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2022

HD

主演:巴德玛,伊德尔,娜荷芽,苏日雅,卓拉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脐带2022 剧照 NO.1脐带2022 剧照 NO.2脐带2022 剧照 NO.3脐带2022 剧照 NO.4脐带2022 剧照 NO.5脐带2022 剧照 NO.6脐带2022 剧照 NO.13脐带2022 剧照 NO.14脐带2022 剧照 NO.15脐带2022 剧照 NO.16脐带2022 剧照 NO.17脐带2022 剧照 NO.18脐带2022 剧照 NO.19脐带202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脐带202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音乐人阿鲁斯(伊德尔 饰)因不满哥哥对患有阿茨海默症的母亲(巴德玛 饰)的照顾方式,决心带她返回草原,去寻找母亲记忆中的家。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似脐带一般的连接,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逆位”母子情,牵引着两人向草原深处漫游。当爱由彼此羁绊化为理解和自由, 母亲终于回到心中的故乡,阿鲁斯也得到平静和爱的力量。笨蛋菲戈往事:改变足坛的世纪转会追龙(粤语版)无双(粤语版)环绕者9号危情速递和平使者救火英雄恋恋心动春风秋雨海德尔唐人街小炮勇闯伦敦边缘战士秘密夏天朱丽叶与梁山伯(国语版)猫妖奇谭恩珠的房间翱翔之梦大敦煌乌克兰狂想曲威士忌紧急审讯室特别召集2022八亿日元的压岁钱蝎尾谋杀案神烦警探第七季摇滚三国蔡李佛拳国语极品桃花运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幸福不是顺从隔壁夫妇生活大麻烦第一季绝地逃亡(原声版)漫长的告别2019僵尸至尊卢斯2019消失的情人节 日本版麻烦一族生死金天鹅玉观音圣诞婚礼日三叉戟不可能的拍档中毒(美版)六福茶樓孤国春秋:七王丧钟

 长篇影评

 1 ) 诗意与浪漫

苏州场《脐带》的超前点映和导演见面会,入场前送了海报和明信片。

是让人想二刷的电影,几乎全程是蒙古语。有点《隐入尘烟》的即视感,很多素人演员,都是讲朴实真挚的亲情,有笑点有泪点,景色拍得太美了。蒙古族的歌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地中,离自然很近,旋律很适合摇篮曲。 看之前就猜到了会很好哭,讲的是带阿兹海默症母亲回家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煽情,只不过自然地就流泪了,是演员的一个神态,甚至看到两人处于茫茫草原的美景中也会被感动,心旷神怡啊……看到了母亲这个角色局促不堪和孩子气的一面。有点公路片的味道,不断地追寻记忆中的地方。

最喜欢结尾的篝火跳舞和拉着马头琴后面篝火星子乱飞的场景。最快乐的一幕,让我也感到放松。但是立马就转折,作为兴奋点缀的火焰变得紧张,而母亲也找到了她的家。这一幕当时完全看不清了,眼睛已经被水糊住了,只记得很美很美……最后儿子孤身一人找到了半生半死的树。

导演说这棵树是真实存在的,原来剧本里没有写,是拍摄时发现的,而且意外契合影片主题,有着神秘的链接。女性创作者的视角来呈现的母子关系比较少见,但是足够细腻。导演是达斡尔族,蒙古族的一支,这部处女作拍的也是自己熟悉的环境,有安全感。影片分享了蒙古族看待生死轮回的视角和态度。

Q&A环节的提问都好棒,观众人均提问5分钟系列……一位问到以往的阿兹海默症患者都是回归到更加封闭私人的空间,而影片完全相反。导演的家人也是患有这种疾病,说病人是“心与灵魂被掏空”。我旁边的一位18岁女孩分享她经历的两次亲人去世,边讲边泣不成声,很让人心疼。

第一次参加路演观影,这种形式有点像是做完阅读理解后询问“标准答案”的过程,光是听每个人不同的答案就已经脑容量不够了。好多蒙古族的观众,有一位还是主演的家人,卧虎藏龙啊……

导演说剧本的规划性不强,变化在生活的每个瞬间,没有长远的计划,而更珍惜眼前和真实感受。这正是我所处的状态,非常有共鸣。观众太积极了,本来还想提问的。片中有处地方提到了内蒙古不只有马头琴和呼麦,他们也不是活在过去。而片中也出现了现代科技,无人机看守草场和母子俩骑车形成戏剧的对比,母亲把它当成“长生天”更是一处笑点。感觉导演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减弱刻板印象的,展现的更为贴近自然的生活。

总之,是一部非常浪漫和诗意的影片。希望票房大卖!

