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2012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利维坦2012 剧照 NO.1利维坦2012 剧照 NO.2利维坦2012 剧照 NO.3利维坦2012 剧照 NO.4利维坦2012 剧照 NO.5利维坦2012 剧照 NO.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3利维坦2012 剧照 NO.14利维坦2012 剧照 NO.15利维坦2012 剧照 NO.1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7利维坦2012 剧照 NO.18利维坦2012 剧照 NO.19利维坦2012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12.23 法文导演交流场 笔记整理

二刷在银幕上果然不同:更想吐也更震撼。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是完全浸没式的,被逼紧贴着最真实的影像,整个观影过程观众的身份也随视角完成多次转变。更难得的是如此眩晕(扭曲?)的视角也充满美学与命运感(轮船航行在画幅正中,海浪前仆后继,对称而神圣等),同时不失叙事逻辑。结尾十几分钟的鸟群部分仿若神迹。映后QA时导演说,鸟群在黑夜中像天使飞行也说在为了食物互相争斗。导演综合客观地将工业捕捞的过程展现出来,没有一个镜头多余。问及方法,导演说她在船上呆了一年半,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处理这些庞大素材的方法是,剪辑时将摄影体验浓缩,变得抽象、美、又清晰。关于镜头的处理,导演是把部分摄影机绑在了船员身上,船员照常工作,所以“既客观又主观”。这种操作方法简直要喝彩,这就是绝对客观即为主观,真实与虚构从未有过边界,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

 2 ) 海中“巨兽”

利维坦是一头巨大的生物。它畅泳于大海之时,波涛亦为之逆流。它口中喷着火焰,鼻子冒出烟雾,拥有锐利的牙齿,身体好像包裹着铠甲般坚固。性格冷酷无情,暴戾好杀,它在海洋之中寻找猎物,令四周生物闻之色变。

纪录片伊始,一段圣经的篇章,不明其意,以为是老人与海,然后又以为是在为拍摄鲸而做准备的。

慢慢的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偏差是如此巨大。一钩、一刀;再一钩、再一刀;然后一抛。这个情节在我的脑中久久挥之不去。

究竟谁才是利维坦呢?是那个钢筋铁甲的大家伙吗?是啊,它畅泳在海洋之间,只要发动机一响,就能迎风破浪,所向披靡。它裹着最坚固的金属铠甲,任何风浪对它来说都无所畏惧。只要撒下捕捞的大网,它就可以捕捉到海里的任何猎物,而这些猎物的残肢断臂,则会混杂着血水再一次如蔽屣般被弃入海中。

而镜中的人类呢,都是平静抑或说是安详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能够坦然面对任何的风浪。他们的操作动作是如此娴熟,面部表情又是如此波澜不惊。

本身不是环保主义者,也谈不上什么大慈大悲,只是在看到这样的影片后多少会有些伤感。就如去年看了一个短片,描述的是感染非洲猪瘟的病猪被坑杀活埋的景象,一样的触目惊心。

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命题。毕竟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欲望总是没有穷尽的。

只是有时候会想,我们总该给这些欲望上一把锁,去禁锢一下的为好。总好过千年万年以后,当我们作为一个物种都不存在了的时候,留下的,只会是满地的垃圾或者是空空的易拉罐。

 3 ) /

通过使用多种类型的摄影机(包括小小的GoPro),Leviathan骄傲地向这个世界宣布,电影行业里对于记录图像的机器的运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当屏幕上的影像不再是精雕细琢,当屏幕外没有细心设计好的机位与走位,这些粗糙的、令人疑惑且恐慌的画面为这部纪录片带来了一种超现实的、后人类主义观感。Leviathan的摄影艺术不仅强调了“直接电影”的纯观察模式,更突出了观众在一部电影里的参与感——甚至说与被摄影物体的互动感——的重要性。


