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

HD

主演:大黄,冯小刚,陈冲,白举纲,黄楚桐,钱波,阳博,薛旭春,刘军,张磊,钟艾霖,谷海燕,杜世梅,廖家军,刘十六,李欧,方勇,徐清,仝籽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忠犬八公 剧照 NO.1忠犬八公 剧照 NO.2忠犬八公 剧照 NO.3忠犬八公 剧照 NO.4忠犬八公 剧照 NO.5忠犬八公 剧照 NO.6忠犬八公 剧照 NO.13忠犬八公 剧照 NO.14忠犬八公 剧照 NO.15忠犬八公 剧照 NO.16忠犬八公 剧照 NO.17忠犬八公 剧照 NO.18忠犬八公 剧照 NO.19忠犬八公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刻意营造的十年等待是个大败笔

日本原版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抛开文化背景等因素,当时的生活水平,交通通信的便利性,乃至猫狗等动物饲养的理念和方法,都无法和21世纪的中国相比。真实历史中的八公之所以一直在车站徘徊,并非等候主人,而是因为它后来的收养人居住在附近,以及车站有小贩投喂它,当时养狗散养是很常见的。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仅仅因为女主人随儿子搬到北京,女儿还在重庆本地,“八筒”就流浪在外,十年流连在渡口缆车站守候,孤守在旧家的位置,却从未被家人寻找,不仅不合情理,甚至让人对陈教授的妻子儿女的不负责感到愤怒。

 2 ) 狗就是这部电影的营销手段

哭的老火,那是没办法狗狗就是戳我泪点,但是骂是真的想骂,因为主创真的就是不真心。日版美版我都看过,都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狗狗才是主角,而我们这边倒好,强调本土化,就把狗当工具了,全片重点都是他们一家人,狗狗故事就是按照八公的故事节点去放就是,真的太差劲,这就暴露出巨大的问题,这一家人夫妻不像夫妻,子女不像子女,不知道多这个儿子意义是什么。导演又想去描写人文情感的东西,加这么多戏,殊不知狗狗才是主角啊!!真的无力吐槽了,看他们宣发就知道,狗就是他们营销的工具罢了

 3 ) 成功的本土化,再谈下网上极端民族主义叙事对这部电影的恶评

因为有日版和美版的珠玉在前,我一开始对国产版期待不高。但昨晚看完原片后,发现国产版意外的好看。

国产版《忠犬八公》本土化改编的很成功,并没有照搬日版美版,很多细节都考虑到了我国社会的特有情况,可以看出制作的很真诚,抓住了原作通过狗这一很多人类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出了人类家庭情感美好内核陪伴。 当看到八筒回到老宅,躺在成山的报纸前,闭上眼睛,通过最后的狗生梦境跟它的主人陈敬修团圆时,我也潸然泪下。虽然是一部催泪电影,但制作方创作的比较克制,不少感动之处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并没有过多的煽情。

但缺点也有不少,例如后面明显被剪掉了不少剧情,导致后面的剧情推进并不连贯,有些突兀。

我对国产电影好感度不高。不过这部电影整体来说制作方制作的很用心,不失为一部好电影。不得不说现在网上例如知乎这类论坛的讨论环境十分恶劣,充斥着大量极端民族主义者和魔怔人,居然对着一部以狗为主角的电影上纲上线。甚至对着一部以狗为主角的电影还扯出了很多民族主义叙事。。。

知乎某些人抨击电影里为什么不给狗拴绳子,至于为什么不给电影中的狗拴绳子,影视业内部人士都知道这很正常,国外关于狗的优秀电影里很多也不给电影里的狗拴绳子,因为一旦给电影里的狗拴绳子,拍摄难度就会倍增,拍出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从未看到国外有对狗相关电影里的狗不拴绳子这点进行抨击的,也没见国外认为这会误导民众,这也丝毫不妨碍国外现实生活中要求养狗家庭遵守养狗的相关规定。仅仅只在国内某些魔怔人身上看到这种奇葩论调。

