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传

正片

主演:赵丹,黄宗英,周伯勋,张翼,吴茵,王蓓,蒋天流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5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武训传 剧照 NO.1武训传 剧照 NO.2武训传 剧照 NO.3武训传 剧照 NO.4武训传 剧照 NO.5武训传 剧照 NO.6武训传 剧照 NO.13武训传 剧照 NO.14武训传 剧照 NO.15武训传 剧照 NO.16武训传 剧照 NO.17武训传 剧照 NO.18武训传 剧照 NO.19武训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武训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武七(赵丹 饰),是山东堂邑人,7岁丧父,与母亲乞讨为生,他想读书,靠打把式卖艺凑够钱,却遭学堂先生打骂,断了念头,母亲又因病去世。守孝完毕,武七出外做佣,经工友周大介绍,来张举人家当佣工,因他老实肯干,屡屡遭人欺负,只得婢女小桃帮助。小桃身世凄惨,7年前被逃亡的父母寄养在张举人家。后者篡改了卖身契,逼小桃就范。小桃的反抗最终失败,而武七的关心成为她最大的慰藉。某日,武七的老乡捎话,说其婶病重急用钱。憨厚的武七向张举人支取3年工钱,却被后者以假账相欺,武七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幸好小桃舍身相救,并请来了周大,才帮助武七逃走。武七气恨难消,不食不语,病倒3日。周大因此得罪张举人,被后者勾结官府判罪入狱,小桃也被迫卖给他人为妻。小桃挂记武七,在周大表弟李四指点下,终于见到武七。却没想到,吃尽文盲苦头的武七,立下了宏大的志愿——兴办义学……好奇心致命伴侣最高通缉犯三层楼上你在这里澳门风云国语兰心大剧院怪奇物语第二季疯人日记男孩绿洲2020迷局伏香国徽未成年悲惨世界:音乐会现场随性所欲第二季团圆之后我们依然在这花非花堪萨斯情仇1996猎魔双生儿大山之恋无情道市政大厅中国刑警803老爺酒店五个太多客家之歌藤田嗣治老爸的烦恼大同小异第一季古宅老友记第一季四非粤语换乘恋爱日本版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不羁的美女1991我们停战吧

 长篇影评

 1 ) 武训精神

我没想到这部电影这么长,也没想到我会一口气看完,本打算两次看完。 我只能说,这部电影生错了年代。 于历史背景下,对三座大山的旧势力的了解厌恶和对千辛万苦换来的革命成果的珍惜,不得不尽量扼杀一切的模糊性,而电影里的模糊性并非立场的模糊性,而是其效果的模糊性,容易让当时脆弱政治环境和教育程度极低的社会阶层存在被利用的可能。 而导演的意图,不过是想让故事更具有时代背景性,也就是更真实。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事情并非非对即错,灰色才是这个世界的底色。我从虽为小偷却善良的表弟、虽开烟馆赌场却能在武训绝望之际第一个伸出援手的老板娘等这样并非全然完美的人物角色身上看到了孙瑜的独到人性理解和人物刻画。 反抗的不彻底不代表不是反抗,时代的局限性落到个人头上自然很难跳出,若非大门被踹开,让世人明白世界的中心不只是东方,也许还会继续沉睡。正如这样的局限性落在我们头上,我们也无法拥有一百年后的子孙后代的思维方式。 真正的正确,不是我告诉你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而是我告诉你这是什么,你自己来判断对错,当你具备这样的一种能力,你才是醒着的人。 我记得杨德昌的《麻将》里提到:这世界上有太多人等着别人去告诉他怎么做。 最后,我为经常把"阿甘精神"挂在嘴边,但却不了解这样一部领先阿甘43年的武训精神的自己而感到悲哀。

 2 ) 没看过,但不喜欢

从网文过来的

从现在来看,这部电影应该挺可惜的,演员表里的遭遇可能也不太好。可想想抗美援朝里死掉的人他们最起码还活着。

但是,在刚建国那会,这部电影绝对是错误的。当时中国还不稳定,就跳出这样美化封建王朝的电影,不是火上浇油吗。

大概故事就是主角乞讨办学的故事,可这样的故事核心就很奇怪。无论是乞讨办学还是只能乞讨办学都很奇怪。好像穷人的受教育权是只能摇尾乞怜向人下跪才能被施舍的昂贵物。如果这部电影拍摄在40年代那也就罢了。可那时候已经建国了,这样的思想怎么可以不禁。

