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

HD中字

主演:博古米尔·科别拉,Krystyna Karkowska,芭芭拉·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倒霉 剧照 NO.1倒霉 剧照 NO.2倒霉 剧照 NO.3倒霉 剧照 NO.4倒霉 剧照 NO.5倒霉 剧照 NO.6倒霉 剧照 NO.13倒霉 剧照 NO.14倒霉 剧照 NO.15倒霉 剧照 NO.16倒霉 剧照 NO.17倒霉 剧照 NO.18倒霉 剧照 NO.19倒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倒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让•皮斯吉克(Bogumil Kobiela博古米尔•科别拉 饰)是一个一生走背运的小人物,在家中经常被裁缝老爹修理,在学校里又被同学欺负。长大后英俊帅气,却因为大鼻子而被当作犹太人区别对待。做家庭教师时拥有了初恋,结果稀里糊涂卷入一场游行,被军警胖走一顿,随后丢掉了工作和爱情。他又立志参军,千辛万苦赶到报到地点却发现这里已是一座空城,结果又因好奇穿上波兰军官制服而被纳粹投入集中营。在监狱中他假戏真做,扮作高级军官,谎言揭穿后,他又被同伴当作间谍对待。战争终于结束,皮斯吉克重获自由,在新的社会体制下他将如何生存?陌路惊笑我的初夏苦艾草风风风有你才有家超级蜱人第一季三千大佬鬼牌游戏广告狂人 第二季布朗夫人的儿子们第一季化骨龙与千年虫维京恶狼三代人苍白骑士孟波继承之战第四季唯一2019监狱学园真人版监狱疯云罗马假日(国语版)死神先生2猫与苍蝇江户前的废柴精灵半条棉被人的约定你的伤心理师都知道 第二季掩盖的秘密海考克医生的骇人秘密深触我心孤国春秋第三季新年泰疯狂鲁邦三世一日暴毙我们是一代人偶然的社长第二季罗马 第一季皇家师姐粤语祭品锅盖头3:绝地反击对称自由的幻影巡回检察组正红旗下

 长篇影评

 1 ) 辞典全收录,这前两章到底在讲些啥《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第二章全辞典收录,多图预警,备好流量)

不知道多少人冲着这个片名进入了导演的陷阱,本以为是轻松诙谐的叙事喜剧片,结果是晦涩难懂但又余音绕梁的艺术片。

说实话,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并不是很享受,特别是前两章。

主要原因是我对罗马尼亚的历史、政治和人文现状等知识不了解,同时导演的叙事手法似乎也并不想考虑照顾像我一样的非知识文化分子。不管是第一段镜头的东张西望,还是第二段支离破碎的符号化短片内容,讲真,我好像一只混进一个广告牌画着大香蕉的大剧院当中,瞪着期待的大眼睛四处张望的猴子,期待着透过云里雾里的布景和对话寻找到自己期待的那些简单的东西...

回过头细品整个观影体验,感觉还是有一些微妙的心路历程,所以尝试耐心挖掘一下...

01序:

纯p站素人小情侣自拍小黄片

这段观感很满足看到片名后的观影预期,甚至说超出预期也不为过——不仅大胆露出,真枪实弹,其过程中的声色挑逗和激烈的欲望喷涌,绝对比假惺惺的、一看就在演戏的同类作品更有生活质感;在唇与肉交锋过程中门外还有敲门问睡了吗、记得拿处方笺、快从房间里出来照顾小孩儿的老太太声音,无疑更增添了真实、刺激又接地气的生活趣味。

序章时观众的观影情绪,是亢奋的、吃瓜看戏的、血脉喷张的,与第三段女主被家长围攻,在笔记本上当着所有家长面播放相同这段画面产生五味杂陈的感受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

导演摆明着在调戏观众,你看,下面总有一个人像你:

02.第一段:“单行道”:

这一段看的时候真感觉蛮单调朴素的,没有摆在台面的冲突、没有悬念的铺垫、没有强戏剧性的意外打破平衡。整个观感极度生活化,甚至会让自己有种马上拿着手机去楼下就可以拍出相同东西的感觉

我看到这个老师走在城市的路上,此时她已经知道自己的爱爱录像流传到了网络中。

她等红灯,过绿灯,然后镜头移到一侧对准熙攘的车辆;

她经过玻璃橱窗,那里同时摆放着海贼王、当政领袖和耶稣。娱乐、政治、宗教此时没有任何隔阂,就在光天化日下被展示着。也看得出来卖书的人也并不关心这些书是不是该分个类什么的。都是卖钱的,没什么区别。

她去到家境也很普通的老师同事家,引出即使目前新冠横行,家长们也要针对教师.AVI视频流出召开家长会。站在道德至高点的家长们,却连摆在眼前的规定都忽视。

她去到商场给女儿买玩具,排队时目睹钱不够只好筛选退货的女士,后面排队的人则催促她快一点。吵着吵着互相开始指责,又同时表达着自己的无奈。疫情当下,穷苦之人,也只能在鸡毛蒜皮之事上争个礼尚往来。

这个城市昏黄而破碎。

她遇到把车插在马路牙子上的男司机,提醒他移开汽车。结果被骂婊子多管闲事来吸我阳气。

后面当她再遇到把车横在人行横道正中间的汽车时,这次她连眼睛都不往车那看一眼,就像周围所有人一样,熟视无睹地绕过车继续前行。恶人横行当道,好人只有绕道。

好巧不巧,后面经过另一个人行横道时,一个小伙正指责一个司机居然不礼让行人,结果被撞个人仰马翻

女主角心里担忧着自己爱爱视频的流出,而闹市中心又有光天化日下带着强烈性暗示的超大广告牌,一个美女张开口养着头任由奶质液体流向喉咙,文字搭配“再深一点”...

路边接到老公的电话,告诉她本来已经删掉的视频,网络上又出现了。气人的是,在路边接电话,周围全是修房子打桩机的猛烈、来往车辆的嘈杂、消防车警铃的急促,她只好躲在赌博游戏厅里安心接电话...

她去往药店排在大爷大妈后面,大爷趾高气昂说名人居然在生病时,抢在等着器官移植的小孩的前面,靠金钱插队获得更优先的医疗资源。如果是自己的话一定会把资源让给小孩。前面的女士表示,在洪水来临之际,没人有会关心其他人。一个代表道德理想,一个代表真实现状。

买好解压药后,向咖啡厅走去,路过街景,穷富只有一墙之隔...

前往咖啡厅吃下刚买的抗压药,后面的小青年聊着动漫,这里的讽刺可能人文系的同学会更有感触(理科生对文科生的歧视???)

最后一处镜头落在一个待出租的电影院,镜头上移到象征着艺术与文化的雕塑。好像用镜头在说,“这年头,谁还在意什么思想、文化和艺术???”

回过头品味这一段,我意识到,似乎导演在通过镜头的“不强调”,反而极度强调了“生活化的无力感”。

电影女主角在这一段看上去一点都不主角,她被淹没在城市之中,没人可以感受到她内心中现在的焦躁,她就是城市中的沧海一粟,像你像我像他,游走在没有艺术加工的城市中,想着自己在意的重要的事,但脑中之事对城市来说,荡不起一点涟漪,嘈杂无序,平淡不惊。

而导演意图似乎也不仅这么简单,穿插在平淡路上却同时在展露人间百态,在平淡中藏着对自私、歧视、穷富、文化扭曲的表达。

看完全片的话,会发现第一段和第三段有非常强烈的对比。第三段满嘴火车的家长侃侃而谈作为老师的女主角对孩子的影响多么恶劣、视频泄露这件事问题多么严重、好多好多媒体和社交平台上都出现这个视频...而回到第一段,女主角走在满街堆满人的路上,真的有人会在意她吗?即使坐在监视器般镜头后的我们,会在这些镜头里关注她吗?在这个充斥着诱惑、冷漠、偏见的路上,她太渺小了。

不过这些点对于作为像我一样的普通观众来说,观影过程还是蛮坐立难安的。毕竟固有思维中电影是生活精华的浓缩,再加以烘培和调味放在精致的盘子里呈现给观众。结果哪想到端上来的这盘好似没有加过工的菜,就这么横七竖八地扔在我面前,真有点食之无味。

不过在耐着性子吃完后的回味中,确实又有别致而深沉的淡香。这个感觉还真挺诡异奇趣的...