还有人因为演员攻击电影的,这是完全不成熟的体现。我也不喜欢冯小刚,觉得他不适合演好人,但实事求是的说冯小刚在国产版《忠犬八公》里演技确实很出彩,对电影中陈敬修的人设诠释的很到位。因此我虽然厌恶冯小刚这个人,但在观看电影时我把冯小刚这个人和陈敬修这个角色分开看待。

国内近些年舆论环境比较恶劣,制作方可能也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国产版不管是从犬种,狗的名字、还是剧情里的很多细节都充分考虑到了国产的本土化,甚至可以说相对于美版来说,国产版的本土化程度非常高。只不过制作方明显低估了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的魔怔程度。

还有人拿翻拍说事,抨击制作方为什么不拍本土的狗故事。这纯粹就是没事找事,翻拍其他国家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各国影视业都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情况,这有什么可指责的?美国本土难道就没有关于狗的好故事吗?当然有,但这不妨碍美国影视业翻拍了日本的忠犬八公,并将美国的翻拍版打造成受到美国观众欢迎的经典作品。所以这究竟是制作方的错,还是某些人自己内心不自信导致的?

虽然某些人拼命唱衰这部电影,预言这部电影会票房惨败。但我敢说这部电影的票房肯定不会低,收回成本并盈利绝对没问题。

 4 ) 哭死,小狗哪里懂什么离别呢,它只知道等待

我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乡下的老家养了一只黄色的土狗。它没有正经的名字,只有一个潦草的称呼:小黄。有一年过年回家,我妈开着电动车来接我,小黄跟着跑到了汽车站。回程的时候,我妈一句“它跑累了”,就让我抱着一只半人高的狗,挤在电动车的后座里,风中凌乱了半个小时。

说实话,那是迄今为止我人生最拉风的场面,几乎刻骨入髓了。所以,当看到影片里的陈教授费劲巴拉地抱着八筒走出车站,引来众人侧目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心里呐喊:是我!是我!这事儿我也干过!

《忠犬八公》引起人共情的自然不止这点滑稽,本土化的剧作编织了很多家庭日常的戏份,刀子嘴豆腐心、处事老道的母亲,搞学术不谙人情世故的异乡人父亲,从事家人看不懂的工作,拥抱时代机遇的弟弟,以及些许恋爱脑、些许叛逆的姐姐。很多时候,你觉得你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平淡、吵闹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热闹与孤独

重庆是一座很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光影之下的老街,咕嘟咕嘟冒着泡的红油锅,交错横生的阶梯,生动风趣的方言,到处都是随手可触的人间烟火气。忙碌的人在街边拉活儿,悠闲的人在屋门口打麻将,各有各的声色与热闹。

作为异乡人的陈教授,不太能融入到这种热闹里。他不会打麻将,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方言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他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出差调研,唯一的爱好是看球。然而,这个爱好是孤独的,没有人同他分享赢球的喜悦,输球的愤懑,甚至答应好替他录球赛视频的儿子转头就能忘了。

他在热闹里感受孤独,直到遇到了八筒。从前一个人的上班路上,多了一只欢脱的小狗,他们一起走下台阶,路过晨曦照拂的江边,走到车站,又一起离开车站,路过夕阳浸染的江边,登上台阶。他们一起看球,在家里,在路上,八筒不懂那些输赢的规则,但一点都不影响它陪陈教授停在半道儿,透过人家的窗户看球,也一点都不影响他们一起为胜利欢呼。

面对小狗的时候,人似乎也变成了一只小狗,变得幼稚、直白、热情。于是我们看到了弱势的陈教授为了留下八筒头一次在家中高声抗辩,寡言的陈教授对着八筒说了很多闲聊的话,正直的陈教授偷拿店里的火腿肠喂给小狗吃,不善厨艺的陈教授撸起袖子给八筒做丸子。这样的反差感,给陈教授这个角色平添了许多可爱之处。

