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囚 上

正片

主演:邵万林,庄则敬,宋琦,庞万灵,瓦尔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8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海囚 上 剧照 NO.1海囚 上 剧照 NO.2海囚 上 剧照 NO.3海囚 上 剧照 NO.4海囚 上 剧照 NO.5海囚 上 剧照 NO.6海囚 上 剧照 NO.13海囚 上 剧照 NO.14海囚 上 剧照 NO.15海囚 上 剧照 NO.16海囚 上 剧照 NO.17海囚 上 剧照 NO.18海囚 上 剧照 NO.19海囚 上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给每一步都踩在云朵上的一九零零

不知为什么,他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是那个在风中形销骨立的样子。

不是穿着礼服演奏,不是坐在滚动的钢琴前滑过大厅,不是那个站在废墟当中仰头看着他的朋友,谈着关于两只右臂的问题。

他其实孤独的站在雾中,四周空无一物,他戴着帽子,穿马夹,站在那里,安静的,忧伤的,让心灵从他的眼睛里流淌出来……

他望着你,但其实他看的并不是你,他朝你微笑,可那笑也不是为你,可是,他却一瞬间就了解的你的所思所感。他哼着钢琴,手放在那些并不存在的琴键上,那段关于你的乐章就从他的眼睛流淌出来…是的,就是他的眼睛贯穿始终的目光,一如他那样久久的站立于浓雾之中,一如他的忧伤像雾一样环绕在他的四周,一如他的孤独像皎洁的珍珠一样在夜里发出光茫……

他注定了就是孤立于世的,给你执笔的权利,你也不会往他身上加一点点俗世的幸福,因为他已经如此完美的完成了他的人生,像一部完整的作品,无法再被添加或删剪,即使是他如稀世珍宝般无法被复制的遗憾,以及象牙般光洁无暇的纯望,都是他翅膀上的羽毛,被他细细梳理。

他还是走了,从一开始就被他目光注定的孤独离去,在十九世纪的石板路上,在永远无法消散的浓雾的包围中,转过他的目光,转过他侧脸留下的弧线,一步一步,没有再留恋的,轻轻踏上云端……

城市太大,没有尽头……他说。
我再也不去陆地了……他说...

 2 ) 1900:你坐错琴凳了,那是上帝的钢琴

到现在才写这部电影,其实十年前早已看过了。那时我只是二十出头,除了朦朦胧胧的诗意以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没记住。那之后的十年,我如同船上的那些旅客,去了一些国家,换了许多城市,住了许多屋子,遇到许多人,与他们交谈,合作,相处又道别,就像登上一艘又一艘航船,不停的迁徙,这漫长的十年之后,再看1900,忽然发现除了诗意之外,这部电影还有很多我未曾理解的东西。

我其实并不理解,1900为什么不肯下船,就像他也不理解我们这些land people一样:“你们这些陆地上的人,冬天来了,你们渴望夏天,夏天到了,你们又害怕冬天再来,所以你们永远不厌倦旅行,总是追寻遥远的地方,追寻那永远是夏天的地方,我觉得这不适合我。”我问我自己,我是这种人吗?我大概是吧,那么我要追寻夏天的到底找到了没有?我也不知道。

我从小就是个基督徒,但很长时间我大概都不算是真正的基督徒,因为从来没有好好理解过圣经的价值观。小的时候,我坐在教堂里,听传道人给我们读圣经,说教会是一艘末日的方舟,我就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坐在教堂里,而是坐在一艘摇摇晃晃的大船上,它在黑暗的海洋里飘啊飘,也不知最终会把我带到哪里去。是的,圣经一直在告诉我们,我们只是住在船上的人,而我们并不相信。

住在船上,和住在陆地上,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当然也带来完全不同的对世界的理解。住在船上的人,会知道生活只是暂时的,真正的生活并不在这里,他们不会期待拥有太多,他们不会太贪心,只需要简单的东西就可以活着,几件衣服,一个床铺,知道晚饭在哪里,就可以开心的弹琴,跳舞,船是一个微缩的世界,但那里比真实的世界轻盈很多,天真很多。

