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回西藏

HD国语

主演:宋洋,金巴,索朗旺姆,丹曲,陶海,益西旦增,次仁旺姆,索南曲扎,卓玛木,旦增多杰,巴桑,旦志,达杰丁增,刘胜,玄忠一,扎西达杰,尼玛洛桑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剧照

回西藏 剧照 NO.1回西藏 剧照 NO.2回西藏 剧照 NO.3回西藏 剧照 NO.4回西藏 剧照 NO.5回西藏 剧照 NO.6回西藏 剧照 NO.13回西藏 剧照 NO.14回西藏 剧照 NO.15回西藏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只有跟随万玛才旦,才能真正回到西藏

我很失望。影片中最值得挖掘的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藏地文化与非藏地文化之间的碰撞;另一个是男性友谊。

对于第一点,影片里主要用如何处理病羊,如何面对人的死亡这两个部分浓墨重彩地渲染不同文化之间可能的冲突与和解的过程。很可惜,前一个部分曲珍奶奶的转变是过于突然的,她为什么改变想法?她一开始就打算撇开汉族干部这么做还是慢慢转变了想法?她带领人们一起埋葬病死的羊时是什么心情?人们把病羊赶到无人区时,人是什么状态?那些连头都抬不起来的病羊立于无人区又是什么状态?如果导演偷懒不将这些呈现给观众,那么电影的艺术特征就被大大地削弱了,这些景观只被久美用一句话带过,只服务于塑造一个“天真的”汉族干部?真是太浪费了也太可惜了。总之,曾经万玛才旦电影中的藏地灵韵不再现,这部电影中的藏地景观只是机械复制。

然后是面对曲珍奶奶的去世,这是全片中最生硬的部分之一。我认为,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中,都知道此时甚至无法开口的曲珍奶奶最需要的不是医生而是安宁。然而老孔一点也看不出来这一点,非要让久美叫医生,在听到久美“你不懂”的回应之后仿佛受气的小媳妇一样,策马奔腾去找医生(这个场景就设置在一片唯美的波光粼粼的湖边,我一瞬间以为老孔要浪迹走天涯了)。老孔还觉得自己应该狠狠给久美几拳,请问他这样想的合理性在哪里?就因为他是个汉族干部,就要“天真”并且“自以为是”到这个地步,来强化自己所代表的非藏地文化和藏地文化之间的冲突吗?这一冲突是不真实的,太可惜了。没有比生死这一主题更适合用来刻画藏地了,想想看那只嘴角流出鲜血的白羊,在藏地,人和众生灵具有一种平等的关系,一起经受生灭的苦,承当着彼此的罪孽。

再来说导演对男性友谊的刻画。久美和老孔,各自有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以及zz符号,藏地与非藏地,出身不好的民众和政府干部。但导演显然没能认识到,两个成年人的友谊不是将两个背景迥异的人硬凑一起发生一些故事互相有一些思想交流就能缔结起来的。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二人是朋友的场景是他们求赵总办事的时候,他们一起坐大巴轮流用刀子割肉吃的时候,回程途中一前一后步行途中老孔虚张声势地开了几枪的时候,甚至是最初老孔向久美借钱的时候。至于导演最后让老孔做的那个梦,那个漫花丛中让老孔露出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笑容,如果导演不加上情况介绍,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场景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换句话说,导演或许也意识到这个场景生硬到需要加上文字性情况说明;更不用说,二人在星空下玩幼稚的“打手”游戏,这对于二人的形象塑造是纯粹徒劳的。想想看《撞死一只羊》中金巴和复仇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两个男人各怀有自己的心事,就在卡车上那么短的时间里,一个人卖弄地唱歌,另一个人心事重重想着自己的血仇;两个人就这样干燥地行驶在藏地马路上,沙土扬起来,陌生的复仇者已经极大地施加了自己对金巴的影响。

如果有人想要追随万玛才旦,传承万玛才旦的藏地新浪潮的电影志愿,那么这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

