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基督者

HD

主演:威廉·达福,夏洛特·甘斯布,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反基督者 剧照 NO.1反基督者 剧照 NO.2反基督者 剧照 NO.3反基督者 剧照 NO.4反基督者 剧照 NO.5反基督者 剧照 NO.6反基督者 剧照 NO.13反基督者 剧照 NO.14反基督者 剧照 NO.15反基督者 剧照 NO.16反基督者 剧照 NO.17反基督者 剧照 NO.18反基督者 剧照 NO.19反基督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反基督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充满狂乱且略带忧伤的夜晚,一对夫妇痛失可爱的幼子尼克。这件事给他们以莫大的打击,也让这段原本便矛盾暗生的婚姻走向崩溃边缘。妻子(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 饰)久久沉浸悲痛中无法自拔,身为心理咨询师丈夫(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一方面希望弥合破裂的婚姻,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心理疏导让妻子忘记过去。最终,他们决定前往位于伊登(Eden)森林的小木屋中缓释心情。此前一年,女人曾带着尼克在此撰写一篇关于基督和反女性的论文,过往的回忆让重蹈此地的她紧张慌乱。心理治疗在焦灼烦躁的情绪中进行,夫妻俩没有找到渴望已久的光明,反而堕入更加无边的黑暗之中……  本片荣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Charlotte Gainsbourg)。仙境之桥谣言风暴珍珠衫干掉客户火女亚美尼亚大地震越南战争蓝色茉莉特快达阵美式人生芭蕾舞鞋护理师越狱第四季商贾将军诅咒2023名侦探赛大爷阿尔卑斯诊所小圆满义无反顾2023夜叉之无间有情生活是条静静的河流凯莉日记 第一季魔法保姆闰年1983板球世界盃熊爸熊孩子无处藏身1999包法利夫人1991巴瑞 第二季只在那里发光公子,我娶定你了2从爱情开始黑暗之风战国2011执法悍将种啥得啥女捕快绕道恐惧与欲望我们无法阻挡故事时间到

 长篇影评

 1 ) 关于撒旦的情与欲影评的基本都是不着重点

撒旦的情与欲影评

    本来不想写影评,也从没写过影评,这是第一次写,主要是看到网上对此影片的评论个个附会基督教,盲人摸象离题万里不着重点,浅显而表面,所以谈点,以下是对影片主线的分解,其中还有许多细节,就不一一细谈了。

    人类对生命终极的空虚和无意义感的挣扎与幻灭贯穿影片的始终,电影的开始在一个飘雪的清晨,两个主角在沉迷的做爱,他们的年幼的儿子晨起,悄无声息在房间走着,寻声找去,发现了他们俩个抱在一起的情景,然后静静的离开,爬上窗台,从楼上一跃而下。

    这段原始的隐喻了人类对生命的终极空虚和无意义感,生命无意义,无意义的生命繁殖同样无意义。在这种无根的无尽空虚中人类把自己沉浸自然支配的原始动物本能做爱中麻醉自己。女主角代表了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这种绝对的唯物主义带来必然的生命终极幻灭和空虚观,男主角代表人类的另一类价值,实用唯物主义者,影片中男主角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代表一种普遍的人实用价值观,不管生命是否真的有意义,既然存在了就要活下去,心理咨询师代表了想法活下去的一种具有普遍性暗喻。
 
    影片中的幼子代表了人类在这种空虚感对生命意义追求的一丝已经无望的火花,他一直在支撑着早已绝望的人类,其实早已是一支名存实亡的虚弱的柱子,人类在沉迷于情欲的麻醉的中偶尔的一丝理性的闪念就足以将其击得碎,当这唯一的虚幻的自我安慰也不在时,女主角开始失控了,其实“她”早已失控,而这次是彻底在现实中表现了出来,

    当女主角的对生命意义追求的最后一丝无望的火花也熄灭后,她终于无法再继续隐藏压抑自己,这种幻灭的价值观从台后转到了台前,这时代表实用唯物价值观的男主角开始帮助她寻找让她放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方法,开始了治疗,他让女主角找出她恐怕的根源,在代表实用唯物主义的男主角列举了几个社会事物,都不是,最后女主角说了她的忧恐,最终找到了森林这个意象,森林代表了自然,即在人类社会之外的纯粹自然规律,影片中在森林里两幕情景,一幕是一只腐烂的狐狸,一幕是一只遭到蚂蚁攻击死亡的幼鸟,尖锐的提示了自然规律的无情和生命的无常虚空与无意义。