轻便的摄影机的诞生让电影的拍摄地点不再拘泥于搭建好的摄影棚,而在这部电影里,电影制作者们把摄影场所安置在一艘捕鱼船上。Leviathan并未像那些追求以情节来吸引观众的电视节目一样刻意美化捕鱼业,它选择将观众带到船上,让他们来感受捕鱼业的现实。

极度的失衡感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作祟,一大半的画面都是漆黑一团,唯一有光亮的部分却在一刻不停地移动。当我们勉强能看到渔夫站在船的一侧收网的时候,随船晃动还不停转向的镜头带来的晕眩感和混乱感填充了整个屏幕。在这样不安的视觉体验下,整艘渔船看起来一团糟,甚至连这个镜头也糟得让人不想再看。

然而摄影机不会因为你的反感而停止“破坏”你的观影体验,它继续飞快地移动,以此来捕捉渔船上所有细微的动作。它好像一双眼睛,属于一个从未登上过渔船的人,而这个人想要认真品一品这里的每个细节。这个镜头——这个有如一个世纪般漫长的镜头——直截了当地宣布了Leviathan的态度:它想为观众提供的是一种虚拟现实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包括你每分每秒的不安和煎熬。


但是,Levithan想要呈现的可不止是这种在船上的“局内人”的视角。摄影机的位置,尤其是它的角度,向人们介绍了与先前截然不同的观感,强烈要求观众找出他们的共情心。

当GoPro随着渔网潜入海水的一刹那,我们看着波浪涌向屏幕、听着水潮撞击机器,由此开始了这趟共情之旅。这一次,我们不只是在船上颠簸,而是在凶猛的大海里遨游。对周围事物缺乏认知的事实会让你迅速感到紧张、焦虑,甚至产生深海恐惧症。当想到自己完全有可能像这样被困在深不见底的海里,你无法和往常一样、安然自得地坐在屏幕前欣赏这些画面。

接着,摄影机被放在了无数瞪大双眼、张大嘴唇的死鱼堆里。与地面齐平的机器提供了鱼的视角,好似你就是它们之中的一员。它们大概不是清醒的,然而你是。于是你开始观察这些可怜的鱼,它们堆叠在一起,死气沉沉。

突然,有一条鱼开始在你面前活蹦乱跳,可跳着跳着,它又回到了最初的奄奄一息。那一瞬间,想要拯救这些生命的冲动就像被火星点着的森林一样燃了起来,但不幸的是,作为观众,你没有任何行动的权利——你甚至都不曾有过移动自己视角的权利。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这个残忍的镜头结束。

这个摄影机的角度让人对鱼的共情满溢,但观众被迫坐在这里观看而无法以实际行动拯救它们的事实让人焦躁难耐。这样的摄影方式带来的是瞠目结舌的视觉效果,更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观众是如何被摄影机控制,鱼就是如何被人类操纵。


影片的后半段里,摄影机的视角渐渐从经历捕鱼的两方转化为冷静而客观的旁观者。但是,刚开始的镜头并不是以物理上的远离来实现“局外人”的观察角度,而是坚持着一种不可理喻的亲密。特写和大特写的交替使用强迫观者与捕鱼人、与他们做的所有事情极度靠近。

这其中有个像显微镜一样侦测细节的大特写,拍过了男人手臂上每一道伤痕、脸上每一条皱纹、每一个斑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捕鱼人所经历的风霜。它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或许应该跳脱刚才对杀鱼人的憎恶、暂时将他们的“残忍”放置一旁,因为换个角度看,这只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谋生之道。

此外,摄影机花了大量时间刻画捕鱼人的某一个身体部位。我们静静地观察他们,看着他们以令人震惊的效率剔除贝壳的手,看着他们毫无表情的脸,看着他们像机器人一样移动的手臂。无论一个镜头有多长,他们始终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这些特写展现的是没有灵魂的超时劳工,是为捕鱼业而生的不近人情的流水线。与之前在鱼的视角里产生的强烈不适相反,这里的视角强调的是人的无血无肉无灵魂,以此反抗捕鱼业中对劳动力的过度剥削。