狗狗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比人更懂得感情与陪伴。是八筒亮晶晶的眼神,点亮了陈教授的生活。

离别与等待

影片其实一直在讲离别这件事。

早年间的陈教授离开家乡来到重庆生活,找到心仪对象的女儿结婚离家,收到offer的儿子决意奔赴北方,饭桌上的人越来越少,母亲做的饭菜逐渐被剩下,说要回来吃剩菜煮面的父亲,突发疾病骤然离世。

和狗狗相比,人类明显更擅长离别。我们能明白成长轨迹是怎么回事,明白这世上有生老病死,知道往事不可追,知道一切向前看。

但八筒不懂。

它不懂这个人为什么不出现了,不懂家怎么没有了。

它收集铃铛,保存小熊,用自己的方式拼凑它关于家的记忆。生锈的铃铛,脏兮兮的小熊,被它当作宝贝一样,陪它度过十年间的日日夜夜。它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象里努力保留那一丝丝熟悉的存在。

没有人能告诉它发生了什么事情,它还保持着从前的习惯,等在平时见面的地方,一天等不到就再等一天,一个月等不到就再等一个月,一年等不到就等上十年。它当然也没有时间概念,它只知道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等到那个人出现了,它再摇着尾巴迎上去。

有一种说法,当狗狗进入一个家庭之后,它会把自己视为家庭的一员,在它的世界里,它认为自己和家人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它在它有限的生命里无限地爱人,它用它的方式维护那个给它温暖的家。

穿街走巷,跨过废墟与灰尘,见到那座报纸小山的时候,忍不住潸然泪下。八筒为陈教授拿了十年的报纸,它也期待有一天他还会出现来拿报纸看的吧。

时代变迁,岁月更迭,人都向前走了,只有八筒还守着废墟里的家。我相信片子里的最后一幕是真的,相信它最后是等到了它要等的人。

爱与表达

人类的情感是委婉的,曲折的,可能需要去猜,去揣度,才能真正明白。

老婆成天嫌弃丈夫,不会打麻将,不懂人情世故,送礼都送不明白。但实际上她经年累月地包容他的清高,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尊重他的想法,爱都藏在日常看不见的琐碎里。

父亲看不上儿子鼓捣的东西,不支持儿子背井离乡,但实际上尊重儿子的想法,连夜为儿子采购喜爱的吃食,又早起连跑带喘地为他送行。

父亲离世之后,儿子才对着八筒表示接受到了父亲的爱意。“那天他也去送我了吧?”,说出来的那一刻,八筒好像成了父亲的替身,似乎说给八筒听了,父亲也就听到了。

比起人类别扭的情感,狗狗的感情则是直接的、热烈的。

它会扑到你的身上摇尾巴,一点点动静就会马上冲过来,毫不掩饰地表达它的情绪。它会黏着你,跟着你,陪你做它不懂的奇怪的事情,只要在你身边它就很快乐。你疏忽了它,它也不会跟你计较,依旧满腔热情地迎接你的到来。它见不到你,会想方设法去找你。找不到你,会一直傻傻等你。你的世界有很多人,但它的世界只有你,它永远一心一意地爱着你。