    男主角的治疗方案是让女主角接受自然的支配和承认无解的现实,其中代表性的两幕布,一幕是让女主角想象自己就处在于所恐惧和绝望的环境中,让她躺下来,接受这个环境并溶入到其中,另一治疗片断是让女主把脚落在她所恐惧和绝望的环境中接触其并努力行走,这两幕代表着让其向对生命无解的实用主义妥协和转化,在女主角的极度的痛苦和彻底绝望中,她暂时接受了这一观念,并一度甚至欢乐起来,但这种治疗却只能是表面的,并无法深入问题核心,解决她心中终极空虚和恐惧,就像影片前面女主角一旦恐惧发作就疯狂的与男主角做爱来麻醉自己,求得一时一遗忘一样,这种治疗同样只能顶多起到点扬汤止沸的效果。但这无疑问这种掩饰是无效的,在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再次崩溃,再度回归生物本能的麻醉上—性,这时这种麻醉已经在彻底绝望的痛苦的刺激下变得更加疯狂和自虐,以此来隐藏和转化她的痛苦,女主角要求男主角虐待自己,抽自己耳光。最后,转而矛盾转向了试图说服和转化其的实用主义的代表----男主角,至此,影片到了矛盾激化的尖锐高点,两种生命观点的由妥协走向对立,代表对生命意义追求无解的空虚和绝望的女主角把愤怒转向了一度试图转化(在她看来这种转化是一种欺骗和对生命追求的毁灭)她的代表实用主义的男主角,
    她说:我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到此已将影片的表达核心点明。

    在重创了男主角之后自残,将自己的生死器官剪掉,代表对现实主义安慰工具的彻底放弃与现实主义在其面前的最终失败,并在麻木中睡去,其后男主角反转本来,并将女主角杀死,代表人类实用妥协唯物主义的最终胜利,

    影片的最后,男主角柱着拐杖,在森里行走,并摘吃野生草果时,那种不动神情揭示了人类在对生命终极意义追求的无解之后的一种安于现实并努力活下去的状态,最后,当男主角走到一处山顶时,看到无数的人走上山来,最终于把他包围,他又重归自有以来的人类现实社会。

 2 ) 自然、激情与理性:反基督的胜利

passionfly

    “现代性问题”或称“现代病”指的主要是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对人文(个人主义)、科学(理性主义)与市场(功利主义)的崇拜,而导致与传统社会的断裂,延续几千年的社会习俗和道德、宗教、文化被否弃(上帝死了),由此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乱性、吸毒、家庭解体、信任崩溃、贫富分化、核战争恐怖、环境污染等等。

   无奈的是,大部分东西方社会主流仍然沐浴在现代性带来的物质狂欢中,少部分社会精英(主要是当代西方的社会理论家)意识到了现代性问题,但是声音微弱。尤其是在东方,囿于启蒙还不够彻底,科技革命还如火如荼,反现代或后现代的呼声和行动就会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但是,如果要提两个具体的尖锐的问题,给现代主义者们反思,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我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1)婴儿抚育(2)精神病治疗。恰恰,Lars von Trier的这部《反基督》,踩到了现代性反思的点子上。

   婴儿抚育能力是很多动物种群优胜劣汰的关键考察指标。有些动物虽然凶猛,捕食能力超群,但是野性过强,缺乏细心温柔地对待自己后代的素质,这样的动物就会因为后代的不断夭折而绝种。低等动物缺乏攻击性和防御力,就只有通过大量交配繁殖,保持后代数量基数庞大,死几个没关系,来维持物种延续,比如电影中出现的鹿。而高等动物处于食物链顶端,不能数量庞大,否则饿死,所以被逼出“优生优育”的本能,一生只交配一次,只有一个配偶,夫妻共同筑巢,相互分工合作,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后代,比如电影中的鹰。而处于食物链中间的动物,则多半是一夫一妻多胎生育,同时具备一定的母性和社群性,大家族内会互相扶济养育后代,典型的就是电影中的狼。

   人类在传统社会几千年优胜劣汰培育出的家庭伦理,恰恰是符合这一规律的,越是社会底层的人或落后的部落,性欲越强,越能生,同时子女抚养的能力越差,婴儿死亡率也很高。而社会精英或文明发达的国度,生育数量相对下降,一夫一妻制被宗教文化固化,生育质量提高,家族式抚养后代更加精心细腻且经济基础强大,文明在代际间顺利传承,以保持其精英性不会退化。但是,这个进化形成的社会秩序被现代化打断了,个人的解放导致年轻人肆意放纵欲望,teenager mother满学校游走,夫妻关系因为信任丧失而难以结合,大龄剩男剩女涌现,同时个人利益最大化也使得家庭的合作关系解体,老人自顾潇洒不愿意抚养孩子,年轻人要工作和参加派对过夜生活,babysitter要跟男友约会鬼混,妇产医院和幼儿园难以提供个性化养育和如亲生的体贴关怀,单亲家庭骤升,最终就会出现婴儿伤亡率提高、后代不断退化的局面。电影中的夫妻做爱听不见婴儿铃导致孩子摔死,只不过是这一切现代恶化机制被舞台剧化了的缩影。