3.18 二刷

买电影票时以为可以包场了,不过实际上一共是两个观众。我以为二刷会降低情感体验,就像之前流浪地球2的那段太空电梯和空间站坍塌,二三刷都不如第一次看的震撼。但这次反而被触动更深,我想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演员主要通过神态和动作来演绎,而台词不多,给了更多的解读空间。这一次注意了之前忽略的哥哥,和母亲待了五年而不堪其扰,第一次看浴室那段戏就觉得压抑。而后面他在母亲离别时去车上拥抱,给弟弟捡回了扔掉的马头琴再拿去修,一口饮尽母亲做的很咸很咸的茶……都让我对他的心理活动产生好奇,割舍不掉的血缘和家乡。

还有个细节,儿子一开始回到草原母亲让他听声音,他听不见,被问耳朵是不是“生锈”了,到后来去采样草原上的各种声音制作音乐,更加贴近自然。还有“双生树”,最早出现在墙上母亲作的画中,再到照片,而结尾处儿子最后靠在“生”的那侧树边,镜头从枝叶延伸到天空的太阳,配上紧张的音乐,大概象征着从生到死。一刷时看到门外举着火把跳舞的人,只觉得诡异害怕,二刷看到这段就直接流泪了,有从年轻变到年老的过程,此处配乐超好听。后面有个大概是祭祀的场景,两次都让我想到了《德伯家的苔丝》结局躺在巨石阵上迎来审判的场景,也是日出时分,同样的高地上。

母亲的那句“我的小鸟飞走了”,两次都爆哭。她用绳子把两个儿子绕在一起这个创意超好玩,还有很多地方都值得品味。目前刷到网上评价大部分是好评。

至于景色和音乐,完完全全的享受,结束后只在网易云找到了三首剧中的歌曲,希望能尽快听到其他歌曲。结束后完全被河边给母亲唱的那首歌曲洗脑,“诶呜诶呜~诶~诶~……”

还是很喜欢最后的场景,前面用吉他伴奏的总感觉欠缺了些什么。马头琴一出来感觉才对,才够劲,这股草原上桀骜奔放的劲,这股在辽阔自然中不屈的劲,这股生命尽情盛开的劲。虽然有点像提琴的音色。但完全是不同的感觉。听完了片尾的歌曲,看到标出处的时候有特别多民族的歌。

 2 ) 今天下午看了《脐带》的阿那亚首映,很唯美,很温暖,很感人。

今天下午看了《脐带》的阿那亚首映,很唯美,很温暖,很感人。在看电影的时候 中间有好几幕眼泪都要出来了,影片中语言不多,仿佛什么都没说,但仿佛什么都说了,很喜欢这样的电影。看完之后内心一下被带进去,整个下午到现在很久都没出来。

也大概明白了脐带的意义,影片最后那棵树我理解是根,是我们回不去的过去的故乡,是我们对家人的情结 是我们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

片中处处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对家人父母的爱,对社会中普通人的爱。拍的特别好,很喜欢这部电影。

 3 ) 一场体面的告别

阿鲁斯戴的银耳坏,我小时候也戴过一对。

娜仁左格妈妈熬的咸奶茶,外婆每天都会给我熬。

酒鬼撞破阿鲁斯家墙壁,类似的闹剧时常在我的家乡上演。

塔娜家的桌子上摆满了手把肉、炒米、酥油,主人永远热情洋溢,敬酒之前要先敬天、敬地、敬神灵,我身边的每个蒙古族家庭都如是。

尤其是“赛噜日外冬赛”鄂尔多斯祝酒歌响起时,我激动地心潮澎湃。许许多多生活上的细节都令我倍感亲切。感谢这部色彩浓郁、摄影绝美的电影,让我的乡愁有了两小时的安放。看完电影一查,原来导演乔思雪就是我们隔壁隔壁隔壁两千公里之外的呼伦贝尔人。

半生半死的树

电影里,塔娜有句台词,大意是说,“阿鲁斯,我喜欢你现在做的东西,蒙古草原不该只有马头琴和呼麦”。蒙古电影也不该只有草原、蒙古包,贫瘠、原始,这并不是真实的内蒙古。真实的蒙古草原上有巨大的白色风车、有巡视羊群的无人机、有无比精致的服饰,以及更有风味的现代化城市。

电影讲述做音乐的儿子带着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回到草原寻找家园的故事,近两年同类型题材不乏佳作,《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以第一视角展现此类病人混沌的精神世界,《妈妈》讲母女和解、身份互换、相生相死,而《脐带》所展现的是告别。母亲剪短脐带,孩子方能长大。孩子系起绳子,母亲才不会走丢。然而脐带终究要断,我们该如何和亲人告别,电影试图以极度诗意的方式来作答。