 3 ) 终于见到了武训

许多年之后,当我窝在沙发里终于看到那部叫《武训传》的电影时,不由得想起了瞒着大人偷偷阅读“大毒草”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好吧,我承认,这个开头是我抄马尔克斯的。但这也是一个事实。时隔三十多年之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

那个时候,我们家的书架上,除了各种版本的马恩列斯毛选和一些“政治正确”的书籍之外,还有一点“毒草”——这些“毒草”大都标记着“供批判用”,爹娘是不准我碰的。而这些“毒草”对我来说,吸引力非常之大。必须首先澄清的是,早在背起书包上“抗大小学”之前,我已经拥有了和一般成年人不相上下的阅读能力,这首先得感谢我那早逝的姥姥,是她老人家用满街的大字报为我启蒙,从此走上了识字、阅读的探索发现之路。拥有这样能力的孩童,在今天已经屡见不鲜,但在那个时代,却足以让人目之为“神童”,而且让我变得“骄傲自满”——这个词是自小学开始每年都会出现在我操行评语上的字。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我娘在1979年暑假里逼我背诵的那篇《伤仲永》,但今天的我,确乎已“泯然众人矣”。

好了,书归正传。我要感谢那个时代的每一个星期四下午,因为在那些下午老师们要集体参加一种叫“政治学习”的活动,这让我们这些孩子得以每周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对于我来说,那些星期四的下午是难得的黄金时光,因为可以从书架上抽出那些“供批判用”的“毒草”尽情阅读。《武训传》和《清宫秘史》的电影剧本,就是在其中的某个星期四下午读完的,这两个故事曾经为我换来一些零食,例如半片抹了猪油的馒头片,或者一勺用来抹馒头片的麻酱。从这个意义上说,“毒草”还是有些实用价值的。

当《武训传》这部电影终于以DVD的模样拿在我手里的时候,我突然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把《清宫秘史》、《逆风千里》这些当年的“毒草”电影一一搜罗看遍的我,居然从来没有看过这部大名鼎鼎的“第一部禁片”。当我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恍然发现,其实是跟它太熟了,因为在多年之前读过剧本并多次给小朋友们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武训传》中的一些场景和台词已经深刻在我的记忆中,以至于让我以为我早已看过。

的确是太熟了。无论是小武训学人家打把式卖艺时喊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还是私塾先生那一句“要饭的还想读书”;无论是举人老爷、赌徒里正的赖账,还是武训梦中的地狱;甚至,还有那个把大拇指变没的小戏法儿,等等等等。三个多小时中,这些电影的情节和细节,许多次唤醒我的记忆,并与赵丹们的表演吻合在一起,让我感到这部从未看过的电影其实是个老朋友。而关于这个老朋友的一切,在当年阅读剧本以及后来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其实也早已熟悉了。如同一个在微博上互动了很久的网友,一朝相见便如相识多年。

当年他们为什么要批判《武训传》,是在后来的阅读中逐渐了解、逐渐理清的。因为那不仅仅是一段已经过去的历史,也是影响至今的政治。搞搞清楚,还是蛮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完整地看过这部电影,便不会有更深的认识。

说实话,《武训传》中的武训其实已经不是历史中真实的武训,而是一个被人为拔高、赋予了一定革命性的武训,虽然他的革命性无非也就是不拿黄马褂当事儿、也就是与周大这样的“长毛”做个朋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整部电影其实是左倾的,虽然武训行乞办学是一条主线,但这条主线已经被周大的“武斗”、被揭露“万恶的旧社会”的等等情节冲淡了许多。正是这样一部现在看来很左、甚至颇有些呼唤革命意味的电影,当年却被《人民日报》那篇经过毛亲自修改审定的社论称之为“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让我感到有必要重温当年的一些史料,重读当年的一些批判言论。