有时候觉得人类应该跟狗狗去学习一下表达爱的方式,这样面对离别的时候也许可以避免很多遗憾吧。

 5 ) 一点杂乱的个人看法

首先得感谢下《忠犬八公》(中国拍摄)这部电影,让我在看完之后,在脑海中疯狂搜寻可以和它类比的素材时,回忆起困扰过我很长时间的那篇小说:我记得它的情节,但忘记了名字。当时问过很多人都没有印象了。我又尝试在百度搜了一下,竟然搜到了。是欧·亨利的《吉米·海斯和缪里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以下是我对这部剧的看法(纯个人观点): 如果这是一部小说,用一些疏离的语言,我觉得是可以给人留下印象的:大学教授因巧合欲收养小狗;与妻子就收养问题产生矛盾,经波折小狗成为家庭的正式成员;儿女离家,教授与狗亲密生活;教授死,房屋拆迁,旧居毁;家人欲安置狗未果,狗坚持在旧处等待教授归来,十年如一日;旧人归,遇狗,回旧居,遇壮观景象,狗死;幻想:小狗追随光,随主人离去。 但这是一部电影,在我回忆并梳理剧情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到这部电影的不合理之处了。 前面的剧情拉的太长,看了五分钟基本能猜到后面的教授之死(教授也死的莫名其妙,船舶出事也比这没有任何铺垫的烈性病合理),不然就这种流水账剧情,怎么会被贴上“催泪”的标签。 人物的塑造上存在问题。看到教授对狗的态度,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和蔼,童心未泯(甚至有点矫情)的老人,肯定也是一个友善,与孩子们亲近的父亲。但到后来,我看见孩子们对他的态度,似乎并不符合我的想象:妻子让女儿传话给他,女儿故意传错内容;女儿带男朋友回家,女儿表现的不耐烦,男朋友惧怕他;在家蜗居的儿子告诉他自己在努力工作,若能干得顺利便去北京发展,他却因为怕狗被妻子发现而敷衍儿子;儿子发现他带狗回家,他示意儿子不要声张,儿子仍然选择坚定地呼喊母亲;儿子告诉他第二天要去北京了,儿子甚至不敢主动与他交流,而是在母亲的帮助下才说出自己的情况,他却一言不发,匆匆吃完饭就出门遛狗,妻子追问他,他说已经决定的事情,多说也无益,他离开后,儿子说:对狗比对我好,几欲落泪。尽管他知道女儿会带男朋友回来;知道儿子要去北京后,淋雨买了一堆吃食要儿子带走,第二天早晨全力奔跑想去给儿子送行。(这里也是令我无语的点:教授因为淋雨,妻子责令他吃药,他说要送送儿子。第二天早晨妻子没有叫醒他,妻子自己也没有去车站送行。很多地方感觉该出现的人没有出现,没必要出现的人一股脑往外冒。)但我将这些行为视为他突然的良心发现,无法填补长久以来对子女的忽视。教授给狗洗澡时和狗对话,在邻居眼里,都能是“没想到教授还这么活跃”,可见教授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 甚至在教授与妻子的夫妻关系之中,我仍能感知一些诡异之处。教授带狗回家被妻子发现,在交涉之中,妻子提到结婚时就明确说过不养狗,因为妻子小时候被狗咬过,平日里见到狗都绕道走(作为一个害怕陌生犬类的人,我能狠狠共情)。此时教授说了一些听起来道貌岸然的话,其中提到妻子平日天天打麻将,这是妻子的爱好,所以教授不干涉;教授养狗,是教授的爱好,所以妻子也不能干涉。我寻思,都这么大岁数了,打打麻将怎么了?你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妻子打麻将能影响得到你吗?妻子每天照顾你饮食起居,哪样不是面面俱到?你说养狗是你的爱好,你怎么不把狗带到学校去养?狗在家里养着,妻子还得忍着内心的恐惧去照顾它,这严重影响了妻子的生活,真是pua的一把好手。还有一处,教授发现小狗在对别的狗示好,对前来送遗落物件的妻子说:这狗像我,就喜欢漂亮的。妻子听后还挺高兴的。大学教授,十几年前肯定是个稀罕人物(上班路上常有人主动问候),妻子我猜测是开店铺做小生意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也许导致教授的结婚像选妃,然后他选择了最漂亮的妻子。甚至狗都是公的,怎么不换个母狗来演。 接下来来阐述为什么我对小狗的行为无感。 本片的泪点集中在教授死后小狗的行动:坚持在平时等待教授的地方等候他,不管教授死后由于各种原因,它像货物一样被搬来搬去,总有一个地方让它魂牵梦绕;它找寻之前和教授共同走过的地方,一同玩闹的地方,最终又回到之前等待的地方;如同教授在世时教导它的一般,往旧家叼早报,十年如一日,不论物非人非。其实说实话,看见那堆成小山一般的旧报纸,我是小小的吃惊了一下,不过也仅就于此了。要问起原因,我只能说,毕竟它只是只狗。放在我小时候,我肯定非常能共情:这是多么忠诚的一只狗啊!它不知道它的主人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我现在只能说:哦,它只是只狗罢了。对于有过这方面生活经验的人来说,我想并不难理解。 我从小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狗,外婆家也不例外。有一只狗陪着我长大,我小时候把它当成家庭的一员,常常和它说话,开心的不开心的;在委屈时,简直把它当成了最好的伙伴,最亲近的朋友,比家人还要亲近。我逐渐长大,它越来越老,后来离开外婆家搬到镇上,每次周末回家我都会非常的担心,怕它会不在了,这样的想法让我恐惧。又过了几年,外婆打电话来说它不见了,后来说它死了,死在了山上。我哭了,周末我回外婆家了,它不见了,我又难过地想哭,心里空荡荡的,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这么多年过去了。就在上个星期,我给外婆打电话,外婆家现在养了五条狗,有两条生了小狗,外婆说每窝只留一条,其他的出生就抛弃了,我说,我知道,都是这样的,哪养得了那么多,留两条养大点后送人吧。外婆说是的。有些事情经历的多了,就会明白,也不会有多余的情绪了。可以说是麻木,但我想称其为清醒。 如果我以狗的躯体看剧中狗的故事,如果狗也会因为悲痛而流泪,我一定会泪流满面,并发出悲痛的哀嚎。但我是个自我又自私的人类,我只能耸耸肩,说:那又怎样,它只是只狗。