而住在陆地上,就是另一回事了。正如小号手所说,你得给自己搞一个房子,找一个妻子,生一些孩子,要去在这个世界上争取你的地位,争取名声,争取财富,争取那些能够长久拥有的东西。陆地上有无限可能,所以你如何能够满足于只做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呢?你进入一座宝山,怎么可以只是什么都不拿,只是坐在里面弹琴呢?你有责任必须做点什么,拥有点什么,成为个什么。不然,你就是个loser,这是陆地的哲学。

1900对此心知肚明,虽然他从来没有下过船,但整个世界,以及从陆地上来的人们一次又一次经过他的身边,他很清楚这些人都在追求什么,想要什么,于是他也知道那只是一种幻觉。无限是一种幻觉,是我们以为我们真的可以拥有,却从来未曾得到过的东西,因为生命本来就是有限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1900的意思,和庄子要说的差不多。

年纪渐长,我越来越愿意承认,人其实不需要有那么多的物质,这也许和很多中年人不一样,好像到了这个年纪之后,人们似乎都是物欲渐炽,越来越深的沉迷在这些游戏之中,有些主动,有些被动。中国人心目中的五子登科,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银子,最后这些到底是被你的拥有,还是成为你的负担?

我有时听朋友说,他发现了什么好东西,买了什么昂贵的东西,心里再不像年轻时觉得那么羡慕,那么想要了,第一反应常常是这真的需要吗,就算没有又如何?

1900就什么都没有,他真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占有什么,也不被什么占有。他就像不存在一样,除了他那转瞬即逝的美好音乐之外,除了他那纵情弹奏的一生,他什么也没有带来,什么也没有留下,他不需要存在,他不需要被记住,他也不觉得遗憾,他并不努力在这大地上留下什么痕迹,他所有的意义都在那个过程中。

女孩的父亲曾说,他听见了大海的呼喊,那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告诉你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得到你想要的一切,那个声音,大概所有人都听过,我们叫它“梦想”。当1900看到那个女孩的时候,他也听到了这样的呼喊,而那声音来自陆地,来自城市,来自女孩临别时的邀请。就像听到了美人鱼的歌声,他想离开自己的船,去获得那些可能和那些无限,想获得一些长久而坚固的东西。然而,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它,那不是真正的长久。

人们总觉得,只有陆地才是家,才是稳固之处,但陆地真的稳固吗?双脚或许可以踏在坚实的地面上,但命运依旧如海浪翻腾,谁敢说自己稳固如同磐石呢?谁敢说自己就一定看得到明天的太阳呢?1900虽然生活在大海上,他的命运却单纯如坚固的陆地,他不觉得焦虑,也不打算攫取更多。海洋让他安稳,而陆地才让他眩晕,陆地无穷无尽,看似自由,看似坚固,其实那里才是刺激着人们攀比和贪欲的黑暗之海。

短暂而浮荡的一生,有什么是真正稳固的呢?事实如此,但能够看清这个本质,并愿意以这样的态度过一生的人并不多,愿意不去获取,孑然一身,只是在海上给人们最美的音乐就感到满足,这样的人并不多。许多人也在中年之后才有了这样的觉悟,或许是直到窒息才终于浮出水面的挣扎,如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画家,他最终从陆地逃向了大海。

1900也让我想到使徒保罗,保罗就是一个决定从陆地走到船上的人,他从前在陆地上有稳固的一切,他是罗马公民,拜在名师门下,有大好的获得名声财富的前途,他却像疯了一样扔掉这一切,跑去坐船了。

他的后半生什么也没有,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银子,他一样都没有了。他就那样上船了,从凯撒利亚的港口出发,从此就一直在坐船,漂流过无数的地方,再也没有过稳固的生活,如今我们提起保罗,总是会自然想到那几张航海图,他的足迹最终成为他留给我们的遗产,就如同1900留下的音乐。