 2 ) 第一次写影评,献给《回西藏》,求别吐槽我絮叨

《回西藏》 首先,因为我买的《年会不能停》是在20:12结束,《回到西藏》是在20:10开始,导致“年会场”看完立刻冲进“西藏场”时,还沉浸在“年会场”的幽默与感慨中。 但落座没几分钟就被电影《回西藏》的摄影吸引到了(爱摄影的同志们一定要看) 先从故事内容讲起: 电影主线是歌颂老孔修水坝的伟大壮举,克服了百般困难造福于老百姓。老孔的故事最早在中小学课本里有所提及(PS:不装,我是真的不记得这篇课文,是和我同行的学霸紫郢同学在开场出现主人公时跟我说在中小学课本学过)可能很多人也都知道,如果是忘记了的学渣建议和我一样去百度复习啦~

本片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就是老孔对人民的热爱和藏民对信仰的虔诚。 抛开主线,第一个让我有所感触的地方,偷马。

(看过的朋友可以忽略我对剧情片段的表述) 有藏民盗窃了久美的马而不承认,久美和他们动手,老孔制止了久美,老孔认为久美没有证据不可以随意污蔑别人。久美直接拽着他们到了寺庙面前,说:你敢对着寺庙发誓吗?你说出来我就信。 窃者低头久久不语。 久美对老孔说:这就是证据。 我想,信仰大概就是比道德更能约束人的东西。小偷有了信仰,也会敬畏神明。突然想到了我对佛教敬畏之心的起源,发个牢骚(在文末)。 针对故事本身,窃贼有了信仰(不只代表宗教),那这个人可能也真的坏不到哪里去。 电影中还刻画了主人公与久美的最大矛盾点,来自于曲珍奶奶病逝,我觉得也是两个民族间思想的碰撞。 藏族老人希望安静的离开,也是他们想要的方式,久美认为顺从也是一种孝顺,而老孔的观念是一定要送曲珍奶奶就医,这也是全片老孔与久美的最大矛盾点,导演拍的也并没有偏向,真诚而平等。 还有一幕,很多人花了几年时间三拜九叩去朝圣,让我瞬间想到了去五台山时,数不清的人三步一跪拜走上了黛螺顶,我为之震撼,第一次亲眼见到如此多虔诚的信徒,当时那一刻,只愿他们所求皆所愿。 “我不想把自己的照片留在世上” 来源于久美对于家庭的自卑,最终,还是在老孔的再三邀请下,拍下了久美的唯一一张照片。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地方,内心底的自卑大多都是对自己的心理暗示:我不配。真诚的友谊真的是可以化解自身的很多不足,就像老孔和久美。当然我也希望我和我朋友都可以一直真诚下去(但是,看完了《年会不能停》,我对里面的Magic的情商大为赞叹,我现在,此刻,即将的23:00,我也想学一些人情世故了,所以刚刚的这个“一直”先待定哈哈哈哈) 电影的结尾,我觉得非常“浪漫”,久美与老孔相遇,寺庙的钟声响起,终究是自己的梦,是隐喻,是结局,也是遗憾。 我个人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对电影的喜欢起源自19年,以往的看电影可能就是一个闲暇时的去处,开始真正喜欢了看电影,还要感谢张京墨同学的带领。 关于这部电影,无论你是电影爱好者还是电影人,还是摄影爱好者,又或是信徒,或是喜欢文艺片的陌生人等等,我非常推荐! 《回西藏》整片主线虽然在歌颂老孔援藏的伟大壮举,但结尾表达的是老孔对久美的情谊,也是对剧情的升华,大家所看到的英雄,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有血有肉的人,这也是我觉得导演精妙的地方。 音乐,也是我不得不称赞的地方,那种特色民俗音乐一起,感觉燃起了我逝去的炙热的灵魂,文化有限,大家可以进院细品。 最后说一下主角,宋洋,第一次看宋洋的影视作品是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因为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大概要走二十分钟的路程,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要起床,起不来,自从我的母亲发现,每天早上打开内蒙古卫视,看儿女传奇,成了我瞬间可以起床的开关,并且,小时候不知道真名,只觉得他好帅哈哈哈哈。后来也相继看过宋洋老师的一些影视作品,但跟身边人提起时,宋洋这个名字依旧并未被很多人熟知,但,我相信,无论从演技,形象,我觉得就是下一个刘德华。 近一两个月看的很多电影,我觉得无论是《涉过愤怒的海》《三大队》《一闪一闪亮星星》《非诚勿扰三》《前任四》《动物园里有什么》,看完都没什么感觉(仅代表个人意见),但《年会不能停》和《回西藏》五星推荐,期待陌生的朋友进院观影~