   精神病治疗是第二个“现代病”的典型例证。在传统社会,“个人”不过是“家族”、“社群”、“国家”关系网里面的一个扭结,很容易从社群关系中获得个人实现、价值观照、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比如,中国人从小就有“光宗耀祖”、“鲤鱼跳龙门”、“先天下之忧而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理想,在家庭、社群和国家的社会网中,个人很难断裂和孤立出去,一旦有了人生挫折和打击,很容易被集体愈合,父母亲戚左邻右舍是一个熟悉人社会,会嘘寒问暖,长辈可以很自然的传授人生经验。相对而言,那个时候对算命和遁入空门这些宗教信仰的依赖较小。但是,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膨胀,家庭、社区和国家解体,人与人不过是契约关系,互相提防理性人的相互自利和欺骗行为,一旦个人遇到人生挫折,只有去教堂教会或者找心理医生(教堂和心理医生形成市场竞争关系),这个时候对心理医生的依赖就很大。而恰恰临床心理学,还没有达到能包治百病的地步,就像上一个问题一样,遗传医学还没有达到工厂化生产后代的地步。于是现实中才会出现大量哥伦拜高中枪击案、马家爵案这样的心理治疗缺失的例子。所以,就会出现电影中那样的情形——作为心理医生的丈夫自身难保。

    事实上,《反基督》电影中的解释性和意象性,已经相当明显,甚至明显到了有点矫情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塔科夫斯基镜头的意象性要自然和含蓄得多。《反基督》的电影与尼采论宗教的关联,也显得过于概念化,大量观念的传递是通过对白(女性、自然、人性话题)、硬性塞入的道具(病房里花瓶的特写暗示自然、Gynocide的书和图片等)来实现的,而不是生活本身呈现出来的,这就使得其舞台剧的夸张效果过强而反现代性的实证说服力减弱。

    另外,不少观众包括豆瓣上的影评还有田原的观后感,都对Lars von Trier如此明显的意图产生了误解和偏引,把关注点放在了女性主义、精神变态和暴力上,以为该片在批判女性的弱点和反人性。其实,电影中男、女主角都是反基督的,尤其是男主角的科学主义倾向,才是基督的天敌。在中世纪晚期,解剖学和天文学繁盛,打开生命的魔盒,窥探宇宙的秘密,妄图以人类理性主宰和控制一切的科学思潮,才是基督教最为反对的,因为它们挑战了人类的敬畏和谦卑,从而必将带来“致命的自负”,由此引发人类自我毁灭的危机。所以电影中画的恐惧金字塔,其顶端既不是自然人性(nature),也不是撒旦(satan),而是人类自己(me)。可惜,丈夫到片末仍没有意识到妻子恐惧的根源其实是丈夫自己的傲慢,以为他通过科学治疗可以控制一切,包括妻子受伤自责的心,然而他控制不了。

    另一方面,女主角也是反基督的,因为虽然她潜意识里有着强烈的罪恶感和忏悔心,但是最终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达尔文式的切入式优胜劣汰(给孩子穿鞋的照片暗示),在意识到自己和丈夫是一对只有“性交”没有“性爱”的“狗男女”之后,开始自毁的心理与行为过程,迫使双方失去交配欲望和生育能力,直至失去生命,从而客观上实现物种的进化——让那些对后代有爱心的人活下去繁衍下去,让那些对后代没有爱心的人去死吧!而只不过形式上,她以女巫的包装表现了出来而已。中世纪的女巫,只不过从另一种形式上,与科学主义达成了暗合,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反基督的。事实上,本片女主角的定位并不是反女性,如果真要比较,她更像《切肤之爱》里面的女主角麻美,只不过麻美是一个对男权社会的报复者,而本片中的妻子则是一个对自我放肆人性的报复者,展现而非批判女性的压抑和痛苦是一样深刻的,只不过显然这里的主题要大得多。

    那到底“基督”是什么?基督教曾经几度迷失过,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中世纪之后,经过不断改革,仍然与传统、与现实、与科学之关系纠结逶迤。在东方,“基督”不过是“天道”(nature),不过是自然和谐与平衡的状态。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反天道的过程中成长,从反天道的过程中学会顺应天道、回归天道,最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性问题也是一样,从现代性中跌倒,在现代性中爬起来——我们的未来不是在婴儿工厂里,也不是在心理诊疗室里,而是要回到树林去,回到草地里,那里有叶子,有山洞,有小溪,有桥,有鹿,有狼,有鹰。在那个有机的大森林里,人类才能学会生存的原始恐惧,才会结束自大傲慢与歇斯底里,才会懂得谦逊祥和与亲近自然,才会在激情与理性之外培育出灵性,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就化成了基督。

 3 ) 重要细节之扫描

以下分析不纯是我的理解,很多部分是由某人启发的,感谢他。
这是经过两颗脑袋讨论后的细节扫描总结:


1、“序幕” 中的细节——>【意象】:
  