为了强调“观察”这个事实,电影制作者甚至为我们提供了他们所能达到的最远的、最客观的角度。摄影机被置放在船的桅杆顶端,像上苍俯瞰地面一样俯视着船上的一举一动。人类在画面里很渺小,看起来脆弱无助、易受伤害。从这个高度看,捕鱼人用尽了全身力气将渔网打捞上来的动作,像极了毫无希望的挣扎,好像无论他们多么努力,他们也只能收获那么一点点利益。

除此之外,只有渔船是被灯光照亮的,周围的海面全都黑得看不见。这个画面本身创造了一种极具戏剧张力的情形,好像这些人都被困在了舞台的聚光灯下,无法自救;而此时,他们所做的事似乎也少了一丝残酷、多了一丝可悲。


Leviathan独特的放置摄影机的方式与不停变换的视角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觉体验。它的摄影风格揭示了每个捕鱼业的残忍角落以及其对自然造成的伤害。它同时也在提醒着观众:这世界上有很多种角度供你选择,而你的态度和观念完全取决于你选择了其中哪一个。

 4 ) 哥特式黑暗的肉体诗歌

Leviathan是哈佛“感观人种/民族学实验室”(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 近几年出产的实验纪录片之一。另一部较有影响力的是SweetGrass (2009),两部同出于实验室创始人Lucien Castaing-Taylor之手。

片子大部分的镜头是用低成本的Go-Pro相机拍摄的。相机被挂在船体,渔网,或渔民的身体上,制造出一些极度晕眩的画面。时不时相机还会被扔进大西洋愤怒的波涛里或拖网渔民日复一日的腐臭中。离开了电影人的手,镜头的眼睛看到什么不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机遇的运作,这也不免给电影增加了一分更深层的现实主义。

Leviathan大致属于纪录片里种族志电影(ethnographic film)的范畴。种族志电影是人类学重要的工具之一。其主流手法与其它纪录片相同,依靠线性叙事,并以传达信息为目的。换言之,内容大于形式。同时民族志电影一直也是先锋电影人进行美学实验的平台。著名的法国导演和人类学家Jean Rouch就创造了ethnofiction,模糊记录与虚构的界限,并是使用跳割(jump cut)的先驱者。

Leviathan里基本没有对白,也无画外音对画面进行诠释。观者要在混乱,不对称的视觉体验中努力寻找一致性来架构某种叙事。Leviathan重形式大于内容,但并不是一次纯粹的美学实验。它带有一股强烈的叙事冲动,需要观者放弃传统的观看模式,将自己置身于两个生命体验(自己和电影)的融汇处,感受生存的本质:动态的混沌。

 5 ) 美得不科学

我可以说我下错片了么。。然后意外发现神作。虽然都是用GoPro随机拍的,比个人DV还粗糙,有的画面居然觉得好美。
尤其是那几组在海面上下沉浮视角的。海浪推挤下突然露出的天空空隙,群鸟在飞。还有朝阳下的甲板,难得明亮暖色调,不断有水流冲刷镜头。一个船员面对镜头在看电视,基本没有动作,我忍不住打瞌睡了,醒来一看,他也打瞌睡了哈哈哈。
甲板上死去或者垂死挣扎的鱼的确有些重口味,惨白的鱼眼无限逼近镜头,晃开了,再一次无限逼近镜头,无数次。。
嗯,竟然一点不费劲地看完了。我是有多无聊。

 6 ) 液态影像:卡斯坦因-泰勒与他的感官人类学实验室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与维瑞娜·帕拉韦尔

贝拉·塔尔的电影发展了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静物空间,河濑直美与阿彼察邦的幽冥影像延续了安东尼奥尼主观视点对脱节空间的衔接,弗兰马丁诺·米开朗基罗与菲利普·格罗因则对安东尼奥尼及小津安二郎的空荡空间(空镜)进行了拓展。在这三类空间-影像之余(分别是生成-物、虚弱之人、动物),我们仍需要最后一种类型:生成-不可感知。这种新影像的创造不再出自剧情片,而是纪录片。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在二十一世纪所开拓的人类学视角的新型纪录片,诞生的正是空间-影像的最后一种形态:液态影像。