Ending……第一次写影评,写完后自觉像一个流水账般的分享,便想找一个文笔不错的朋友,想让他帮我修色修色,他看后:你这一点都不是影评,这简直就是一篇观后感。哈哈哈哈哈哈哈,他继续说:观后感也蛮好的,我觉得你写的很真诚,这一直都是你最能让人动容的地方。

so,没有修色,现在我就准备发出去了,后面的牢骚是他建议我放在最后,所以我剪切到后面啦。不忙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的牢骚,也是唤起了我的一段记忆。

在2022.7.17我的师父,释演相师父给我赐名“妙”,在市井中,可能修佛中老年人群偏多,我可能算是当时我的师父接触到了解佛学较小的女性,师父赐名“妙”有2个寓意。第一个寓意便是“妙”字拆开的字面意思:女少。第二个寓意是取了“观世音菩萨”在之前俗家的名字,取“妙”,大概师父是希望我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可惜,我还做不到“慈悲”二字,目前我依然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俗人,希望我在未来可以成为师父所希望的样子。但在师父赐名时,我还没有真正的了解、接触过佛学,只是单纯的对佛家的一些理论表示认同和感兴趣,真正的到敬畏、信仰,是在我曾经在寺庙许下的三个愿望,直到第三个愿望实现之时。 这里,我并不是在宣传迷信,也许有科学解释,可能我的认知有限,我的解释就是:心诚则灵。 还愿,寺庙的香客排成了长队,有的来往虔诚,也有的欲望满身,我踏入殿门,我心里无比平静,三拜后,我向佛菩萨发出了我的祷告。我好像跪了很久,身后的人也没有提醒,谢谢陌生人的慈悲,起身时低头的刹那,眼泪像珠子似的掉在了地上,我怕别人看到,走到旁边摆放的“挂饰”(可能不太礼貌,但我确实不知道如何称呼),假装欣赏,快速的擦掉眼泪,扭身走出了殿门,写到这儿,眼泪又止不住的掉了下来。 分享这段经历的缘故,可能是首次看到有涉及宗教的电影,让我有所感触,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来源于我为什么会对佛学产生如此的敬畏,当然,这里一定要感谢智定居士一路以来的指导。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能因为我的这段经历而对佛学、寺庙产生了敬畏或想接触的心,也算功德一件了嘿嘿嘿,好了,不嬉皮笑脸,各位球友们(Earthman),希望大家快乐,这是我最诚挚的祝福。

我是大宝耶✌

好了,雨露均沾,顺便去写一下“年会场”吧~

 3 ) 另辟蹊径的平庸之作

平庸之作的平庸之处,其实都是我们国产电影爱好者没有看过十部也看过八部的国产电影的通病。那,《回西藏》这部电影究竟另辟蹊径在哪儿呢?

就浓缩在豆瓣某辣评所说的“主旋律版本Call Me By Your Name”中。Call Me By Your Name,是近年来一部描述同性之爱的经典电影。画面恬淡清新,感情细腻忧伤……好,了解到这两点差不多就够了,因为基本上这两点就是《回西藏》的突出亮点。

在陈国星和拉华加这一汉一藏、一老一少两位导演的摄影机下,西藏的辽阔竟然被拍出来了一种清新感,无论是两人夜里走过的那片被月光照彻还隐隐响起狼嚎的银黑戈壁,还是老孔梦境里久美骑着黑骏马走过的紫色花海,以及两人同心协力争取来的水坝建好后生长出的嫩绿农田……《回西藏》中的西藏美得愣是像从苍凉中长出了一朵小花般触动人心。