03.第二段:“趣闻短字典”

第二段完全把我看懵,观影过程真的是更是云里雾里。

如果在谁第一次看就能get到导演用意的,我相信他的脑回路就从来没有正常过。

第二段简单描述来说:用极简短视频式的画面,配以主题关键词,同时为后续第三段的唇枪舌剑作足社会、政治、人文背景的铺垫...

以下均为自己的理解思路和分类,同时涉及到的部分敏感话题均为导演基于罗马尼亚现状的艺术设计,理性观看,仅代表自己的观影感受。也希望有可爱人士帮我补充。

1.8.23 (战争)

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结束了...与纳粹德国联盟,加入了同盟国,一家报纸准备了两个标题,其中之一标题是《斯大林万岁》,另一个则是《希特勒万岁》

(历史只是胜利者写下的)

2.土著(歧视)

在新发现的国家里,土地上有身价不高且增添负担的人,但他们很快就不再增添负担了,转而使土地肥沃

(从图中看得出白人对黑人看似友好的笑容下面是不把黑人当人的肆意,用冠冕堂皇的话使奴役和歧视名正言顺)

3.真理(信仰扭曲)

真理本身跨入了人类之间,直接进入了隐喻的狂奔中

(图中建筑代表人类社会,跨入人类社会间的真理,好似一群任人宰割的牛羊,人要怎么用就怎么用,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就像这句我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4.军队(战争)

罗马尼亚军队是镇压平民的手段之一,1848年革命,1907年农民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种族和政治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灭绝罗姆人和犹太人,以及1989年枪杀第一批革命者。

(军事是笑到最后的话语权,历史由笑到最后的书写,在战争中讲道理不如硬拳头)

5.关于金发女郎的玩笑(信仰扭曲)

裸体主义金发女郎会被公牛吓到,过了一会,她累了,说,“我宁愿生一头小牛也不要心脏病发作”

(金发女郎象征着又想性感,又担心被骚扰的群体。但在认知野蛮的社会,最后终妥协于强势一方)

6.金钱(贫富)

男人疯狂向收银员甩着钱,口中喊道,“钱,贱人!”

(金钱让人产生身份地位差距,有钱者肆意暴露傲慢与践踏,用行为歧视缺钱者。而缺钱者也只能埋头捡钱)

7.书架(政治)

从图书馆走出屠夫

(我理解这里的屠夫是指“以战争和压迫为手段的知识分子或领导者”,他们饱读诗书,却为了一些面子或者利益选择压迫、贬低或其他极端手段。后面有个“知识分子”的条目可对应这条)

8. 罗马尼亚东正教会(信仰扭曲)

接近所有的独裁政权中,教会是最值得信赖的机构之一,1989年,当革命者试图躲避军队的子弹,大教堂一直关着门。 孩童们吟唱着“神圣的法西斯青年,钢铁般的心灵,灵魂如百合花,不可阻挡的春潮,眼镜像喀尔巴阡胡。我们的双臂激烈地举起更高的基石作为永恒的祭坛。由石头、海洋和火焰组成,还有我们达西亚祖先的血液。卫兵,队长,神圣的大天使,他们把我们变成了铁人。”

(原则上宗教往往保持中立,不产生政治、利益纠纷中。但实际上宗教却也是政治利用手段之一。更多用作洗脑驯化)

9. 下议院(政治)

(抱歉...导游带着口罩不太听得清...总体是一个导游介绍罗马尼亚议会院。从画面中对比强烈的是严肃端庄的议会建筑与娱乐至上的平民游客。似乎没人关心真正的历史政治而是关注打卡到此一游。同时画面中议会院与游客的同屏,又显得“我们的ZF就跟玩儿似的”的讽刺感)

10. 西奥塞古(政治)

罗马尼亚自1965年起的独裁者,在1989年革命中被处决

(这里个人理解导演借以西奥塞古讽刺当今时政,现在大家看似自由民主,实际上反而更民不聊生。以下摘自搜狐号“非常历史”:1989年12月25日,罗马尼亚无产阶级革命家西奥塞古夫妇一起被特别军事法庭以“实施种族灭绝,屠杀六万人”、“危害国家”、”· 破坏公共财产“、“破坏国民经济”、“在国外银行有超过10亿美元的秘密存款并企图叛逃国外”等5大罪状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至此连续执政长达25年的齐奥塞斯库政权瞬间土崩瓦解,罗马尼亚共产党亦不复存在...“回过头来看,西奥塞古时代太美好了,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住房基本有保障,大多数人凭本事吃饭,生活非常安稳。而现在,一切都得凭关系,有本事的人失业在家,有关系的人倒有工作。买房子?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老百姓当然不满,收入减少了一半,物价却翻了一番多,油价最近突破5列伊一升(1欧元约合4.2列伊),”年届50岁的拉杜不满地说。他们夫妇俩虽然没有失业,但收入却比原来减少了一半,加班费、奖金、节假日礼品券等各种补贴统统被取消,“罗马尼亚的油价不比西欧国家低,但我们的工资只是他们的几分之一”。现在,商店的货架上琳琅满目,但老百姓收入却很低,面对丰富的商品,很多人只能望而兴叹。拉杜表示,最近这些年,大家的确获得了出行自由和言论自由,可以自由行走欧洲,媒体报道毫无遮拦。“出行和言论的确很重要,但是这种精神追求必须建立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之上,一个饥肠辘辘、囊中羞涩的人根本无法真正享受这些自由”)

11. 电影(意义)

我们在学校学过蛇发女怪美杜莎的故事,她的脸是如此可怕,以至于一看到她,人和野兽就会变成石头。当阿西娜煽动帕修斯杀死怪物时,她警告他不要看它的脸,只要看它在光滑盾牌上的镜面反射。按照她的建议,帕修斯砍下了美杜莎的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没有、也不可能看到真正的恐怖,因为他们以令人盲目的恐惧瘫痪我们。我们会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只能透过观察重视它们的外在,而电影屏幕就是阿西娜擦亮的盾牌。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导演在表达电影在他心中的意义。电影作为载体可以表达很多内容,但重要的,难道不是通过电影去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份初看起来似乎并不同于我们,而其内心却又和我们息息相通的,另一个人的生活吗?这部电影正好也是在做这件事)

12.比赛(自以为是)

正在英国访问的波斯国王拒绝了参加赛马的邀请,说他很清楚一匹马跑得比另一匹快。

(国王在扯淡。国王在扯淡。国王在扯淡。)

13. 儿童(教育)

他们父母是政治犯……让我们开战吧,孩子们

(此处画面可以看到一群孩子们正围在一起原地踏着坚定的步伐唱着军歌,这些孩子们从小便被战争观念洗脑,产生对敌人的仇视心理,未来长大后一定会自愿参军打一场毫无意义的仗。这就是社会教育现状之一)

14.厨房(歧视)

如“女人属于厨房”

(对女性自然的偏见和歧视)

15.圣诞节(战争)

特别行动小组IIB,位于俄罗斯辛菲罗波尔,接到命令,要在圣诞节前,杀死3000名犹太人和罗姆人,该命令迅速被执行,以允许军队庆祝基督的诞生

(扭曲的没有道德的战争观。)

16.文化(文化)

市民说“对你感到羞耻,你说这叫文化吗?难怪教育系统一团糟,用纳税人的钱,不要脸的家伙”

(确实很诡异,男扮女装且唱得很拉胯。一种极端扭曲的风格化审美。不太好说,只能说我不喜欢,不懂这种艺术)

17.奢侈品(信仰扭曲)

“这是自然的吗?我希望你不卖假货。”“当然是天然的,是北极狐”

(当今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把价值建立在破坏和伤害之上)

18.牙齿(无知)

一个在意大利工作的罗马尼亚工人,只因看不起牙医,自己拔掉了两颗牙,最后因此死于败血症)

(越是无知之人,越行无知之事)

19.社交隔离(无知)

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间,社交距离需保持1.5公尺。人们在紧急状态下,保持距离,跳危机舞蹈

(越是无知之人,越行无知之事)

20.效率(社会服务)

殡仪馆与急诊室仅一街之隔

(一个横摇镜头便从殡仪馆看到了急诊室。这里用强化人死直接拖进殡仪馆的高效率,讽刺了医疗水平之差)

21.爱明内斯库(教育)

我们的民族诗人,无与伦比的诗人。我们的晨星,罗马尼亚文化的完美代表。最后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我们更好的良心。

(最后一段女教师以爱明内斯库也写过情色诗与一群张牙舞爪以情色为丑恶的家长们博弈)

22.家庭(教育)

每10个罗马尼亚儿童中就有6个遭受家庭暴力

(家长各个都自以为是,但又有几个真正的好家长?)