掩卷之后,不禁长叹。那些史料和批判的言论都在,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过之后,你会懂得什么叫深文周纳,什么叫君心难测,什么叫欲加之罪,什么叫“政治”。

抄一段赵丹先生的话:“当批判的阵势突然在一个早晨拉开时,孙瑜和我简直吓傻了眼……我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和开朗,变得终日惶惶,常常寝食不安,彻夜难眠。在家里,我不再是温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却像一头暴躁的狮子,动辄大发雷霆……批判运动总算过去了,伤痕却永久地镌刻在心上。……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政治内因将由历史学家们去研究,而当时所产生的直接的社会效果,便是为解放后的文艺批评树立了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风气。这部电影既然在政治上是被彻底否定的,那么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也就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了?我实在想不通。”

赵丹先生的“实在想不通”实在很简单,因为他是个艺术家,不懂得什么是“政治”,更不懂得艺术在政治面前实际上只是个奴才或者婢女,举人老爷大笔一挥,寄养契约会变成卖身契,存在柜上的工钱在账簿上也会归零。1980年,赵丹先生在那篇至今仍然被人不时提起的文章《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中,直言不讳地认为“文艺,是文艺家的事”,对文艺创作管理约束太多,只会“自找麻烦,吃力不讨好,就是祸害文艺”。现在看来,这些被当做赵丹先生遗言的话,仍然只是纸上的遗言,而赵丹先生仍然只是一个艺术家,满怀希望,至死不悟。这让人不由得为赵丹先生叹,为他老人家不值。

至于有人把《武训传》DVD上市看做是某种信号,则让我不由得苦笑。想什么呢?趁着DVD还有货,抓紧时间看看吧。武训的确是赵丹先生的巅峰之作,此前小广播,此后林则徐,再无超越,仅此而已。

 4 ) 《武训传》的再回首

  1950年由昆仑公司出品的《武训传》实在是太有名了,一场覆盖了全中国并历时十年的政治浩劫由它展开,很多人不知道导演孙瑜却清楚的记得毛主席在1951年5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所发表的社论,但也正因为这样,《武训传》在人们的眼中充满了误解和奇观。
据记载,导演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做了很大的改动,在情节上最重要的两条是增加了黄宗英所饰演的新社会的小学教员,用局外人的身份在电影中进行充满明显意识形态的评述,还有一条是增加了周大带领着农民起义,带领着农民杀回到了张举人的家中。但这一切看起来和电影不连贯甚至是破坏了电影整体风 格的牺牲并没有在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中发挥出导演的设想,万万出乎导演意料的却是这部电影开创了另一场文化革命的序曲。
然而纵观整个电影,却不得不为导演的才华所折服。

  导演孙瑜,“联华新派”的主将,有着银幕诗人的称号。作为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在30、40年代的中国左派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开创了诗意现实主义。在《武训传》中,保持了孙瑜导演长久的银幕诗人的特色,在电影的开场,主人公晚年武七回首笑容和蓝天白云叠加在一起,清晰的显示出了主人公开阔的胸怀和纯洁的信仰,与影片的结尾遥相呼应。由小学教员的讲述,电影开始了第一个闪回,是一双脚的特写。在孙瑜的电影中特别喜欢用主人公的脚的变化反映出时间的变化,如最著名的是在《大路》中电影的开始,导演通过三次脚的特写六个镜头就交代了金哥20年来的人生遭遇,简练而不简单。在《武训传》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闪回开始一双脚的特写,画外音提示这是武训6岁的时候;镜头叠化另一双脚,武训13岁;再另一双脚17岁。同样的人不同大小不同破旧的鞋子,用短短的三个镜头的转化和三句画外音,交代了主人公年岁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艰辛,也同时将观众从一个时间带到了另一个时间。