还有,很多人已经看够了拔高英雄人物到几乎脱离正常人性的主旋律。在影视剧之外的真实世界中,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人当人,绝不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自己当作高于普通人的超人。《回西藏》的另一令人惊喜之处,就是把已经盖棺定论的英雄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表现。老孔,是一个进藏也免不了受高原反应折磨的人,一个不懂怎么吃青稞粉被呛得半死的人、一个手头紧不得不从寄给家人的汇款中抽钱去买种子的人,还是一个死皮赖脸求着救命恩人当自己翻译的人,一个会在玩幼稚的拍手背游戏时欺负木讷朋友的人……于是孔繁森,已经不仅仅是出现在事迹材料中冷冰冰的三个汉字。

也许,就是因为这类英雄模范作为一个常人和他人建立联系(培养感情)的细节太少出现在主旋律人物片中,所以观众感到格外陌生,乃至于产生了“这难道不是爱情(不是)”的感叹。退一万步,老孔和久美一步一步建立起深情厚谊,也就是孔繁森作为汉人干部一步步走进藏族百姓心里的缩影,哪管它是爱情还是友情,总之是情就好。

《回西藏》的英文译名叫做 Kong and Jigme。语言的转换是奇妙的,让个人回归于个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们是 Kong和 Jigme。剥去中文世界政治、民族和文化加诸于孔繁森身上厚重复杂的意义,很开心能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到老孔。

 4 ) 回西藏

📅:20240115 19:00-20:49

👤:联合导演拉华加、制片人纪焕学

我的评分:⭐️⭐️⭐️⭐️(7/10)

电影原型孔繁森,第一批援藏干部。

虽然从未去过西藏,但曾浅浅去过2次甘孜和阿坝的藏区,对西藏很感兴趣,回西藏这个名字就有吸引到我;这部片也确实拍出了我期待的西藏的美!以及西藏的人文!酥油青稞糌粑马儿羊群~经幡~心中的信仰~

但这部片总体的处理真的还可以!除了1)老孔一会普通话一会又山东话;2)宋洋表演痕迹有点重

绝对算是主旋律片里的佳作了!

一些路演现场提问总结:

1.之所以这部片大多在讲述老孔的第一次援藏,但片名叫回西藏,是因为立项时候立项的名字就叫回西藏。后面又改了很多版剧本,五位联合编剧共同创作。

2.影片结尾用超现实手法用梦境来诠释老孔的车祸去世。(后来我问导演,1988年老孔下飞机后,公路边的画面出现高压电,是不是为了提醒观众这是梦境的开始了,导演表示并未有高压电出现😂我有点错乱,可能看错了😂)

最后,感谢导演和制片人的亲笔签名!感谢最后时刻转票给我的影迷朋友!又是一个美好的电影之夜!

此刻,我正在单曲循环🎵danny boy

 5 ) 《回西藏》:新时代的颂歌就该这么写

昨晚我去影院看了开年后的第一部好片《回西藏》,刚看完时只觉得温情踏实,但事后回忆起来,却越想越觉得好。

因为直到看见片尾字幕时,我才发现主角老孔的人物原型是孔繁森,他与另一位主角久美之间的友情也是真实存在的——换句话说,它首先让我看到的是一部专注于生活、工作和情谊的故事片,其次才是一曲展现援藏干部精神风貌与高贵品格的颂歌。

《回西藏》不像平时那些空洞干瘪的赞歌和泪文,它把重心更多放在了以小见大的梦想和友情上,让大家看到一个不远万里来到祖国边疆的扶贫干部是如何努力把事做成的,老孔和久美之间的关系,是这种精神落地生根后的开花结果,无论你怎样理解都不影响它的伟大。

真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一部符合当下时代审美的《孔繁森》和《焦裕禄》,着实难得,必须夸一夸。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由于《回西藏》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关于它所表达的积极价值取向,因此下文我会围绕这一部分展开,影片中展现的藏地文化等内容就不多探讨了。

我首先要发一个牢骚: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许多报道文件和主旋律文艺作品,往往显得假大空和脱离群众?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思路还停留在过去,也因为几十年几代人下来,社会主流思潮已经慢慢变了。