1900是从何时开始决定这样过一生的呢?也许是小时候,当他透过舷窗注视着深夜里的大海,一趟又一趟的往返在两岸之间,就明白了生如逆旅,也许是长大以后,他穿行在华丽的舞会之中,见过了太多的衣香鬓影,也见过了太多的曲终人散……从此,别人都害怕看到尽头,他再也不害怕尽头。

他愿意活在有限之中,他明白了正是因为有尽头,才有价值,正是因为有限制,才有自由,正是因为有别离和死亡,才会有珍惜和不舍,他欣然接受生命是有尽头的,一个人所能拥有的也有尽头,他从来不试图否认和欺骗自己这一点,但这是我们每天都在欺骗自己的事。也正是因为他清晰的看到这种有限性,他才知道很多看似有价值的东西,其实也没那么有价值。没有什么是不能放手的或不能消失的,就像《一代宗师》里宫二说的:“亡了就亡了吧。那么多好东西都亡了,凭什么我就不能亡呢?”就算你觉得不能亡,也还是会亡的。

秦始皇曾试过寻找永生,他沉浸在幻觉中不肯醒来,他不肯亡。但即使如他那样权倾天下,最后也一样要面对死亡,魔鬼欺骗了我们,让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拥有无限,到最后,原来还是租借,一切都要归还,连本带利。

沉迷在九重繁华世界中的我们,从来不比1900更自由,我们想要拥有无限,却反而画地为牢,这样的故事我们听的太多了。是选择在无限中做一个有限的齿轮,还是在有限中做一个无限的演奏者?无限所承诺给我们的无限,是真正的无限,还是诱骗让你把一生珍贵的几十年投入其中燃烧的幻觉呢?你确定你没有成为这无限的幻觉的奴隶吗?

魔鬼曾把耶稣带到最高的地方,把世界万国的荣华指给他看,对他说,我把这一切都给你好吗?换一个普通人,大概会欣喜若狂,因为我们始终以为,拥有就是永远拥有,拥有越多,就越有权力也越自由。但耶稣拒绝了,因为他知道那可见的无限只是一条金光闪闪,越来越收紧的绳索。所以他宁愿受限,受限在卑微之中,受限在贫穷之中,受限在会疼痛会哭泣的肉身之中,受限在十字架上,但在这一切的限制中,他发出光来,那光穿透千百年,准确无误的照进我心里,他在有限中抵达了无限,成为了真正的无限。

1900说:“如果键盘是无限的,在那个键盘上,你就无法演奏,因为你坐错琴凳了,这是上帝的钢琴。”正如圣经里所说,原罪只有一个,就是你以为自己可以和上帝一样无限,你看不到自己的有限,以至于你总是想去抢上帝的琴凳,去弹那你没办法弹的钢琴,你总是不愿意承认,你就只是住在一艘船上而已,这趟旅程或许有点长,但它是会到头的,它是有限的。

所以,坐好你的琴凳,弹好你自己的钢琴吧,看得到琴键开始的地方,也看得到它结束的地方,琴是有限的,它只有88个键,而你,都未必能活到88年。

 3 ) 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


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之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也是个问题。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老师说,你是否想过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我并不理解。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么会是不同星球的物种。

直到后来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曾经是ET。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曾经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但是后来,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九不离十。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来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他们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4 ) 海上钢琴师

1900,为了音乐而生的干净纯粹的一个人,纯净的如同孩童,他的一生都在这艘船上,都在这架钢琴上,他离不开。他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朋友,原谅我,我不下船了。”

我看见,他第一次遇见钢琴的时候。他穿过禁止通行往高级区的门,随心而动拨弄着钢琴发出优美的旋律,然后帅气地抛出一句“fuck the regulation ”后来,他就和那架钢琴融为一体了。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1900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小世界,他的一生就像音乐一样,有始有终。1900最终随着船的炸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没下船。可能放在我们身上,有些人会认为自己被囚禁了大半生的孤独日子终将逝去,有些人会认为到陆上我会过得更好,有些人会认为我要去找那个女孩。可能这就是我们和他之间的区别,一个是纯粹的钢琴天才,我们是碌碌生活的平凡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坚守,在面对外面风华无限的花花世界,他坚守住自己最为看重的东西,执着着做着一个本真的自己。