孩子的鞋子(在这里就是左右鞋反着放的)
——>【失序】

浴室内的换气扇、旋转式洗衣桶、吊着的玩具、翻动的书页
——>【旋转、解离】

掉落的茶杯、翻倒的酒瓶、被孩子扫下书桌的三座童像、失足坠楼的孩子
——>【失落】
 
坠楼时孩子的脸与女人的脸(画面同构、平行剪辑)
坠楼时孩子的脸与男人的脸(画面同构、平行剪辑)
——>【孩子:男女之间的合体】

做爱的结束和死亡的来临:女人的睁眼
——>【直觉首先得知“合一体”的粉碎】

补:序幕中的背景音乐因为听不懂歌词,不清楚涵义。




2、【三大章节与碑座:GRIEF 、PAIN、DESPRATE】

序幕中出现的桌子上摆设了三座人体铜像,铜像被爬上桌子的孩子扫到了地上。此镜头一晃而过,观众很难察觉到三座铜像的碑座上竟分别刻有【GRIEF】 【PAIN】【DESPRATE】三个词。

后面的三大章节,分别以GRIEF 、PAIN、DESPRATE为名。
这三章每章结尾处,都以男人(丈夫)发现一个动物身作结。
这三个动物分别是【鹿、狐狸、乌鸦】,于是我们自然地联想到
【鹿=GRIEF】
【狐狸=PAIN】
【乌鸦=DESPRATE】
这个结构与意象的对应,应该没有争议,也很容易被发觉。

但是关于这三个意象究竟是ANTI的什么东西,在我的理解范围内,倾向于将
【半腿的鹿子之身 、自食其脏的狐狸之身、不死的乌鸦之身】
    对应地理解为
【出生、生死之间、死亡】
    所以得到的是:
【出生=GRIEF】
【存在=PAIN 】
【死亡=DESPRATE】
一句话:导演用意在于『出生即死亡,死亡不死』。

可以肯定的是,三个意象本身带有强烈宗教指涉,绝对比这“一句话含义”丰富的多,但碍于对基督教背景知识的了解之限,我只能在别人的分享中理解到这层而已。

如果这么理解,那么,象征合一体的小孩,为什么在走向窗口的时候,会遭遇象征【出生、生死之间、死亡】的三座铜像,这个就不难理解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们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扫下桌子。

『失落,是在当出生充满GRIEF、存在充满PAIN、死亡充满DESPRATE的时候,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



3、摄影机运动

医院里,在丈夫宣布成为妻子的精神病医生后,他们进行了第一次谈话,但此谈话的拍摄充满了频繁的跳轴现象。丈夫此刻试图进行一个心理治疗的对象化,但是跳轴意味着他的妻子拒绝成为这个对象,也即这场治疗在一开始便意味着对象的“不准”。

第二次对话是床上,妻子此刻谈论她身边的男人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缺席,她指出男人疏远于她与孩子。镜头所给的是以女人为前景看向男人的画面。她连续说出的一段话,都是以此原则为构图的碎切画面,给观众造成了一种要质问男人的印象。但是很快,当男人反问为何女人没有写完论文的时候,镜头将男女置于同一平面,但男人位于上方,女人位于被俯视的下方。女人只答说“这次你不懂”,转向男人要与他做爱。这整段摄影机的运动,明显地揭示了【医患关系】与【合体关系】的对抗。

第三次(权且略去白天他第一次问她怕什么的那场戏)对话也是在床上,这是一个精神分析的典型扮演。医生在旁边拿着纸和笔,引导躺在床上的病人说出内心的秘密:伊甸。手持摄影的固定镜头的方式揭示了所谓治疗的暂时“成功”。但是接下来,妻子要和丈夫做爱,但是丈夫却无法融入或者说无法忍受【合体关系】,妻子于是咬伤了他的乳头。




4、哭着苏醒的是什么

1哭:当妻子在丈夫的背上“走过”石头铺就的救赎之路后,她哭了。

2哭:接着,从树上掉下来的雏鸟被大鸟叼走蚕食,她又哭了。
这两个哭很有解释空间。之间的关系也值得玩味。
第一个哭,是她认为她所信任的“帮助”,可以通过和他的合作完成,这在两人看来都是丈夫(医生)所坚持的“治疗的胜利”。但很快又被颠覆性地证明,妻子内在的恐惧无法被此胜利所消食。反过来作为医生丈夫只是帮助妻子明白过来她内在的『另外』一个逻辑。那么这里其实即已经宣告了治疗的失败,一切“反其道而行”,妻子那个内在逻辑在“治疗”的帮助下,完成了和治疗期待恰相反的苏醒。
『是他将她背着送去了那里』

3哭:再接下来又是哭。她开始回忆她一年前在此收集资料写作论文时的一刻。她剪下屠杀女性的一幅画,忽然听到一个莫名的小孩哭声。她追寻哭声而去,却发现它不是来自尼克(她的孩子),而是来自伊甸(未知)。可以认为这个哭是她内心“另外逻辑”(非理性)的一个苏醒。

只是说这个苏醒原来被深埋在她内心深处,被医生背着她过假想桥的举动所打开、所暴露。这个转折,体现在这三个哭的细节上。这是比较重要的。

紧接着,当女人揭示了自己的“秘密”,而丈夫想再次为她的“恐惧”正名(以理性证明规划)时,她已经不再服从他的逻辑,她扑向他并说:你本来应该来这里,你太自大了,这不会维持太久了!