以前宣扬的那些先进事迹,总是习惯性地突出英雄人物的苦难和无私,然后再加几句口号,多数人可以接受,因为当时大家基本都信这个,况且那时候的人普遍穷困,不多强调一点牺牲精神,确实不容易把逻辑捋平。

可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已经好几十年了,再过分强调单纯的牺牲精神已经不足以令大众信服,必须得有与时俱进的语言、手法、价值观和获得感才行……说句不好听的,就算再拍出当年那样板正的《焦裕禄》和《孔繁森》来,现在的观众们也不会买账了。

这也是我想夸奖《回西藏》的最主要原因,影片讲述的是1979年援藏干部老孔来到边境县乡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却能够让人看进去。

片子里不是没有苦难,刚开场老孔就因为下错车差点死在野外,他还长期经受着缺氧、呕吐等水土不服;也不是没有无私,老孔给乡亲们买种子时发现钱不够了,就用自己的钱垫付……但这些细节都被简单处理一笔带过了,影片把更多篇幅放在了老孔怎样学习融入新环境,以及他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面。

比如老孔学起了藏语,学会了骑马和用小刀片肉吃,久美抓到小偷时,他觉得没有人赃并获的证据,治不了对方,可久美把对方拉到寺庙前让人起誓——即便是偷鸡摸狗之徒,也不敢忤逆神明和信仰,这是老孔所欠缺的经验和常识。

老孔并没有那种救世主的优越感,他把自己放在了与普通藏民同样的地位上,把藏区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相互学习、不断融入,这才是整个故事能够成立的前提。

所以,老孔注定会喜欢面冷心热又有想法的久美,不仅仅因为对方能担任翻译,更因为他是个上过学、有文化且熟悉风俗的本地人:久美在帮助传递话语之余,还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并想方设法把事情办成。

比如羊群里出现了瘟疫,要把死羊和病羊都处理掉,否则羊群会死光,老孔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还承诺会有政府补贴,可村民们都不听,坚持认为这有悖于常理和自然法则,最后是久美说服了村里德高望重的曲珍奶奶,问题才得以解决。

也难怪县里真正的翻译罗布回来替换久美时,老孔会闷闷不乐了——老孔提出要为遭遇干旱的乡亲们修个水坝,一些年长的保守老人纷纷反对,况且市里水利局的支持也不容易得到,罗布直接就一边翻译一边劝老孔别折腾了,同样的,县长听到老孔的想法后也觉得不好办,建议老孔别太想一出是一出。

懂得知难而退的罗布和县长没有错,他们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修水坝这种需要上上下下协同配合的大工程,本来就不是几个人拍脑袋就能轻易决定的……然而,仅仅靠尽职和本分,是做不出成绩的,只有那种敢于迎难而上并相信事在人为的干部,才有可能在最艰难的战场上建功立业。

老孔没被困难吓倒,他注意到村里有一部分年轻人和开明的乡亲是同意建水坝的,这说明争取群众支持的工作可以做,至于说缺少上级部门的支持,那就亲自坐车去市里跑一趟,求领导办事,请领导吃肉喝酒,让领导相信可以去“条件不理想”的地方勘测试试。

最终,老孔解决了下游和上游的障碍,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按时上班且习惯出门坐车的罗布当然是个合格的翻译,但比起擅长骑马下乡、愿意陪老孔“不守规矩”出远门、打破僵局主动给领导献肉敬酒的久美,老孔肯定更愿意让后者担任自己的助手。

当然,老孔对久美的依赖并不是纯功利性的,久美救过他一命,他有报恩之心,而且随着接触时间日益增长,老孔更是对久美有了一种源于内心的亲近感。

这里不得不提久美的身份了,他原本家庭条件很好,去成都上过学,会讲普通话和英语,可因为“出身问题”,在特殊时期失去了一切,还成了不少人厌恶的对象,他也因此离群索居,很少与人交流——因为老孔主观与客观上的需要,久美长年尘封的心扉也被打开了。

老孔从未停下过学习,而久美正是他来到西藏后遇到的最有深度也最值得学习的人,他们俩在人格、思想、利益等各方面一直都是平等且一致的,这也为他们的情谊注入了更多养分。

我看到有不少人说,老孔和久美存在同性间的爱慕之情,这个就看观众自己的理解和眼光了,我觉得算是一个开放式的表现,影片后半段确实给他们俩加了不少戏,比如老孔送久美墨镜、拉着他一起合影等等……但我还是认为这属于珍贵友情的表现。