1900 一个生而不平凡的人,他注定也会拥有与我们平凡人相违的结束。

 5 ) 解:《海上钢琴师》那些你没看到的东西

星期五言: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表现手法是象征性的,比如说那条虚构出来的乌托邦式的轮船,比如说那个小号手两只左右晃动的眼珠,甚至于故事虚构出的那个钢琴师、那个来挑战钢琴师的爵士乐发明者……而这些象征性的人或物或事背后隐藏的便是复杂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背景(当然还有创作者的情感)。因此,从现实角度而言,我们从该片视觉听觉上获得的东西可能远远小于它所涉及到的东西!那需要一番解读。

当然,本人绝不是在肯定解读这部电影的必要性,因为光是凭观感,它也足以满足不同层次观者的需求了,比如说一个学音乐的人从电影里的专业技能中得到的灵感;一个在外漂泊的上班族在电影讲述者的境遇上得到的共鸣;一个在理想与事业间徘徊的人从钢琴师与小号手之间获得的启示等等。这也恰恰证明了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它是娱乐性与思想性并行的,也是多元化开放式的!

好啦,说清以上两点后,本文将带大家从三个角度(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隐藏在象征性手法背后的东西、较“加长版”删减的东西)来看看这部电影那些我们“没看到的东西”。

(注:我们的解读是以165分钟加长版《海上钢琴师》为基准的,正在国内上映的《海上钢琴师》为125分)

文:无名宫 \ 编辑:Mr.Friday \ 图片:电影截图

一、故事背后你所没看到的

1、电影所跨越的时(代)长(度)

要知道电影故事所跨越的时长,只需注意电影中人物提到的几个时间点和几句台词:

▼ 首先是1900年这个时间点:

这是电影主角的名字;同时也是男主角在船上(维吉尼亚号)被发现的时间;当然也是整部《海上钢琴师》故事的起点。

▼ 其次是24岁这个时间点:

这是小号手(也是剧中故事的讲述者)登船的时间,如果我们假设小号手和钢琴师年龄相仿,再假设钢琴师被发现的时候离出生日不远,那么便可推算出小号手登船的时间是美国二十年代初期。(注:小号手曾被人称呼“Yank美国佬”,这说明他应该是个地道的美国人)

▲注意小号手出现在电影开端闪回镜头中,说明那不是故事的开端,而是他24岁登船的时间

▼ 再次是1933年这个时间点:

这是小号手离船的时间,也是他跟海上钢琴师分开的时间(自此两人一个陆上一个水上)。

▲注意小号手离船时的色调反差以及他前面的那群富人

▼ 最后是琴行老板的一句台词:

“但战争结束后,人们都想听明快的曲子(不听爵士、布鲁斯了)……”

注意“战争结束”字眼,它发生在小号手离船(1933)后,那艘维吉尼亚号船即将被炸毁、小号手再次登船寻找钢琴师前。显然这个战争指的是“二战”!而轮船被炸毁之时,也是故事的终点。

根据以上,我们不难推断出《海上钢琴师》电影故事跨越的时间是从1900年到1945年后的半个世纪。这绝对是史诗级别的“电影时长”了!

2、这段时间欧美发生了什么

(提示:爱因斯坦的合影、连接欧美大陆的船)

注意:我们这里之所以说的是欧美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那是因为那艘维吉尼亚号船连接的是欧美大陆,这在电影中反复被强调过(它承载的多为欧洲移民)。

▲注意英国国旗和美国自由女神像的对应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前文那些时间点所涉及的一些细节——

首先 是海上钢琴师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这该在1900-1920年前(也就是小号手上船前):

显然,这段时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大量的欧洲人移民美国(这在船上有集中的体现,也不难看出那时的难民对美国的渴望)。