23.第五页女孩(媒体)

画面剪辑了报纸中各种裸露的女孩

(这里讽刺大众传媒为了关注度而使用敏感题材。而且好像也没受到什么指责。第三段各个平台有了女教师的视频,与媒体平台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

24. 小说(教育)

我更喜欢写小说,小说中的真相是重要的

(这句话配上动画片的画面,一个看上去带着眼罩男扮女装的怪人保护一只小鸟不受鱼怪剪刀侵扰,但那个小鸟却咬了怪人一口,怪人给了小鸟一巴掌。这个画面有很多理解空间,怪人试图保护小鸟,但他忽略了小鸟可以自由飞翔;小鸟不理解怪人的保护行为反而咬他一口;怪人按自己的方式保护小鸟,结果最后却建立在保护的意愿之上使用暴力。人与人之间都有所谓行为的的好动机,但行为的真相却是在伤害)

25.民间传说(信仰扭曲)

“一个民族愚蠢的见证”是卡利古拉对民间传说的定义,家庭主妇使家庭兴旺

(很多时候的歧视或偏见,来自于古老传说或文辞的曲解和定义)

26. 趣味(文化)

一个电梯关门,刚好一男一女贴合在一起

(别说,还挺有趣的。虽然建立在恶趣味之上。这里家门口就有少儿不宜的恶趣味内容,对后面第三段家长抨击女教师视频流出事件起到一个讽刺作用:你家门口就有这么少儿不宜的内容,居然指责只有成人才能进的成人视频网站的内容)

27.全球变暖(无知)

(如果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对于大部分人类来说这只是找到新娱乐方式的一个前提条件罢了。就像新冠疫情我们可以跳1.5公尺的舞蹈,不会影响我们娱乐;同时,配上垃圾如山的河流画面,反过来再讽刺相比全球变暖,人类眼前的污染已经造成了巨大灾难,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28.无意识(政治)

德国的精神分析学,一位老先生的右臂动不了,测试未显示出身体的缺陷,治疗毫无进展,这位精神分析学家感到困惑,然后想到一个很棒的注意,他大喊“希特勒万岁”,这个男人的右臂飞快行了一个完美的纳粹礼

(政治洗脑深入人心,甚至一句话就可以让人产生自发的行为。你的自由意志是不是处于钢铁意志之下,却以为自己有自由?)

29.知识分子(歧视)

“不识字的贱人,让知识分子说话。”

(所谓知识分子利用身份权利,反而狂肆无理,这就是之前提到的“从书橱里出来的屠夫”)

30.亲密关系(科技)

Neuralink公司将在人体上,测试一种可以读心的大脑植入装置

(这种东西只会因暴露更多真实想法,让人际关系走向灭亡。)

31.历史(意义)

历史和生活,不像小说和故事,即使是对快乐地构成精神和感官,也不要教给我们肤浅的生活乐趣。对历史的沉思更有可能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而不是蔑视,随后对世界的阴暗构想

(我们拥有历史,却又在重蹈覆辙,很多时候都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反而无视历史)

31.耶稣(意义)

“耶稣不仅仅是上帝的儿子,他还来自一个良好的家庭——在他母亲那边”德奎伦主教说。

(耶稣为神,除了他是上帝的儿子外,不能忽视了他的母亲。男女之间如果说为什么不能有偏见和歧视,想想自己的母亲吧)

32.爱(自以为是)

“我觉得一个聪明的男人,为这样一个女人受苦是荒谬的。除了乏味之外,她据说还相当愚蠢。”她补充道,“带着那些不在爱中的人的智慧,这些人认为聪明的男人只应该为值得他们付出的女人而受苦,就像尽管霍乱的细菌非常微小,但还是对你受霍乱之苦感到惊讶一样“

(所谓”聪明“的男人,想的是利益、效率、面子、控制与服从,这些”聪明”的男人看似选择爱人,但从未进入“爱”中,只是自以为是物化女人罢了)

33.辩护(自以为是)

猪是给我们当食物的,每件事都有上帝赋予的目的,猪是给我们吃的,你懂吗,亲爱的?-懂

(那个不是上帝赋予的目的,而是人赋予的目的;在我们被野兽吞噬时,是人建立的秩序和武器保护了自己,当人能吞噬野兽时,也是人建立的秩序和武器。人可以把猪说成上帝赋予作为食物的目的,那也可以把任何人说成是需要消灭的敌人)

34.数学(意义)

如果有任何东西存在,那么其存在的结果就是数学

(画面是一排排墓碑,墓碑下每个人有自己活着时的经历和故事;但一旦死亡,每个人留下的只有相同的碑罢了。无论是社交媒体的点赞还是银行账单,最终都转化成了数字)

35.隐喻(政治)

一个人在玩钓鱼机

(我理解成我们好像是小鱼,当钓起时以为是自己幸运,而实则正好进入捕食者的怀抱中。有个电影《逃出克隆岛》就讲这么个主题)

36.蒙太奇(媒体)

画面不断从招手的行军队切换到死人坑。

(这里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蒙太奇是媒体断章取义的手段之一,只要在相同图片上赋予不同的文字,就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意义)

37.口交(文化)

在线词典中被查得最多的单词,第二位是同理心

(无论在表面上承认不承认,互联网的数据不会骗人,大家内心中就是对这玩意儿贼感兴趣。但一旦摊在台面上,却又要遭受千夫所指)

38.自然(意义)

亚历山大布洛克 日记 1912年4月15日,”昨天,铁达尼号的残骸让我非常高兴,所以,还是有一片海洋的”

(忽略人命的关注自然,显得如此荒诞。但这里我会感觉是另一层讽刺,人类的步伐已经涉猎的大面积的大自然,亚历山大这句话好似“大自然终于进行了反击,人类还好还没有占领所有自然”,加上画面配上城市与草木自然之间,暗示着对自然的侵略。人与自然在这里显得如此矛盾,左右为难。也许这样的矛盾,就最“自然”)

39.脚注(信仰扭曲)

一个绝妙的想法,女人的真正美丽在于她的男人

(脚注也是引导或误导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手段,就像上一句这个脚注,如果被这条信息影响,就会感觉美丽的女人必须依靠男人,就陷入了思维陷阱。但咱仔细一想,女人的真正美丽不应该在于她自己从内到外散发的美丽吗?关男人什么事,反过来说,“男人的真正帅气在于他的女人”是不是也说得通?所以,对于信息的理解,不应被轻易扭曲,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40. 城市(信仰扭曲)

艺术家寻求永恒的真理,忽略了他周围的永恒。他赞赏巴比伦庙宇的柱子,并对工厂的烟囱嗤之以鼻。他们的线条有什么不同吗?当煤炭工业时代结束时,我们会欣赏这些残存的烟囱,就像今天我们欣赏寺庙柱子的遗迹一样。走出你的前门就像你刚从很远的地方来一样,去发现你已经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就像刚从新加坡下船一样开始新的一天,就像从没见过自己的脚垫一样

(这一段我相信是非常非常讽刺的一段话,首先这里的标题是“城市”,所以这段话像是某个市长为“城市”发言。翻译过来好像“我们现在城市充满烟囱、灰尘、污染的河流,这些也是艺术的一部分,你要享受当下,每天以崭新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未来人们会把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作艺术来理解”。

这一句话有个逻辑陷阱,类似“妈妈打你,是因为妈妈爱你”,前一句是错误的行为,而后一句想基于正确动机掩盖错误行为。我们往往会被这种话式结构左右了思维。

回到原句“他们的线条有什么不同吗?”,这里跳出陷阱的方式是,他们“看上去线条确实相同,但他们设计出来的目的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不相同”,艺术本身就不只是所能看到的外在美,还蕴含深刻的内在含义,抛开内在含义谈艺术,就像对着充气娃娃聊生命;原句后面是对的,“去发现你已经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但原句潜台词是“你该适应他”,而我们要知道,错误的世界我们不该单纯适应他,而是改变他。当然,相比适应,改变的困难程度难于上青天)