就说老孔教久美玩打手心那场戏吧,游戏考验的是反应力和“机灵度”,生性鲁钝的久美肯定吃亏,但老孔显然也不是为了赢才玩的,而是想通过这种“调性”差异较大的交流方式,来增进两人之间的关系,达成更多沟通与共振。

当久美那一首《Danny Boy》在青藏高原的星空下唱响时,广阔天地之间,任何猜疑、顾虑与隔阂都是苍白多余的。

在这个遥远的第二故乡,老孔扶弱济贫的个人梦想和援藏支边的家国使命是高度统一的,他即实现了崇高的自我价值,也收获了足以铭记一生的情谊。

希望所有文艺创作者都能够看到,符合新时代审美的英雄颂歌应该这样去书写。

 6 ) 回西藏,回到信仰最初的地方

当我选择观看一个毫不了解的电影时,我对她的所有解读都是基于我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回西藏是个很平的电影,很平,没有什么大的情节起伏,只是单单纯纯地讲好两个人的故事,从相遇到相知再到最后的遗憾,甚至连遗憾也是淡淡的喟叹。很平,平视的电影。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讲述的孔繁森,因为她是孔繁森的视角,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伟大的,同样的,在孔繁森的眼里他也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且能够做到的事情,而这就足够了。 什么是信仰?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西藏人的回答,信仰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上天的敬畏,对宗教的虔诚,这或许是我们这种世俗之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在电影里导演把她拍得很美。我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跳动的红色火焰顺着血液流进我的心脏,大脑被太阳射中,手指被湖水轻抚,鼻腔中充斥着酥油的味道。我看着这里忽然想到了最近在读的拉美小说,印第安人的信仰就如现在这样,癫狂却又清澈,带着西方人的疑惑沉湎在自己的海域。 电影里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很有意思,是关于理性与现代的思考。诚然,对于有些西藏人,我们是现代的,是进步的,为了更稳定的生活和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是要让这个地方做出改变的,但是人类追求理性和现代的尽头在哪里呢,在精密的计算里吗,在战争的武器里吗,在电脑里,在法庭上吗,在看似精巧的社会运行结构里吗,现代化的终点在哪里,百年后的人们看我们会不会也像是在看一群空有理想和感性气质的人呢。当社会能量最大化地积聚在一起的时候,会不会发生坍缩呢。一切又重回原点,人类的所谓进步会不会只是在走完一个又一个的圆呢。

 7 ) 回西藏影评

我想谈谈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桥段:在对待染了瘟疫的羊的态度上老孔和村民截然不同:老孔采用科学的态度认为不及时处理将会感染更多的羊,并且告诉村民会有金钱补偿;但是村民却反对埋羊,认为羊有羊的命,他们不会用钱买羊的命。老孔本来认为这是一个棘手的的事情,但没想到村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太带领下同意了埋羊,而且不要补贴。久美对老孔说,在这里有些方法是行不通的。

在西藏那片纯洁的领域,人民愿意花一两年做一名虔诚的朝圣者,一步一叩首行万里,也不愿抛下信仰做金钱的奴隶。信仰在他们心里大于一切,甚至大于自己的生命。

 短评

太平了,真的太平了。人物 情节 调度 剪辑 画面 音乐,全是平的。110分钟的白开水,温吞吞,看完仿佛啥也没看。

4分钟前
  • 罗洁艾尔
  • 较差

文艺化的主流电影,感觉拉华加表达更强烈,其中也有很多万玛才旦的影子,完成度很高,摄影也很棒。两个男主的互帮互助,似乎是真的能嗑(不是

7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在主旋律电影中算是不错的作品,至少剔除了高高在上的“援藏”视角,也不强求所谓的民族融合。正如片中老人死前仪式被拒之门外的老孔,对于少数民族政策,远观与陪伴或许是比加入更好的选择。两位导演的配合或许能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新范式,相较于已拍出《横空出世》的陈国星,拉华加是成功的关键,双向的视角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当然,这与近年来藏地新浪潮的崛起有至关重要的关系,我们对于藏地叙事越来越熟悉,不再以异域眼光来看待,一种平等的关系才得以呈现。影片自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某些众所周知的限制让故事的完整性大打折扣。