其次 是小号手登船和离船间的那些年,这是1920-1933间的事情:

注意,这段时间美国颁布了禁酒令,国内大量正规行当倒闭,同时投机分子、匪徒、黑帮盛行(这在另一部意大利人拍的电影《美国往事》里有集中体现);

禁酒令后期(1929-1933)爆发了美国经济大萧条(这也是“美国梦”破灭的开始);

再次 是1933年后,美国禁酒令逐渐被撤销。这也是小号手离船后的时段。然而,1933这个时间点所蕴含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来看电影中的一个细节——

海上钢琴师躺在船舱卧室的床上,床边的墙上贴满了照片,镜头逐渐拉近,我们看到了其中一张照片的特写:那是他跟爱因斯坦的合照(如果你再仔细看,还有钢琴师跟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合照)。

我们抛开导演出此镜头向伟人致敬的可能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照片在提示我们一件事情:二战爆发了(注:爱因斯坦离开德国去美国大概就是在1933年)!

综上我们来做个总结,这半个世纪欧美发生了什么,按电影里提示的东西来讲,那就是:一战、美国禁酒时期、美国经济大萧条、二战、二战后的工业衰落(这段体现在小号手船外的戏份上)。

3、小号手、钢琴师经历与身份的互补

我们如果以上面这些事件点为参照物来看《海上钢琴师》两个主要人物的设置(小号手和钢琴师),你会发现,刚好两个人的经历起到了一个对现实事件互补的作用。换句话说,钢琴师没经历的陆地上的生活,那个小号手都经历了!——这其中包括战争,包括社会动乱,包括经济衰落,包括美国梦的破碎……

而小号手没经历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海上钢琴师都干了!

如此看来,我们是否可以说两个人物的设置,一个是现实中的具象人物,一个是艺术上抽象出来的人物;一个是对现实生活的呈现,一个是对幻想生活的假设……

两个人合在一起产生出了极强的艺术对比性与对称性,电影其他各处的象征情节则都是在这两个人物连成的轴线下表达出来的。

那么在这种象征性的对比与对称中,又隐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东西呢?

二、象征性背后你所没看到的

1、关于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

“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故事以及听故事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原文:You’re never really done for as long as you got a good story and someone to tell it to)

这句话出自海上钢琴师之口,但通过小号手复述不下三遍。非但如此,电影在演到小号手讲故事的时候,多次表现出了那些听讲述的人被深深吸引的迹象(表现在闪回前后衔接以及听者反应上)。

这足以证明导演对讲(电影)故事手法和技巧的重视度了!也足以体现意大利导演讲故事善用的方式了!(几乎同年上映的港产片《南海十三郎》与此片讲故事手法异曲同工) 纵观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用的都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

2、三个 F*ck……

《海上钢琴师》里的主要人物总体来说都挺绅士的,都文绉绉的、好脾气,因此,电影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F*ck”显得格外显眼,其实准确的说正式从人口中说出的不多不少只有三次:

▼ 第一次是钢琴师父亲对船长:F*ck the law(法律)

▼ 第二次是少年钢琴师对船长:F*ck the regulations(规则)

▼ 第三次是钢琴师对来挑战的乐手:F*ck jazz(爵士乐)

我认为这三个 F*ck 可不是随手拈来的台词,他是导演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象征性的台词,它体现出了创作者对政治、世俗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态度,同时也为这艘维吉尼亚号轮船萌生了一层高度民主、乌托邦的浪漫色彩。

这三句话构成了创作者整部电影的个人情感框架。

3、被炸毁的船、钢琴师以及没落的爵士乐

当然,也正是这层浪漫色彩让这艘船越发显得虚幻、超现实、不得永久。这也是维吉尼亚号最终被炸事件的象征性意义。

注意:与轮船同时毁掉的还有另外两样东西——钢琴师和“爵士乐”

海上钢琴师随船毁灭不难理解,他的人格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是在现实中无法存活的,从现实角度来讲,他这种人要能在“文明社会”活下去才不对劲儿了!