  孙瑜年轻的时候曾在纽约摄影学院学习电影摄像、洗印和剪辑的经历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武训传》中体现了诸多的视觉语言上的创新。比如反映两场小桃自杀的场面。
丫鬟小桃在知道自己的父母由于不识字被张举人所欺骗而画了字据,将她卖给了张举人而不是寄养的时候,在房中悲伤不已:
         1:近景,小桃缓缓的抬起满是泪痕的脸
         2:摇,小桃房内景象,定格在一圈落满灰尘的绳子上
         3:逐渐拉近,绳子特写(突然强光打在那一圈绳子上,与周围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音乐此时加强到最高点)
导演在这场戏里只用了三个镜头,就让观众强烈的感受到了主人公小桃的眼睛、心思与心跳:一个摇镜头交代了小桃的眼睛环顾四周,在找寻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或者这里辅以了悲伤的音乐,交代了通过残破房内的景象抒发了小桃自怜自我命运的苦难;镜头落在一团黑色的景象中,逐渐的拉近,让小桃和观众逐渐看清了那是一团绳子,同时强光照映与音乐加强,犹如小桃的眼睛在看清这是何物时突然的圆目注视和强烈彭湃的心跳。
另外一场是小桃在被四奶奶关在小屋内,准备用50两银子卖给杀猪的,绝望后对自己生命的一次了却。在这里导演充分了运用了灯光的电影语言作用。
    1:近景,悬挂的绳子(强光),墙壁上是小桃巨大的身影
    2:近景,镜头前出现了小桃的一双手(独白:娘,我来了)
3:绳子迅速的朝摄像机的方向拉近并消失(大白光),同时,墙壁上小桃的身影将绳索套进了自己的脖子
    4:近景,上吊后的倒影旋转和小桃母亲叠化(小桃娘:小桃,回来吧)
  在电影王国中,即使在中国的早期电影中,尤其是在无声片中,对于投在墙壁上的黑影的使用也不在少数,但像孙瑜在此处用灯光和人物语言将戏演的如此高潮实在是让人敬佩。在这里导演巧妙的运动了电影摄像机的独特性,在第二个镜头中,从摄像机两侧伸向绳圈的两支手,将观众的眼睛和主人公的眼睛汇聚在了一起,让观众代替了小桃,和银幕上的小桃同呼吸共命运,产生极强的身临其境感;在摄影机高速运动的时候运用了大白光,让观众眼前一片刺亮,犹如小桃将脖子套进绳索的窒息之感;之后马上的使整个画面旋转起来并和小桃母亲呼唤的景象叠加在一起,用视觉代替了感觉和幻觉,让观众生动的感受到小桃走向死亡的刹那感觉和好似听到母亲呼唤的幻觉,另一方面用已不在人间的母亲的召唤也正表明了小桃的结局。

  “银幕诗人”是导演的称谓,导演孙瑜在电影生涯中似乎特别钟爱年轻人开朗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比如《大路》中的工人裸泳,《体育皇后》中黎莉莉健康的体态,在《武训传》中也不例外,虽在电影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但也不失时机的为观众穿插一些富有浪漫和诗情画意的画面,让观众来感受年轻的气息。比如年轻的小桃和武七在井边对话的一段场景:阳光明媚,桃花飞扬,不倒翁的俏皮模样,再加上两个年轻的脸庞和心,影像的构图让这两个受尽欺凌的年轻人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电影的画面良好的表达出了镌刻在武七脑海中的青春灿烂瞬间,这样的瞬间使他在年老行乞之时也不免有时会触景伤情。

  “他有洒脱的风格,敏锐的神经,知识阶级的天真善良而又多感的个性,和执拗的与社会丑恶斗争的热意,他是一阵凉爽的风,吹散了中国影坛的沉滞而又热闷的空气”。在早年的电影评论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影评家对导演孙瑜的评价,无疑,时间的间隔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使孙瑜和《武训传》蒙上历史的尘埃,在当今的21世纪时,当我们透过断断续续的胶片、黑白的影像所获得依然有当年的感动和震撼。当生活节奏加快,当许多曾经的影像在我们斑驳的回忆中灰飞烟灭的时候,回望54年前的《武训传》,回想当年处在历史漩涡中的银幕诗人,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

 5 ) 确实,应该重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今天终于没有错过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在影院小厅看了胶片版的有些许残缺的电影《武训传》。以现在的观影习惯来看,电影语言本身显得有些落伍了,慢条斯理的叙事,充分浪漫的情感宣泄,还有那些明显的表意符号贯穿于整部电影。