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

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由人类学家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Lucien Castaing-Taylor)在2006年开创,这一机构跨越了学术与艺术,将人类学部门与视觉环境研究结合在一起。在最近几年,这一机构出品的纪录片在各大电影节参展并获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它的一个观念将人类学的视角介入于纪录片的摄制中,捕捉“琐碎而未知”的生活,让纪录片成为“理想化的适合捕捉变动着的生命体验的媒介”。正如卡斯坦因-泰勒所言,他们”认真对待艺术,试图将艺术置于真实之轭下。”

由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出品的电影包括卡斯坦因-泰勒与Ilisa Barbash合拍的《香草》(2009),一部记录加拿大牧羊人日常的电影,Véréna Paravel’s 与史杰鹏(J. P. Sniadecki)合拍的《外来零件》(2010),聚焦皇后区的一处垃圾中转站,也包括Pacho Velez 与Stephanie Spray摄制于尼泊尔的《玛纳卡玛纳》, 史杰鹏摄制于中国的《人民公园》(2012)、《玉门》(2013)和《铁道》(2014),其中最有名的非卡斯坦因-泰勒与维瑞娜·帕拉韦尔合拍的纪录片《利维坦》(2012)莫属,这部电影在当年的洛迦诺电影节上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奖。这些作品具有相似的特征,改变着我们对纪录片的传统观念,纪录片不再只是客观记录,更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

《香草》2009

生成-不可感知

一切都得从最早的作品《香草》说起,这部记录加蒙大拿牧羊人的宏伟编年作品初看起来虽然与传统的纪录片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样都是以客观的视角对日常的现实进行纪录,但下面这个举动暗示着已然发现的转变: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强的真实性,卡斯坦因-泰勒就将相机绑在身上,混入羊群中进行拍摄。原本作为观察者的持摄影机之人此刻正转而融入被观察者的群体运动中,这种观与被观之分野的弥合与我们在弗兰马丁诺·米开朗基罗的电影中看见的情形相似。两人都使摄影机镜头模拟羊的感知方式,而这正是我们上一章所分析的空间-影像的第三种形态:静观影像。

待至《利维坦》,这一情形被一个偶然的因素深化。在第二次前往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的海岸小镇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因为一台相机不小心遗失在海浪中,这使得电影人尝试使用一种更为轻便的可捆绑相机——GoPro,这种相机在极限运动爱好者中广泛使用。正是GoPro的使用,一种记录的革命悄然发生着改变。这样,《利维坦》就将《香草》里把相机捆绑在羊身上的模拟实验更加推进了一步,它被绑在渔民身上,扔进死鱼堆里,用胶布绑在木杆上放进海里……《利维坦》的这种多角度的分散拍摄使得观众不仅能感知到人为视角,还有鱼、鸟等动物,甚至自然物(水、风)。

对于观众来说,这不再只是生成-虚弱之人(大海的环境远远超出了他的反应能力)、生成-动物(鱼、鸟)、生成-分子(水、风),更是生成-不可感知。因为“生成-不可感知标志着被缚的自我的疏散点或幻灭点,它们融入背景,融入中间地带,进入地球自身的内在性和它的宇宙共振中。”(《后人类》,202)在《利维坦》中,观众不再能分野文化与自然,一切经验在强力的自然面前都宣告瓦解,留下的只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体验,那种击穿感官序列,将身体流变为一具无器官的身体。而这正是《利维坦》带来的启发,它第一次放弃了导演在电影制作中的强力地位,同时也让摄影机消失不见。它好似诞生于无,却又被引向无穷,正如导演所言:“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这是一部纯粹用来体验的液态电影,是空间-影像的最后一类代表。