我们来看“爵士乐”。创作者的情感在那个小号手船外的戏份上展现无遗。电影开篇就演出了一种悲剧色彩——他(小号手)生活窘迫、要卖掉自己最爱、最珍贵的那个康恩牌小号,而这个小号在商人眼里,只不过值六英镑(二十五美元)。这些数字和情节足以象征化地表现出创作者对“传统爵士乐”没落的伤感。

▼ 现实中,爵士乐的发展曾经历过两此转变:

一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向北部地域上的迁徙。这次转变让传统爵士乐更普及了,但同时也更商业化了。被商业包装下的爵士明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电影中那个从纽约赶来PK海上钢琴师的爵士乐手便是这种转变过程的象征性代表;

另一次转变是二战后爵士乐的融合化、摇滚化,这也是爵士乐进一步向商业化靠拢的印证。(猫王、披头士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如此看来,导演将爵士乐没落的个人情感与时代、社会没落捆绑到一起,其象征性手法极其高明。

4、钢琴师下船、扔帽子、回船

很多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总在纠结钢琴师为什么不下船这件事,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更别说还有个一见钟情的女人在等着他……

这种想法是典型脱离现实的商业片的思维模式。很多人可能会把不下船的原因归咎于钢琴师父亲以及那个意大利人的话对他造成的影响,但这是建立在一种特殊性与艺术偶然性之上的!

如果我们把海上钢琴师当成一类人的象征,并理解这类人无法在现实存活的概念,就不难理解钢琴师的选择了(这点前文提过)。

那么现实是怎样的呢(或者说陆地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片中钢琴师下船与留船的那个临界点——

注意:空中的飞鸟和被钢琴师扔出的帽子形成了视觉上的对应,两者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当然,这个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本人的主观感触是——

那个高楼大厦、烟雾缭绕的飞鸟象征着在城市中打拼的人的未知下场,而那个帽子,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文明”。钢琴师扔出帽子,也表现出了他对这种可能在陆地上发生的生活的恐惧与抵触。转身回船表现出了他与这种“文明社会”的诀别。

5、眼珠晃与船晃

如果你能把船上那些浪漫色彩的“晃”跟现实中小号手眼球的“晃”形成对比,便不难体味出这其中的象征性色彩。

自然,对于小号手,这个在海上陆地游移不定的人,他的生活也一定是游移不定、左右漂泊的,他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也是游移不定的……

正像钢琴师临终说的那样:在琴键上创作的音乐是无限的……而在(船外)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无法去演奏,你坐在了错误的钢琴前……

三、“删减版”你所没看到的

1、开头小号特写镜头

125分钟删减版的开端是镜头俯拍楼梯上坐着的小号手,画外音小号手的声音开始讲述。加长版在这段戏之前多了一个小号喇叭的镜头特写,镜头稍微向后拉,叠化致楼梯俯拍。

我认为这一镜头的加入强调了故事“主观叙述”的概念,提示了我们不仅要关注故事,还要关注讲故事的人!这也是这部电影个人化风格强烈的原因所在。

2、F*ck the law

之前我们提到过“三个F*ck”,125分钟版本少了第一个“ F*ck the law(法律)”的前后场戏——这场戏大致讲的是童年1900搞恶作剧,往船长脸上泼蛋糕,船长气的去船舱向其父亲告状,之后父亲说了那句 F*ck 的话……

这段戏展现了钢琴师童年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以及他身边每一个人的性格,同时也为这艘船增加了乌托邦式的“大家庭氛围”,因此,我认为它对整部电影的帮助理解不可或缺。 3、创舱里的大合唱

在老 Danny 捡到婴儿,拿到地下船舱为其取完名字后,众人唱起了《Thanks Danny》之歌。当然,这是加长版里的段落。

这短短一分钟的“集体大合唱”所带来的那种底层劳动人民团结一心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要知道,正是这个底层、这个劳动环境孕育出了海上钢琴师这种音乐天才。这段戏与之后钢琴师为船上三等舱工人阶层演奏的戏份形成了呼应与象征性的解释。

而整部电影形成的船上的另一大对比便是:豪华舱的歌舞升平与三等舱、底舱的脏乱闹腾...