  毕竟已经五六十年了,当年感染观众的方式有点显得可笑,不大适合今天快节奏的欣赏习惯。至于影片的思想内容,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近乎三十年的积淀已经让《武训传》本身从艺术到政治有了一个近乎尸体解剖似的分析和介绍,动用了从天文望远镜到高倍显微镜的各种工具,各个层面,各个角度都有所涵盖。所以笔下无言也有情可原,于是只是回到宿舍,翻看了能见的一些当年文字,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遍。

  所看书目不过《中国电影研究资料》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百年》李多钰主编三本书而已,权当了解大概,故而不敢妄称研究,不过有些许断想而已。

  关于《武训传》的批判和平反

  《武训传》的批判被视为新中国“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发端(《中国电影百年》语)。早先国内放映的时候,可以算是好评如潮的。事实上,正是因为“好评如潮”,才更为突显其显现出的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当时在上海的上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随后的媒体上还有关于编导孙瑜和演员赵丹对于影片的经验介绍性的文章,可见当时有树立典型的苗头:名导和明星的珠联璧合。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应该重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随后而来,掀起了批判风潮,从电影摄制人员扩到到整个文艺界,从具体的“武训评价”到抽象的阶级立场,终于成为政治性的运动。此后《武训传》永远都不享有纯粹的文艺评价,而紧紧的和政治发生了关系。1985年胡乔木的一段简要讲话,成为了普遍意义上的对《武训传》的平反,还是以政治运动的清算方式开始的。

  孙瑜当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编导〈武训传〉记》,只是半回忆录性质的,创作上的探讨较少,《编导〈武训传〉前后》则倾向创作经验的内容多一点。而赵丹的《我怎样演武训》的理论研讨价值也很大。相信当年的一些正面评论,也是较为集中在艺术范畴内的讨论和批评。这可以在后来批判风潮中的一些文字中找到依据,比如李长之先生1951年5月27日在《人民日报》上的检讨文章《我在关于〈武训传〉的讨论中得到了教育》写道:

  “我过多地评论了《武训传》电影和《武训画传》的艺术,太轻太淡地而且是(不正确地)触及了政治意义。这不免是单纯技术观点,这不免是西方资产阶级‘艺术至上’的形式主义的美学的影响。因为缺乏对政治意义的足够的重视,所以就是艺术标准的批评论,也就犯了错误。”

  此段文字或可印证。

  5月的社论一经抛出,形势急转直下。批评夹杂、混淆甚至歪曲了政治因素和政治立场,用文艺批评的手段搞政治,用政治的方式搞批评。于是雪片般的评论飞满全国,采取艺术分析和政治品评“嫁接”的方式,炮制出炉了一篇又一篇的批判和检讨稿件。仍以李长之先生的同题文章为例,在前引文字之后,紧接便着例证了他的“错误”:

  “例如我指出,武训电影之‘热闹和罗曼谛克底抒情并没有提高它的艺术性,反之,是降低了它’,然而理由呢,是:‘损害了武训事业的严肃性’。其实,武训事业根本没有什么价值,也就说不上损害不损害它的严肃性了。可见不把政治放在第一位,艺术性的批评是不会正确的。”

  如果说关于“热闹和罗曼谛克底抒情”算是艺术层面的分析,那么对于“武训事业”的评价实在是无由的牵强。然而各地这类稿件之多,是无法想象的。江青更是亲自带队实地考察,不但洋洋洒洒的写出了《武训历史调查记》,还树立起了“宋景诗”这一光辉的反抗的正面的形象来和武训形成对比。总之,最先的政治定论为《武训传》的政治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了永久的记号。是这之后关于《武训传》的评价都离不开了政治。

