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

HD中字

主演:基里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马特·达蒙,小罗伯特·唐尼,弗洛伦丝·皮尤,加里·奥德曼,拉米·马雷克,卡西·阿弗莱克,肯尼思·布拉纳,戴恩·德哈恩,乔什·哈奈特,阿尔登·埃伦瑞奇,杰克·奎德,大卫·达斯马齐连,詹姆斯·达西,本·萨弗迪,亚历克斯·沃尔夫,古斯塔·斯卡斯加德,马提亚斯·施维赫夫,汤姆·康蒂,迈克尔·安格拉诺,大卫·克朗姆霍茨,杰森·克拉克,艾玛·杜蒙特,马修·莫迪恩,托尼·戈德温,斯科特·格瑞恩斯,乔希·佩克,詹姆斯·瑞马尔,奥莉薇·瑟尔比,乔什·祖克曼,戴文·博斯蒂克,杰夫·赫普内尔,路易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奥本海默 剧照 NO.1奥本海默 剧照 NO.2奥本海默 剧照 NO.3奥本海默 剧照 NO.4奥本海默 剧照 NO.5奥本海默 剧照 NO.6奥本海默 剧照 NO.13奥本海默 剧照 NO.14奥本海默 剧照 NO.15奥本海默 剧照 NO.16奥本海默 剧照 NO.17奥本海默 剧照 NO.18奥本海默 剧照 NO.19奥本海默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从电影谈未来核聚变能源发展】

第一篇:原子弹和核裂变核电站

军用原子能1.0:原子弹研发和应用

德国

前期理论研究:德国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发表质能转化的理论.1905年

实验验证理论:德国物理家莉泽·迈特纳和弗里施进行铀原子中子轰击实验,证实质能转化的理论,实现实验室级核裂变.1938年

国家实施工程:德国进行核弹研制.1939-1945年

美国

前期事件影响:珍珠港事件.1941年

美国二战参战:曼哈顿计划开始.1941年

《奥本海默》电影拍摄的剧情

代号“三位一体(Trinity)”实验原子弹试爆成功. 1945年

代号“小男孩(Little Boy)”实战原子弹实战爆炸成功.1945年

民用原子能1.0:核电站研发和应用

1951年,美国实验级核电站成功

1954年,苏联商业级核电站成功

历时15年时间(1939-1954年),从首次核裂变,到首个商业核反应堆成功,人类驯服了超越人类想象的核裂变能量。

第二篇:氢弹和核聚变核电站

军用原子能2.0:氢弹研发和应用

首先发现核聚变的科学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核科学家,也不是物理学家,而是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观察发现太阳的天体活动,进而研究其发光发热原理,直接和间接发现核聚变。

围绕核聚变如何在地球上实现,一个有效的可以照抄的作业,就是太阳内部怎么进行核聚变反应的,那么就按照自然太阳的环境,来进行模拟环境的搭设,研究和实验。

之前核聚变研究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就是:太阳的内部核心温度约在2000万摄氏度。

由此可以推算出,想要实现人造核聚变反应的前提,至少要实现小太阳级别的上百万摄氏度的环境,以人类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不可能实现。

直到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人们看到原子弹爆炸的光和热,人们都说,看到了地面上升起一个太阳。

自然而然的,利用原子弹爆炸形成的高温,从而很快就实现了实验室级的核聚变。

补充:(由于天文学家观测太阳的时间,起步很早,研究太阳核聚变反应的时间,也很早,至少比核裂变的研究起步时间早,所以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核聚变研制。)

1951年,美国实验级氢弹试爆成功。

1953年,苏联实弹级氢弹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历时6年之后(1945-1951年),氢弹爆炸成功,人类又开启了驯服下一个超越人类想象的核聚变能量。

民用原子能2.0:核聚变研发和应用

接下来的核聚变民用化,却不像之前建设核裂变反应堆核电站那般顺利,因为实现两者的底层技术原理是不一样的。

核裂变反应就像是用火柴点火堆,想点火很容易,想控制火堆的火势大小也很容易。

核聚变反应就像是用柴火炼瓷器,必须不间断的保持窑洞内保持一个高温的环境,才能练出来正常品质的瓷器。

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制造一个窑洞(束缚核聚变反应的高温)

在观察自然世界中太阳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中发现:当物质的温度达到上百万~上千万摄氏度后,物体状态不在固液气态之内,而是处于等离子态,再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开始核聚变反应。

那么如何束缚等离子体的物质的呢?

