化交流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未曾亲身去过的朋友都应该从荧光幕中欣赏。

 2 ) 西风残照-《丝绸之路》

   读诗词时候最喜欢李青莲开篇那一句平林漠漠,然后便是再下一首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金辉向晚,乱石萧瑟,总让人平添怀古沧桑。沙漠的金黄亦是如此,看到《丝绸之路》的封面,就像每一次各种旅游地理杂志沙漠专辑拿封面来蛊惑我的一样,思绪立刻从张骞通塞,玄奘西行,一直飞到楼兰古城,祁连白雪,每每就是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

    不得不说NHK在纪录片,尤其是东方纪录片一隅有着得天独厚的视角和优势,带着跳脱审视近亲的眼光,使得西方世界那发现惊奇的东方纪录方式和泱泱中华的如数家珍纪录方式均消匿不见。先是看了甫出热卖的新丝绸之路,觉得不过瘾,奈何网上找不到任何清晰的旧片源,在一眼看见令人魂牵梦萦的滚滚黄沙封面之后,就冲着NHK的名号,就买下来了。彼时又搜罗到《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和《再说长江》《再说运河》,均为名噪一时的炒作之选。二十年前的人做学问拍片固然严谨,却跳不脱政治纲要,二十年后的人做学问拍片固然新潮,却再也没有那种学术深度气息。CCTV和NHK合拍的《新丝绸之路》亦是如此,虽然试图努力复现当年旧丝绸之路怀想考证的风华,终究是缺憾了些什么,于是这部旧片如同湮灭在黄沙里的石堆一样,几成绝响。

    所有的西域故事,都起于长安,这座只能在梦里追忆的奢华之城,带着一个民族最自豪强大的雍容,气度不凡地挥洒至漫漫西域。众胡来朝其实是众多民族对民族强盛文化昌明的渴望,如同积弱挨打的中国在一百年前欧洲日本美国试了个遍一样的道理,这与如今的民族主义只要后退不要前进有着天渊之别。然后冷兵器时代舒缓的驼铃,险恶的狂沙,曼妙的女子,好像是西游记里一路阻挠唐僧前行的诱惑,隔绝了科技的力量,幻生出无数的遐想,和灿烂文明。这时所有的诗书史料和想象都被积极调动,我们的心绪编织出豪情万丈的史诗,就如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放牛娃眼里不值一提,甚至不如衰草还能让牛羊果腹,而这堆石头总是让文人骚客感概万千。

    NHK的称道之处,最集中于态度和音乐两处。态度存在于那种对文化的向往和体会中,考证是要证据的,但是纪录不只是那几块石头几片残帛几根断骨,还有在人心底对这种文化的喜爱遐想和沉思。为什么每每狂风吹乱了发丝,立于苍茫荒漠之上,我们的心多半会起复杂的五味呢?想起太多过往,涌起太多对人生对世界的哲思。这种反思的态度NHK的作品做的很好,而国人的作品则很少见,西方的作品更不是一个文化体系。我想起同是NHK摄录的《中国铁道大纪行》,关口志宏行到中朝边境的时候,随意拜访了一位高寿的农村老大爷,老大爷抽着旱烟语焉不详地说着亲身经历的关东军时候的事情,然后低低说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中国的也好,日本的也好,大家都很悲惨。NHK的镜头随后给了沉默地抽烟的老人,给了屋外略微凄凉的荒野,给了思索的静谧。这样的留白,让电视前电视里的人都陷入了沉思。无论过多少岁月,历史赋予我们的都太厚重,厚重到不是一部小小的纪录片能够承载,不是一个并非那么谦恭的态度能够面对。至于音乐想来都已经耳熟能详,喜多郎的配乐本身已经作为专辑,不知道拿过多少大奖。我国纪录片的配乐则往往不如对电影般重视,通常是拉来驴子当马骑,常常成为一个忽视的角落。殊不知对纪录片这种底蕴深厚的题材来说,配乐是最能挖出心底深处藏匿的情感的东西。而这部片子的画面,拿今天的眼光看,也不算过于粗糙,反而契合那丝绸之路曾经给过人们的印象,平添沧桑之感。

    至于西域本身,曾经双脚丈量过的戈壁沙漠,草原雪山,峡谷河流,和一堆堆遗迹,一片片胡杨,坚信那是生灵一般,一直生存着,从无数来来往往的脚印和狂风中,把过去逐渐挖掘出来,又逐渐把将来埋葬成过去。汉唐时已有凭吊古迹的传统,西风残照是唐人悲悼汉代,一代一代,结果是同贾谊论述的一样,后人复哀后人而已。可惜的是,丝绸之路这几朝兴衰,留给后人至今发掘不尽的辉煌,而我们的时代,还能留下什么?到时候,西风残照,仍然是汉家陵阙,燕地苦寒,仍然是秦月汉关,纪录片就算再好,那只是跨过我们,目光却投向我们的祖先,深以为哀。