8分钟前
  • 电车
  • 推荐

北影节day2|目前为止天坛奖最大的惊喜,拍出过《横空出世》的陈国星导演,这次把中国人熟悉、热爱和敬重的老孔搬上了银幕,并且是用这样一种亲切的视角,甚至为整个同类型电影提供了全新的、极其优秀的范本。如此看来连海报也是暗藏玄机的,极低的视角之下两个骑马的背影,一个凝望,一个远眺;英文片名同样给出线索,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之间深刻友谊的故事,“爱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星空之下,金巴那一首《Danny Boy》也许会成为2022年最动人的银幕瞬间之一。事实证明,宏大高尚的情感确实存在于两个平凡个体之间,就发生在苍茫的藏地高原。崇敬生命,尊重自然,生死、相遇、重逢也许都是定数,“躯体亦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结尾超现实梦境里,连接时间和空间的仍是老孔心中最真切的牵挂。

9分钟前
  • Ber_雪碧
  • 力荐

躲在主旋律里的“同志”。

12分钟前
  • 柯诺
  • 还行

不懂得糌粑的吃法尚可以习得,不懂得生命的敬畏就解决不了难题。不敢对着寺院发誓就是偷窃的证据,不能将瘟羊活埋因为生病是它的命运。在这里有些办法行不通,只有一腔热血还到不了冈仁波齐。开耕仪式后用自己的工资买了种子,水利局前用岗巴羊换来了水坝。抵达圣地有人磕长头,有人推大巴,殊途同归。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本片“拨去孔繁森的外衣”是令人非常惊喜的手法,所歌颂的是更加广义的援藏干部和他们所维系的汉藏友情,这不会因为孔繁森一个人而停止。

15分钟前
  • 𝓡𝓸𝓸𝓴𝓲𝓮📌
  • 还行

我愿称之为call me by your name之党委书记老孔

19分钟前
  • 青阚
  • 推荐

导演说用《Danny Boy》是张大磊出的主意,那往那个方向解读是可以的,但我觉得还是友谊吧。确实和大部分主旋律相比,是个异类了。

20分钟前
  • 雪夜枫鳞
  • 还行

结尾有些啰嗦 且援藏干部工作和西藏宗教文化两条线之间有些割裂和主题不明 要么拍冈仁波齐那样的 要么拍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服务(实际这片根本没提老孔的信仰 搞得像是老孔单纯是个好人然后崇敬甚至有点皈依藏族信仰的感觉 这种塑造不妥 其实降低了原型的精神层次 中国影人的拧巴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不够强 毕竟大多数人因为看见才相信)还有人解读出同性简直无稽之谈 电影没有这方面倾向 但确实没有很好表现两人志同道合的革命友情(还是因为那种拧巴)但这片有原型的 所以把两人解读成动物似的荷尔蒙感情 是一种侮辱和不尊重 现在很多人觉得一定要把人的动物性或阴暗面展现出来才是好的 就是不相信世上极少数人是真能达到神性的 恰恰是这些人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光辉和希望 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 但不去赞美肯定还要给找缺点 实在是可笑低级

23分钟前
  • Alice的兔子洞
  • 还行

3.5+ 西藏版CMBYN。

27分钟前
  • 卷卷猫🐱头
  • 还行

没看之前我以为就是普通的文艺片,观后才发现这是孔繁森先生的故事改编的。刚从西藏回来对景色和人感触很深,特别喜欢每一次久美对老孔说,你不懂的时候。信仰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它带给人们对生老病死的理解也是深刻且久远的,不管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的瘟疫羊,还是知道自己的生命要走到尽头拒绝医治的曲珍奶奶,亦或者是那三位偷马贼在寺庙前畏畏缩缩不敢面对自己信仰的表现。不禁回想起在布达拉宫旁边磕长头,手舞足蹈的大叔,还有在大昭寺门前用自己的身体丈量这片土地的男男女女,那片土地是真的很美好,也希望它可以一直美好下去。