自然界的核聚变是靠引力约束维持的,即依靠太阳庞大的物质质量,会形成引力场,根据引力场的特性,就会形成一个炼制上千万摄氏度等离子体(即瓷器)的窑洞。

在前期进行核聚变研究时很快发现,在人工条件下,不可能人造出自然界中那么大的引力场。

同时先期进行初级的核聚变反应高温点火,至少是上百万摄氏度,目前任何人造的物质(固液气态)都不可能承受这样的高温。

所以在人工条件下实验探索出主要两种约束,一是惯性约束,二是磁约束。

第一种,惯性约束

更通俗的说是激光约束,通过超强激光点火,在开启核聚变反应之后,根据等离子体粒子自身的惯性特性,起到约束作用。

目前走这一个技术路线的国家和机构很少,要实现这一个技术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个要有成熟的先进的激光发射器,另一个要有实时控制激光发射和核聚变反应的大规模超算部署。同时,额外的还会受制于目前的新材料技术,依然不能长时间的进行核聚变反应约束。

第二种:磁约束,顾名思义,即通过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

目前按照这一个技术路线走的国家和机构很多,成果也很多,如托卡马克和仿星器结构装置技术,但是目前受限于新材料技术迟迟不能突破,未来30-50年能看到核聚变商业化实现。

接下来谈一下为什么核聚变商业化还需要这么长时间?

核心的要解决的问题:赚不赚钱?

实验室的设备,材料等等,如果是为了完成某一实验目标的话,是可以不顾商业利益,不顾一切代价来实现的。

但是要赚钱的话,是要计算成本的,目前核聚变商业化,跟新兴互联网公司差不多,前期资本大规模投资,甚至是烧钱证明这一个模式是行得通的,然后再上市圈钱补贴亏损,继续把这一个游戏玩下去,一直投资直到公司盈利后,可以收回投资为止。

目前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从底层的消耗能量,获得能量方面来说,是入不敷出的。

目前衡量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和消耗能量的比值(即Q值),Q值越大,即代表亏的越少,直到Q值≥10(即成本价),才过盈亏平衡点,Q值≥30(即出厂价),才能进行商业化盈利。

通俗的说,即从点火开始进行核聚变反应,到一直付出巨大的电能束缚核聚变一直进行反应,(从热能点火转化成核能,从核能再转化成热能,最后热能再转化为电能,经过这一系列的能量相互转化),产生电能卖出去的钱,减去付出的成本,大于0,核聚变核电站就开始盈利了。

至于大家关心的零售价是多少?目前电价是一度电6毛,如果核聚变商业化开始普及,一度电可以降一个数量级,即一度电6分,直到核聚变完全普及,甚至有可能一度电6厘。

 2 ) 诺兰前三的佳作

《奥本海默》 个人认为是诺兰前五乃至前三的佳作 诺兰对于人物传记+政治惊悚方向的尝试,并不同于大多数人物传记电影,没有去过多改编和揣测,尊重人物本身的同时,在节奏和剪辑上继承了他一贯地特色。 剪辑很碎,出现的人物也都没有过多的介绍,一个名字,将本身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直接代入剧情中,用不断变化的节奏去快速推进剧情。曼哈顿计划并不是本片的最终核心,奥本海默思想的变化才是。 影片的节奏跟随配乐在不断的快慢,动静之间跳跃,可以说非常之大胆。而且诺兰对于高潮段落中沉默与寂静的力量运用的非常炉火纯青。 墨菲的演技,在我对他本就特别高的评价之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就片中的表现,毫不夸张地说当的一个影帝。另外马特达蒙和唐尼的妆容完全突破了固有形象的束缚,甚至影片到后三分之一我才发觉他是唐尼[捂脸]。 实拍的爆炸不完全是噱头,在IMAX荧幕下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那种震撼力和压迫感,让人紧张到冒汗。但为了节奏牺牲了许多激动感。单论核爆桥段,个人感觉其实并不如《横空出世》。 诺兰的才华、大胆与突破,在这部奥本海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完全有冲奥的潜质!