  至于后来的平反,仍然是政治化的。1983年万里,1985年胡乔木分别都表示对于《武训传》的评价有失公允,而此时已经处在对“文革”拨乱反正的政治工作中了。对于《武训传》的平反,也自然划归到了政治清算的一部分。事实上,在其后的多数关于《武训传》的评论文章中,无论是当事人的回忆录,还是研究者的学术文章,都已经舍弃了电影艺术的标尺,而成为研究“谁之过?”的历史淘金。比较典型的就是将《武训传》批判归结为江青个人阴谋报复行为,是对知根知底的赵丹等前同事的个人迫害。

  电影之后尽管经常有人提起,在影史上留有一笔,却鲜有关于艺术成就的评价和概括。《武训传》成为了政治或者文化的一个符号。

  批判《武训传》的武器

  江青借着批判《武训传》的风潮,组团写了《武训历史调查记》一文,该文考据丰富,旁征博引,实在是集大成的典范之作。可见当时的人们确实有股韧劲。我和大学同窗还曾就此事感慨过。从《武训传》公映到《调查记》成文发表,不到三个月。“调查取证”,编撰行文,还能在浩瀚史海之中找到“宋景诗”这号人物,专门用于对于武训的回击。这种独特视角和博学,现在依然销声匿迹了。

  如今荧屏银幕上充斥着各种耳熟能详的情节和段子,都是同样的桥段不过换个时空,换个身分,就能堂而皇之走进大众娱乐的视野。不是各种篡改传说,就是“秘史”系列。蹦蹦跳跳的表现着后现代的不屑和疯癫,骂骂咧咧地糟蹋消费者的智商和品性。没有丝毫智慧的胡闹在媒体上,相比之于当年江青的目标和手段,简直是不值一提。

  如果说《武训传》是个政治和文化的符号,那么这个符号最起码指代的是一种“严谨持重无所不用其极的改造”。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能根据武训的人物和形象的反面,迅速寻找并打造相应人物和形象予以回击。这种创造力不仅仅是模仿,更是水平。迪斯尼素来以改造他国童话传说闻名于世,对中国《花木兰》的改造,换来的只是上海动画电影制片厂挖掘原著的《宝莲灯》,而同是讲述母子亲情题材的动画片,迪斯尼随之而来的《人猿泰山》把亲情提高到了一个人兽间的争议高度。对于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迪斯尼采取精彩讲述的方式,梦工厂则选择了完全解构。《调查记》及“宋景诗”完全证明了这样的创造力并非国人所缺,只是渐渐的淡忘了。或者说,没有缺失也没有淡忘,只是从来没有用在创作或者娱乐这些形而上的无用方面,而是更多地深入实践到“为人处事”的能力上了。

  尽管并非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至少证明着,一段时间内,国人国片的创作是有激情且有活力的。这让今天的所谓“繁荣”汗颜不已。

  《武训传》及历史的武训化

  夏衍先生在《武训传》拍摄过程中就曾提出过“武训不足为训”的说法,这大概是从艺术角度的评价。而纵观《武训传》的全片和历史,让笔者不禁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结论。

  《武训传》中的武训形象,是悲剧性的。几次三番的看着并经历了穷人吃“不识字”的亏,于是立志兴建义学,为穷人家的孩子无偿的提供教育环境和教育机会。然而,当小孩读书给武训解释“学而优则仕”的圣贤道理时,武训对自己的做法深刻的质疑了。事实上,这一点也是最早关于武训批判比较集中的部分,即武训的义学虽然是济世的,但终归还是向封建传统和封建制度的妥协。编导们当然也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通过这一点认定这个形象的深刻悲剧性:妄图利用敌人的游戏规则消灭敌人,而实际上却是为敌人培养了更多的有生力量。这是武训被利用的第一特性。

  武训由于目不识丁,不懂得礼数,没见过世面,自然对于儒界官场的规则一窍不通。被泼皮无赖的欺骗不过是皮肉之苦,被官僚政客的利用才是更为尴尬和令人焦虑的。武训的义名远播,惹得各级官僚都用足了心思在他身上下文章,下到一县之长,上到太后皇上,无一不以他为工具,标榜政绩,粉饰太平,收揽人心。而武训对此则毫无察觉。这是武训被利用的第二特性。