31分钟前
  • 有名无姓小同学
  • 推荐

能掏腰包去捧所谓的叉旋律电影,是因为万玛才旦和拉华加(男主居然叫久美),也因为想知道金巴和宋洋到底碰出了什么瑰色姿彩。烤火那幕,小火曳出了抵达童年深处的星空,也扭出了似有还无的磁场,他让他把手放上来,他给他唱男孩丹尼,唱你走了但我还守在这里,镜头一转,是他九年后现实的重逢,梦境的别离。这电影,本就挣脱了枷锁,要能放开了拍,要多美有多美,要多动人有多动人,对得起西藏的壮丽,对得起人与人之间的一瞬笃定,但是社会主义兄弟情嘛,当然不作数的呀。

3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感觉导演把藏汉民族情拍出了《断背山》的味道,荒原上篝火旁二人玩打手背游戏时真的觉得蛮好磕的。一个是旧贵族出身的藏民,一个是根红苗正的援藏干部,这俩身份放一起一股晋江原耽高干文的味。

33分钟前
  • 馥雅
  • 还行

导演和制片人表示我们是正经严肃的主旋律 不要过度联想

36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较差

怎么说呢 这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他者视角介入西藏文化 呈现西藏故事。越是自身缺乏的信 朴实,越愿意把这种情节投射给汉民族外的文化上。另 最后的结语颇有正面人物宣传片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类型电影 公路片的风格,但是导演把故事讲得过于绵软,试图穿插梦境与民族反而更是典型讲不好故事的一类片子。语言的使用也可以看做一种典型。水利实际上就是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的碰撞。映后金巴有点帅 有点让我想加颗星 但我忍住了。

41分钟前
  • Yeye
  • 还行

#北影节#孔繁森回到西藏和当地藏民衍生的深厚友谊。这么一个主旋律命题作文,藏了诸多机关,不愧是拍出《黑眼睛》的陈国星,拉华加的电影语言也越发成熟。藏族身份是旧贵族,《西藏生死经》壁文,拷问人心的奶奶和羊“他们只是得病了,那是他们的命”。汉藏文华的冲突对垒和被潜移默化,山南经幡,西藏古文化的发源地,莲花生大师建造的桑耶寺,xx时期被迫害致死的活佛根墩群陪谱写的歌词。最主要看到最后你才意识到老孔是孔繁森。宋洋的表演刻画出了一个外来异客的迷茫和渐入,首尾的梦境好似轮回转化。 现场主持人恶搞,让宋洋和金巴玩默契感游戏,他俩同时闭上眼睛,然后喊开,看看会不会一起睁眼。宋洋说,我怕这个游戏把场子搞冷。弱智暖场游戏配合这么严肃的片子,极大讽刺。

46分钟前
  • 刘小黛
  • 推荐

又名《藏地での禁断の恋》。他无法理解他的信仰,却顺着他的指引窥见了神迹。他无法拥有守候在他左右的名分,却永远记得他为自己拔枪狂奔的身影。共吻割肉的刀刃,互为彼此的救赎,他却只能借游戏握住他的掌心,他也只能把情愫藏匿歌声之中。“Oh Danny boy, I love you so.”

47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8.14北影节」不同文化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隔阂,不要一遇到不同形态的文化就马上想着怎么融合,甚至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思考如何改变对方。有的办法“在这儿行不通”,钱永远不是万能的。很不错的藏地电影,金巴不错的,但主创交流环节那位抖音大V的主持挺烂。万达Prime厅体验超了地质礼堂十条街。

52分钟前
  • Milioti
  • 推荐

结合英文名“Kong and Jigme”,感觉他们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暧昧,但导演巧妙地为久美安排了一位妻子,打消了不该有的念头。两人友谊的逐渐砌牢也是汉藏文化不断磨合的过程,金钱羊肉所代表的世俗需求固然重要,但信仰才是照亮朝圣道路的一盏明灯。当然谈世俗与理想的共同前提是尊重生命。

55分钟前
  • Cole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