 6 ) 人狗情未了

萝贝贝在写时下流行的“姐狗恋”模式时提出,高质量的“姐狗剧”,需要“姐姐”这个角色先成立,才能进一步讨论这份情感关系的质量。过往的很多不如意的作品,总是在“年下弟弟”这个位置上努力,其实完全错了方向。

在看《忠犬八公》的时候,我想,在这种“人狗温情戏”里,这个逻辑一样成立。太多所谓“宠物电影”,主要核心在表现人的“宠”,或者人给予了动物多大的“恩”。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归根结底并不是真的爱动物,而是更爱那个喜欢动物的人类自身,因此一旦过火,便显得油腻,最后依旧落入人类中心主义。

但《忠犬八公》这个故事,温情脉脉,没设置什么山崩地裂的灾难冲突,没有把狗狗放在极端处境去做非分要求。仔细看片头的话,你会注意,在所有人类演员名字出现前,狗狗演员们的名字先出现了,就是这样一份尊重,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暖融融的调子里,它像一首散文诗,柔情地讲完了狗狗八筒一生的故事。

片子的取景地选在重庆,刚开始我是有点害怕观感“疲劳”的。都知道重庆这个城市很有电影质感,所以近年来已经有太多太多电影在这里取景了。《忠犬八公》也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城市来展开故事,如果要把故事讲好,那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需要凸显的。不然为什么不选择北上广呢?

好在这部影片确实是用对了重庆,用好了重庆,充满了烟火气。

最感动我的一幕是,在狗狗八筒小时候,冯小刚饰演的陈教授,曾经“警告”过调皮的八筒:要是在家里不听话,妈妈有可能把你从阁楼的窗户里丢出去哦。但在八筒成年之后,在这家人有急事发生,需要它奔赴的时候,它却恰恰是从这个小窗户飞身出去,跑向主人身边。

都说重庆这种山城的地势,让人闹不清哪里是一楼哪里是二楼,所以其实八筒飞身而出也有路面承接,并不会真的“摔”伤,但狗狗并不一定有人的这种空间概念,对八筒来说,那次“另辟蹊径”,就是在为主人勇敢一次,镜头伴随它的跑动快速向前,狗狗那种认定了一个方向或目的地,便不畏山城崎岖路的冲劲儿,瞬间就让人鼻酸。