41.爱国主义(无知)

一位女士在维也纳,因殴打她可怜的吉普赛女仆而被罚款。返回罗马尼亚时立刻给了可怜的奥普里卡两巴掌,为了向祖国致敬,她说,“噢,自由的国度,在这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打人”

(这里深刻讽刺了“自由”,“自由”很容易单纯理解成随心所欲,但忽略了基本的原则与爱。这里导演讽刺了对“自由”无脑的理解)

42.企鹅(文化)

”我是企鹅,我想把它推给你,大家知道这种舞蹈很变态,只是我触碰那位女士的借口,看看那该死的荡妇,我想把她推给你,你没有牙齿,没有态度,但你想让我把它推给你“

(扭曲的娱乐至上,物化女性,同时还肆无忌惮,重要的是年轻人觉得很酷)

43. 阴部(歧视)

提喻法,用诸如“愚蠢的荡妇”这样的词语

(这真上不了图,自行脑补吧)

(提喻法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廉·戈登于194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这里是在产生歧视物化时,常用到的所谓科学方法。有的时候工具没有问题,而是使用工具者是问题创造者)

43. 政治(政治)

布洛赫指出,政治冷漠与道德沦丧密切相关,政治上无辜的人在道德上是可疑的。德国人从未觉得对希特勒的上台是有责任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关心政治

(只让我联想到,键盘侠可以任意打字,反正到最后产生任何结果,与我无瓜)

45.色情(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410年,帕拉西奥被认为是色情作品的创造者。从字面上看,色情作品一词的意思是“一个妓女的肖像”。帕拉西奥斯爱上了一个名叫狄奥多蒂亚的妓女,并画了她的裸体

(那可能一开始创作色情作品的初衷,和现在色情作品的创作初衷,有着十万八千里的鸿沟)

46.特写(其他)

帕索里尼拍摄《马太福音》时,他宣称,在扮演祭司和法利赛人的角色时,他选择了“反应迟钝,法西斯分子式的面孔”,他们实际上是工会成员

(我感觉就像拍《珍珠港》,找日本人演美国人抵抗日本人的进攻)

47.凝视(其他)

(女人白净如天使般,男人脚下是山羊脚,象征着魔鬼。男人凝视着女人的美浮想联翩,女人凝视着男人的脏远走高飞。同时,图片女性当中,混着左拥右抱的男人,这又是男人对所谓“天堂”的向往)

48. JJ(其他)

我们以无意识的感知和欣赏,体现了男性秩序的历史结构

(无法上图)

(都懂,男人有的时候判断一个女人所谓美不美时,身体有一部分会比什么反应都快。男人不管长得多不一样,接受多么不同的知识,有些骨子里的历史结构一定保持着相同的特征。而有些时候我们的审美不是来自于大脑,而是来自于...)

49..拳头(其他)

如果我们的主有你们这样的拳头,他绝不会死在十字架上

(圣人有崇高思想但不用武力,而真正的统治者,一定都会用到武力。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

50.权利(战争)

举枪屠杀犹太人画面

(在战争中,绝对的权利面前,是没有人性的。二战之后,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为什么那么多正常的、受过文明教育的德国人会对别的人类犯下这么令人发指的恶性。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找了40名20~50岁的男子,告诉他们自己在研究针对学习的惩罚效果的实验。同时,他也安排了假志愿者。通过抽签,志愿者会抽到老师的角色,假志愿者则扮演学生。实验开始,学生就被带到一个小房间,上身被绑起来,手腕上连上电击仪器;然后老师被带到隔壁的房间,隔着墙和学生说话,让学生做题。每当学生犯一个错误,老师就得给他一个电击。在老师面前,放着“轻度电击”、“中度电击”、“危险:严重电击”等好几个开关。令人惊讶的是,有百分之六十三的老师真的进行下去了。他们不是施虐狂,不会从学生的痛苦中感受到快乐,但他们却顺从地接受研究者的命令,即使在这过程中他们自己也很痛苦。有时候,人的行为和他的道德观念真的没什么关系,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陷入服从心理,做出你原来根本不会做的事。)

51.种族主义(歧视)

一个公交车司机,以前是个JC,拒载一名罗姆妇女,只因为她是罗姆人

(身份象征正义的职业,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代表的是“象征我所处环境立场的正义,所以消灭其他立场是我的职责之一)

52.战争(战争)

一排战争杂志的画面

(当把战争作为疯狂宣传的时代,会是好的时代吗?)

53.现实主义(贫富)

艾萨克巴贝尔曾经想象了,一个“好人的GC国际”

(一些理想的政策下,实际上是近乎疯狂的贫富差距)

54.尊重(歧视)

一位警察局长说,被丈夫殴打的妇女不应该在晚上报警,而是该等到第二天早上

(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一切美好的表面背后是残垣破壁的侵害,何谈尊重?)

55.法国大革命(无知)

(第一个画面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处死路易十六的画,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后面的画面是打开了写有“法国大革命”的包装盒,里面装满看起来蛮好吃的香肠。 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娱乐和食物,不要太认真了...)

56.罗马尼亚革命(政治)

(和法国大革命完全是相互映照,罗马尼亚革命过后,留下的是红酒上的包装纸。谁关心什么政治,就是玩儿~)

57. 机器人(战争)

一位曾在中东作战的军官,担心机器人战争,将使人类在武装冲突中失去同情心

(第一个画面是可爱的机器人玩具,后面紧接一个现代战争中真实的杀戮镜头。战争中,从来就没有同情心过,和机器人无关)

58. 废墟(文化)

一座好的建筑物总能造就,一个美丽的废墟

(嗯,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拍照打卡了,谁关心背后的历史和经历的战争呢?)

59. 薪金(歧视)

“要么你4点钟回家,拿不到工资,要么你呆到6点,我最后这么说一次,我简直受够你们这些动物了。闭嘴!给老子滚!你不喜欢?那就滚!”“我们不是动物....”“啥?你就是刚才嘘我的人是吧!“”我没有嘘你“”草马!滚出去!滚!出!去“

(这很直白...)

60.变化(信仰扭曲)

一名被控杀害两名室友的美国人,告诉警方,在皈依伊斯兰教之前,他与他们都曾信奉新纳粹主义的观点,因为他们不尊重他的信仰,然后他就杀了他们

(变了名,没变心。是新纳粹主义在杀人,还是伊斯兰教在杀人?都不是,是人在杀人)

61.自拍(无知)

(在伟人和圣人墓碑前,都只是一张打卡的照片罢了,娱乐至上)

62.感觉(意义)

为什么确信心脏在道德上高于大脑?有心的帮助,难道不是和没心帮助一样,常常犯下卑劣的行为吗?我们能不能结束这愚蠢又多愁善感的调查,结束这种心的恐怖统治

(感觉和才思共同作用,才能得到好的判断。只有思考或者只有感觉,往往都会通向极端)

63.校园戏剧(教育)

“主啊,请听我的祷告,我向你鞠躬,求你赐我力量,我现在必须到你那去”

(校园中的戏剧以宗教目的进行洗脑,美化自我牺牲,这种套路和早期国内FLG有异曲同工之妙)

64.人行道(贫富)

行人的人行道沿着车道走,因此,城市居民不断地在他们眼前看到他们的竞争对手,坐在一辆汽车里超过他们。人行道是为了那些有马车或马的人的利益而创造的

(贫富差距和贫富对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行道就是可以下意识产生贫富对比的地方之一。讲道理,只要有贫富差距,你走出门脑袋随便一甩就能看到)

65.虚荣心(其他)

有人出版了一本1500页的书,他与爱因斯坦和教皇庇护十二世的通信。里面只有他写给两人的信,因为他们都没有回信。

(真是个大聪明,我感觉我也可以出一本“我与巴菲特的那些午餐”,只是他没来)

66.现场直播(文化)

(摆不上台面,却在暗地里火到爆炸的直播间。)

67.未来(意义)

99%曾经存在过的物种,现在已经灭绝了

(即使不愿承认,未来的结局,就是人类的结局)

68. 强奸(信仰扭曲)

55%的应答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强奸是合理的,例如在酒精或毒品的影响下,比如受害者穿着挑逗,或者他们同意去别人家里

(为犯罪找借口的鬼话,居然来自55%的应答者。可见社会环境的恶劣)

69.买卖(无知)

做买卖的人的自我表达,比演讲和战斗的人,更直接更不沉着。

(画面中超市的人高唱着“基督从死里复活”。在疫情期间,经济大消退,消费者求助上帝的力量希望得到帮助解决贫穷问题。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靠唱歌给上帝吗?)