 3 ) 四个版本的观后比较

去年因为《失落的卫星》推荐入坑这个纪录片系列,一共有四个版本:1980年NHK从西安沿丝路拍到罗马,在中国境内得到🇨🇳 官方大力支持,作为回报,央视获得中国段的拍摄素材,重新剪辑后产生了另一个版本。 2005年NHK重走丝路,并在中国段再度携手央视,这次央视派出了自己的摄制组,和NHK在同一路线分别拍摄各自版本。NHK在出境后独自一路向西,但这次西段拍摄风格变成以中西亚和东欧各种内部民族矛盾为主题的时政纪录片。 四个版本给予观众四个维度的比较:丝路沿线各个地区历史文化间的比较,各地区古代与当代风土人情的比较,各地区1980年和2005年时局的比较,中国视角和日本视角看中国境内地区风貌的比较。 比较后的几点体会: 1. 丝路沿线地区在古代远比在当代更开放、包容、繁荣; 2. 1980年国内很多地区还在原始的农耕和游牧状态,青山绿水民风淳朴,2005年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发展和问题都很突出; 3. 1980年的中亚和中东一片欣欣向荣,到了2005年则到处是贫穷、分裂、冲突、动荡; 4. 中国纪录片更像科普教育片,叙事追求大而全,日本纪录片在每集拍摄前都设定了问题,展示内容时如同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叙事更细致更集中。 再过25年是2030年,希望那时候能再看到这部纪录片的重拍。

 4 ) 随手记

匈奴穿羊袄吃羊,出征必带羊。所以长城只要修筑到羊跳不过的高度就可以达到阻拦敌人的目的。

出战的时候,士兵会向城门抛石头,如果撞击声的回音够响的话,就表示这场战事他们可以平安归来。

烽火台传讯,只需半日就可将消息传递至一千两百里外,即两千公里外的长安。

隋朝短短三十余年,在敦煌落成一百多座石窟,流行三尊佛。

唐代流行七尊佛,中间是释迦摩尼,旁边是弟子迦叶和阿难,另外四个人物分别代表人间的痛苦、快乐和和平。

佛诞日,莫高窟前会举行墟市。

蒙古语中,戈壁即荒芜野地。

伊斯兰教认为直视偶像的双眼容易招致邪灵,为了防范此事的发生,一定要挖走异教徒偶像的双眼。

在海拔高的地方,骆驼和马都没用。 古人为了降低牦牛和骡的血压,刺激它们继续往前走,会用叉给它们放血。

穆斯林布由当地七八岁儿童织成。

基督的马赛克壁画由金片装饰,表示他具有属天智慧。

 5 ) 看完是个浩大的工程

终于看完了,虽然节奏慢,可是不想快进,怕错过什么。推荐看看,里面很多意外的镜头,绝对意想不到。这个系列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用图像记录了80年代,以后应该再出一个新的解说版,给现在的观众。可惜的是粤语版,如果有日语翻译版就更好了。很多日语对话粤语版没有解说。

80年代的中国,比如西安,都可以对照胡武功的摄影作品。西北不能细谈,一定看完整个系列才有认识。

应该出一套对应的书,不一定每一集都配对,但是也按这个路线来,和马可波罗一样,搞一本游记吧。

 6 ) 四个版本比较后的体会

去年因为《失落的卫星》入坑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其中有四个版本:1980年NHK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一直拍到罗马,其中在中国境内的拍摄获得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回报,央视获得了中国段的拍摄素材,重新剪辑产生另一版本。 2005年NHK再度携手央视,这次央视派出了自己的拍摄队伍,双方在中国境内相同的行程中分别拍出了自己版本。此后NHK再次一路向西拍到中国境外,只是这版的中国境外部分风格突变,成为一部以亚欧各种内部民族矛盾为主题的时事纪录片。 四个版本给予观众四个维度的比较视角: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区文化比较,每个地区古代与当代比较,每个地区1980年与2005年风貌比较,对中国境内同一风貌的中国视角和日本视角比较。 比较后的几点体会: 1. 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尤其是中西亚,在古代远比当代开放、包容、繁荣;

2. 1980年镜头里中国境内各地区还是在很原始的农耕游牧状态,青山绿水民风淳朴;2005年镜头里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发展和问题都很突出;

3. 1980年中西亚很多地区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2005年贫穷、分裂、冲突、动荡暴露无遗

