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

HD

主演: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萨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马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亚历山德拉·雷文科,詹姆斯·托拉斯,基里尔·扎耶采夫,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格鲁吉亚语,俄语,英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2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3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4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5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6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3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4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5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6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7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8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9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绝杀慕尼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外星也难民第三季上阳赋嘉陵江边魔力麦克坐稳车,泰欣娜庖丁传奇之金刀御厨寻找阿拉斯加狼人2010生财有道1984她在梦中跳舞只有傻瓜和马 第六季孩事那回事之爆裂大事件暴雨救援守望尘世第三季照片104号房间 第四季飞机和火山沉眠之虎招魂3武铉:双城记养虎为患第二季比佛利山超级警探装饰肯尼迪一家食材花园Believe 通往你的桥热汤我们的女孩第四季启航:当风起时岚电2019安娜·卡列尼娜 上疑云背后(国语版)推定有罪生化危机(国语版)出棋制胜车场金色光芒雾之旗大势的百合脱轨2023用我的生命去爱你

 长篇影评

 1 ) 这是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

过年时看了流浪地球感觉很燃,看到了国产科幻的希望,觉得应该是今年最佳电影了。但是这几天2刷绝杀慕尼黑后真的是激动万分,更燃,没想到那么好看。

俄罗斯体育电影看过花滑女王,最后一球,都还不错,花滑女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讲的是个人,而绝杀慕尼黑体现的是集体的力量,最后赢得胜利。前苏联电影有不少佳作,莫斯科保卫战,解放,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战地浪漫曲等等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绝杀慕尼黑可以说是主旋律电影,我将它当作苏联电影在看,继承了前苏联电影一些优点,剧本扎实,叙事手法,镜头语言都很出色,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慢镜头。整部电影节奏紧凑,情节衔接很快,不仅仅是叙述夺冠的故事,而是告诉大家苏联男篮经历了多少艰辛而取得的成绩。教练可以说是最大功臣,训练方法先进,临场指挥出色,更可贵的是将球队凝聚在一起,对球员关心呵护,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练儿子要手术需要钱,但是依然为萨沙付手术费,帮立陶宛球员保卢卢卡斯做担保,隐瞒实情,给队员隐形眼镜,格鲁吉亚队员的妹妹结婚提出离队时,主动提出全队去格鲁吉亚训练并参加婚礼。因此队员对教练感激万分,死心塌地为他效力,所以球队能紧紧团结在一次。苏联队只所以战胜美国队就是团结一心,美国队却内讧。影片也揭露了苏联官员的腐朽,没有国家荣誉感,只在乎自己的官位,让人敬佩的是教练和他上司主动承担责任,最后依然不退赛最中夺冠。这部电影剧情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可以说不错的剧情片,最后绝杀后真是激动万分,慢镜头运动恰到好处,真的燃爆了。

所以绝杀慕尼黑可以说是今年最佳电影之一,可惜排片太少了。希望国产体育片也能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2 ) 《绝杀慕尼黑》:心中藏着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1891年12月,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位青年体育教师发明了一项运动,他将多种运动的优点与当地孩子们把球扔进桃筐的游戏相结合,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于是,篮球就此诞生,这位青年教师的名字是詹姆斯·奈史密斯,人们将他誉为“篮球之父”。

詹姆斯·奈史密斯

据说,他当时只是想帮校长解决冬天学生们的运动只能局限于室内这一问题,但他一定想不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篮球已然成为了全世界第二流行的运动,可谁又能想到呢。美国成了篮球之国,拉塞尔、张伯伦、乔丹、科比、詹姆斯、库里……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那片土壤仿佛永远都不缺超级明星,他们天赋出众,犹如美国漫画中的超人一般……

但我们今天聊的并不是美国篮球有多强,而是,美国篮球也曾经被打败过!

熟悉篮球运动的人可能不会陌生,美国当然被打败过,2002年世锦赛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们输给过阿根廷,1988年汉城奥运会,他们只拿了铜牌。

现在看来不足为奇,竞技比赛从来都是有输有赢,没有永远的赢家,但如果是在47年前,有人“大放厥词”说要在奥运会上打败美国男篮国家队,他会得到什么反应呢?好事媒体们的灿烂笑容,一半属于嘲笑,另一半来自于嗅到了热门话题的味道;同事与领导们的愤怒,认为他是自找麻烦,最后大家可能都要承担责任……他的世界里满是干扰的噪音,尽管如此,他还是做到了!