70.禅(意义)

一个真正的诗人必须同时具备悲剧性和喜剧性,人生必须同时被视为悲剧和喜剧

(能从悲剧中看到喜剧,能从喜剧中读到悲剧,这就是作品和人生中需要我们挖掘的东西)

总结:

第一段:这,就是生活

第二段:这,就是你生活中看的快餐碎片信息。包含政治、人文、宗教、战争、教育...

导演通过大家感兴趣的封面和画面开始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将我们引到看似并不同与我们,而又与我们息息相通的生活中。用极具生活化和碎片化的表现手法拼接出了罗马尼亚的社会百态。

他生活在那里,将当下可见的悲剧以喜剧的形式摊开,借今讽今,张狂而大胆。

他在影像中宣泄他的情感,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的社会矛盾

我不敢说我在观影过程中十分享受(毕竟过程中看不懂)。但回头梳理时又能或多或少感受到导演对生活的无奈和热爱。

不过结局处是真的有被爽到!看的过程中就想杀上去插他们两嘴。没想到导演还真满足了观众预期!

“一个真正的诗人必须同时具备悲剧性和喜剧性,人生必须同时被视为悲剧和喜剧”

无论生活怎样,还好很幸运,可以通过电影屏幕,

看到阿西娜擦亮的盾牌。

 2 ) 女性永恒灿烂的死胡同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评分仅代表个人立场)

电影事关一位女老师私房视频泄露,不过在互联网日益迎合窥私欲的当下,并非什么新鲜事,而这样的事情再度遭到道德审判,舆论天平也不再像早年那样只往一边倒。

柏林电影节对这部非常女性的电影青眼有加,显然不是醉心于陈腔滥调的道德反攻,更不是惊叹于那些迟早凋零的尺度震撼。

用这样的噱头来吸引观众,有效果,但没有好到撑起全片的效果。用这样的女性来声讨现实,有意义,但没有大到登顶柏林的意义。

这还得先看男导演裘德究竟怎样呈现女性与女性立场。

女性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以下简称《倒霉》)里一出现,就是一个完全自主的个体。直面欲望并且能够引导欲望的艾米在卧室中,跟录制视频的丈夫变着戏法游龙戏凤,如鱼得水。在这段春光无限的视频里,她的需索是炽烈的,鲜明的,也是平等的,而自控、自信与自得正是这具身体发散出来的强烈讯号。

随着电影迅速转入“正片”,艾米换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她的身体“得体”地藏到灰白搭配的职业套装里,裙摆过膝,发型保守,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整个人自然而然地融入环境里,也轻而易举地消失在视野中。

作为万千女性中的一员,她很自觉,也很警觉地把和性相关的讯号稳妥留在室内。但是,无处不在的性暗示“代替”她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直指器官的污言秽语层出不穷,哪怕是寻常市集,也会突然冒出一位老太太,对着镜头就是一句“舔我XX”。穿着海军服的陌生老先生会拿着玫瑰,对艾米追着说些颇有骚扰意味的所谓情话。

超市里,小孩的玩具最后定格在母婴系列洋娃娃上。公共空间的巨型广告画里,年轻女孩用手指着伸长的舌头,配词是“我喜欢深入的”,挑逗双关不言而喻。而男性半裸的健身图片与其说是满足了“第二性”的观看快感,还不如说传递着更为明显的征服欲。连带着雪糕店门前一排等待被“舔舐”的模型,也被赋予了相关联想。

从前言到第一章,从动态到静态,从近景到远景,从主动到被动,从个体到集体,女性与性成了被消费的主要对象。而鉴于整座城市被挤压出种种性的讯息,女性一定程度上是与城市景观并置、融合的。

整体上,关于身体的过度消费,全社会有种日常化的趋势。讽刺的是,性的讯息被随意安置在公共空间,但它一旦被明确公开,就要遭到定罪。

回看电影开头的短短几分钟,直白的成人片形式把观众从“看电影”的感觉中抽离出来。没有人需要思考加在艾米身上的符号,比如家庭关系、社会地位,或者是职业、年龄。

我们需要看到,卧室这空间保有的私密性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安全感,但是在这里拍摄的视频未经同意,就被丈夫泄露出去,最终成为就连小孩都在争相传看的猎奇对象。

在这个时候,艾米身上的符号就变成了枷锁。作为一名教师,一位所谓并不年轻的女人,“竟然”与这种视频挂钩,哪怕并没有任何淫秽的意图,她也会无辜地从被凝视的位置,挪到被审判的境地。

所谓的社会伦理剥夺了很多人合法的性与私密空间,但有更多人心甘情愿地成为自缚手脚的帮凶。包括观众在内,一旦在观看视频内容时咋舌“大尺度”,作出这类空有“理性”外壳的判断,就会通通沦为与第三章家长同一阵线的审判者,或者说,被裹挟成为共犯,而这正是《倒霉》煞费苦心的独特经营。

而当那位女家长公然播放视频,并得意洋洋地吸收来自围观者的好奇、惊讶、叹息甚至满足,其实羞耻已经转嫁到她身上了,尽管现场没有任何人能够,或者愿意做出这样的实质判断。

从这起事件发酵开始,消费者就是越界的,不怀好意的,他们密集的凝视与反复的咀嚼引发了被消费者的严重剥削,但被消费者却要承担他们强行施加的道德审判以及社会死亡,这就造成了极其不平等的倾轧。

这时候,艾米不只是单独的个体。她被物化成牺牲品,肢解成标本,更降格成“只配”被他人审判的失声物件。

我们能够看到她一直试图低调地挽救局面。比如她在私下催促丈夫解决泄露问题,但这个再也没在电影里出现的男人,始终未能扑灭这场野火。她去学校领导家里寻求理解和帮助,但是规章制度把她送上了尴尬的公开审判。文明理智的法则在这里被兴致勃勃地嘲弄,而她想要理性地争辩,合法地维权,又只能充当被群嘲却无从参与的对象。

语言、情感、逻辑,以及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全部可悲地丧失了力量。

《倒霉》递进地营造了密不透风的压迫环境。而此间的女性艾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群体的焦虑与压力。

这就对上了电影第二章密集的“背景介绍”与“术语诠释”。

在女性的个体层面,谈及“厨房”时,女性被刻板地捆绑进去。谈及页面最底下的“注脚”时,那个“绝佳想法”是“女人真正的美,在于她的男人”。谈及“尊重”时,讲到一个警察局长声称,被男人家暴的女人不该在夜里报警,而应该等到早晨。谈及“强奸”时,55%的受访者认为在醉酒或嗑药等特定情况下,受害者着装撩人或是愿意跟随回家,那强奸就是合情合理的。

十足的反讽中,点出了内向的、从属的关系,早已把女人被动地绑架起来。而放到历史进程中,她又相当于手无寸铁的平头百姓。

第二章反复呈现的罗马尼亚以及法西斯国家历史,表层的杂耍与拼贴即便涂抹着戏谑,内里全都充斥着躁动不安与摇摆不定。

比如罗马尼亚军队是镇压平民的一种方式;集体参军与尸横遍野构成了蒙太奇;“权力”意味着指挥开枪,或者持枪扫射;六成罗马尼亚孩子都遭受过家庭暴力,而他们又是父母的“政治囚徒”;前身是警察的公交司机因为国籍,拒绝罗马妇女上车并当众棍打。

这些状况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持续至今,在第一章的城市漫游里,当下的生活空间已经不时被历史与革命的字眼所点缀,甚至贯穿。有人在电话里抱怨,“每个人都在被秘密警察打小报告。”