导演选择性地规避掉了阿兹海默症残酷的一面,让患病的母亲回到她小女儿的时候。阿爸和额吉总是笑意盈盈地看着她,盛装的姐姐邀请她来共舞。那画面太温暖,让人忍不住一次次地踏进那条河。她总说,这里不是我的家。她的家有一棵树,一半生,一半死,树干交结在一起。为了找到那棵半生半死的树,儿子阿鲁斯重新启动苏式摩托,拉着蒙古包,带着母亲一路向北。途中强拉牧民的绵羊给迷途的小山羊喂奶,惨遭大叔叱骂。试图横穿私人草场,却被无人机一路喊话驱逐,娜仁左格妈妈开心地喊,“长生天在说话!”母子的旅途又惨又好笑,但总是温情脉脉的。毕竟没有哪个骂骂咧咧的老爷们儿可以抵挡阿妈的拥抱。

妈妈也有一把心爱的小键盘
母亲在路上救下一只小羊羔
只是平平无奇的晚霞

很久很久之前,阿妈还是个小姑娘。很久很久之后,孩子就变成了父母。塔娜加入阿鲁斯母子的行列后,娜仁左格妈妈便有了阿爸和额吉。于是她的意识进一步退化,完完全全变回一个小孩,牵着父母的手在河边的篝火堆旁尽情地欢歌悦舞。人来到世界,便是向死而生,走到一生的尽头,又会回到生命的原始形态。也许这就是那颗半生半死的树的寓意,生死交缠,无休无止。

影片的最后,娜仁左格妈妈问阿鲁斯:

“你为什么哭了?”

——“因为我很伤心。”

“是你心爱的姑娘不理你了吗?”

——“不,她很爱我,只是她忘记了。”

深深地感动了,怎么会有演员把母亲的慈爱温柔和少女的娇憨天真同时演得这般好。都给我去看!赛噜日外冬赛!

2023.3.18 新天地 with泳豫

 4 ) 每个人都要割两次脐带

很细腻,音乐动人。没有搞内部东方主义,人的境遇,天下是相通的。不止这部,鲜卑主题的作品基本都没有,不像吐蕃是重灾区。上一部印象深刻,《海的尽头是草原》。

本片借女二的口说:我喜欢你搞的东西,我们不是只有马头琴和呼麦,也不是永远生活在过去。女二很美,质朴刚健。

最后母亲去了长生天,儿子骑着跨子,找到了半枯半荣的树。

 5 ) 这也是一条思乡的脐带吧

很有幸,先是参加了乔思雪导演的分享会,在映后是导演见面会,听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乔导也分享了影片中及影片外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脐带》本身的片名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意象和喻体,那条绳子,就是孩子与妈妈的脐带,只不过有意思的是,小时候是我们因为太小了对妈妈依恋离不开妈妈,当妈妈老了不记得时,也是孩子离不开外去寻家的母亲,其实也是母亲离不开孩子。当妈妈记忆力不好而变成小孩那样时,真的很顽皮很可爱,演得太好! 几乎没咋看过少数民族的电影,这次还是纯蒙语的,全新体验。影片剧情并不复杂,本来以为是那种很感动的电影,但影片非常克制,同时还有好一些桥段都是一些小细节喜剧,令人想笑但不违和,是影片的加分项。本以为是文艺片会沉闷难懂,比我预想好很多,有一些外部原因吧,一是听了乔导的分享,更多地了解了影片;二是电影院的魅力;三是今天来了200个人将影院坐满了,基本都是爱电影的人,氛围很好。整体上是将本片的观看体验拉满了。 乔导的处女座,小成本电影,摄影和剪辑我都还蛮喜欢的,看好中国青年电影人!

 6 ) 断不了的双向联系

以下内容仅为个人的一点纯主观评价,毕竟每个人的感受和喜好不同都有所不同嘛,不喜勿喷噢。


四星。基本符合个人期待,比较推荐去看。

可以感受到影片真挚的情感与剧组的诚意,尽管剧情十分简单,却能够直接触动人的内心,带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了家庭、故乡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1)这部电影的拍排片特别少,偏冷门,也期待能有更多人可以在影院大荧幕上看到这部电影啦。不过可能是因为我看的这场有映后见面会的原因(比较可惜的是这场只来了监制姚晨,而且我去迟了,没有领到海报和明信片之类的小礼物),基本上是都坐满了,观影氛围挺好的,玩手机的比较少,观众比较热情,看得比较认真,提了好多问题。