2017年,俄罗斯导演安东·梅格迪契夫将前)苏联男篮主教练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和球员们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这部电影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绝杀慕尼黑》。该片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同时,也是近五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俄罗斯电影。

01

不被嘲笑的梦想不能称之为梦想

电影《绝杀慕尼黑》中,(前)苏联主教练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被换上了另一个名字加兰任,在好友的强烈推荐下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

教练加兰任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教练加兰任也不例外,他向篮协提出要求:一、用自己挑选的球员且完全按照自己的方法训练他们;二、增加开支以支持球员出国比赛。

要求很快得到批准,他带着球员们去欧洲比赛,如愿收获胜利,可他并不满足,在某次新闻发布会上他说出了自己的目标: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队,“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应了那句略显老掉牙“鸡汤语录”,不被嘲笑的梦想不能称之为梦想。场下一片哗然,好友惊诧不已,领导火冒三丈,但也有人感受到了这位教练的野心,球队主力队员谢尔盖·别洛夫。当然,其他球员也一定领略到了这位教练的非同凡响,否则也不会在他的训练下勤勤恳恳。

大多时候,教练加兰任都是紧锁眉头板着一张脸的模样,典型的严师形象,带着球员们训练,力求更高更快更强,顺利赢球的时候也是一副如临大敌的冷峻面目。

但大众们更在意的是他说的“大话”,而非他的梦想以及他对篮球的热爱,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他的心中藏着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02

严苛环境中绽放出的人性光辉

电影的故事背景也相对敏感,世界上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正处于冷战状态,双方都保持着局势上的警惕。

而在电影中,体现于苏联的便是政治环境的压抑:球员出国打球归来时要受到仔细的检查,运动员结婚需要得到批准,出国看病更是难上加难,就连队医也藏着窃听器在监视球员们的行为。

被检查出患有罕见病的苏联球员萨沙

政治环境压抑,经济和医疗条件也不行:赢球之后得到的金钱奖励少得可怜,教练儿子的病必须要出国治疗,球员膝盖损伤缺乏药物缓解且罕见疾病无法治疗,还有球员因为近视而束手无策无法上场。

总结一下,球员们的生活状态就是贫瘠与束缚,但幸运的是,他们还有那个酷酷的教练加兰任。为了不让球员错过表妹的婚礼,同时兼顾训练,他带上全队一起去;准备为儿子治病的钱,他拿来给球员治疗;为近视的球员送上了隐形眼镜;在球队输给美国大学生时,他却说打得不错;有球员想要叛逃时,他甚至劝他尽快离开。

严师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慈父的心,也是这样的爱和付出使得球员们在最后的决战时刻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更令人感动的是,球员们将获胜后拿到的奖金赠予了教练,让他去治疗儿子的病。

庆祝胜利时刻

这样看来,胜利也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心中的爱,重要的是大家携手并肩完成了一趟不可思议的光荣旅程。也许环境是严苛的,大家需要戴着镣铐舞蹈,但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很丰满很自由。

03

美化的艺术传达出积极的信号

《绝杀慕尼黑》改编自真实历史,不乏诸多的艺术加工,譬如身患罕见病的球员萨沙在打球时还是健康的,苏联球员对美国球员的实力可能没那么恐惧,最后苏联绝杀美国的一幕在篮球史上始终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因为当对方的球员正在罚球时,另一方的教练无权要求暂停。

现实中,美国球员失利场景

但话说回来,电影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并且苏联男篮也的确赢了,尽管败方不愿承认。而体育竞技的残酷就在于,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绝无颠倒重来的可能,而这恰恰也是它的魅力之一。

苏联球员们的胜利时刻

不过还是必须称赞苏联的球员们,他们不停地传球跑动,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将美国队逼至绝境。虽然出战的美国球员们不是联赛中的全明星球员,但你也要知道在1972年奥运会决赛之前,他们的奥运会战绩是63战全胜。

剥离掉国家较量与政治色彩,体育吸引着人类的地方还在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赛场上的表现是不会骗人的,越努力越拼搏越渴望,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就越好。这份属性跟我们的人生也极其相似,倒不是非要把这份正能量硬塞给你,但至少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一点点启发。

启发就是,或许你已经听过很多遍了,耳朵也生出了茧,但不妨再听一遍:不要轻易认输,不要轻言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1972年,历史上真实的苏联球员

图片来源:电影《绝杀慕尼黑》,网络。

 3 ) 挺好看的,对台词印象深刻

今天小宝陪我一起看了《绝杀慕尼黑》。

这部体育电影很好看啊,比我昨天看的《黑衣人:全球追缉》好看太多了,对于美国式的俏皮幽默真是接受无能。参加采访被忽悠了一通,去了电影院我还是睡着了。

我知道像《绝杀慕尼黑》这样的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必定更精彩,更撕裂,更耐人寻味。到了银幕上肯定做了许多取舍改编,但以弱胜强、创造奇迹、关于体育精神纯洁性的故事,还是非常提气,振奋。

没有去深究,说说几个剧情中印象深刻的地方:

第一,队员有心脏病,瞒着教练,结果临阵倒地。

这时候躺在病床上的他说,教练你一定怪罪我吧。可教练丝毫不以为意,说:

我要是你,我也会这样决定。因为我们都是用球决定脑袋的人。

这句非常打动我。比国家不出钱,教练用治孩子的钱帮助队员更打动我。

因为这种人与人之间深度的默契,不消多费唇舌的理解,实在太难,也太可贵。

第二,是生病球员和女友分手。

他说,我只有一两年的命,难道你想做寡妇。

女友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死,如果你只剩下三分钟,你会怎么办?