片子里有非常多这样细小的伏笔与呼应。

八筒小的时候,陈教授背着“悍妻”,偷偷给它喂火腿肠,从此,吃火腿肠好像就成了“狗爸爸”和“狗儿子”之间的默契。陈教授甚至在女儿的婚礼上,衬衫胸口别着红花的那个口袋里,都始终摆着一根火腿肠,随时随地就可以给八筒一个爱的小奖赏。而后来,当变故发生,八筒依旧风雨无悔地守望主人时,与它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一位“棒棒”,也给它买了一根香肠,一口口喂给它吃。一根简单的肉肠,人们对这只狗狗的喜爱、尊敬与善意被延续了下去。八筒的忠诚,与影片里每个人对它的爱密不可分,是双向流动的守望,才成就了人与狗的一段段奇缘。

也喜欢片里陈冲老师饰演的李佳珍,这位“重庆泼辣婆娘”,从一开始的“悍妻”到最后见证八筒全部的“狗生”。她对这个角色历经十几年变迁的层次把握,精准而细腻。无论是生活流的老夫老妻拌嘴,还是需要情感集中爆发的吃着汤面的哭戏,抑或者送走八筒那一刹那,远景里都看得出演技的欲言又止百感交集,她都可以把人物的情感细节传达到观众心底。如果说一个始终喜欢狗的人来看这个片子是顺理成章,那陈冲老师这种从抵触到深情的展开,可能又可以吸引一部分狗狗的“路人粉”,来体验“路人”转“真爱”是什么感觉。

我没看过其他版本,也无从比较哪国的狗狗更感人,不过我想,各国纷纷拍摄同一主题电影的底层原因,肯定在于这个故事本身就比较动人,从这个层面讲,我觉得这次本土化的尝试是成功的。全片放完的时候,可以看到伴随着字幕出现的幕后花絮,主创团队几乎每个人在片场都深度亲昵地和所有的狗狗演员互动交流。可以“剧透”一下:片子里饰演八筒的“大黄”,本身有从影十年的经验,是资深的狗狗明星,但这部电影,也是它的息影之作。它和片中的角色一样,与自己热爱的生活,喜欢的人类共同创作了一段段佳话,是时候休息了。

是生命影响了生命,爱创造了爱。我很喜欢影片放映过程里,大家默契地共同欢笑和啜泣,这些默契让陌生的人们知道缘何大家坐在一个影厅。这,也是狗狗把我们连接起来的意义。

 短评

两星都是给狗狗的,整个片子非常矫揉造作,看到冯裤子那故作文雅的样儿真想踹他

4分钟前
  • 史矛革
  • 较差

骚凹瑞,不知道怎么选的演员,冯小刚看起来像会吃狗肉的~

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为什么要超越原版,而不是与原版并立于世界电影之林?我觉得中国版做到了。

7分钟前
  • 彼得堡人
  • 力荐

冯小刚+陈冲的组合很靠谱,没让我失望,很喜欢属于我们的忠犬!

9分钟前
  • 出云
  • 推荐

翻拍自日本同名电影《忠犬八公》,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山城重庆,配合着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改编的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长江索道缆车看江景。一条狗,十余年,从收养它开始,到回归它曾经幸福的生长地结束,剧情简单,但感人至深。八筒虽不会说话,但对陈教授的忠义,让人泪目。重庆人自然的生活状态舒适安逸也贯穿始终,有着温馨的人间烟火。一人一狗的双向奔赴,你养我长大,我用一生来等待你的归来。短短两年的快乐,狗狗用一生去怀念。想起那句话,“我们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人,可狗狗的世界只有我们”。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12分钟前
  • 夏了個夏天
  • 力荐

本地化做的很好的改编片,土狗好可爱哦🥺没想到狗狗演员有十来只!有一只狗狗最后拍完退休了,祝它生活幸福。

14分钟前
  • 弦镜
  • 推荐

虽然看过原版,但这版依旧感动了我!