4哭:夜晚,他们在床上静静对话,女人再次提到“哭”:the cry of all the things that have to die(后面还有一句“自然是撒旦的神殿”)。这是第四个哭的细节。是女人对她所听到的那个“哭”的解释。

5哭:这个哭,是以丈夫打开信封(尸检报告)后,在雨一般下落的橡子中为意象的。

6哭:下雨。丈夫看到狐狸——>天空落雨——>丈夫看到屠杀女性的照片。

整个从1哭到6哭的过程,妻子的非理性苏醒与体认,由丈夫治疗所导致,反过来又预告了丈夫的治疗失败。而丈夫在下落的橡子、大雨、断倒的树下,是一个苦苦坚持却已经失落的形象。




5 结合与毁灭:性具的象征

妻子在被丈夫问道是否给孩子穿错了鞋子时,又被丈夫点中了要害。她在那一刻意识到自己到底想做的是什么。
『结合,或者,毁灭。』

【当生、存在、死亡变成GRIEF 、PAIN、DESPRATE的形象出现时,唯有共同的结合点(性具)的受难,是她所认为的结果。】

这也就是她说三个乞丐(鹿、狐狸、乌鸦)出现,有一个人将死去的原因所在。

丈夫填上ME,受到的是更重的打击。在这之前,他在金字塔格上填上的每一个字,都使妻子升起重击他的冲动。

(她穿通他的腿不让他离开她,她的警告她的各种手段,都是可以理解为她所代表的那重力量对他施行的报复,而报复之下又是她不可挽回的悲剧性的“想重新结合的冲动”)

最后,丈夫制服这种报复的唯一方法是掐死她。反讽的高点更在于,在掐死她的前一刻,她寄生到他身上,他感受到妻子的恐惧,他意识到了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因为如此,他才去掐她。

他走过森林的灵魂,就像妻子的灵魂。
被屠杀的女性的身体浮出地表,攀于枯枝之上。
女性的身体不断驱逐入伊甸。
而失去性具的他,带着她的影子离开了伊甸。

终于这是否为一种变形的合体?还是一个最终的分裂?
终于“他”是否是末日的他,还是新生的他?
他去向哪里?


电影止于此。



最终这个电影献给塔可夫斯基,我想导演不是吹的。


PS,本文仅供某人作细节参考用,对于一些哲学宗教意义上的辩证思考,一律不知所措地掠过。


等待批评。


另有详细影评见:http://toowoman.com/archives/301

 4 ) 历史的梦魇

观影是最近似于梦境的一种体验:电影院里万灯俱灭,黑暗中只有屏幕上光影迷离聚焦,观众们不管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都将跟随屏幕上的人物一起经历生死离别、悲欢离合,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恋爱一同死亡,直到曲终人散,黑幕褪去,才带着梦醒时分的慨叹,各自重返真实的人生。

拉斯·冯·特里尔的《反基督者》就有一种在恐惧与神秘边缘游走的梦魇气质。开场五分钟,在意大利电影《绝代妖姬》的原声歌剧《让我哭泣》中,一帧帧慢动作的男女性爱黑白片段粉墨登场,有窗外涣散模糊的雪片,有激情中水瓶被踢倒四溅抛洒的液体,甚至还有一个请专业色情片演员表演的特写交欢镜头。代表至上纯洁天使般声音的歌剧对比欲望蒸腾的情色,这个强劲的开场白简直就如同一记响亮而优美的耳光,把人所有的感官都煽动到一个小小的高潮,再冷静沉着且缓慢的告诉你,这对爱欲激荡中男女的小儿子,因为父母高潮时的自顾不暇,从高楼摔落雪地身亡了。

在基督教的体系内,这是个再好不过的原罪例子:女人为了情欲而置责任不顾,间接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事后当然是悔恨痛苦的,于是作为理疗师的男人为了让女人脱离药物依赖,决定带她“重返伊甸园”——女人曾与儿子一同渡假的伊甸湖。