女友这个问题问得有水平,是当头一棒。

当我们认为还有一两年时间的可活,可能会从长计议、好好安排,但只剩三分钟,就会不顾一切做最想做的事。

可是人生多么无常,你以为你还有一年、两年可活,又焉知剩下的不是三分钟,甚至三秒钟。

还是要记得活在当下的道理。

像珍惜最后三分钟一样珍惜生命。

人生无常,而活在当下是我们唯一的对策。

抓紧时间拥抱最心爱的人。

第三,是最后决战开始之前,球队一团乱,主将也走了。领导们决定退赛,这样至少还能保持颜面,是最好的结局。

而教练说了一句,大概是这样的:失败是我们的结局,但比赛是我们的宿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注定失败也要上战场,悲情英雄,说得斩钉截铁,有气概,够爷们。

当然,电影也有幽默感,比如这几个世界冠军输给了美国街头篮球,就很好笑,也挺合理。

好久不看NBA,看完电影想看看比赛去了。

 4 ) 《绝杀慕尼黑》: 没有不可能!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男子篮球比赛第一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在过去的16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中,美国男篮获得了13次冠军,前苏联获得2次冠军,前南斯拉夫和阿根廷各获得1次冠军。也就是美国队获得过冠军次数最多了,他们将绝大多数的比赛掌控在自己手里:经验老道,气势高昂。 那么1972年在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的比赛中,苏联队绝杀美国队保持36年的冠军记录 ,可谓是具有开拓性质的,令人们无比惊喜!除了苏联队员在场上的努力拼搏之外,教练的英明指导和人格魅力也是取胜的关键!

这位教练是何许人也呢?他就是苏联国宝级篮球教练:亚历山大-格迈尔斯(现莫斯科的国家体育馆名)。1928年1月出生于距离圣彼得堡不远的军港城市喀琅施塔得。还没成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悍然来袭,幸运的是,格迈尔斯基由于年龄的关系没有充军入伍,更幸运的是,他在绞肉机一般的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战役中存活了下来。残酷的战争过去后,20岁的格迈尔斯基在1948年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是的你没听错,他仅仅20岁就开始担任起篮球队的教练,当时他成为了圣彼得堡斯巴达克队的主教练。

1953年,经验日增的格迈尔斯基离开自己的家乡,执教ASK、Riga队,并带领着球队三次夺得前苏联篮球联赛的冠军,这也可以说明他在指导篮球上是一个有天赋的人。1966年,格迈尔斯基被任命为莫斯科中央陆军队的主帅,在那里一待就是22年:拿到16次前苏联篮球联赛的冠军,三次夺得苏联杯,一次夺得欧洲篮球冠军杯。在被允许出国执教后,格迈尔斯基还曾经前往西班牙和法国执教,西班牙费内巴切队就是他曾经执教过的球队之一。

1972年的那次奥运会,本来格迈尔斯基是前苏联男篮国家队的主教练,将带领球队征战奥运会。但是临出发前,格迈尔斯基的护照被克格勃没收,理由是格迈尔斯基作为一名犹太人,很有可能通过这次奥运会叛逃到以色列。 就因为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前苏联男篮主帅换成了孔德拉辛,但在影片中并没有这一段落,而是将主教练的活进行到了底。

作为教练他不但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每位队员的生活和心理,甚至对于他选中的队员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为他们保守秘密、毫不犹豫地拿出为自己儿子看病的钱垫付心脏移植手术费(他就是最后打入那个制胜球的人)、苦口婆心说服众领导让队员们去美国打多场实际练习比赛。这样当教练是很少的,不!是绝少,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队员们是个个铆足了劲,他们为了报答善良可爱的教练,全是在拼了命的打球啊!

全场比赛都是在苏联队赢得7到10分的大比分领先情况下进行中的,直到最后的40秒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美国队追平了比分并在最后三秒前领先一分,但最后还好在公平的比赛环境下,苏联队众志成城拿下,只超一分夺得了冠军。

教练是在1961年开始担任苏联国家队主教练被誉为“苏联篮球教父”,他是六十年代苏联篮球实力迅速提升的最大功臣,他慧眼识珠,把谢尔盖•别洛夫、保劳斯卡斯、沃尔诺夫等优秀选手招进了国家队,这些球员成为了六七十年代苏联篮球的中流砥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尔盖•别洛夫,担任得分后卫的他是苏联的头号球星,率领苏联队夺得过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和欧洲冠军,被公认为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非美国籍篮球选手,他的实力甚至让高傲的美国人也不得不佩服。

1992年谢尔盖•别洛夫入选了美国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美国籍球员,更是唯一一名从未在NBA打过比赛的名人堂球员。说到这名球员在影片里也是特别亮眼的,他留着浓浓的胡子、健硕的体型、高高的个子却在球场上灵活的奔跑(在平时训练中特别刻苦)。

高明的教练为了抵御高大强壮的美国队员,一开始就让灵活小巧新队员在场上拼命地奔跑。消耗了很多美国队员的体力和耐力,保持了很久十分大比分领先的局势,这让美国队员变得焦躁愤怒 ,让他们的教练坐立不安了。后来他们动用了恶劣的招式:粗鲁地撞击苏联队员,让他们频频受伤倒地,太可怕了简直丧尽了职业球员的道德和颜面啊!可谢尔盖•别洛夫作为主力队员每次受伤后进行短暂的护理后就直奔球场。正是因为在球场上有很多和他一样努力的球员,苏联才能获得最终的冠军。