17分钟前
  • zlsmm
  • 推荐

还算比较接地气的翻拍吧,演员演技都挺好的,狗狗也很可爱,但愣是没看哭。影片节奏有点成问题,花了太多篇幅去铺家庭关系,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又很有限。比较好的地方其实是在讲一个时代的逝去,借狗的忠心专情来对比人情的淡漠,儿女离家,老屋拆迁,物非人也非,但最后这一点又没太深入,还是浮于比较表面的煽情上,有点可惜。

1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三个版本中,中国版的时长最长,情绪最多层;但难得地不因此而感到臃肿,或是泛滥,值得肯定。感觉在地化的改编后,强调了这个故事中的“陪伴”意义而非对“宿命”的讨论,尽管直接找一个中华田园犬的真实故事来做材料效果会更好(相信这个事情并不难吧)。女主人的着墨相对多了不少,还有一对儿女各自与这个家的断掉与联系或是“《背影》戏”,都算值得肯定的点缀;算上库区移民背景以及长江索道写尽的沧海桑田,更可能是对川渝观众极为实用的情绪大杀器。一个很温暖也绝不出错的故事,尽管它可以去到更独特的位置。

2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爸给你们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没有人给他照。”自你走后,我四处寻找你留下的踪影,并用余生的等待回报你最初的善意。

28分钟前
  • 磕学家🥺
  • 力荐

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那座近在咫尺的缆车。

30分钟前
  • Seki.
  • 推荐

0326点映看完。卧槽最后堆积如山的报纸这一下差点要哭死,小狗能有几个十年啊卧槽!

31分钟前
  • Black.Z
  • 还行

这个世界没有小狗就是不行!!狗狗就是最棒的!!

35分钟前
  • 高婧璇
  • 推荐

别的评价先不做,就本土化这块真的没话说。

37分钟前
  • Android99
  • 推荐

前半段是翻拍欧美,教授去世以后才是国人养狗实录吧,房东不让养就不管了?不会换个房子租吗? 拆家就送人不要了,最后当了十年流浪狗……所以这电影真不催泪,作为真正养🐶的人,越看越觉得讽刺……

42分钟前
  • 纷然-刘程
  • 还行

报上日期每日更换,索道运作日复一日。树下骨头早已淹没,凉虾沁脾炎炎夏日。麻将赢了,球也进了。风铃落地,家却没了。时代洪流促使城市变迁,怀旧情脉回望故人归来。

46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这样的煽情题材,又有珠玉在先,放在平庸的导演手里,一定会极尽所能处理地声泪俱下、情绪激涌,但导演拍的很克制,反而更加感人。

50分钟前
  • 日以作夜
  • 推荐

我之前太小瞧这片子了,看过之后,完全超出预期。原作就是个哭成狗的电影,这一版导演把人和狗的关系,放置进了人与时代的关系之中。它讲的是三峡移民,也是时代弃民,是投身三峡工程最终客死他乡的老炮儿教授,是生计无着的棒棒儿,是迅速破败的报亭,是成了观光景点的过江索道,也是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吞没的房子、街道…这个片子把一件小事拍大了,把一条小狗的等待拍成了时间本身。它就一直等在过江索道的门口,等着一种永远逝去的生活方式的归来。当然,它不可能等到了。堆积如山的报纸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日子已无人再愿拾起,再肯阅读,遗忘就是一切苦难的归宿。

52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是影史中的经典,中国版“八筒”的故事依旧让人感动,讲好了中国故事。影片的本土化处理很优秀,展现了重庆的风土人情以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53分钟前
  • 坤霖
  • 推荐

如果大卖,狗记首功,请善待参演的这些狗狗们。

58分钟前
  • 申报记者何书桓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