 3 ) 这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充满猜疑与争斗的人间

想起一次组会里,讨论到恒星核聚变的论文时,老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研究里的等式和程序和去制造原子弹与氢弹所需要的一模一样。”当时只作为打趣,回想不经感到几丝沉重与悲哀。 ——微剧透分割线—— 相比起特效,诺兰这部影片更惊艳我的是他的故事结构与表现手法。影片中既有彩色片段,也有黑白片段,就像一片叶子的两面,光明的那面关于物理的魅力与单纯,阴影则是恐怖冷酷的政治与战争,而照亮他们的就是原子弹在黑夜爆炸时发出的如骄阳般耀眼的光。爆炸的一瞬间,奥本海默想起了那句“现在我成为了世界的毁灭者”。这一瞬间,既是成功,也是毁灭的一瞬间,这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充满猜疑与争斗的人间。被从象牙塔中拽出来,他是可悲的,被政治与时代的车轮碾碎的牺牲品。 另外,作为一部顶尖物理学家的传记电影,在物理这方面诺兰完全没让人失望。我常常说我很不喜欢影视作品出现“量子力学”,因为大多导演对其的理解是歪曲浅薄,对不了解的人颇具误导性的。(不过不愧是有诺贝尔奖得主在背后撑腰的导演)诺兰的描绘是精确,浪漫的。不论是用粒子碰撞展示奥本海默焦躁的精神,或是他用量子力学的诠释撩妹的情节,或是会面爱因斯坦,粒子散射的小片段等等无不呈现着相对更加真实,也更吸引我的物理。

 4 ) 奧本海默、剃刀黨Thomas和演員Cillian Murphy

消化了一會,覺得Cillian Murphy在《浴血黑幫》中的採訪很點題 —— 「真正的我已經在一戰死了,現在的我每一天都是一個bonus。」

(Murphy to GQ Magazine: “He turns his trauma into this insatiable ambition. His experience took all faith away from him, and it took all respect for authority away from him. I think every day for him now is a bonus, because he came so close to dying so many times in that conflict that now every day he’s like, ‘Fuck it, why not?’”)

這段話也同樣可以完美解釋奧本海默為了他理想化的世界而選擇成為一個實務主義的人,政治影響力和個人名聲更加是為了實踐(Peaky Blinders和奧本海默兩個角色)普世價值中的微小但必不可缺的信條或者細節 —— 比如剃刀黨為了生存而在一戰時的各式主義中閃轉騰挪,把祖屋炸掉為窮人以住所。無論你喊的是喊主義,無論高舉各式主義的人在做甚麼,我終究有我想做的,也有我能做的;比如奧本海默本可以在學術界集權或者想辦法對抗Strauss派系,但是他沒做。我覺得他是在想 —— 如果他做了,那便是再次開啟了一次戰爭。

因為Cillian Murphy兩個角色的角色弧度和政治理念都是微妙的相似,才令我覺得奧本海默在小黑房資格審查委員會中的「主動交代」和「配合調查」,反而標志著奧本海默好像浴血黑幫最終季最後關頭找到醫生卻放棄復仇那樣,終於離開了自己心中的戰爭、戰場。

在浴血黑幫結尾,Thomas身騎白馬離開了居所、燒掉了過往的記憶。一個新的Thomas出現了,一段舊日剃刀黨的故事落幕了。

另外不得不說咱們蘭導也開始老老實實簡簡單單講人物講故事了。一個新的物理狂人出現了,一段舊日的概念大王落幕了。

 5 ) 诺兰味“超级传记片”