4、三等舱演奏神游

钢琴师在三等舱演奏时,镜头逐渐拉近钢琴师,随之,镜头跟随那飘散的音符化致船舱外的大海,这段镜头犹如MV,让人沉醉,可惜的是,125版本的观众享受不到了,整段被减掉了。

5、意大利人跟海上钢琴师的合奏

与此段神游神似的戏份还有那位意大利人(也就是那位钢琴师一见钟情的女子的父亲)与钢琴师的合奏,它出现在意大利人与钢琴师聊天之前,用意大利人的话:那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演奏。

至于这段音乐之美以及画面镜头之美,本人是在无法用言语表达,只可惜,删减版的观众还是无法享受了。

6、结尾“迎面走来的女人”

家常165版本结尾处,当小号手走出琴行,街道深处迎面走来一个女人,似乎一身水手服,两人迎面走,逐渐接近……然而,女人在另一个过道转弯,消失在镜头里,只剩下小号手的背影;

而125版本,结尾处,小号手走出门时街道空无一人。

显然,加长版那个迎面走来的女人不是随来之笔,125版本去掉了那个人,让人匪夷所思。

7、其他

小号手讲故事时,闪回前后的那些掐头去尾的镜头删掉很多,其对节奏与观众气孔喘息的影响不可忽视。

四、我的“海上钢琴师”情节

本人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大概在2000年初,我清楚记得那时自己所关注的焦点——自然是在钢琴师那些赏心悦目的彪琴大戏上,除此之外大多戏份,大概随着时间都忘却了。

数年后,工作之余第二次看此片,除了那些赏心悦目的音乐外,我发现自己又多了些许在钢琴师那种孤独感上的共鸣,而这种孤独感会让你越来越孤立于主流大众,就像炸船前钢琴师对小号手说的那句话:你是少数派(you are minority)……

时至今日再看这部电影,方才发现原来吸引自己的不光钢琴师一个人,应该还有那个小号手(那种左右漂泊的心酸之味无法言喻)——如果没有两人经历上的互补,没有两个人物结构上的对照,没有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哪来的那些观影的感动与感触。

然而,困扰我的问题始终还在:难道海洋和陆地之间就没有一个中间地带可选吗,换句话说,在理想与现实间,像“海上钢琴师”这种人真的就不能存活下来吗?

可惜,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电影中的两个人都不是我们想要寻找的答案,他们各自走的路都不是那么乐观,他们似乎被一种时代命运的东西牵制着,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而这种悲剧色彩,只有在电影艺术中才能产生出美来,现实生活中,谁又敢去追求呢!

经典电影解读,关注【星期五文艺】

 6 ) 每个人都有自己幸福的所在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候是老师专门放来激励我们的,现在想起来满满的回忆。

1900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天才,所以他能够无师自通,他一生没有下过船,不知道船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当水手养父身死和他生命中的女神出现时,他开始对外面的世界好奇,想要融入正常人的世界时,他意外的发现那里的一切都好陌生,他完全不能接受,他没有见过川流不息的马路,没有见过高楼大厦,这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所以最后他选择回到船上,弹奏着,弹奏着,直到沉没……

唯一欣慰的是他的朋友将他的曲子保留了下来,让世人听到了他的音乐,他的故事!

1900就是属于那艘船的,他自由奔放,不受限制,他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也许你觉得他应该到大都市里演奏,那样他会生活的很好,也不会那样无声无息的死去,但是对于1900来说,那艘船是他的全部世界,只有在那里他才心安 ,所以那艘船,那片大海,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去处!

 短评

男主弹钢琴技术和配乐简直可以称得上完美,对于我这种手控来说,福利啊!原来真的有人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意志,佩服,再说一遍,里面的配乐真的太美了

6分钟前
  • 愿赌服输
  • 推荐

我就爱他说,fuck the regulations!!