新冠肺炎爆发后的新现实给予这个本质许多新鲜注释。

一是处处都在强调,人们理应注重清洁跟消毒,但是人心最肮脏最龌龊的一面却在电影里暴露无遗。显然,那里的病毒比肺炎病毒有着更顽固的生命力。

二是人与人之间被要求保持社交距离,但是互联网时代的视频传播消解了距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越界观看的冒犯性与狂欢性已经打破了个体最基本的安全感。家长会上出现集体围观这种极度不文明的行为时,边吃香蕉边邪笑的军官就是最典型的看客代表。而艾米算是替这个焦虑的世界,承载了更多焦虑。

三是口罩成为安全感的新来源,也成了文明的最后底线,在私密视频里没有穿衣服的艾米,最终变成某种在公众场合没有戴口罩的人,被所有人恶言相对。但是整个社会想要扒开的,并不只是艾米的口罩。

审判前电影展现了许多争执,譬如超市结账时,拮据的顾客因为要精打细算,被后来者挑起言辞刻薄的吵架。不难理解,家长会上公开审判的暴戾对应了整个社会对贫穷、对麻烦、对去亲密性、对过度清洁、对规矩的烦躁甚至暴怒。

他们在非理性甚至非法的层面,通过为难艾米来释放自己扭曲的情绪,这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对话的失效,也加快了文明秩序的瓦解。

电影为此设置了三个结局,前两个现实的结局证明了受害者和女性的出路,是横竖不会存在的。

持续积累的情绪无从发泄,电影没打算廉价地给出一个模糊的希望,但又不打算一声不吭地归于沉寂,所以有了最后假想的结局,让艾米化身超级英雄,用最疯狂、俚俗,也最有效、痛快的方式去堵住悠悠之口。

当然,糟心的地方也在于,谁都知道爽过之后,尘埃落定的现实,依然只能是一个又一个死胡同。

这就是电影的神来之笔。

由始至终,《倒霉》都在巧妙地运用美杜莎的隐喻。人与兽只消看一眼美杜莎可怕的脸,就会变成石头。当智慧女神雅典娜鼓动宙斯之子珀尔修斯前去杀掉美杜莎时,告诫他只能通过光亮盾牌上的镜面反射去看对手。最终,珀尔修斯顺利完成任务。

裘德揭晓这个故事的启示在于,我们不能,也不可以,去直面真正的恐怖,因为它们会用巨大的恐惧让我们动弹不得,而我们想要了解它们的样子,就只能通过观看“重现它们形象的图像”。而影院屏幕,就是雅典娜擦亮的盾牌。

《倒霉》的盾牌,是那个视频,是高度提炼过的虚拟审判,是每一个或真或假的视频拼贴,是艾米,甚至是整部电影本身。想要透过一重又一重的再造图像来了解导演的意图,需要去尝试感受并且解读,然后反思。

但既然是在反射,在重现,那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反正人与人之间无法达到绝对的理解。

这时再回看电影片名出现时的标注,就更见深意。“没有人明白,世界正在时间之海里陆沉,那里深不见底,遍布以衰老和死亡命名的鳄鱼。”

(插图来自于柏林电影节官方图片,以及IMDb预告、豆瓣电影片段截图)

 3 ) 由疯狂滑向荒唐

2020年突然让世界变得异常疯狂,而裘德却携着摄影机,在布加勒斯特找到了充满个人风格的独特视角,记录并演绎着疫情放大镜下罗马尼亚社会的弊病和疯狂举动。我本来想把标题拟为《一场当代视角下对罗马尼亚社会生活与文化历史的审视与审判》,但好像与整部电影嬉笑怒骂的基调太不相称。而似乎“疯狂”和“荒唐”两个词也可以同时用来描绘事件本身和导演叙事风格的变化。

如果让我再回想这部电影,我可能会立刻想到“噢,那部和戈达尔中后期作品很相似的电影论文”(当然也加了很多《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的味道)。不过,从柏林主竞赛图标消失就开始,直到定格到最后一秒的戏谑,却让影像在大俗与大雅之间无缝切换。裘德俨然将严肃的论文写成了一篇爽文。

在角色与情节都没有丝毫认识的情况下,不管是多么资深的影迷,都会被一开场的4分钟纯p*rn震惊到。虽然如此露骨地将性爱展现在银幕上很多人都不会立刻接纳,甚至评论中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但性爱不是电影的目的,导演倾向在电影中以严肃的风格对待它(如后面的百科,审判),却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配上滑稽的音乐,而观众始终以第三视角围观不知会通向何处的闹剧。这种视角间的错位让人在尴尬中忍俊不禁,导演的革命性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占据了我们的视野。黄片只是一个疯狂的导火索。


第一部分:单行道

影片的前两部分能看出很多戈达尔的影子。摄影机扮演一个不负责任的观察者形象,就像《我略知她一二》《中国姑娘》中对巴黎建筑工地、楼宇与杂乱的街景的拍摄与剪辑,镜头总是在追踪艾米的过程中转向对于城市某一角落的观察,目的就是“去主角化”,与破碎的生活片段一起,尝试打破记录与叙事的边界,描绘真实的罗马尼亚社会图景。好似无休止的摇与推镜头下记录着出兑的店铺,带着口罩的人们,已变成废墟的古建筑,随意停放的豪车,无人注意却充满性暗示的广告牌以及破旧的选举信息,已是2020年却依然悬挂着的1928年一战胜利的大旗帜……都以讽刺的方式提醒人们曾经的人类欲望。

同时,摄影机也在扮演一个窃听者的角色。它窃听到:一位女士因为受不了穷人在前面计算优惠券价格耽误时间而争吵;艾米与在人行道上乱停车的司机互用粗鄙之语争吵;药店中对于贩卖器官的争吵;路口行人与车辆互不相让的争吵;咖啡馆中有的人讨论健康问题,神风特攻队,特雷布林卡……充满暴怒,贫富分化,经济萧条的社会,以及看似毫无逻辑联系的视听元素,都为第二部分做足了铺垫。

第一部分为我们展现了2020年城市生活的时间胶囊,以及人们之间无处不在的焦虑情绪,单行道不仅指艾米从家到学校的这条通往审判的路,也是罗马尼亚社会日渐消沉的单向滑坡。就像书店收银员所说的那样,《斯彭河文集》——一本叙述虚构的斯彭河小镇人们的生活、遭受的损失和死亡的诗集——“对于这场疫情来说真的太应景了”。


第二部分:短词典

拼接式的影像论文很难不让人想到《影像之书》《电影SHZY》的风格,但明显比戈达尔的电影语言好懂得多。裘德用极度反讽将词条、影像和文字注释间的反差拉到最大。简单罗列一些我感觉很有趣的词条:

绝对理性:“数学”即为一切存在事物的解释;“历史”带给人们的沉思会激发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阴暗构想;“罗马尼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以弑君为结局。

电影与艺术:“美杜莎”的隐喻——银幕是雅典娜擦亮的盾牌,裘德认为电影可以向观众展示不可能看到的真正的恐怖;“蒙太奇”连接了欢庆着充满荣耀的军人与战场上浴血战死的军人;“艺术”的辩证——一样东西是否为艺术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工厂的烟囱在被遗弃的时候也会成为艺术品。

女性权利的觉醒:“金钱”——在第一部分里的同一家超市,男人用女性羞辱的方式将钱甩给了女收银员并叫她b*tch;“厨房”里,脏盘子和孩子的哭声都代表着女性的工作;“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愚蠢阶段的见证,而在罗马尼亚,这个传说是家庭主妇能使家庭兴旺;男“知识分子”在电视节目里让旁边的女人闭嘴,认为她没有知识,是个b*tch。

两性关系:“爱”的注释中有人将女人比作霍乱病毒,渺小却使男人受苦;“pulă”世界存在于男性秩序之下;“脚注”中的一种观点,女人的美丽在于她的男人;在“尊重”的词条中,文本注释是关于家暴笑话,镜头里是一个拍婚纱照的美丽新娘。

有趣的个人想法:“图书馆”里走出屠夫;借“圣诞节”揭露一些人信仰宗教与伪善的矛盾;“权力”与暴力的关系;“无意识”——一句“Heil Hitler”治好了德国老人不能动的右臂,病不在身而在于意识。