通过查询百度百科又得知亚历山大-格迈尔斯基教练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只是让他的奥运会金牌梦晚了16年才真正实现。1988年汉城(现首尔)奥运会,他带领着前苏联男篮队再次夺冠!之后的苏联队到现在都没有再能夺冠,也许是没有像他这样的朋友般的教练吧? 夺得奥运冠军后的格迈尔斯基激流勇退, 已经67岁的他在同一年宣布结束自己的教练生涯,出任莫斯科中央陆军俱乐部的总裁。

1995年,格迈尔斯基进入NBA篮球名人堂,成为唯一一名入选的前苏联主教练,2007年, 格迈尔斯基入选国际篮联名人堂。 遗憾的是,辉煌的教练生涯并没有帮助格迈尔斯基逃过病魔的侵袭。1998年被查出身患癌症的格迈尔斯基,坚持和病魔斗争了7年,最终于2005年8月16日逝世,享年77岁。

俄罗斯总统普京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向其家属致电表示沉痛哀悼,对他一生为国家篮球所做的贡献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俄罗斯体育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费特索夫表示:“他的死是整个世界体育的损失。他是伟大的战术大师和战略家,同样他还是伟大的心理学家。做为教练他站在同时期的所有人的前列。”是的,好的教练就能培养出优秀的球员;而优秀的球员就能创造奇迹,因为没有不可能!

 5 ) 《绝杀慕尼黑》:赛场之外,苏联队靠什么击败了未尝败绩的美国队?

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对阵美国队,此前的奥运赛场上,美国队凭借着国内强大的篮球底蕴,只是派出他们的大学生联队就取得36年不败的佳绩。

不过,一切的辉煌,1972年在德国慕尼黑遇到苏联队就被终结了。

整场比赛可谓一波三折,苏联队一直保持着领先,结尾美国队反超了苏联队一分,但在最后三秒又被苏联队绝杀。

面对强大的美国队,苏联队究竟经历了什么才换来了这场难能可贵的胜利?

《绝杀慕尼黑》便是根据这场比赛改编的电影,2017年,它在俄罗斯本土上映后就获得了俄罗斯历史票房最佳的成绩。

电影虽然存在着一些民族主义,可艺术离不开渲染,在渲染之外,电影以最大程度尊重了史实。

本文也将从比赛场上的故事和赛场之外的事实这两方面来向大家展示,苏联队凭什么拿冠军?

一.同一个团队,同一个家庭

原苏联队的总教练戈梅尔斯基因政治原因被迫下课,领队谢尔盖·巴什金找来了教练加兰任。

加兰任刚上任不久后就对着媒体发表了一番很狂的言论:“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这引起了记者们的嘲笑,领队谢尔盖·巴什金也认为加兰任脑子是不是坏掉了,美国队可从未输过,他凭什么夸下海口,要知道牛皮被吹破的话,可是会连累到自己的!

加兰任教练一上任,就重新制定了训练规则,重新拟定了球员的名单,有不少球员没能进入备战奥运的名单中,但其中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别洛夫的中锋被选中了。

他事后特地去感谢了加兰任教练,教练只是笑着说:“你就像我儿子。”

这句“你就像我儿子”并不是一句空话。

在美国时,亚历山大·别洛夫心脏病发,加兰任教练拿出了他所有的钱来替他治病,而这些钱,本来是要给他儿子做手术的。

不止是对亚历山大·别洛夫,加兰任教练对每一个队员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那样。

队员萨坎杰利泽要回格鲁吉亚去参加他妹妹的婚礼,他的理由无法让人辩驳:“我只有一个妹妹,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次,而我终身都要和我的家人待在一起。”

加兰任教练没法说服他,于是就带着整支球队前往格鲁吉亚参加萨坎杰利泽妹妹的婚礼。

教练喝了大部分的酒,而队员们面对啤酒只是小酌一口,因为明天还要参加训练!

当时的苏联发生了很多文体名人出逃的现象,来自立陶宛的球员保劳斯卡斯有意趁着在国外时溜走。

加兰任对保劳斯卡斯说:“如果你计划好了什么,你现在就该去做。”

加兰任真正站在了球员的那一侧替球员考虑问题,生命中什么最重要?家!

队里有一个明星球员:谢尔盖·别洛夫。

当时的比赛总分一般在50分左右,谢尔盖·别洛夫是场均能拿30分的男人。

明星之所以能成为明星,在于他背后大量默默无闻的付出。

刚赢了比赛,大家都在小酒馆庆祝,谢尔盖·别洛夫就开始在街道上练习了。

等所有队员都回宿舍休息了,他一个人背着一个常人提都提不起来的种书包默默练习运球。

正是这股子拼搏劲,让谢尔盖·别洛夫成为了篮球明星,也让他充满了傲气。

“不是所有的球队全是像你这样的球员。”加兰任对他说。

“我想,是的,你运气不错。”谢尔盖回应道。

今年NBA,拥有五个全明星的球队金州勇士队在总决赛相继伤了杜兰特、汤普森,剩下的队员没能挺住,输了球,没能卫冕达成三连冠。

全明星球员,也是会受伤的,包括谢尔盖。

在一场比赛中,谢尔盖的膝盖受伤了,主教练加兰任在没有谢尔盖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调度最终赢得了比赛,这也使得谢尔盖开始打心底里敬佩起这个主教练。