  回过头来看《武训传》批判的历史,那些批判、反批判的文章,哪一篇不是对“游戏规则”的无奈适应?“艺术分析加政治品评”模式不正是对于“游戏规则”的妥协和及这种妥协的认定?而那些批判和反批判的人们,似乎都是处于一种对于政治的依附,最终成为政治工具的悲剧命运。当年或出于无可奈何,或出于随波逐澜的批判,不过是政治风潮中的一朵浪花。动用想象力写出文章发表的和发挥创造力挖掘历史造型的,都是布局中的一颗棋子而已。至于平反时分,站出来高声怒骂的,低下头深刻反思的,也说不清是真情流露还是随声附和。

  《武训传》里的反派张举人,自以为手执笔端,“一字令人生,一字令人死”,似乎笔杆子的力量大于刀把子。其实还是没看见自己的脑壳子,早已经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了。那些利用武训之名,或揽人心,获得好处的人,自己已然“武训化”了。他们不过是在别人的身上实践着从自己经历中学到的宝贵经验而已。

  总而言之,无形的制度不但规定了所有的人都在体制框架内游戏,而且规定着胜利者的属性和位置。所有游戏中的人们不具备相应的属性和位置,就永远是胜利者玩物。

  而所有人都是游戏规则的玩物。

 6 ) 机器人武训



时隔六十多年后,电影《武训传》以公开发行DVD的方式解禁。虽然封面上印有“供研究所用”能让人想起那些“内部学习资料”和“供批判使用”,但它仍然说明时间的客观性,昭示了历史车轮的无法阻挡及其不断前进。
不过,这并非一部“好看”的电影。在漫长的两百多分钟内(上下两集),它起码可以给观众造成长达两个小时的不适感。这些不适主要表现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的“丑恶”行为(毛泽东语,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之后该电影才沦为共和国第一禁片)。我们有理由相信,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在观赏此片时也曾感到不适。强调阶级斗争的毛对于残酷的阶级压迫当然不会陌生,这只能证明革命的正义性,但武训“打一拳两个钱,踢一脚三个钱”式的放弃一切人格尊严和主观抗争的行乞,不仅偏离了阶级斗争,而且冒犯了所有稍有自尊的人。
我想说的是,《武训传》在人性层面确实是一部反动而又黑暗的电影。无论电影是否颂扬了武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抛弃个人情感和个人尊严,已经突破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
在张举人家,丫鬟小桃希望能和同样遭受压迫、欺骗和凌辱的武训私奔,这完全是一个合乎情理的生活理想,即便武训无力帮其实现也没有问题。然而此时,武训却像但丁一样梦游地狱,进而进入天堂(打破文化和信息垄断带来的改变),只想着办义学,完全无视小桃的热望。决绝地将小桃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上吊自杀)。放弃情感之后,也就是在之后孤独漫长的一生中,武训放弃了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不断自轻自贱,将个体生命的底线画到了动物形态。只要能够像一头牲口那样吃、睡、干活(行乞),任何属于人类的需求均与之无关。
为了兴办义学,让天下穷苦孩子能读书,这确实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为之付出努力以及一生均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武训已不存在任何个体意识,彻底沦为一个脸谱化和符号化的人物。这种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体的价值观,是让我极其不适的地方。可以说,在塑造人物方面,这部电影是失败的,武训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只是一枚被安装在“天下主义”这架绞肉机上的螺丝钉,是一个机器人,或一具行尸走肉。
关于武训其人,鉴于其在世时即被光绪皇帝表彰过,也鉴于梁启超、冯玉祥、陶行知等近代名人赞颂过,载于文字的形象与电影中确实相差无几。文革期间,为了延续1951年对《武训传》的批判,曾整过一份《武训历史调查》,这份材料出于抹黑武训的需要提到武训“实质”是一个大地主大流氓,曾“认一个女人做干妈,并吃过这个女人的奶。”老实说,我倒希望这是真相,因为它还有点儿“人味儿”。

2012.4.2

 短评

赵丹遗言“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

6分钟前
  • 豆浆
  • 推荐

要夹带多少私货才能把拍成这样呢?可以想见,这是一部去掉意识形态部分仍能成立的电影。只是影片结尾的解说词把武训全部的苦闷和怀疑都平面化了。如果把开头结尾的解说去掉,整个片子就深度和技术而言都是上乘的。而且看之前很难想象,里面竟然用了许多颇先锋的分镜方式和叙述技巧。可惜了,太可惜了。