我认为“超级传记片”是本片的最佳形容。

前半段是科学探索,被政府招募、与科学家们组建保密区、原子弹实验成功;后半段以听证会为主要线索,涉及政治与奥本海默后期的复杂人道主义挣扎。

诺兰的电影我看过的不多,但就我个人对他风格的了解,这一部无论是在摄影、配乐、剪辑、表演、剧作等方面都是延续了他的风格,但有所不同。主要在削弱了烧脑的地方,从逻辑推理转为一个人的经历的感受和探索。我认为叙事角度是本片最大的特点,应该也是承载了本片盛赞的最关键元素。

首先视听上,镜头的选择仍然没啥特别的,但诺兰的魅力从来不在构图、镜头运动等方面。全片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在刚实验完内部庆祝的发言和最后一个镜头。最后一个镜头其实应该说不完全是视听带来的,毕竟这是放在节奏有刻意压制的影片的最后,最后用不重要人物的一句话带回之前的一场戏,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去观看真实的那一刻,看似并不是总结故事但直指主题的几句对白后,精彩的推镜头。推得太有感情了,配合精彩的配乐,最后一幕撑住了,确实震撼。另外,因为有原子弹这种特殊元素,本片视听明显较为大胆,用了不少原子弹爆炸和日常画面的交叉剪辑,在前期还有许多如颗粒撞击的类特效画面。大荧幕上看确实比较惊人。

倒是听证会那个被问崩溃和那些听到声音变集体跺脚的设计我觉得太平庸了,其实影片里用得很多的还是那种大片里常见的类似Rising后突然安静下来。

叙事方面,大概是有三四条线的非线性叙事。讲得倒是蛮清楚,观影的时候我没有刻意去厘清,但还是清楚。

人物方面,诺兰的电影一直都是群像角色。爱情的那俩我觉得中规中矩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删减的原因,感情的培养似乎都是浅尝辄止,感觉跳了很多。其他科学家、军人那些人物因为有缜密的剧本支撑完成得都不错。主角的话,我觉得跟盗梦空间其实可以放一起说,可能因为导演放了太多细节之类的东西去丰富他,但就是感觉缺了一些剧烈的人物动作,以至于现在我对奥本海默这个人物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当然,这个和我对诺兰作品的态度当然是相关的。

我觉得最大的亮点还是如艺术片一般的心理视角。极为克制、极为客观。确实是像昨天看的诺兰访谈里他说的一样,只是展现,让观众在诺兰精心设计的奥本海默的体验和回顾里去一点点感受奥本海默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遗憾的是,就我个人来说,这部影片没有能达到网上夸张的那个程度,但这一定是非常个人的,正如诺兰之前的作品我也并不是很喜欢。只能说他做的很多努力都没有踩在我的点上,比如坚持全实拍,就结果来看,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改变了很多的事儿。简单来说,可能因为观影习惯,他的影片确实很多点在我这里根本炸不起来。

总结,依然是诺兰味的“超级传记片”,大胆华丽的视听,客观的人物心理叙事。后段冗长的听证会与碎片回忆足够观众一次次地重新代入奥本海默。只是影片似乎在任何方面都难以用“颠覆”一词来形容。有机会应该还是会再看一次的。

 6 ) 排雷:如果你不喜欢信条、敦刻尔克,那么大概率你也不会喜欢奥本海默

防杠:只谈喜欢不喜欢,不谈好不好(实际上我还提到了好的方面),只会二元对立看问题的麻烦迅速离开

奥本海默和信条、敦刻尔克一样,是精妙绝伦的工业设计作品,技巧和审美上的花活独一无二,对此我没有什么好说的。问题在于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得来工业设计,比如汽车就从来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可喜欢的地方。再好的汽车也与自然界无关,我能看出其线条的美感、颜色的美感,但终归它在我眼里就是一坨金属。它没有生命,没有鲜活的感觉。电影也是如此,我需要它讲好故事,立好人物。只有工业技巧拉满的电影,对于我来说还是一坨金属。