当他得知主教练为了亚历山大·别洛夫的病拿出了自己全部的钱时,颇受感动。

在赢得了总决赛后,助教像往常一样拿了一叠钱过来奖赏大家,是谢尔盖带头把奖金贡献出来给加兰任教练治疗儿子。

我就是看到这个场景开始眼眶湿润的,主教练和球员之间,真正凝聚成了一个家。

在赛场之外,他们正是靠着这份爱,靠着彼此的信任,赢了美国队。

二.故事之外的真实背景

电影之所以感动、好看,是因为它的渲染做得到位,不过真实和现实有些偏差,若用理性的视角来看,则会发现绝杀慕尼黑的背后,除了球员们的热血拼搏,教练的无私奉献,还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因素。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

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

——温斯顿-丘吉尔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正式标志着冷战的爆发。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美两国之间的交锋越来越激烈,7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大批名人出逃的案子。

时任苏联国家队助教练戈梅尔斯基成了重点被怀疑的对象,因为国家队难免要出国比赛,所以要逃很容易,为了防止他逃跑,苏联索性让他下课了。

冷战时期的苏联虽然在一些领域很强大(比如航天领域),但在别的许多领域实际上是相当落后的,国内许多物资因为不进行对外贸易,变得十分稀缺、昂贵。

在电影中,难得出一趟国的国家队小伙子,过海关时都带着许多特色物品。

毛线、收音机、皮带,堂堂国家队,弄得像走私犯。

明星球员谢尔盖·别洛夫膝盖受伤,要向美国队借止痛药,随队医生在德国慕尼黑时,私自购买了很多药品。

队医除了搞点走私,还有别的活要做,那就是窃听。

看小伙子们在国外有没有想要逃跑的意图。

是主教练加兰任一手提拔了队员亚历山大·别洛夫。

但是这个小伙子在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并没有被检查出患有心脏病,他在1972年比赛时还很健康,他在1976年才被检查出心脏有问题,并于1978年去世,年仅26岁。

当时的苏联队并没有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那么弱,他们的阵容不亚于全明星。

苏联得益于国域辽阔,拥有中欧、东欧各个国家的人才,所以早在1947年冷战开始时,苏联队已经是欧洲第一强队。

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对话,队长保劳斯卡斯对着谢尔盖说:“当我打球时,整个立陶宛的街道都没有人,他们希望让他取代我?”

谢尔盖说:“事实上,当他打球时,整个白俄罗斯都要休假一天。

在1952年至1972年间的四届奥运赛场上,苏联队都未曾赢过美国队,但他们的成绩均为第二名,可谓是无冕之王。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的主教练加兰任是一个极其懂得变通的老狐狸一样的人物。

而年近七旬的美国队主教练伊巴则真的只是老,他的战术体系还停留在三四十年代没有进攻时间限制的缓慢篮球。

但伊巴教练也有他的杀手锏,在进行奥运集训时,他极其强调球员的身体对抗。

电影中在这一块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史实,许多苏联队被肘击、被打得流血的现象,均与实际相符。

比赛开打前,加兰任教练在得知美国队的阵容后,做出了临场的调整,他派上了百米跑11.7秒的萨坎杰利泽。

以快制慢,就好似以柔克刚,苏联队在一开场就获得了领先5比0的梦幻开局。

除了“快”这个绝招,苏联队的队员还有极强的中投能力,谢尔盖·别洛夫场均能拿30分,这个男人后来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没打NBA就进名人堂的国际球员。

靠着掩护和极强的中远距离投射能力,谢尔盖·别洛夫帮助球队取得了10分的领先优势,这也是美国队第一次让对手取得两位数的领先优势。

到了下半场,美国队也玩起了他们的强项:对抗。

防守的时候撞一下,抢篮板的时候张开大肘打一下,在带着各种小动作的身体对抗下,苏联队队员的体能逐渐不支,两队比分迫近,最后甚至因亚历山大·别洛夫的失误而反超一分。

就在最后的三秒钟,发生了体育史上的重大悬案。

第一次,因为裁判没反应到苏联队已经暂停,因此进行了第一次的重新比赛,判给苏联队三秒钟。

这三秒内苏联队没能进球,第二次,苏联队再次要求重来,因为计时器上是从53秒到50秒,而不是3秒到0秒。

虽然我不懂这两者有何差别,但前者显然违背了程序正义。

于是,第二次再次判给苏联队三秒钟,正是第二次的三秒钟,苏联队完成了配合,由亚历山大·别洛夫将功补过,完成了最后的绝杀。

赛场上的裁判最初是要判给美国队赢的,但是苏联队的领队一直不服,朝着技术台大喊大叫。

就在这关键时刻,坐在看台上的一名名叫威廉·琼斯的大佬走出来讲话了,他先后两次支持苏联代表队的请求。

该大佬是FIBA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当时的FIBA主席,大佬一发话,裁判立马支持大佬的建议,跟着大佬走就对了。