这座充满象征意味与世隔绝的伊甸园之所以出现,也是因为女人的一场噩梦:她出于本能的害怕伊甸湖的密林,而男人偏要带女人直面她的恐惧。特里尔用了很多梦境般的慢镜头来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比如女人从医院病床上醒来后,床边放了一瓶插花,镜头一直推进,直到透过玻璃,看到貌似纯净的水里一团团漂浮的杂质;再比如火车上男人要女人闭目想象伊甸湖,小溪、水流、石桥和密林在人的意识中都变得稀薄飘忽,边缘涣散层叠,而人则如同在蓝色雾气中慢动作行进的影子,方位不定,水波蒸滕样的漂移,非常诡异。特里尔在展现这些幻境之时用女人唇息微弱的描述对话作为音效背景,夹杂着时强时弱的呼吸声,给人以一种声犹在耳的近距离感。这种感官上的“近”,是梦境与现实混淆的起点,也是影片整体极令人恐惧的关键。

解读整个故事后续发展的框架离不开基督教义中基督与撒旦、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这些背后的理论在片中以女人论文选题的形式被明示:女人独自带着儿子在伊甸湖畔的森林小屋度假时,研究论文的题目是历史上发生的针对女性的各色屠杀。欧洲从15世纪末叶开始,曾经有过一个长达三百年的“女巫”迫害风潮,女人被视为恶魔撒旦的化身,接受教廷的公开审判,而同一案件中若有男子参与,他们一般被认为是受了“女巫”的蛊惑,免于刑责。对“女巫”的惩罚从睡眠剥夺到强奸到截肢,乃至广场上惨烈的火刑。那么为什么女人要遭受这样悲惨的命运?基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不也是女人么?

对女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仇视依然来源于基督教义:伊甸园中女人听从了代表欲望的蛇的蛊惑,偷吃了苹果,诱惑了男人,才使人类从此脱离了神的殿堂,放逐自然。电影中女人有一句台词,说自然是撒旦的教堂。这里,自然便是伊甸湖,是女人恐惧的源泉。女人从研究女巫迫害开始在真实世界与精神的虚幻世界中迷失,来到伊甸湖后越发受到自然的召唤,为原始的肉欲所控制,无意识的迫害自己的儿子,有意识的残害自己的丈夫。特里尔在表现女人为欲望所囿时用了一个令人非常难忘的意象:男人与女人倚靠着根茎交缠的大树做爱,在激情迸发的过程中,树身与藤蔓之中伸出了无数只手,就像女人体内不可遏制的欲望一样,从肉体深处探出触角呼吸。

电影中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意象是针对《圣经》耶稣诞生记中的 “东方三圣”而设立的“东方三乞丐”——分娩的母鹿,啃噬自己内脏的狐狸,和洞穴中的乌鸦。如果“东方三圣”代表着重生的光辉,那么“东方三乞丐”则代表了腐臭的死亡。针对这三个带有寓言性质的动物,特里尔特别为它们制作了电脑特效,尤其那只狐狸,竟对男人缓缓说出“混乱至上。”

类似的梦境意象还有很多,比如雨点般洒落的橡实,还有结尾沐浴圣辉缓缓登山的妇女们。而解析梦的寓意是条非常危险的路,就好象试图逐格分析超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的《黄金时代》或《一条安达鲁狗》一样,从来就不存在标准答案,这既可说是此类影片的令人头痛之处,也可说正是其魅力所在。而针对《反基督者》一片,我觉得只要得出它与基督教体系对称或映像关系的结论就足够了,过度解读反而会丧失了电影本身的神秘感与多面性。

但《反基督者》最有意思的一点,却是它在以刻画女人的沉沦为主体,以基督的映像,也就是“撒旦的教堂”伊甸湖为环境之后,表现出来的却是完全正像的基督教义——女人是撒旦恶魔的化身,她诱惑男人作恶,最终得到惩罚。这个“负负得正”的反“反基督”法我觉得非常有趣,这个安排表面上看来的确有反女性主义的嫌疑;但再深想一层,我觉得又不尽如此。女人蜕变的地点是伊甸湖,也就是“伊甸园”的谐意。在《圣经》中,是伊甸园中的蛇诱惑了夏娃,让她吞下了欲望之果;而在电影中,却是女人在伊甸湖的论文研究,也就是欧洲历史上的女性迫害风潮,导致女人发了狂。但历史上迫害女性的凶手却是教会与男权,这似乎在说,伊甸园中的蛇并非无中生有,也许它就是教会或男权的使者。换句话说,如果女人是撒旦化身,那也是因为男人将天国的伊甸园变成了撒旦的教堂,而天真的女人们不知不觉身陷其中,成为了罪恶的代言人与执行者。又或者,基督的天国与撒旦的地狱,其间距离究竟几何?人间世界究竟是正反对照黑白分明的矛盾对立呢,还是善恶互为因果,互相交织的恶性循环?