4. 中国纪录片更像科普教育片,追求大而全的叙事,而日本纪录片在拍摄前就设定了问题,呈现时也是先提问题再展开,所以叙事更集中更细致

 短评

7星纪录片,真的太赞了。这不只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部探险片、风光片、历史教科片。

4分钟前
  • 福娃迎迎
  • 力荐

在日本的文明接受叙事中,飞鸟时代才是全面照搬大陆的“东亚化”时期,而被后世广泛认为是学习唐帝国的奈良时代,则越来越被看成通过唐这个“二转手”而与丝绸之路联通的欧亚大陆各文明进行交流的阶段。日本在前一个时期被纳入了东亚,在后一个时期被纳入了世界,成为了某种意义上(一厢情愿)的丝绸之路东端终点。这种对世界文明孔道和自家文明来源(佛教,器物)的向往,构成了后世日人对这条商贸路线的想象,其理想程度和浪漫化想象,可能比这条路线上本身的居民和主人更为浓郁,更加美好叻

8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比央视刚拍的敦煌好太多

13分钟前
  • 鼋鸣鳖至/来去无踪@我叫刘亚玲
  • 力荐

HILD10上看的,一帮老美ABC一边看一边感叹,我自豪的同时又有种笑摸狗头的冲动,当然,我后半段睡着了

16分钟前
  • WhiK
  • 推荐

丝绸之路

18分钟前
  • dac
  • 推荐

每个地区的“路”不仅是物理、且精神性地把世界的不同文化和贸易联结起来。这种浪漫的动机指导着这部成魔了的纪录片。喜多郎的电子乐一开始让人昏昏入睡,后面反倒成为一种进入彼世界的序曲。大量漫长的镜头,慵懒的节奏,观众就好像真的一起在旅行,在疲惫中遇见惊喜。

22分钟前
  • 嗑樂貓
  • 推荐

也可当作社会风俗史料看

26分钟前
  • 长安不肖生
  • 推荐

对消逝文明的惋惜悲叹。让我极度惆怅的是,无法了解那些被岁月侵蚀被尘埃掩埋已随风而去的一个个故事...

27分钟前
  • TerrorBlade
  • 力荐

双重意义上的纪录片:对丝绸之路的纪录,对80年代中国——尤其是西部的纪录。

28分钟前
  • SWX
  • 力荐

中日邦交的诗意,南疆的美好田园,我们对八十年代的幻想,都仅存于此。

32分钟前
  • 小礼歌
  • 力荐

需知,这部纪录片也开启了建国以来对新疆诸古代遗址考古发掘的新纪元。尤其楼兰、尼雅等南道遗址,由于中方与日方皆是首次进入,摄制组全程跟随,其镜头记录的皆是真实而震撼的历史时刻。太阳墓、楼兰美女、佛塔、城址、佉卢文汉文简牍的发现,举世瞩目。本片之伟大,已然超越其本身记录的意义~~

37分钟前
  • Hearn茶碗
  • 力荐

似乎前半部分13集是中国段的,公映过,后面没看过。最近听闻,这部纪录片的前站,彭加木还参与过。然后罗布泊什么的,想去吧。

41分钟前
  • 姚啊姚
  • 推荐

看到第七集讲伊拉克巴格达,里面还有摩苏尔等城市,神奇呆了,那个时期的伊拉克真是各民族,信仰,生活习惯和谐共存啊,也就三十年前。

45分钟前
  • 杰/Eyes
  • 力荐

因为米原桑找到了这一系列的纪录片 能在沙漠中饥寒交迫时抓一只鹿剁了包饺子除了中国人也是没谁了 纪录片拍着拍着顺便挖了个太阳墓

46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粤语。

51分钟前
  • 樱桃之远
  • 推荐

看了两集,年代太久远了,一般

53分钟前
  • 小猫咪
  • 推荐

喜多郎的配乐有一种穿越的魔力,千年前的中国甚至比1979年还要开放

58分钟前
  • 默默实现
  • 力荐

四星:重温儿时的记忆,如今朝花夕拾,真是经典...

1小时前
  • 罗西基
  • 推荐

马友友的配乐,至今都是最爱

1小时前
  • 歌者
  • 推荐

摄制组刻苦求实的精神令人钦佩,深入沙漠腹地寻找古国遗迹,亲下坎儿井趟水等等,在那个年代能给观众带来前所未见的纪实拍摄,真的不容易。喜多郎的音乐好熟悉,仔细回忆,原来94版射雕里面也有,记得郭靖带兵攻打撒马尔罕,借用了这里的音乐,意境太美。强烈推荐此纪录片!经典!

1小时前
  • Karakoram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