事后他回忆,他那样做只是为了履行程序正义,他也没想到苏联队会在三秒内完成绝杀。

有意思的是,这位大佬是苏联代表队成员尤里-奥泽罗夫的老朋友。

因为疑点太多,当天晚上,FIBA内部五名高管对最后的结果进行了投票,结果苏联队以3:2胜出。

有意思的是,这三名支持苏联的投票者分别来自波兰、匈牙利和古巴,都是苏联老大哥手下的小老弟。

赛后美国队很不服气,在颁奖典礼上,他们甚至拒绝领银牌,并且告诉后人也不要领,所以这块银牌至今仍孤独地被遗留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无人认领。

因为美国人认为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被主办方给欺负了。

一枚篮球项目的奥运金牌,上面承载着运动员无数的汗水,我们可以看到谢尔盖在大家都去睡觉时一个人默默练习,在大家都在庆祝时他默默练习,整支球队在格鲁吉亚参加队员的婚礼不敢喝酒,抽空默默练习。

历经千锤百炼,才可换来比赛场上的英姿飒爽。

教练、队员之间的真挚情感,才换来球场上超强的凝聚力。

电影展现给我们一种靠着热血和爱相混合便可以取得胜利的幻觉,作为一个小个体,这样的幻觉是美好的。

可是,这场比赛可不是光只有篮球队的几个小伙子们在参加,赛场之外,还有影响力的渗透,综合国力的角逐。

体育比赛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实力。

这是一场复杂的胜利,它可以成为激励我们向上的振奋剂,也可以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的镜子。

以上~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请允许我们,再次,隆重的向您推荐:《绝杀慕尼黑》”,铁打江山

[2]:“不含剧透,分享这部电影背后的一些小故事”,安妮毛毛

ps:在个人公众号乔克儿(syzk1115)后台回复“绝杀慕尼黑”即可get该片资源。

 6 ) 被怀疑与被渴望的

近些年来,我印象中接触过的俄罗斯影视大概有三部电影,一部剧,剧是《月之暗面》,电影分别是《他是龙》《危楼愚夫》及这部得以在大屏幕上看到的《绝杀慕尼黑》,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题材全不相同,穿越悬疑、奇幻爱情、社会现实、运动励志,水准都不算差,我这种纯文学挂的人,当然,最爱的是《危楼愚夫》,排在第二的就是这部《绝杀慕尼黑》,但是总体上来说,接触到的俄罗斯电影还是太少,没想到在制作水准上,作为一部商业片,一点都不输美国。

电影改编自1972年苏联与美国在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的决赛故事,影片全面的还原了那一时期苏联的国家面貌,但是,电影拍的一点不守旧,并没有让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

或许我们多多少少能够理解故事的大背景,知道苏联体制下的国家队在那样的年代所扮演的角色。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立陶宛、哈萨克斯坦,来自当年苏联各个地区的球员,有对篮球的纯粹热爱,也有身份的无奈,身体的无助。

而核心人物的主教练,更是从开篇就丝毫不掩饰他为了给儿子治病想办法成为国家队主教练,攒钱、找关系的事实。但是不能因为这样一种看似自私的个体需求行为就轻易地对一个人下定义。在这背后,还有因为热爱所持有的坚定的信念,他可能因为生活的磨难带上了一些私心,可是当这点私心面对信念的抉择时,可以毫不犹豫的被舍弃。比如用给儿子看病的钱垫付队员的医药费,比如为了保护队员的安全揽下所有重责,为了最后一战不惜自毁前程,信念的背后是热爱与责任,热爱是篮球,责任是团队。

在这个团队里,除了教练外,其他人也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问题,有人违反纪律谈恋爱,有人隐瞒自己近视眼的缺陷,有人不相信队友的能力,有人想要离开球队……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这些不完美的人有着共同的热爱。所以,最后一刻,有人放弃了骄傲,有人放弃了身份,有人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选择了信任和共同战斗,才有了创造奇迹的可能。

人之于时代,或者时代之于人,有很多无法逃避的现实,但是唯有信念可以改变一切,而信念可能永远是被怀疑又被渴望的所在。

我对信念产生的奇迹最真切的感受来自于那个带领北京首钢队四年三冠的马布里。当电影里主教练说到我们要打赢美国队去慕尼黑拿冠军时,在高层引进一片哗然。但是于我来说,有一份熟悉席卷而来,那是在北京空荡荡的训练场馆里,初来乍到的马布里叫嚷着要赢下广东拿总冠军时换来的也不过是大家不以为然的目光。多年以来,我始终回味着那份不可思议。

数十年以后,我在大屏幕上了解到俄美的这场经典之战,再次体会到了实力之外,信念的加持是多么的可怕,这份信念换来的信任,造就了无兄弟不篮球的真谛。

这样一部电影,无疑将会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渴求,这可能也是某些人热爱篮球的所在。其实无所谓篮球,真正重要的是,对每个人来说,让你因为热爱而拥有信念的事情。热爱难得,坚持难守,有时候,有些事情并不复杂,但是想要拥有却无比的艰难,那些能够为自己内心而战的人都是无比幸福的,比如《绝杀慕尼黑》,也比如前不久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如果你没有在大银幕上感受过,你就无法体会,一场演唱会,一场篮球赛会有怎样的震撼。