很难判断特里尔想要表达的究竟是哪层意思。但不管他本意如何,这样不加解释的神秘主义都极大增添了影片的魅力。《反基督者》是一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片,惊悚度远超过一般意义的恐怖电影,其噩梦般的恐惧程度恐怕只有大卫·林奇的《内陆帝国》才可相与媲美。

 5 ) 《反基督者》的一个拉康式解读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我们了解到,女主角的创伤是为了掩盖那个真正的创伤,那是一个男性系统性的压迫、统治女性的场景,权力的场景。在这里她是否有意促成了那个表层的创伤是无关紧要的。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看到那个真正的创伤,实际上与一个贯穿全片的元素纠缠在一起,那是一个使用表达恐惧的镜头语言拍摄的东西——伊登森林——伊甸园的借代(metonymy),也即回溯的原初场景。也就是说,那个藏起来的真正创伤和显在的恐惧对象,是绑定在一起的。大自然/人的本性(nature)是恐怖的,但是如果没有男主角代表的那种“秩序”,其恐怖就不存在了,其邪恶也不存在了。

我们很容易看到男主角——女主角的伴侣,死去孩子的父亲,拙劣的心理医生——代表着那种统治的权力。在现代社会,这种统治的权力已经披上了科学、理性、中立的外衣。男主角的台词:“你的论文应该批判那些内容(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女性也一样),你却拥抱它?”这是典型的权力话语,它看起来允许批判,其实是把批判控制起来。到了这里故事已经很清楚了。故事开头儿子的死,打破了女主角在面临真正创伤时建立的幻象,真正的创伤首先显现为森林的恐怖,之后她逐渐找到了面对创伤的方式,那就是行动起来,融入森林,化身为和森林同样的恐怖,这样恐怖就变成实体的暴力施加到男主角身上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信息,那就是代表着秩序的男主角,一开始对森林是没有任何感触的。这个强迫症的压抑,直到他遭遇了真正的森林——在看到超出他理解的东西,包括三乞丐的时候只是有些惊讶,到了女主角开始施加暴力的时候,才彻底宣告破灭。这里必须提及,在影片开头Lascia Ch’io Pianga响起的时候,森林里的元素全部包含在城市的生活画面里,橡子雨体现为淋浴,狐狸洞表现为洗衣机,三乞丐则直白地体现为三乞丐的雕像。男主角对着一切熟视无睹,一如他踏入森林后对森林的常态熟视无睹。他自信地说“你的痛苦毫无反常”。现代的统治秩序就是这般强迫症式的自信。秩序否认有它本身之外的东西存在,也否认它内部的外部——这才是真正反基督的,反对福音书里的那个解放性的基督的。

在影片的结尾,Lascia Ch’io Pianga再次响起,画面变成黑白,秩序的化身男主角,也像女主角一样融入在恐怖的森林之中——当然它现在已经不再恐怖了,无数个消去面孔的女人从他身边走过。无论如何,即使黑白的画面代表着一种不可能性,这都是一个糟糕的结局。这是虚假对立的和解。真正的对立从来都不在秩序与无序之间。真正的对立是两种秩序——有问题的秩序和在里面尚未成为秩序的秩序。解放的力量从来不是杂多,不是森林,不是大地。解放的力量只是暂时以杂多、森林、大地示人,它们不是要走向毁灭性的冲突,而是将要替代旧的秩序,形成新的秩序。到了这里就可以看到,电影结局的那个不可能的和解,旧秩序化身的男主角与自然和解并且与千千万万个女人和平共处,这只是一种多元共存的幻象。确切地说这不是和解而是取消,男主角逃遁到了一个他尚未出生的史前,回到了伊甸园还没有痛苦的时候,以此否认男权秩序的罪责。

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失去了恐怖的大自然。抗拒男权秩序的第一步是承认大自然现在,以及可以想象的未来都是恐怖的,这个恐怖部分地是秩序本身的效果,也部分地是秩序所排斥的外部。我们只有在这个恐怖的现有基础上,也即秩序本身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新的东西。

 6 ) sing for evil because we are inherently evil

刚刚看完,因为是白天,所以不仅可以在屏幕里看到电影的画面,还可以看到我自己的影子,这是很奇妙地体验,我的脸出现在提的电影里,和里面的画面重叠,好像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看他时,也在观看我自己,同时好像我自己也在被他观看着。

几乎从96年的《破浪》开始,他的影片中总有一位轻飘飘的、孱弱的女性在受难,她们之中或许被黑暗可怜地吞噬,或许坦荡地融入黑暗,但无论如何,提在注视,提在歌颂,他是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艺术家。

除此之外,他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大师。

超高速镜头、分章、宗教、女性、极少数但恰到好处的配乐、为重点强调而突然放大的镜头、还有芋泥教会我的新知识:跳轴——他真的可以用他的镜头、视听语言操纵观众的情感,可以精确地让观众感受到他想表达的,而非空洞的画面堆积,他在讲述、在刻画,用一场精心设计的视听盛宴娓娓道来,将他的私人感受、情绪和痛苦进行外化、扩散,直致蔓延到每个观众。他在拓宽电影边界,每次看他的作品都能看到电影新的生机,每次看之前都好期待,因为知道提肯定又有新东西来震撼我了。

好崇拜提,好爱他,只是他的作品我都看完咯(smug face),对提的爱要告一段落咯,希望67岁的老头还可以创作新作品!