《利维坦》2012

史杰鹏与他的电影

暂时不再有可能出现比《利维坦》更为极端的电影,我们已经提前进入了“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完成一部传统电影所需要的导演、演员、摄影师、布景、道具、配乐等已经象征性地宣告瓦解,只要你有一台轻便的GoPro,那么你就可以做任何事,你可以将其绑定在任何运动的物体上,然后,整个自然就会自动映现入机器,并自发地形成为一部电影。但这只能是一个极端例子,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电影之未来的思考。电影还是只能按照传统的模式制作,即便同样是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出品的作品,也没能部部都做到像《利维坦》这般极端,但这些作品仍然带给我们思考空间-影像的新思路。

Pacho Velez 与Stephanie Spray拍摄于2013年的纪录片《玛纳卡玛纳》,是将摄影机放置在一辆通往玛纳卡玛纳山脊的缆车上,并用固定镜头拍摄下搭乘这辆缆车前往玛纳卡玛纳神庙祈祷的朝圣者。这些朝圣者包括最为日常的组合:老人和小孩、捧着鲜花的妇女、吃冰激凌的两个老妇、祭祀的动物与朝拜的人……全片由11个固定长镜头组成,无疑会让我们想起阿巴斯的那部杰作《十》,同样的拍摄方式,同样让导演“消失”来还原现实的复杂真相。所不同的是《玛纳卡玛纳》作为一部彻彻底底的纪录片,翻转了看与被看的逻辑,如同锡兰在《小亚细亚往事》一处车内空间创造的一个凝视镜头,来表现作为观察者的观众如何“反被凝视“的过程,从而给人奇特、不寒而栗的奇妙体验。 这是主客体关系的消解在空间-影像中更一步深化的例证。

除卡斯坦因-泰勒外,史杰鹏是感官人类学实验室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史杰鹏在哈佛完成的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的成员。除在美国拍摄《外来零件》之外,他在中国拍摄了好几部长短不一的纪录片:像《人民公园》(2012)通过一个78分钟的“介入”长镜头纪录成都人民公园在某个热天午后发生的现实生活,《玉门》(2013)将虚构手法融进纪录片,重塑了玉门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他在2014年拍摄的《铁道》,纪录了在中国人民在铁道上的生活百态。摄影机以一种流动的感知方式“触摸着”火车上的芸芸众生,如同那列永远在行驶的火车不再有开始与结束,是一种无始无终、永远处在流动生成中的液态影像。

《铁道》2014

附: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片单

 短评

近代最重要之一。不像看電影,像走進一場演唱會(重金屬?),撼動的不只是眼睛跟耳朵。5/13新光三刷(之前都在電腦看),不只是當代電影眼,也是當代電影耳(GoPro單聲道,化劣勢為優勢),如何與當下encounter,再找到獨特的形式產出,是SEL的核心精神。這次重看,也強烈感受到訪JP時,他可能暗示的「無人性」。可是同一時間,也深深震懾於奠基於無人性上的官能的恐怖感。

5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在船上历时六周,可以看出两位年轻的导演为了拍这个片子很吃苦。看了片段也还挺吸引人,一个小型摄影机绑在(估计是)船的链子上,时而沉在水下时而在水面上,天上有数目巨大的飞鸟。但问题是,拍成短片应该就够了,干嘛整这么长呢?也没看明白想表达什么啊?现在谁都能拍电影了但这样真的好吗?

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毕赣推荐。

10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实验性

1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像刀划破鱼腹,这部电影试图划破某种“观念”。但通过字体的选用、相机角度的选择我们知道作者还是陷入了“勇者斗恶龙”的叙事。

1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我知道你们想说这是大烂片,我第一遍看完也想差评,摄影师我帮你扶稳镜头好吗;第二遍几乎所有镜头都喜欢 - 我感觉我就站在那里,并且感受到这样的生活,尤其在他们在腥湿海风中停下来点根烟的时候; 后来越看越喜欢,我基本可以一整天都在循环看

18分钟前
  • Nin
  • 推荐

欢迎进入"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这种画面电脑做不出,过去只能靠画,现在既然已经拍出,说明革命正在发生。家卫老师赶紧用这个拍部剧情片,感觉会炸天。

21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简直是soul shattering experience,直接把我吓到应激反应全起。这些视角不属于人类,属于死物,属于其他生灵。不该被人眼看到的影像被人眼拍到看到了,我们成了什么?