科技与当下:“机器人战争”中人类的同情心还会存在吗;“亲密关系”——一种读取别人想法的机器会帮助我们实现;“社交距离之舞”是新冠危机下的残存的个人狂欢。

一本充满着个人风格的贯穿古今内外的罗马尼亚词典,词条的罗列就像给观众的随机翻阅,囊括了前面的街景,也为后面的审判备足了话题。


第三部分:实践与影射

学生的家长们在学校的花园里举行对艾米老师的公开审判。对于情节中的人物来讲,审判的是艾米和那段在网络上病毒式传播的黄色影片;而对于观众来讲,审判的是如今罗马尼亚社会中有关种族主义,反智主义,公开的隐私审判,父权凝视与性别歧视,网络暴力者的道德审判,阶级矛盾,男女性爱,屠犹,教育体制,甚至是埃米内斯库的情色诗歌和科学与思维范式,尽管客观上讲艾米并没有做错什么。具体的内容不做过多探讨,因为影像非常直白,比前两部分好懂得多,而且辩论的过程也是将前面的词条逐一展开讨论的过程。导演为了不让我们沉迷激烈的辩论之中,还穿插了疯癫男人的画外音以及一走一过的保洁与保安们。

不过裘德在理性讨论内依然延续了搞笑的戏谑:神父带着“I can’t breathe”的口罩;在当众播放影片公开处刑艾米的时候所有男性家长在批评过后又看得津津有味;大家都临时在手机上查自己辩论的“论据”想要驳倒对方等等。

看看吧,当人们讨论当今现实的东西的时候场面会变得如此混乱不堪。而在这种疯狂的不堪之后呢?“我们认为自己很重要,但是世界却忘记了我们”。世界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但它也是一个病态的笑话,这种矛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们被耍得团团转。这一切只来源于一部四分钟的毛片。

电影的三个结局:1.艾米没有被开除,虚伪的男性立场继续暴力羞辱,但这个结局只是一个玩笑,不是因为戏剧性的辱骂和打架,而是因为艾米不可能不被开除;2.艾米被开除,可能是最接近现实的结局,所以导演用远景固定机位快速结束了这种可能;3.哈哈!一个对西方世界的纯粹无知竖起了合理中指的结局,在积累了一整部电影的愤怒情绪终于迎来了漫画式的爆发。艾米化身神奇女侠,代表女性,代表被时代无端审判的人,对所谓的精英阶级,网络施暴者与父权社会完成了破坏式闹剧般的荒唐复仇。

当她提到国家最令人尊敬的诗人埃米内斯库的淫秽文章时。她认为如果国家可以有选择地忽视这些诗句,那么它肯定可以原谅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员的孤立的轻率行为。但可惜,在现实中,这笔公平的交易可不会达成,只有第三种结局才能完成正义的反抗。如果我们生活在爽文中,世界会变得更好。


电影的主题好像也不仅适用于罗马尼亚。 (9.0/10.0)

 4 ) 倒楣性愛,瘋狂A片(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2021)

1、芭比的盛宴(Babettes gæstebud,1987)中資本主義以美味食物的形式傳到清教徒原始教義信仰的社會主義保守村落,愛情合眾國(Zjednoczone Stany Miłosci,2016)中資本主義從牛仔褲、巧克力等奢侈品的走私方式進入社會主義與天主教的保守社區,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 ,2003)中柏林圍牆倒塌,資本主義以色情片與可口可樂大型企業為代表傳入東德,在這一部電影倒楣性愛,瘋狂A片(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2021)中,象徵自由西風東漸的資本企業和商店在羅馬尼亞的小鎮中如雨後春筍林立(咖啡店、速食店、販量店)——可是自由之風以性的解放為代表,雖然帶來了解放,但也帶來了對文化、傳統、信仰和價值觀的挑戰。倒楣性愛,瘋狂A片(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2021)原片名的是「Gossip with mess or slut porn」, 意即由一段亂交或淫穢的色情片所引起的輿論(美其名是輿論,實則八卦小道言論)。

2、電影是四段結構,這四段結構的筆法很像莊子——故事、理論、故事、故事,也像是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1984)與不朽(L'Immortalité,1990)的筆法——故事、詞條、理論、故事。

3、電影四段結構:

[一] 電影的第一段是事件的揭露——一名女教師私生活性愛影片曝光,引起非議(這讓我想起陳之藩過世後,李敖翻出其生前寫給他愛人的情書,說裡面盡是汙言穢語,批判陳之藩道貌岸然,竟被社會所尊崇)。 [二] 第二段如莊子的齊物論,由七十多個詞條新解組成。這七十多個詞條的解釋,每一個都很有意思,值得逐一細想,不過整體來說,展現了這個世界的是是非非、對對錯錯,既矛盾又衝突、混雜的名言概念和語彙解釋——我們雖然面對的是同一個客觀的世界,卻隨著每個人有各自立場,以至於主觀意志與欲念不同,於是產生千千萬萬各式各樣衝突、矛盾、對立,甚至於荒唐、謬誤的觀點、意見、詮釋、主張和作法,而站在各自的立場去看,卻又都是言之成理的。面對這樣樊然淆亂,又充滿局限、片面的意見與說法,莊子要我們能用超然的視角去看待,不如「照之以天」、「莫若以明」。(簡單的以臺灣新聞常見的社會問題來寫,可以寫的詞條是「博愛座」,畫面是六旬婦人對著上了一天課後從補習班回家的國中生咆哮:「起來,這是我的坐位你知道嗎?沒教養!」以表明所謂「博愛」不過是「偏愛」、「特定的愛」或「非愛」。) [三] 電影第二段說完了理論,電影的第三段就直接進入一個實際情境的操演與討論——從一場學校會議,讓我們看到這些不帶一絲人性關懷的殘酷群眾會如何反應。這場會議中,隨著激烈的討論,越來越深的觸碰到人們內心的底線,我們會發現這遠遠不只是性愛影片的問題,還更深的觸及了教育的本質、信仰的核心、民族的自尊。導演把人的偏見如扇展開一樣的鋪張在觀眾的眼前。 [四] 第四段的收尾,與其說是有三種假設,不如說是開放式的結局,因為所有觀眾的心裡,都會隨著電影設計所帶來的體悟,而有自己的一個電影結局設想。

4、電影從一場新冠病毒的疫情帶來的傷害開始思索,勾勒出人類歷史長河中許許多多殘酷的傷害性的事件(從網路到暴政)。其實說來,當前世界的病毒風暴是有這麼一點超現實的發展,而電影在這超現實的題材下,又以超現實的方式又真又假又實又虛的結束。

 5 ) 观后感

好久没看到这种批判社会的电影了,这部电影用喜剧,性欲,教育,历史等诸方面因素进行反思当下疫情社会的暴躁与病态。三个部分,仿佛第二部分是割裂的,但第二部分又往往是不能删除的,第二部分是对第三部分讨论的教育,哲学,历史等等的补充,也是对于讨论的话题所做的社会词典调查。家长与老师的对话是另一种对孩子成长问题的思考。影片中一些家长对于一些哲学,诗人等长篇大论的言论,他们并不能有效的聆听,讲述者一直受到干扰,而那些简短的,粗鄙的语言却异口同声地附和。在联想到第二部分的词典拼接,可见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文化,那些高素质,温文尔雅的表象已经消失不见。那个送花的绅士家长,仍然受到了其他家长的唏嘘。此外,在影片结局分了三个结论,而第三个结论变身真的是最大的亮点!这也充分展现了电影本体的魅力。 最后,第二部分讲珀尔修斯用盾牌上的镜子反射击杀美杜莎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能通过观察重现他们所在而这个也与电影本体所相契合。此外,这也是电影能够批判社会的另一种思考方面吧。

 6 ) 突破陈词滥调,却离不开陈词滥调

三星半。确实非常有新冠时代的烙印,第一部分可以拿出来给罗马尼亚城市文献学做贡献。但是第二部分简直是太割裂了,而且还掉书袋,在我看来这种形式没必要放入电影,而且这种词语“解释”无非是营造一种简单的反讽和戏剧性效果,想要用戏谑的反差营造黑色幽默,但是碍于时长和评奖需求又显得放不开,那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去看亚当麦凯呢。