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最喜欢的电影,喜欢,不是之一,而是唯一

11分钟前
  • 明珠一颗孙小美
  • 力荐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13分钟前
  • 幕天席地
  • 力荐

很多年前看的时候怎么都不懂1900为什么不下船,今天下午重新再看了一遍,居然特别感同身受。其实,我也从来没有下过船。

15分钟前
  • 夏小暖
  • 力荐

给大众看的艺术家电影,很多煽情与细述很不必要,但是很多人喜欢

17分钟前
  • boliang
  • 还行

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他不能离开的不是那艘船,而是那片养育他的精神家园

19分钟前
  • 隆咚锵
  • 力荐

当一个人习惯了孤独,那么让他融入人群等于杀死他

20分钟前
  • 岁月如歌
  • 力荐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一艘船 一个近乎偏执的小归宿 只是因为它让我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安全 不致无枝可依。

22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力荐

对于一个父母不详的孤儿来说,汪洋大海之中只有那艘船是他唯一的依靠,这艘大船已经不仅仅是他能证明自己价值的舞台,更是他的整个世界。离开了大海和大船,他的整个世界便立即崩塌,这便是他完全走不出那艘大船的原因。

25分钟前
  • 事儿妈
  • 推荐

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他的懦弱,懦弱得真实。

28分钟前
  • Zuschauerin
  • 推荐

我想有些东西只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生长。当环境变了,其他的一切都会变。

33分钟前
  • 白日梦小姐
  • 力荐

又是一定该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这样消逝.只留下一点声音的碎片,1900,也许我们都一样害怕脚踏实地的生活,害怕乌烟瘴气的世界.

37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1998年有两部关于大船的片子,一部以全球票房大热胜出,一部以文艺情怀成为经典,我喜欢后者。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尤记得男主在船舱里弹琴,望着甲板上的姑娘,画面、音乐、意境如梦如幻,还有斗琴那一段。但是明明进一步就可以海阔天空,非要退一步万劫不复,孤独着自闭着,害怕离开旧时的生活,无论如何不支持这样的选择。

41分钟前
  • 石头星
  • 推荐

每天睁眼,去面对这个世界都需要勇气。

42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托纳多雷拍了那么多电影归根结底其实只是一部电影: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回忆永存,往昔不再。是一段传奇,但也只是一段从未踏上真正土地的传奇,显得没有根基;镜头运动棒得就像手指抚过琴键流淌出的美妙音乐,不过这片子的成功大半还得记到莫里康尼账上。

4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如果我把吉他练熟了,就可以不用买打火机啦

50分钟前
  • 杜边生
  • 力荐

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他是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人。第一次放弃下船,他放弃了财富和名气。第二次放弃下船,他放弃了生命。人们把音乐当成一种比赛,他不在意虚名和输赢。人们想利用他的才华致富,他不愿意让他的音乐离开他。人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去问“为什么”,他想活得简单点。宁愿一生孤独,不愿随波逐流。人可以下船,但是不能离开大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海,而他的大海是音乐,是钢琴,是那个女孩。

5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重看# 4.5;依旧被无敌配乐和质感光晕煽得泪意充盈,tornatore的煽情功力和过于冗余的抒怀一样著名。完全以浪漫写意的方式讲述这块流动空间自20世纪初到二战后的神奇经历,1900是这个“倒霉世纪”的开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一战到二战之间短暂的黄金时间——衣香鬓影的派对狂欢,大爵士乐队呈现的荣光盛世,与Max结尾目睹的昔日锦簇成废墟(“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取回小号消匿在昏黄纽约街道的身影成对比;Max作为见证者和叙述者,旁观角度+多年后闪回的“隔空”转述再添传奇色彩。不愿踏足陆地不仅因为边际无尽,更在于1900正是good old days告罄的标识,锈斑大船和“不存在的人”消失于大海,旧时代结束,第一个喊出“America!”之人的新时代马上来临了。斗琴段落视听精彩,人戏合一。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