在《绝杀慕尼黑》中,近半个小时的慕尼黑决赛场景被高度还原,对于一个篮球迷来说,简直不能更好,对于一个非篮球迷来说,也许你有可能通过这场比赛,对篮球产生兴趣。而对于我来说,是多么希望这样的后期制作团队能够重现北京首钢马布里王朝的高光时刻(痴人说梦脸)。抛开篮球水平的距离,单纯从竞技角度而言,1972年俄罗斯打败美国队和2012年的北京队打败广东队,缔造了同样的传奇,所以,看《绝杀慕尼黑》除了热血外,还有一份感同身受。

慕尼黑赛场上的两次反转,三秒决胜,对于喜欢篮球赛事的人,都不会觉得戏剧,甚至可能有自己记忆中的现实奇迹作为对照。如果恰巧有自己喜爱的球队,在决出胜负前心脏骤停般的紧张,成败一刻时的激动或者沮丧,是无法用言语表述的。《绝杀慕尼黑》对一场篮球赛事的重现,水准之高超,是难得一见的。细节、节奏、情绪、技术,在最大可能的还原下,不留痕迹地进行了加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篮球运动的魅力。

这样的一种尝试并没有让人感到突兀,是因为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非常张弛有度,那些俄罗斯式的调侃与自黑消解了赛事的紧张感,真实的人物设定拉近了距离感。没有刻意而为的戏剧冲突,却产生了极强的戏剧感,今日俄罗斯电影的水准委实令人惊喜,真情实感地期待以后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俄罗斯电影。

 短评

超燃!苏联队教练是《急袭》里魅力十足的警官,赢最后一球的萨沙·别洛夫贼帅!我好喜欢那两个动不动就跳起来的格鲁吉亚人2333

5分钟前
  • 密斯湖
  • 力荐

7,基本算是客观,72年男篮决赛确实是史上最具争议的一场篮球比赛,而且其中蕴含的政治意义也颇值得玩味(美苏冷战交锋、慕尼黑惨案、苏联的内部民族问题),最后投入绝杀球的别洛夫6年后也确实因病去世了,这个电影很大程度是拍给他的。

8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故事超燃,节奏太棒,非常好看。

11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我打球的时候立陶宛整个街道都空无一人”“他打球的时候整个白俄罗斯都休假了”

13分钟前
  • kitty62888
  • 推荐

看看人家是怎么塑造人物的:男主教练一出场,远距离投篮,“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儿”,坐在观众席规划球员展现业务能力等等,都是常规操作,牛逼在职务交接那里,前教练和队友告别,男主让已经过界、站在比赛场地里的领队退到白线外,TM简直神一般的精髓啊。这是来自骨子里的尊重啊!男主对前任教练的尊重、对篮球的尊重、对队员的尊重一览无余,而这一切尊重又来自什么?爱呀!而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热爱更燃?!一比什么救猫咪的人物塑造都弱爆了!那些说人物单薄的,简直不要太不了解文化背景,立陶宛、白俄罗斯、婚礼,片中台词、造型、画面细节带出来的丰富内容,你真的懂吗?别装,是你根本没get到而已。哎呦,别人都没看懂,就你牛逼是吗?是的,就是这样,我想想都觉得自己牛逼。

16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力荐

4.5 俄罗斯是还有多少绝佳的题材没有拍出来啊

20分钟前
  • vivi
  • 力荐

进球就可以入党,篮球的运动镜头不好看,对立面设置的太简单,政治意识形态的表达勉强及格,只能说中规中矩,倒是俄罗斯人那股子耿直劲儿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喜欢他们拍电影讲故事的风格凛冽又温柔

22分钟前
  • 星空清理者
  • 还行

看看人家的主旋律,真为现在的国产心寒。用现代电影语言,兼顾年代细节,叙事详略恰当不乏喜剧元素,从开头到结尾都照顾到了人物个性,对自己对他国文化都有多方面了解,态度很开放。而不只是维护场面和情节带起来的情感,所以它要表达的东西才能燃进人的心里。不像国产旋律片那样,空洞不踏实不真诚、一股红色气流自顾自乱窜。没有因惶恐躲开当年慕尼黑奥运村恐袭,与随之而来的政治暗斗,冷战无处不在,而体育让这帮前苏健儿的信仰更纯粹。看得我真的卑小,人家这团结纯粹富有个性!技术方面比较普通,动作戏甚至有点失望。升格、消音这些花哨的东西用得不错。公映版删了很多,部分戏不接。三星半

26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看完很容易让人失去判断能力的片子啊,上帝视角和升格镜头两板斧式的搭配,简单粗暴但确实非常奏效。前两幕拍的太流水缺乏层次,但是超长的第三幕实在太爽、太刺激、太振奋了。将当年的比赛状况进行重构式的银幕直播,完全震撼人心。这电影在意识形态上也占优势,一方面是美国的国际霸权形象大家都心知肚明;另一方面是电影价值取向上并没有厚此薄彼,依然从角色层面出发,表达了对于苏联自身体制的调侃与反思。所以如果有人说这是主旋律电影,那说明他基本没有理解体育竞赛的本质意义是在于国家而不是政府。不过这个电影引进的时机对于当下国内的风向,就是另一说。