25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船作為海中獸一目了然,捕獵、吞噬、消化、排洩過後,鏡頭開始重新聚焦於船員身上,縱橫臉上的不知是汗是雨是海是淚。船若是那獸,試問其中的人為何。一下一下對鏡頭的撞擊都在說明,這一切並不與你無關。船員昏昏欲睡之間,我在想或者重點不是人在究竟是甚麼,而是人其實可以決定自己是甚麼。

27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我觉得屌爆了,绑在渔船各个位置的摄像机固定机位创造出巨兽意象,从眼到胃到消化道的过渡,最后镜头又回到渔夫上(并且,巨兽有趣且嗜血,但人作为驾驶者却是干净无趣的)。在渔船两侧飞行的海鸥和一大群粘附在渔网上又逐渐脱离的海星作为无意识的景象模糊了海天人船四者的界限。

2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这里仍由诸神主宰 他们的法力无边

32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推荐

上天入海的蝼蚁镜头,硬是将普通的海上作业拍成了造物史诗。渔船机械铁链仿佛行使神迹,捕罗万物,各种海鱼贝类的挣扎肢解与血水洪流被无限放大。通过气氛上的强烈对比,就连船员说笑洗澡和看电视打瞌睡都仿佛成了某种神秘难解的宇宙规律,颠倒上下的夜行海鸟犹如幻梦,感官震撼之极

3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Lucien Taylor的又一视觉自然暴力片。调得昏天暗地杀戮饱满的色,Gopro拍出各种匪夷所思的镜头,在是人是鱼的自我辨识间反复修正ethnography对“otherness”的概念--这是学者电影与art house的最新尝试。

37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片子粉碎了纪录片的一切手法,完美的展现出了自己的一种独特韵律,镜头的每个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精心雕琢。怒海波涛,无声杀戮,一切都那么迅速安静,好似从未发生过一样。【PS:看完后一段时间内估计都不想再吃海产品了】 8.7分★★★★☆

40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迄今最极端纯粹的纪录影像,非生物视角(无视点),自然声,剧本构图调度布光全凭自然界/神之力来完成。摄影机被绑在渔民身上、弃置在甲板上、扔入水中随波沉浮。不过,最实验的作品也没能真正摆脱主观加工与理性选择,剪辑和混音工作便是如此。| 男人看电视的固定长镜&海天倒置中的群鸥。(9.0/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更新的视角,更与众不同的体验。未必好看,首先是不同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逼格大杀器。沉重暗黑格调下,聒噪的群鸥浮沉在滔滔狂狼,枉死的鳕鱼冲刷锈迹的兽胃,疲倦麻木的渔民重复满足怪物的食欲。人发明出高效的生产线,这条线一端是让商人揪心的产值,一端是海洋的痛苦。虽然屠戮万物,但利维坦毕竟是海洋秩序的重心。然而渺小贪婪的人类,能扮演好毁灭与兴盛并重的角色吗?

47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巨兽是捕鱼船,还是人类代表的终极大杀器?在我看来都不是。镜头完全贴在人身,鱼头和船首,制造了一种被黑暗笼罩,无法洞察整体全局的影像压迫感。导演当然是故意的,有些故意抖和无端黑,是有意识的加工选择。至于它要表达什么,它确实什么都没有说。就是“你自己去看”。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越回味越神奇。★★★★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快要在血水中溺斃的感覺要比滿肺子塵埃的感覺來得還要強烈。

51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