 短评

重口味什么的最爱了…豆瓣第一篇影评下的评论比较精彩,我接受的是两个人都是antichrist,女方的自然违背了理性,男方的裁决违反了慈悲,导演把故事设置在“伊甸”的森林里,这个命题背景本身就太宏大隐晦了。

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为禁而禁就不要说教了 干吧/我是重口味 这100分钟毫无反应地过去了

7分钟前
  • |
  • 较差

献给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1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重看#疯提尔献礼老塔之作,梦魇般的惊惧,在人类起源之初的「伊甸园」中发酵升腾,再次被疯子的极端生猛而惊心动魄。失婴夫妇指代了整个人类社会两性关系,一方以另一方为学术研究标本,另一方则在论文索隐中潜入心灵至暗处,「女巫」作为中世纪标识延续至现代社会的恒久性。从文明世界遁入黑暗森林,「自然」与「本性」终于实现一体,人类作为万物生灵一分子,亦在无序混沌圈内。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了很多評論,然後感想還是算了吧。。。因為不論戲名、宣傳、選角、血腥、真實的性交場面,無一不是以炒作為目標的話題之作。這電影表達出人性之惡?還說要獻給塔氏?言重了。

14分钟前
  • kobain
  • 很差

爱比死更冷,慢镜雪落迟。山深闻婴哭,屋漏橡子熟,桫椤丛中过,夜雨堕寒杉。树洞埋活鸦,野合盘尸根。椎足虐血精,一剪铰苦逼。拉丝红蹄儿,无事献塔二,闪灵牺牲林,潜行寂静岭。

16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疯提尔。1.依然聚焦极端情境中的受苦女性和展现人性之恶,但重口又晦涩,充满符号隐喻。2.女性-感性-自然-魔鬼vs男性-理智-制度-基督。3.依旧高度风格化:开篇黑白超慢镜性爱蒙太奇,分章节,跳轴,特效。4.男女看了都肉痛。5.难产鹿-悲恸;自食狐-痛苦;不死鸦-绝望。6.戏谑老塔。(9.0/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向干死布致敬!当一个演员既有梅丽尔斯特里普级别的演技,又有重口av女优的奉献精神,还有什么是完成不了的!

23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不疯魔不成活。惟大天才能离经叛道,是真勇士自惊世骇俗。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开场由此诞生:男女主在浴室里做爱,背景音乐是歌剧《让我痛哭吧》,慢镜头极具诗意和美感。窗外大雪纷飞,襁褓中的儿子,爬上窗台,纵身落下。一边是性,一边是死;一边流泪,一边射精。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太惊世骇俗了,冯提尔疯了!

27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看完这部更讨厌冯导了,除了两位演员的表演之外一无是处。

31分钟前
  • 坦克手贝吉塔
  • 较差

我為什麼要看這麼不舒服又爛的片子呢?

36分钟前
  • Amushi
  • 较差

女人是罪/肉體 男人是愛與/神性 基督本身也是反基督者 因為他拒絕為女人的罪死 男人要救贖女人 女人寧可放棄身體 將自己和與她縱慾的男人變為無用 女人的身體最后像烏鴉一樣在危及男人性命時被殘殺 象徵毀滅 食屍的烏鴉後來得生 女被焚 男離開 重新成為基督 並和贖罪 欺騙 毀滅 同時出現

37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推荐

拉斯冯提尔总这样!我恨你!

41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影片不仅仅保持了拉斯·冯·提尔在视觉效果上的诡异和黑暗,在主题的黑暗和离经叛道上也大大超越了他此前的作品。

43分钟前
  • 奇幻音域·郁闷
  • 推荐

不是拍给俺这种俗人看的,表示欣赏不了

46分钟前
  • DuoDuo🐿️
  • 很差

真疯真装!!!!!!还塔尔科夫斯基啊,算了吧!

47分钟前
  • sonic monk
  • 较差

为什么拉斯冯提尔总把自己的压抑释放在一个女性疯子形象上咧……

51分钟前
  • 七七|烂柯人bot
  • 还行

电影让人直坠心理深渊。冯·提尔表示《反基督者》是他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抑郁期之后对自己的一种疗伤,是他颠覆过去作品的一次实验,并形容为“对自己幻想的黑暗世界的一瞥,探索自我恐惧以及反基督者的原始本性。”“坦白,生理上的彻底坦白”是他一直坚持的一则性爱观。

5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D9《反基督者》拉斯.冯.特里尔,你牛逼!有且仅有的两位主演:甘斯布.夏洛特、威廉.达福,你们都牛逼!这是超越实力派的功力,非普通演员所能及。戛纳最佳女主角殊荣非你莫属-----夏洛特.甘斯布啊,汤唯在你面前算个P,她那点牺牲跟你相比,差远了,她角色那点扭曲,跟你相比,差远了。

57分钟前
  • 是和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