奥本海默,如果大家有去看功课帖的话就知道他的生平本来就十分零碎,而且他所经历的事情和他所处在的背景是大过这个人本身的。即使贵为原子弹之父,他也不是撬动历史的人。他是撬动历史之人手下的棋子,是历史洪流中一粒惹眼的尘埃。所以我能看出这个故事对诺兰的吸引力,因为当时背景下海量的、零碎的人物、信息和事件,对于挑战技巧来说真是太适合不过的素材。诺兰说他看到原著的时候大受震撼,我都能想象出看到这么多复杂的人物事件交织在一起时、他的脑子冒出800万种复杂花活的场景。最终呈现的出来的《奥本海默》是他个人炫技的登峰造极之作,也许未来在整个影史都会有一席之地,致命的是在这部以奥本海默命名的片子里主角本人却面目模糊。

Cillian Murphy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他塑造的人物跨度之大让我觉得他无所不能。他可以脆弱天真,可以斯文败类,可以铁血无情,最大的亮点是对“神经质”的把控。他本人的气质既纯粹又有点神秘,十分迷人。可是不得不承认,他和诺兰近二十年双向奔赴终于登上男主的作品却让我有些失望。我把这锅归于诺兰没有在剧本里把角色立住(当然也有可能本来这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也许原著里他本人也是这样面目模糊)。就电影而言,我会觉得将近三个小时并没有让我认识奥本海默,我并不知道莲妹到底演了什么人。很明显诺兰想要表现出奥本海默的很多个面,但是时间跨度太大,人物线索和事件太多,结果就是一地碎片,作为观众我无法把这些碎片拼成一个完整的人去理解奥本海默(除了他的道德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他被指控为苏联间谍的时候,他惊讶地瞪大眼问what is this about,那是我觉得这个角色最鲜活的一瞬间。不排除这就是诺兰想要的,毕竟在最后泰勒也说“我不能理解他”。从好的角度来诠释,也许他就是一个天真纯粹的人?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片性格最鲜明的角色居然是唐尼的大反派。我真的很高兴他可以不用再保持帅气风骚了,请多接反派。

还有一个巨大的槽点是女角以及sex scene。宣传的时候是怎么说的?这是诺兰有史以来拍过的“情感最强烈”的一部片。大家都知道塑造女角和情感线索本来就不是诺兰的强项(也许压根就不在他的工具箱里),这部片里的情感线实在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用力过猛和捉襟见肘。两处sex scene让我觉得就和中间零散插入的爆炸视觉片段一样是一种个人玩票的调料般的存在,让人觉得要是不加这两处会好很多,搞不好还能直接引进大陆。(但我承认sex scene以外的nudity是有意义的)(P.S.莲妹的sex scene一向十分寡淡,我都不能不怀疑诺兰是不是在夹带私货,觉得好不容易让莲妹做一次主角必须要来点sex scene)

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想到了社交网络和至暗时刻,我决定去重温一下。

 短评

当我们谈论正义时,我们谈些什么?

6分钟前
  • L U K E
  • 力荐

专门从广州高铁去九龙西,7.20号看首映35mm胶片版的,有点小贵

8分钟前
  • 西部小学生
  • 力荐

35mm;对末日景象(尽管是想象的、还未发生的)的美化使得其成为诺兰作品里最不道德、最扭曲的电影。然而对待物质的…(美还是?)那种最本质的冷漠的视察,物质单向度的美感和光泽是诺兰电影最具诱惑力的图像。以及诺兰电影从来不存在“平衡”:因为自然(想象力)的缺失和精神(理解力)的侵蚀——诺兰电影真的具备想象力吗?——它总是显得很不和谐。

11分钟前
  • 唯唯
  • 较差

票房一定要比芭比高啊

12分钟前
  • LR89RSFT
  • 力荐

他们说我们不喜欢国外的电影,所以我给五星,只因为我喜欢

14分钟前
  • stefanie
  • 力荐

剃刀党疑似掌握核弹技术

17分钟前
  • 夙胤
  • 力荐

欠澳门威尼斯人的第一张电影票

18分钟前
  • 小鱼小虾小蚂蚱
  • 力荐

2023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原创配乐

20分钟前
  • 🧙♂️
  • 力荐

“日本封禁《奥本海默》”“日本人早在七十年前就已经看过了”