(2)虽然是一部地域性和民族性相对较强的蒙古族电影,但普通观众却也能够很好地带入其中。作为本片导演兼编剧乔思雪的新人作品,还是在疫情期间拍摄的,值得鼓励一下。

(3)本片呈现了内蒙古的独特风光,有曹郁在中间进行调度,本片的拍摄技术高超,视觉效果极佳。在内蒙古的广袤大地上,草原连绵不绝,天空湛蓝如洗,仿佛让人置身于广袤无垠的世界中,有种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的感觉。

(4)影片的配乐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所选取的音乐比较贴合,让人感受到内蒙古音乐的独特魅力,一首首旋律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一些美好与哀愁的情绪。

(5)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家,那个家位于熟悉的故土,家里有着爱我们的父母。可是,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也曾是孩子,也曾深深地眷恋自己的爸爸妈妈。影片的主题相对比较明确,就如电影标题“脐带”那般,本片主要讲述了父母与子女、游子与故乡之间的羁绊,父母对子女,故乡对游子,始终都有着一层断不了的双向联系,这种联系既是爱也是束缚,我们终将走向独立,剪断那根“脐带”,与亲人和家乡告别。另外,本片还涉及了一些“阿尔茨海默症”、“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以及“生死轮回”的议题。

(6)影片里最后出现的那颗一半生一半死的树真的有一种诗意的美(据说这棵树是真实存在的)。这颗树一半的树冠蓬勃向上,生机盎然,另一半则枯黄萎蔫,这不仅是一种生命的缩影,更是一种坚强与美丽的象征。

 短评

上一次剪断脐带是初遇,下一次剪断脐带是告别。

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满分5星,我想打6星。我个人的打分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因为作为一个阿茨海默家属,作为很多亲身有感触的人,体验过于私人,也不便分享。从故事开始的新月,到故事结束的满月,我非常感谢导演将这个过程描述成圆满的过程,也非常感谢导演拍摄阿茨海默患者的记忆碎片的视角。这是她们非常珍贵的最后记忆,哪怕已经面目全非。

9分钟前
  • 阿欧
  • 力荐

#电影资料馆 曹郁老师太厉害,能够把画面完全拍出属于蒙古草原的诗意,并且在视觉效果上几乎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镜头始终有一种飘忽不定的自由感,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很好地贯彻了“上镜头性”的理念。具有象征性意味的意象很多,电影标题出来时,作为背景的在草原上流淌的小河就很像一条条脐带,将人与家乡连结在一起。绳子就是脐带,传统的剪断脐带表达的是儿女的独立,但此处儿子剪断了与母亲的脐带,反而代表的是对母亲的放手,让母亲在与已逝家人的相会中,从容迎接死亡,同时也是儿子对自己的和解。任何文化都在试图变得年轻,草原上不可能永远响起马头琴。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巴德玛老师在之前德格娜导演的短片《巴德玛》之中是一个坚守本土文化不被入侵的形象,而在这里却用一个阿尔茨海默病的视角,见证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10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优缺点都很突出的电影。视听水准相当拔群,曹郁的摄影、当代新潮化的蒙古民乐,都是那种眼睛和耳朵“可识别”的高规格质感。巴德玛老师的演技,伊德尔的个人魅力,也是非常大的加分项。在林林总总的硬软件维系下,整体影调气质是稳定统一的,这对新导演来说已经蛮难得了。但就是剧本和表达…这,很难评,就不评了吧。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看到了篝火纷飞、明月点亮湖面、众人起舞的场景,那一刻我倍受震撼,眼泪似乎是为了想要记下此刻的文化图景,感受到导演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切断绳子的意象,总觉得不只是切断脐带这么简单,或许也在表达切断血缘、切断自私的眷恋。“生命的轮回”通过每一个细节传递得非常准确,创作者回答了自己关于生命的追问。最惊喜的是细节处理的都不土,洋气,很多极其容易变矫情的情感戏都用幽默/高级的方式处理了,母子戏的处理值得学习。音乐也可爱。儿子:“她会永远爱我,只是她不记得了。”母亲:“没事,时间会一直向前,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常青。” 什么神仙回答,极其具有牧人的特色,不含任何“牺牲、pua意味”的爱,对母亲最好的放手也许就是放她回到她的来处,这是草原的答案。

14分钟前
  • 莫吉多
  • 推荐

#4thHIIFF# 故事讲得不算特别顺滑,设定有点硬,后面又有点草原风光mv了,但胜在情感真挚,所以观感不算特别差。脐带/绳子的意象不错,脐带是羁绊,绳子是束缚,而这正是亲人的两面性。但看到最后,觉得多少还是有点过于依赖这个意象了。整体的话,一星给曹郁老师的摄影,加持很大;一星给音乐跟草原风光,该说不说,确实美;还有一星给巴德玛老师的表演,不给影后真的会生气!