9分钟前
  • 陆秋槎
  • 力荐

电影传奇

1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昆仑为赚钱拍成两部长,我看的196分钟。起初只是义学修成武训倒下,陈鲤庭郑君里沈浮七嘴八舌添添补补,多出若干反转、文武双线、超现实段落,首尾套上黄宗英的阶级说教完全变了味。意识形态同新民主主义摇摆不定,理性颂歌与阶级觉悟互相拧着,周大起义不伦不类。武训不是陶行知,武训不足为训。

1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凡是能被禁的都是因为自身的预言性

20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想想武训,的确是言之有理。

21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嫁给(封建主义)大山的武训》。

25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较差

武训把受压迫的原因归结于缺少文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知识分子上,反贪官不反朝廷。现在看来,《武训传》被禁也在情理之中。

29分钟前
  • 液体张力
  • 还行

不愧为中国第一大毒草,好似神迷玄幻的万花镜,不同的立场视角就能解读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我看来,武七的神性远远大过了人性,就好像一个西方基督式的人物突如诞生在苦难的晚清农村大地上,迷惑了整整四代观众。影片的表现手法和意识形态过于前卫,这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上映无疑是场灾难。

34分钟前
  • 我是古巴
  • 力荐

这著名电影很有教育意义,现在给中小学生看也很好,让他们知道得到教育的权利是多麽的不易。50年代被毛泽东批判,真是无妄之灾,赶到政治的风口浪尖了。

39分钟前
  • Elact
  • 推荐

各种封建反动思想,难怪被老毛批判。3星半。

43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被禁属于正常。办教育没问题,关键是这教育是为何而教育,培养三纲五常和官老爷的教育,不要也罢。

48分钟前
  • 猫大仙
  • 较差

片长208分钟,赵丹饰演武训。那真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了让穷人可以念书,自己不辞辛苦的讨饭,期间遭遇了欺骗与各种阻碍,结果学堂终于办成,却还遭到了利用。武训及时装疯逃过了一截。他的路还有很长,人民与政府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其实有一点是没有变的,读书是要花钱的。

52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推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理论在中国各阶层的烙印如此之深如此长久,而跌落至知识越多越反动也不过刹那光景,从来都是教育妖魔化,从来都是劳心者的解释权,穷苦的只有无辜百姓。此片立场尴尬,触及不慎,难以言说。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毛爷爷说:武训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真讽刺】

56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我第一次看中国老电影开始惊讶美术部门的强大,这片子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有很不错,更重要的还是被莫名扣上的禁片帽子,如今看来很冤枉,却也让这部电影成了一个传说。★★★★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出于民,归于民,既为民,亦靠民,共兴利民之业。目标直指新民、新学、新政,不要暴力革命。真是一棵毒得不能再毒的大毒草呵!

1小时前
  • 萝卜白菜
  • 力荐

从中看到了当时百姓最为真实、淳朴的一面,同时也为他们的遭遇感到痛心。对于此片被禁,纯属荒唐。

1小时前
  • °歌姬
  • 推荐

电影里做梦及幻想的场景胜过很多鬼片,粗糙直接反而更吓人。小桃在庙里跟武七最后一面真是no zuo no die,大好前途毁于一时羞涩。100吊钱好像香肠…以及最后朝廷内像马蹄的丞相袖口,像驴蹄的慈禧太后鞋垫…看似很平常的东西在导演镜头下变得另类新奇。年代久远,未能欣赏。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如同我们喜欢给文革中遭受磨难的知识分子过高的赞誉一样,我们也会给囿于意识形态而遭到打压的电影过度的赞美,何况这是成为第一棵大毒草的《武训传》。但它的确是部艺术上很平庸的电影,剧情拖沓而冗长,也算不得赵丹最牛逼的表演。技术上拟音做得很糙,配音独独让赵丹操山东话,滥用叠印及象征手法。

1小时前
  • 私享史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