而有些词条则显示出导演的知识水平被东欧这个后社与西方世界的地缘夹缝深深影响。都在说论文电影,但论文讲究有理有据,而不是简单的抖机灵。那其实对于电影这个题材来说时间不允许论据详实,那就应该作出取舍把想重点表达的东西融入电影,而不是割裂电影。

好在第三幕把整体水平拉上来,不仅展现出一种知识分子对抗网络暴民的架势,还在细节里放了很多有趣内容。

不愧是出过极强既视感电影《毕业会考》的国度

第三幕我最喜欢的两段,一段是引用教育学者关于死记硬背与独立思考“二元对立”关系的批判,另一段是结局放飞自我,都在打破一种陈词滥调,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有些失望的是导演在电影里增加的对shzy元素的批判,却还是陈词滥调的延续,并且与电影表达的主旨是弱相关的,因为电影里出现的大量的对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的种族歧视是没有shzy的影子,完全是罗马尼亚帝国的特色,齐奥塞斯库和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今天的罗马尼亚是割裂的,那时右翼民族主义是被压制的存在,而新纳粹和反犹阴谋论又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拉shzy出来像是要让其为罗马尼亚糟糕的文化、民族歧视环境背锅。这似乎东欧国家电影导演不管拍什么总要搭上点前社内容,不然拿不到颁奖季去。

 短评

一头一尾真令人痴狂, 中间个人观感2>1>3。第二部分真的辛辣刻薄而又冷静解构了大部分国家后现代生活里的苦乐酸甜。形式上看似简单粗暴,仿佛在长片里插入幻灯片,但其实它在结构和主题上很好串联起了全片,把宏大又纷繁的控诉编成一张大网,扣在我们每个人脑袋上(宛如结尾)——看完甚至都有了读鲁迅般的感受,仿佛感到导演站在那里点烟冷笑,骂这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第一段非常本雅明,城市漫游与震惊体验直接明了,默默展现消费主义、种族歧视、阶级和性别的剥削,左而不激,如沐春风。第三段其实也很强,但跟前两段那么灵气的手法比起来,就匠气造作了起来,还好结尾拯救了回来。啊!再次感慨*结局3*,若说电影有什么好,还不就是给我们提供如此妙而爽的幻想!!

6分钟前
  • 德小科
  • 力荐

3.5 第一部分:走在罗马尼亚的大街小巷,进入语境;第二部分:词汇量补充;第三部分:看似针锋相对的对谈其实都是在自说自话,从一开始就没有人可以改变别人的想法。结尾令人意想不到,哈哈爆笑。

1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道理我都懂,可是真的好无聊。黄片放完仿佛听见,“ok, kids, that's all the interesting stuff for today”

12分钟前
  • 朱马查
  • 还行

impressive genius as a cultural studies researcher. part2 "short dictionary"直接显示了整部影片的形式设计如何全然内在于当代景观社会碎片、拼贴、被冷笑话充斥的文化生产逻辑,Jude似乎很清楚在这种语境下批判某物的最佳策略就是直接甚至放大呈现它本身,但恰恰是这种过于紧密的内在性使其所谓形式开放性变得可疑。

15分钟前
  • Octopus
  • 还行

富贵险中求,疫情让导演变赌徒,在电影节押大博弈。

1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真的狠,尤其联系中国去年疫情期间那些直播网课乌龙的X爱事件,非常绝了。这才是疫情时代的影像报告~#2刷之后觉得有点扣分

17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拉杜·裘德的这类论文电影极具想象力和创作力,怎么会有第二部分的影像小词典那样的想法,还把自己在职业生涯上的思考和当下疫情带来的社会环境融合进电影创作里,让熟悉这个导演的观众感受到他的私人感,借助于电影完成他的私人表达,不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因为是疫情期间拍的,第一部分的外景地在场景拍摄和声音设计上就有很多展示日常生活细节的目的,疫情也无法阻止好导演的创作。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第一段“游移的观察者”有点意思,后面差点意思。片尾的五彩审判,Miguel Gomes在《一千零一夜》里玩过一次。Miguel相信Folklore,Radu却说Folklore是无能的,所以他的声音总有些单调吧。

2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较差

这种偏向行为艺术的“电影”,我向来没有好感。不唱赞歌需要的是勇气,说人话才是考验才华。

21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较差

3.5,这也太柏林了

25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既是第一部扎根于新冠疫情时期的国际电影,又是一部包罗万象、展现当代文化与性别-政治图景的百科绘本。影片始终保持了复杂性、开放性,既有严谨传统的智识论证,又有多声部的反讽对话。引言(性爱录像)+三段式正文+多结尾结构。第一段里,摄影机远远跟拍女主,但又时不时摇移至看似无关的周遭行人、楼宇与广告牌上,配上强化的环境声,既描摹出疫情冲击与消费主义漫卷之下的城市生态,又烘托出普遍的焦躁与忧烦情绪,亦似本雅明[单向街]中的浪游者视角。第二段的历史文化词典拼贴承袭自戈达尔的论文电影脉络,科普解说讽刺恶搞呼应兼有,也契合于追求快节奏短视频与信息密度的当下景况。第三段剧场般的“民主”论争与道德审判则是对各色人等偏见与狭隘思想的大起底。知识/教育、性别/族群、权力/政治紧相连,理性失效后,一切就像笑话。(9.0/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7分,话题型电影,论文式的影像拼凑与各种隐喻。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金熊。详见长评。文本结构非常复杂,甚至过载。最吸引眼球的性爱录像泄露以及围绕它的有关私人-职业形象的辩论(感觉导演是不是参考了大表姐的那次艳照事件),甚至都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艳照只是一个引发议论的事件,导演真正要讨论的则是如今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贫富分化加剧、戾气横行、疫情加剧社会危机、消费社会、反智、阴谋论、民族主义盛行、右翼势力崛起,当然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网络暴力和道德审判。我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导演近年拍的几部屠犹题材电影让他在罗马尼亚遭受了右翼、民族主义、阴谋论者甚至新纳粹的围攻(可能很多是在网上的),这部影片基本是导演对他们的直接回应。其中关于SHZY历史和齐奥塞斯库的段落就显得有点多余,甚至有些“剥削”。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情色片中用来引起欲望的尾随,偷窥在《倒霉性爱》的第一段以景别的方式复现,但拉杜·裘德的影片是一种“拼贴的古典主义”,也是“第一部”关于疫情的影片,关于它如何改变认知与隐私空间。除却大尺度的开头和剥削电影色彩的结尾外无关于性。相反,第一段中,摄影机扮演着一个不称职的跟踪者,distraction,然后扫(“超链接”)向充满广告与事件的街道,一个COVID,波普,赛博空间与后集体主义遗迹的杂合体。第二部分则是一种数据库电影,字幕独立于声音。而第三段即影片结尾则构架了一个舞台空间的审判,如同苏格拉底,默尔索,或艾希曼所经历的审判,在当代(弱)技术哲学/伦理学主题下产生一种古希腊式的倾向。人物脸上的口罩等同古代戏剧的面具。这场对话和柏拉图的大多数对话一样,是未完成的,所有的开放结局都不是答案。

3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还是更喜欢第一部分的行走和第二部分的影像辞典,当然这两部分都只是在为第三部分做备注。

4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我fuck因我在,我FUCKKKKK故我在。政治辞典与行为档案,揭示人类的两面性,一半掉书袋,一半爆粗口。

4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这是个啥玩意儿,一堆评论解析解构的云里雾里,各种喻指,碎片化又杂糅,看故事性的观众可绕道,这太特立独行了,喜欢不来,无论有多高级。★★

47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footnotes提前插进 生怕观众知识储备不够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论文思维 然而论文无法改变世界

52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柏林 2021】以性爱这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入手,得以窥见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态。戏里女老师因性爱视频泄露而受千夫所指,戏外导演则用政治黄片予以有力还击,影像与现实构成完美互文。在这个疯狂的时代,或许就需要更加疯狂的影片,要用魔法打败魔法。

57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居家隔离的性爱视频被发上网,中学教师被迫接受下岗审判。一部疫情中诞生、却又不只是疫情的历史主义猎巫电影。拉杜·裘德依然喜欢搞些千奇百怪的幻灯片,但这次却是和性爱黄片的辩论相辅相成。结尾AV女侠绝了哈哈哈~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