1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脐带是双向的,是保护也是桎梏。最喜欢羊羔哺乳到摩托输油的剪辑,脐带的意向跳出了血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脐带。摄影很牛。

21分钟前
  • 晴天16
  • 还行

变回孩子的母亲和她的父母亲走了……结尾泪目……

22分钟前
  • 凯文·史派东
  • 还行

4.5⭐ 即使抛开我对女导演无理由支持,这也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一个好故事,难得一见的是,一个被讲明白了的好故事。片中非常多的使用了象征性的符号,但很真实自然,没有强烈的堆砌感。脐带联结的是血缘、母子、游子和家乡的土地。它孕育了生命,也困住了生命。而妈妈的执着,与其说是寻根,可能更是找回曾经的自己。“自己”,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母亲,是那个被还活着的人遗忘了的跳着舞的少女,在那棵一半是生一半是死的树下。

26分钟前
  • 薯条1号
  • 推荐

看了三遍,每次看还是会哭。这是一部真实的电影,人物、情感和细节都近在咫尺、似曾相识,尽管里面的角色说着陌生的语言。它看起来是一个亲情故事,可是对于一个被疫情席卷后的社会来说,它变得更加广义,可以描述许多种关系,尤其是那些被迫暂停和分离的感情,我们终于可以在电影里缓慢地有尊严地说出那些未完成的告别。它的试听之美也不是一种机械的工业水准,而是跟随内容表达一起在流动,镜头和人物关系都像大自然一样呼吸、循环,重新汇入世界,具体的爱总有终点,可是作为生命的爱生生不息。

29分钟前
  • 57
  • 推荐

片尾的结局是真的很用心,电影中并没有直接提死亡,而是用另一种温和的方式表达亲人的离开

34分钟前
  • macca
  • 推荐

有点稚嫩,但还是好看的。姚晨说她最初是被剧本优美的文字打动的,所以好剧本还是会被人慧眼识珠的。映后交流环节太走心了,观众中一个老母亲哭着说,她养育着一个脑瘫儿子,她和儿子之间的脐带是永远也剪不断的。她的儿子三十一岁,和我一样大。姚晨说她一直害怕和亲人告别,现在她四十岁了,既然克服不了这种害怕,就学着与它作伴。散场以后我立刻打车去姥姥家了。

36分钟前
  • 柿饼
  • 推荐

死亡在窗外的黑夜里举着火把经过,月光点燃湖面,被风扬至半空。你总有一天会回家,你总有一天要放手。

38分钟前
  • meroyang
  • 推荐

想起妈妈跟我说外婆去世前几日在病床上经常叫妈妈,她想扔掉生命里所有的角色、干净轻盈地回她的来处了。

41分钟前
  • Jasmin Garden
  • 还行

想妈妈

42分钟前
  • 放射海
  • 力荐

母亲真有意思 附近十个人有八个在哭 吸鼻子声此起彼伏 拍的真好 伊德尔真帅啊

47分钟前
  • 白车轴草
  • 推荐

很喜欢!果然只有女性创作者才具备真正的女性视角,这个社会赋予了女性无数身份,她是女儿、母亲、妻子、儿媳,唯独不是她自己,影片归还了她作为“自己”的身份,但却也只能借助疾病的外壳,女性永远无法在清醒中做自己。母子关系的“逆位”实在是太巧妙了,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长大后孩子送别母亲,广阔的天地下,茫茫旷野中,人生从此只我一人前行。不过母亲啊,我替你看见那棵树了,那颗一半是死亡,一半是生命的树。孩子与母亲本就扎根于同一片土壤,一半完成了死亡,另一半继续生长。

52分钟前
  • 马孔多在下雨
  • 力荐

如果我今天没有去看这部电影,那我的人生将会又多了一件遗憾。

56分钟前
  • 磕学家🥺
  • 力荐

还是那句话,民族题材应该有其不可替代的内在表达。牧人与草原的关系、蒙古人的世界观、走出草原的蒙古人“回归”草原后的独特视角……此外这样的题材更喜欢质朴的影像风格。看完片子最值得回味的就是音乐了。乌仁娜是那个迁居德国的女歌手吧,听她十年了。那是蒙古人骨子里的东西。

58分钟前
  • Mlle赵小兔
  • 还行

调用符号和套路,是处理现实最无力的方式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