28分钟前
  • 唉唉唉德华
  • 推荐

战狼级别的运动片,热血又燃情,难怪乎俄想重拍《切尔诺贝利》,美则想重拍《绝杀慕尼黑》。冷战背景下,国际恐怖事件不断,国内物资短缺、监控遍布、信任缺失,令这场骑虎难下的奥运赛事前途未卜。影片处理十分类型化,冷幽默,段落多,群像各具特色,兼顾各种国际背景,可惜删减过多影响连戏。好在情感和视听感都代入性强,即便赛况预知结尾,过程依旧牵动人心。归根结底,逆转、绝杀这些词背后往往倚仗的是球员强大的心脏、队伍钢铁的意志以及团队澎湃的战魂!爱赢才会拼,天生要强才会后天强大。

33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期待尽快上映。片方哥哥终于帮豆瓣把译名改。热血,震撼,精致。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爱情、苏联内部问题、对美国的吐槽和竞技巧妙地放在一起。真实和虚构融合很好。最后3秒钟呈现很好。还巧妙埋设喜剧线索。俄罗斯人的篮球励志电影能拍到这么好。因为个人无知和好恶故意恶评,明显是智商不足的体现。

34分钟前
  • 赵鹏飞
  • 力荐

又燃又感人,看简介知道结尾,仍没想到如此一波三折激动人心,到最后不止是拼技术和心理素质更是为报答教练救命/知遇之恩,“为祖国而战”非但不矫情反而那么自然动人,奖金一幕泪目,俄式正经严肃脸的幽默感太逗了,自黑厉害,姓氏逼死解说员了啦,就时代背景而言其实可以拍的更有深度但完全可以理解

38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最后一场篮球赛拍得太好看了,真的好看,除了好看我还能说什么,日。不记得多久没有这么激动了,后排的抽泣声代表我的心。(没有打五星是因为中间有几段断裂感实在很严重,简直看得莫名其妙,回头一看我擦,国内版剪了十三分钟啊!

41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美国赛前说:这不只是一场比赛,这是意识形态上的一场战争,展示民主终将胜利。苏联队的球员对苏联并没有民族认同,赛前说:没人相信我们能赢,除了我们的教练。他为我们破釜沉舟,所以我们不能辜负。鼓吹个人主义的队伍急功近利,所谓“铁板一块”的集体却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换美国一定反过来拍)

46分钟前
  • Final
  • 推荐

非常热血,尤其最后三秒的长镜头。影片没有那种狂热民族主义,而是说苏联在篮球场打败美国,是用了美国的训练方法、治疗药物和隐形眼镜。完整版也还原了苏联运动员参与叛逃、走私,以及慕尼黑惨案等历史细节。

48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相似的体制,近五十年前的冷战大环境,许多细节是如此引人共鸣,譬如在训练手段、物质、医疗等条件上都远不如人的前提下还固步自封的体育局官员,那些自作聪明又耳熟的官方声明背后引人发笑的卑琐心态,意识形态之争为个人带来的诸多限制,出境打球带货回国自带的笑点和球员不能自由结婚体现的体制对个人的禁锢。诸如此类的细节实在太多,不禁让人想到,在这样的的体制内,运动员不过是一枚棋,一切荣誉取决于成败,体制才不在乎他们,正如当年被高高抛起奉上神坛又被狠狠抛下的刘翔。正是如此才被电影中尊重个体,热爱体育和竞技精神的教练真实地触动到……为自己的国而战,为体育为团队获得荣耀,而不是为所谓的party。一定要去影院,一个字,爽

49分钟前
  • 力荐

难怪美国队一直不领牌,还带这样的,哈哈。现在俄罗斯电影黑一下苏联官僚也成套路了真的有点腻,狗血情节很多但是好在继承了感情很节制的优良传统。知道比赛结局看得还是超紧张,结尾和马大叔一起热泪盈眶了。海报真烂。

53分钟前
  • Mido
  • 推荐

专业上当仁不让、生活上给队员信任空间、下了赛场默默坐在角落,从教练的身上仿佛看到神所的老蒲。才知道72年慕尼黑奥运会这么混乱……当年我国是不是还在学习老大哥?老大哥在奋力追赶美国。

56分钟前
  • JIDUDU
  • 推荐

看完才知道删了13分钟,唉。虽然最后还是被稍稍打动,但比预期的感动程度还是差了不少,这样手法精纯目的明确但也没任何新意的类型片,如今我最多也只能给三星了。体育电影,还是拳击题材是最燃最爆的。

58分钟前
  • 正义B胜
  • 还行

“今天拳击打得够多了” 一个篮球比赛打成了拳拳到肉的拳击赛,哈哈哈。虽然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结局,苏联队最后3秒逆转评分制胜美国队,就一直在期待电影要如何讲述才不至于没有惊喜。结果厉害的是,就是最后这场奥运赛,竟花了近1小时还原各种细节和完整度,几乎于直播,几乎占去全片一半戏份,这就像《波西米亚狂想曲》还原演唱会一样逼真和震撼…各种山穷水尽、峰回路转、直到最后的惊天逆袭,一气呵成,都不像在看电影,而是直接在看球赛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