22分钟前
  • 赵子龙美冬
  • 推荐

在印度它们知道技不如人,也知道怕什么,大搞民族主义拉仇恨,一天换着恨一个,真的太坏了。

26分钟前
  • Alten
  • 力荐

不知道的以为我们国内已经上映了🐶

29分钟前
  • 迷人的小驹驹
  • 还行

by order of the peaky blinders

30分钟前
  • 我上课从不睡觉
  • 力荐

浴血黑帮最终季之以核为贵

33分钟前
  • 夏夜万星未及卿
  • 力荐

以核为贵,核核美美,核而不同,心平气核。基莲后半部分演技超赞!

37分钟前
  • 力荐

4.25本以為天能已是諾蘭作品中觀影門檻最高的一部,奧本海默硬生生地再度拉高了門檻,時長挑戰膠卷盤所能承載的最長時長,也挑戰了諾蘭至今作品中最長紀錄。一票賀歲片卡司參演諾蘭至今娛樂性最低的純劇情片,3小時不間斷的對白轟炸,搭配諾蘭一貫打散時間的非線性剪輯,資訊量龐大,解釋性對白眾多,如無背景知識可能看到中間會有些混亂,但基本上前期的混亂到最後一小時便會迎刃而解。大可用最平鋪直敘的方式拍其人物生平,諾蘭選擇再度用打散時間的非線性剪輯,在三個時間線跳躍穿插,前2小時的高峰便以原子彈試爆成功落幕,後1小時立馬銜接奧本海默因個人對社會主義的喜好而被政治迫害的歷程,如果說原子彈試爆成功的喝采瞬間是屬於主旋律的時刻,那後面立馬銜接的政治迫害儼然是反主旋律的驚悚片,收尾畫龍點睛,從現在開始我就是死神本身。

38分钟前
  • Puff
  • 推荐

@Paris Odeon看完芭比看奥本海默,反差有点太大。声音在这部电影里仿佛第二个主角,从奥本海默年轻时的夜晚脑海里原子碰撞和宇宙中的声音,到表示赞赏或质疑的踏步声,审判桌上的辩论,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夹杂着一两声哭声般尖叫的人群的欢呼,而爆炸的时刻,在真空般寂静的拂晓,刺眼的白光代替了本应该震耳欲聋的声音。

43分钟前
  • Don Swan
  • 推荐

想起很多年前看图灵的时候,看完也是这种压抑的感觉。他们做了改变人类历史的事情,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终其一生不能正名。

47分钟前
  • 浪味仙骑士
  • 推荐

满分十分!这次诺兰发挥的确实有水平 从叙事手法到剧情推理像大家展示了多么成熟的水准及技术。影片节奏紧凑 细节丰富,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但是看完奥本海默,我大概能预料到票房表现,这不会是一部大部分人都喜欢的电影,艺术性大于商业性,与传统的商业化爆米花电影背道而驰。希望我们也能早日有人拍出这种克制,含蓄,内敛的爱国教育片,感觉外国人生活中表达爱很直白,但宣传工具中却能,克制,内敛,我们生活中表达爱很含蓄,但宣传工具中的表达又直白到让人尴尬

51分钟前
  • Sekira
  • 力荐

诺兰想拍的那种惊悚电影,爆炸是由内部开始的,时间是一种花招技术,只是通过它抵达毁灭,政治和人类互相构陷只是外皮,他亲眼目睹这个由他制造的死亡地狱,混杂着颤栗和无限入迷。研究他的某个作者说:“我经常在想,是什么阴森恐怖的先见之明让奥本海默找到了奥义书里的中心困境”,深以为然。(莲真的好美

52分钟前
  • olvv
  • 推荐

我从来不认为所谓的好片就是让人看得昏昏欲睡,难以理解 ,有时电影不应该是这样子,我从来不认为所有的好片都是套着一层壳,认为艺术的高级的难懂的,实则诺兰的普通之作,加了些诺兰本身的味道罢了。

55分钟前
  • TIM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